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温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温度
分类号: P423;P468.0
页数: 6
页码: 135-141
摘要: 据迭部县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8℃,比年平均气温高3.1℃。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30.6℃,最低为一0.3℃。地面温度的各月变化是:最热的7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0.3°C,平均最高为39.9℃;最冷的1月平均地面温度为一2.8℃,平均最低为一14.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达65.8°C,出现在1981年8月13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一26.7℃,出现在1981年12月18日,,极差达92.5℃,远大于气温变化幅度。
关键词: 迭部县 气温 低温

内容

—、气温
  (―)气温的一般特征
  1.年平均气温本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大都在3℃一11℃之间。其地理分布较复杂,地域性差异大。由于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按地域分,年均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变幅较大;按同地垂直高度分,河谷高,高山低,由河谷至山巅递减,变幅更为显著,数处高峰常年积雪,年均气温在0℃以下。根据公式计算,县内各层次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为:1500米高度约为11.5℃,2000米约为8.6℃,2500米约为5.1℃、3000米约为2.8℃。县城年平均气温为6.7℃,其变幅在6.1℃〜7.1℃之间;最高值为7.2℃(1987年),最低值为6.1℃ (1976年),最大变幅为1.1℃。
  2.月、旬变化县内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为15.9℃;1月最冷,为一4.1℃。月较差为20℃。1月〜7月气温逐月回升,7月〜1月逐月下降,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
  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最低,为一4.9℃;8月上旬最高,为16.8℃。2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0℃以上,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5℃以上,5月上旬至9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以上,7月上旬至8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
  3.日变化境内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迅速;夜间热量散失快,降温剧烈。日较差虽比本省河西地区小,但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较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9℃,以冬、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最大日较差为30℃,日较差大,对瓜果及块茎作物含糖量的积累比较有利。
  4.极端气温县内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5.6℃,极端最高33.8℃(1978年7月8日);年平均最低气温为0.7℃,极端最低一19.9℃(1981年12月18日)。
  迭部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
  各月最高、最低气温(℃)
  (二)积温和冷热日数(农业界限温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相应时段的积温,对于规划本县农作物的熟制、倒茬、选择品种、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通称为农业界限温度。
  本县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平均为3月6日,终日11月9日,达259天,活动积温为2732.8℃。初日最早出现在2月16日,比平均日期早18天;最晚出现在3月28日,比平均日期推迟22天。终日最早出现在11月7日,比平均日期提前2天;最迟出现在11月27日,比平均日期推迟18天。按地区分,上迭地区(以县城为代表、下同)≥0℃的初日平均为3月7日,终日为11月15日,间隔254天,活动积温2766.1℃;中下迭地区(中迭以旺藏为代表,下迭以腊子口为代表,下同)平均初日为2月20日一23日,终日为12月6日〜9日,间隔日期287天〜293天,活动积温为3425℃一3563℃。在此期间,积雪融化,土壤解冻,草木萌芽,部分耐寒作物开始播种,通称农耕期。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0月23日,持续日数207天,活动积温2532.1℃,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20日,最迟在4月18日;终日最早出现在10月17日,,最迟出现在11月7日。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3日,持续日数137天,活动积温1952.8初日最早出现在4月28日,最迟为5月2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9月13日,最迟为10月4日。按地区分,上迭地区≥10℃的平均初日为5月15日,终日为9月23日,间隔期132天,活动积温为1925.5℃;中、下迭≥10°C的初日平均为4月26日〜30日,终日为10月6曰〜9日,间隔期160天〜167天,活动积温为2603℃〜2758℃。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长期和喜凉作物活跃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15°C的平均初日为7月17日,终日为8月13日,间隔日数28天,活动积温为480℃。初日最早出现在6月27日,最晚在8月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7月21日,最晚在8月28日。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殖生长的适宜期,而且其活动积温的多寡对耐寒作物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
  日平均气温≥20°C的日数没有出现。
  二、地温和冻土
  (一)地温
  1.地面温度
  地面温度系土壤表面温度,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本县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8℃,比年平均气温高3.1℃。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30.6℃,最低为一0.3℃。地面温度的各月变化是:最热的7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0.3°C,平均最高为39.9℃;最冷的1月平均地面温度为一2.8℃,平均最低为一14.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达65.8°C,出现在1981年8月13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一26.7℃,出现在1981年12月18日,,极差达92.5℃,远大于气温变化幅度。
  迭部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活动积温
  迭部平均地面温度与气温之差(°C)
  2.地中温度
  地内温度的变化比较平稳。各月地下温度的变化总趋势与气温基本相似,与气温的升降成正比。5厘米〜20厘米地下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10月2月,地下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3月〜9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迭部累年各月地面温度(℃)
  迭部累年地中各种深度平均温度(℃)
  (二)冻土
  冻土与地面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土壤开始冻结。迭部平均开始冻结日期为11月6日,最早冻结年份为10月23日,最迟为11月18日,平均解冻日期为3月2日,最早解冻日为2月26日,最迟为4月16日。冻土一般从11月上旬开始冻结深度逐渐加深,一月最深,2月、3月逐渐变薄,3月中、下旬基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达66厘米,出现于1978年1月下旬23、24日。封冻期平均为117天,最长年度可达159天,最短年度为100天。1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始于12月5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16日。3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期始于12月29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21日。三、四季划分
  (一)自然季节的划分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为反映和区分一年内的自然景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各地农牧民在生活实践中都在习惯上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种自然季节的传统划分法,视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本县春季平均气温为7.7℃,夏季为15.2℃,秋季为6.8℃,冬季为-2.8℃。
  (二)气候学上的四季划分
  根据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用候均温指标来划分四季,即候均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C为夏季,介于10℃一22℃之间为春、秋季。按此标准划分,我县则长冬无夏,春、秋相接,春秋始于5月1日,终于9月30日,春秋共153天。冬季长达212天。将平均气温小于一5°C的时期称为严寒期,本县1月份只有5天为严寒期,这说明冬季虽长,但严寒期则很短,实为:冬不严寒,夏无酷暑。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