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业体制的变革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牧业体制的变革及发展
分类号: F326.342
页数: 8
页码: 219-226
摘要: 解放后,迭部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使各族贫苦人民翻身解放,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迭部的畜牧业生产在探索中迂回前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 迭部县 畜牧业体制 畜牧业发展

内容

解放前的数百年中,在政治经济上一直相沿土司制和政教合一的基本统治体制。土司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辖区内政治、宗教、军事首领。畜牧业经济体制亦为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山和牲畜所有权多数集中在牧主、土官、头人之手;而绝大多数贫苦农牧民只占有少量牲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困苦地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长期处于原始的经营状态,生产水平低。
  解放后,迭部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使各族贫苦人民翻身解放,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迭部的畜牧业生产在探索中迂回前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迭部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响应政府指令禁绝种植烟毒恶习,在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贯彻党对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的方针,实行“不斗不分,不划分阶级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畜牧业生产。1956年10月以后,逐步组建农牧业互助组和合作社。广大贫苦农牧民成为土地、草山、牲畜的主人,从而迸发出炽烈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至195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数达到5.77万头(匹、只),比1949年增长1.96倍,年平均递增率为8.79%。其中:大牲畜比1949年增长2.15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0.03%;山绵羊增长1.69倍,年平均递增率为6.78%;猪增长2.5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2.14%。
  1958年〜1962年建县前的负增长期1958年上、下迭部均进行民主改革和反封建斗争,废除了畜牧业生产资料的封建地、牧主所有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制度,牲畜计股入社,畜牧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个体经济。这5年中,区内因发生了1958年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破坏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困扰;.又加指导政策上的失误,一度受“一平二调”、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等“左”的干扰,以及“重农”轻牧的影响,天灾人祸并行,致使境内正在恢复发展的畜牧业深受其害,损失惨重。到1962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数骤降到3.07万头(匹、只),比1957年下降46.79%。其中:大牲畜比1957年下降了48.09%,山绵羊下降了47.92%,猪下降了38.67%。牲畜总数降到1949年的起步水平,山绵羊数比49年还少11.97%。
  1963年〜1967年建县初的恢复期1962年建县后,县、乡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和牧区“四十条”,积极纠正“左”的错误倾向。并根据本县实际,在畜牧业生产上提出“保护现有,大量繁殖”的口号,工作中采取消灭兽害、修棚搭圈、贮备冬草、奖励繁殖等有效措施,使畜牧业生产在抑制滑坡趋势、恢复元气的同时,进而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至196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7.14万头(匹、只),比1962年增长2.32倍,其中:大牲畜2.11万头(匹),比1962年增长1.55倍;山绵羊3.76万只,增长3.01倍;猪1.273头,增长2.72倍。
  1968年〜1978年低速发展期这期间受“文革”影响,本县生产方针几经调整,左右摆动,60年代末提出“以牧为主,全面发展”;70年代初改为“以农为主,以副促农、综合经营”,强调“以粮为纲”;畜牧业则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一亩一猪、一人一猪”、“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等口号,使畜牧业处于从属农业,为农业积肥和提供役畜的地位。1975年甘肃牧区工作会议后省委将迭部县定为半农半牧县。据此精神,又重新确定了“农牧并举,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并划定益哇、电尕、卡坝、达拉、阿夏、多儿、腊子口7个公社为半农半牧公社,扎茶那等22个大队、124个生产队为半农半牧生产队,半农半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58.8%。但实行“农牧并举"的有效措施并未形成,政策的不稳定,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78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为10.55万头(匹、只),与1967年相比,11年增长了47.79%,年平均递增率为3.61%。
  1979年以后,进入稳定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后,本县农牧业经济体制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当年12月至1980年3月,全县5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至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牲畜、草场分户承包管理,打破了以往的“大锅饭"经营方式,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现了责、权、利三结合,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畜牧业生产形势逐年见好。
  1984年后,经省、州批准先后分批将10个乡、25个村委会所属65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转为以牧为主。这部分转牧村共有1458户,7879人,占有耕地面积21481亩,大牲畜20456头(匹),山绵羊13501只。其中:1984年第一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东哇、代巴、达日、业日、日宗、普来、当多、刀拉、尼哇、高哇、普欠、刀代卡、下吾那、白云、业库、祖西、祖爱、沙拉、子如、那盖、作木、崖哇、白赛、大板、纳告等25个,1985年第二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达岗、沙欠、子午、纳加、牙那、拉哇、尼吉巴、一乍、高在、戈吾、克浪、班藏、腊子一、二队,出路,铁尺、巴路等17个(16个自然村);1986年第三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崖巴、日盖、肯子卡、岗藏、容科、尼欠、阿如、村地、牙利巴、年那、牙拉、吾乎、黑拉、久里才一、二队,达拉一、二队、车念等18个(16个自然村);1988年第四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吾子、亚乍、库地卡、卡浪、赵藏等5个(第四批只经县政府批准)。由农转牧的主要条件是:1・地处海拔2800米以上,气候高寒,不适宜农作物生长;2.发展牧业有一定潜力,人均占有牲畜在15个羊单位以上,每个羊单位平均有草场10亩以上;3.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4.有较长的放牧习惯和经验;5.口粮不能自给,长期吃回销粮。这些转为以牧为主的村,对部分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种草,生产优质饲料。县、乡及放牧专业户共同增加对畜牧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使畜牧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1990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总数达15.89万头(只),其中,适龄母畜6.26万头(只),种公畜0.40万头(只),役畜1.71万头(只)。总数比1949年增长5.4倍,比1962年建县初增长5.17倍。与1978年相比,总数增长了50.65%,12年平均年递增率为3.47%。其中:大牲畜达6.66万头(匹),比1978年增长了97.63%;山绵羊7.36万只,增长了30.60%;猪1.86口,增长了21.08%。在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根据农牧民旧的惜售观念,提出了“提高总增,控制净增,加快周转.扩大出栏,增加商品”的指导思想,使农牧民的商品意识逐步增强,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牛羊肉年产597.34吨,与1978年相比增长6.03倍;猪肉年产598.2吨,增长2.61倍;羊毛产量为45.05吨,增长45倍;牛奶2024.27吨,增长8.6倍;皮张11182张,增长5.8倍。
  1990年全县牧业总产值484.2万元(1980年价),比1979年增长3.6倍。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31.40%提高到37.28%。
  附:历年各类牲畜数量统计表
  迭部地区1949年〜1961年社会牲畜数量统计
  (建县前)迭部县历年牲畜数量统计
  迭部县历年牲畜数量统计
  迭部县1990年各类牲畜数量统计
  迭部县历年畜牧业产值及畜产品产量统计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