第六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1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S157.2
页数: 2
页码: 308-309
摘要: 迭部县境林草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起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降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水土流失现象与本省大部分干旱地区相比,不算严重。但随着对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森林、药材等资源的过量索取,加之一些掠夺式经营方式,人为地破坏了地面植被,致使县内水土流失强度迅速加剧。建县以来,县乡各级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起到了减弱水土流失的作用。
关键词: 迭部县 水土保持 水土治理

内容

县水电局成立后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业务范围之内。1984年5月县政府决定成立“迭部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仍由水电局主管,并由1名副局长兼任工作站负责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县境林草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起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降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水土流失现象与本省大部分干旱地区相比,不算严重。但随着对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森林、药材等资源的过量索取,加之一些掠夺式经营方式,人为地破坏了地面植被,致使县内水土流失强度迅速加剧。据县境东界白龙江出境后的立节水文站观测资料佐证:白龙江出境水平均年输沙量由1965年的89.96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155.23万吨,含沙量由平均0.184公斤/m³,增加到1.09公斤/m³,1980年后输沙量继续逐年增大,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截止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6%。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以面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面蚀多发生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县内耕地大部分是坡地,且山高坡陡,坡度大,地形破碎,沟道纵横,降水流速快,土壤易于流失;地质主要由沉积型变质的砂岩、灰岩、白云岩、板岩、千枚岩等组成,土质结构差,水土保持能力弱。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河沟及现代侵蚀沟的沟谷地带,常以滑坡、泻溜、崩塌和泥石流现象出现。水土流失的时间分布大致与降水同步,主要集中在7月〜9月两季,占年流失量的75%〜90%。境内年降水量偏丰,且降雨时间集中,常以暴雨形式降落,流速快、涨水猛,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建县以来,县乡各级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起到了减弱水土流失的作用。其一,兴修水平梯田,自开展农业学大寨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坪田整地,改坡地为梯田,至1990年全县共修梯田1.62万亩,水平式梯田有助于降水在土壤中渗透,减弱降水流速和土壤流失。其二,植树造林,每年春秋两季,城乡动员参加植树运动,城镇主要在 “四旁”和风景区开展绿化;乡村因地制宜地开辟荒坡、荒滩,栽种果树,营造经济林木,至1990年全县累计''四旁”植树85.11万株,营造果园5447亩。其三,坚持“以营林为主"的林业生产方针,在林业生产中,按造大于采的要求,采取了培育幼苗、迹地更新、封山育林、次生林改造、幼林抚育、护林防火、制止乱砍滥伐等措施,对保护生态平衡,减缓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