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8
页码: 294-301
摘要: 迭部林木繁茂,江河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但解放前,因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民间对水能利用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进行加工者,应首推水磨。二是沿江谷地,如电尕、尼傲、旺藏、花园、洛大等部分地区,利用流经田边小溪引水灌田。除此,别无其他水能利用。
关键词: 迭部县 水利建设

内容

一、民间水能利用
  迭部林木繁茂,江河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但解放前,因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民间对水能利用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进行加工者,应首推水磨。水磨始于何代?无史料可考,在民国之前就遍及境内各沟农村。在沟谷河边垒石筑渠堵截部分水量,或直接在河道上用其全部水量,修有木屋平轮水磨,加工面粉和饲料。水磨建造多为木、石结构,主体分上、下两层,磨房下层卧轮坑道用块石砌成,上层磨房用木板装修,有的围墙亦用块石砌成(多见于下迭洛大等乡)。坑道内安装直径约2米〜3米的木制平式水轮,水轮至渠口处架有坡式泄水槽,水轮主轴垂宜向上穿透地板圆洞伸入上层磨房,托着两扇花岗岩锻制的圆柱型磨盘,利用水力推转轮带动磨盘旋转的摩擦力把原粮磨成面粉。有的水磨在水量充余的情况下,则并列建成双轮带动两组磨盘运转的双轮磨。80年代以来部分农村陆续通电,虽然原粮加工逐渐被小型磨粉机、粉碎机所代替,但旧式水磨在部分山村仍然是粮食加工的主要水利设施之一。二是沿江谷地,如电尕、尼傲、旺藏、花园、洛大等部分地区,利用流经田边小溪引水灌田。除此,别无其他水能利用。
  二、引水灌溉
  解放前,迭部境内仅有沿江河谷部分地区,利用流经田边小溪或临近易引的山沟小河,进行人工引水灌田。每季庄稼一般灌三次:播种前灌第一次, 拔节前灌第二次,抽穗前灌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本县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 十分重视本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区、乡政府就号召并组织农村社队兴修引水渠道,增加灌溉面积。
  1973年前后,县、社各级都抽调和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举修出了一批数量显著而质量粗糙的引水工程。截止1990年底,全县历年共修通引水渠道84条,全长约153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17万亩。这些水渠中,有部分继续发挥效益,部分因渠道渗漏、崩塌,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废弃。
  1973年修通的九龙峡水渠,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县内重点引水工程。该渠把曹什坝沟的水引向九龙峡东侧河谷阶地中去,中间穿越县境最大的峡谷九龙峡数十丈高的悬崖绝壁,修渠群众组织突击队,腰拴保险绳飞越山鹰无法落爪的峡壁打眼炸石,开凿了一条23.5公里长的引水渠,其工程之艰险曾一度闻名省、州。通水后在白龙江南岸阶地垦荒造田,扩大灌溉面积1000亩。并从别村迁徙群众组建起九龙峡新村。引灌渠道概况见表2。
  除修渠引灌外,还通过兴修倒虹吸工程把江河彼岸的流水吸引到此岸灌溉农田。1974年投资2.7万元,在洛大村扎柏坝修成倒虹吸一处,把白龙江北之水越江导入江南灌溉270亩农田,发展果园。1983年又在洛大乡代古寺修通一处倒虹吸工程,投资5.1万元,有效灌溉农田200亩。1985年国家投资5.16万元,在花园乡水泊沟修通一处倒虹吸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30亩。1990年投资2万元修通电茶乡根古倒虹吸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0亩。1992年国家投资10万元,自筹9万元,在洛大乡尖藏修通倒虹吸工程一处,扩大有效灌溉面积400亩。
  迭部县引灌水渠概况
  三、机电提灌
  1973年以后,本县每年都投入很多资金和劳力,先后修建了小型电力及柴油机提灌站20处。共计装机容量达32台11553千瓦(马力);设计灌溉面积4750亩,有效灌溉面积3250亩。此类工程,大部分因盲目修建,重建轻管,缺少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失修而报废,部分管道被盗,使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浪费。机电提灌工程见表3。
  1980年〜1981年,为能提高本县农田水利自动化程度,投资61.1万元,修建了洛大上坝子、电尕上寺、河日等三处喷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102亩,1982年建成后当年灌溉控制面积1532亩。这三处喷灌工程亦因管理不善,失修而废弃。附:喷灌工程表。
  迭部县机电提灌工程概况表迭部县喷灌工程概况表
  四、治河、蓄水
  (一)治河
  建县以来,治河工程主要有二:一是防洪。迭部林业局驻地白云,在濒临白龙江北岸边沿筑起一道块石混凝土结构的河堤,预防洪水期江水漫入居住区或冲垮公路。1988年开始,逐年投资,在县城西河滩至东河滩的白龙江北岸修筑一道块石混凝土结构的防洪堤坝,预防滨江新建单位不受汛期洪峰的袭击。此外,益哇、阿夏、电尕、卡坝、旺藏、洛大等乡,亦在沿江(河)危险地段浆砌零星护岸石坝,以防洪水冲毁房屋和农田。二是70年代前后,各乡在“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组织群众于沿江和各沟河道旁大搞“与河争地”工程。在沙滩上垒石筑堤,填土造田。但因修筑粗糙,未能浆砌,部分已被洪水冲毁。(附防洪工程表)
  (二)蓄水
  在1969年〜1975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期,针对县境部分河谷台地,因引灌水源不足而修筑了不少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坝,积平日弃流之水,待干旱时解燃眉之急。全县先后共修筑24处小型塘坝,最大的容量200立方米,小的3立方米〜10立方米。其中16处均因库容量太小,且多年弃用失修被泥砂淤平而报废。(附:塘坝工程表)
  迭部县防洪工程情况表迭部县塘坝(蓄水池)工程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