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草场 饲草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草场 饲草料
分类号: S812.3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据1982年和1984年两次调査,全县共有天然草场235.2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2.5%。其中可利用面积208.7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8.73%,平均亩产鲜草374.72公斤,7.79亩可养一只羊。全县草场理论载畜量为26.79万个羊单位。
关键词: 迭部县 草场资源 饲草料

内容

一、草场资源
  据1982年和1984年两次调査,全县共有天然草场235.2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2.5%。其中可利用面积208.7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8.73%,平均亩产鲜草374.72公斤,7.79亩可养一只羊。全县草场理论载畜量为26.79万个羊单位。
  (一)草场类型及生产能力
  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本县属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在全省草场区划中,属甘南高原东部山地草甸草原草场亚区;在全州区划中,属白龙江下游山地草甸草场片。但由于县境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垂宜差异明显,因而草场植被从沟谷到高山随海拔高度,草场类型主要分为:
  亚高山草甸草场
  是本县天然草场的主体,面积158.3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7.30%,可利用面积137.35万亩,平均亩产鲜草434.07公斤,6.73亩可养一只羊。主要分布在2500米〜4200米之间的山体阳坡、半阳坡。依海拔高度和坡向基质的差异,牧草植物的组成分为阳坡禾草场组和沟坡莎草杂草类草场组等2个草场组和3个草场型。阳坡禾草场组分两个草场型:①野青茅+短柄草+密生苔草+珠芽蓼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900米〜3600米之间的山体偏西坡。这里坡面较缓,土层较厚,种的饱和度在20种上下,盖度在95%以上,草层高20厘米〜30厘米。②短柄草+密生苔草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500米〜3300米之间的残积坡积坡面,基质多砾石,通透性好,向阳干燥。在分布上限地段,草的种类较杂,盖度大,产量高,除优势种外,多有勃氏针茅、地榆、草玉梅和嵩属豆科植物参与,种的饱和度20种左右,盖度80%以上,草层40厘米〜70厘米;中间地段,成份单调,盖度小,产量低;下限地段,多有三刺草、克氏针茅、本氏针茅和紫苑、莲子菜、铁杆蒿等旱生植物参与,种的饱和度15种左右,草群盖度50%〜60%,草层高20厘米〜30厘米。这种草场在亚高山草甸草场中海拔较低,背风向阳,冬春少雨雪,气候较暖,适于绵羊、黄牛冬春放牧。沟坡莎草杂草类草场组,只有1个草场型:即珠芽蓼+线叶蒿草+紫羊茅,珠芽蓼+线叶蒿草+银莲花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3300米〜3900米之间的浑圆山顶及林缘缓坡梁谢地段,种的饱和度在25种以上,草群盖度91%,草高10〜20厘米。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
  面积69.5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9.54%。可利用面积63.99万亩,平均亩产鲜草257.72公斤,11.33亩可养1只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4000米之间的山体阴坡林缘地段及林限以上的高山阴坡。主要牧草有:金露梅+珠芽蓼+紫羊茅+矮生蒿草。草群盖度在90%以上,草层高20厘米〜50厘米,种的饱和度30种左右。此类草场生境阴湿,灌丛参与,其上限适宜夏季放牧耗牛,下限宜放牧山羊。
  山地草原草场
  面积3.3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44%,均可利用。平均亩产鲜草284.89公斤,10.25亩可养1只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沟谷阳坡,是以本氏针茅+铁杆蒿为主的草原草场,草群盖度在90%左右,草层高度15厘米〜20厘米。这类草场多与农田、村庄相间分布,践踏较重。
  此外,还有附带利用草场4.03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71%,平均亩产鲜草284公斤,10.25亩可养1只羊。
  (二)草场等级与牧草种类
  按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大纲规定的等级划分标准,本县没有一、四、五等和一、二、六、七、八级草场,只有二、三等和三、四、五级草场。而以二等草场和三级草场面积最大,二等草场129.13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1.85%;三级草场114.33万亩,占54.76%。三等草场79.64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38.15%;四级草场15.65万亩,占7.49%;五级草场78.79万亩,占37.75%。
  根据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分布在本县天然草场上的植物共有75科,291属,573种。其中饲用植物31科,287种,占草场植物总数的50%。在饲用植物中有本科76种,豆科38种,均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可供人工栽培驯化。
  二、草原保护
  解放后,在草原的合理利用、保护、建设方面先后所做的工作,主要表现在重点解决各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建县前后,侧重于以乡(社)、村为单位固定草场的使用范围,以稳定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放牧秩序。1970年后,
  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畜矛盾逐年突出,引起县、乡政府对草原建设的重视。在多年摸索、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抓了防兽害、修棚搭圈、贮冬草、保护弱畜渡过春乏关等方面的措施,并根据本县草场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的推广了电尕乡业库村“分小群、勤搬圈”的经验和本州碌曲县玛艾乡砍黑刺,除毒草的做法。
  1980年后,灭鼠害成为草原建设的主要任务。据实地测查,县境草原鼠类个体虽小,但数量多,对草原危害甚重。以高原鼠兔为例,体重只有100克〜200克,但其日食草量达77.3克,56只成年鼠一日所食牧草相当于一只羊一天的食草量。危害更大之处在于:鼠类啃食牧草根部,挖洞打土,形成大量土丘,破坏植被。迭部地区鼠类主要有中华盼鼠和高原鼠兔,中华覇鼠多分布在土层较厚、土壤疏松潮湿的河谷地带;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灌丛周围、阳坡缓地。据査,电尕乡资润牧场每公顷有高原鼠兔有效洞口107.6个,中华覇鼠12.3只。1984年〜1990年,全县用于草原灭鼠的投资累计达4.6万元,累计灭鼠面积9.23万亩。
  迭部县可利用草场等级面积表
  三、饲草料的开发利用
  饲草资源农作物秸秆是主要饲草资源,据测算,全县年产秸秆约1844.16万公斤,除去垫圈泯肥和其它损耗外,用作饲料的约1059.47万公斤,可饲养1.94万只羊单位。其次,是人工种植饲草主要有芫根、黄燕麦(籽粒做饲料,秸秆做饲草)、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等,年产量约290万公斤,可饲养0.2万只羊单位。此外,还有割林间青草或收贮辽东栋枝叶,青冈籽等以补饲家畜的习惯,年打草量约854万公斤,收贮栋树枝叶238万公斤左右。
  饲草种植与加工本县农村及半农半牧区均有种植饲草、冬贮补饲的传统习惯。1982年以来,尤其是退农还牧的乡村,推广益哇乡东哇村建立饲草料种植基地的经验,利用“三荒”地种植饲草,选用当地传统良种和引进的紫花苜蓿、老芒麦、黄花草木樨等优良牧草,建立饲草种植基地。至1988年底全县人工种草累计投资19.57万元,种植牧草面积达8.86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4.87万亩,一年生牧草3.99万亩;种植饲草2.08万亩,其中退耕种草0.64万亩,“三荒地”1.23万亩,耕地0.21万亩。每年收获鲜草2080万公斤,可饲养b42万个羊单位的家畜。农牧区饲草喂畜习惯多用长草撒施的落后方式,钏短调制的办法极少使用;饲草转化率低。80年代以来,乡村开始利用粉碎机加工蚕豆秸、玉米棒等饲草,以提高饲用效果。
  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于饲养业的精饲料,主要来自粮食种植业及粮油加工、酒醋酿制的副产品,其种类有糠、鉄、渣、饼粕等。1988年饲料产量达189.71万公斤,其中鉄皮66.2万公斤,糟渣115.39万公斤,油籽饼8.12万公斤。用作饲料的粮食主要有蚕豆、豌豆、燕麦籽粒、洋芋等,其留量随粮食的丰欠而增减,常年留量约132万公斤左右。1985年以来,乡、村先后建立粗饲料加工点9个,至1988年生产粗饲料能力达130吨,产值1万元。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