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气候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本气候特征
分类号: P46
页数: 1
页码: 135
摘要: 迭部深居内陆,距降水的主要源地太平洋和印度洋均有数千里之遥,这种海陆位置本是影响降水偏少之因素,但又因地处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地带,并受东亚季风影响较重,处在东南风迎风坡上,加之岷、迭主山脉呈东西走向,使海洋水汽沿谷地易于吹入;另外,区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林地覆盖率高,这些因素又是促成本区降水较多之故。
关键词: 迭部县 气象观测机构

内容

一、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在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除太阳辐射、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大方位共性因素外,地势、地形、植被、地表(下垫面)等构造的独特性也是重要因素。
  迭部位于北纬30°39′一34°20′之间,它决定了该地正午太阳高角度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从而决定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又因本县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岷、迭山系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下垫面的构造,又促成境内气候复杂多变的特点。
  迭部深居内陆,距降水的主要源地太平洋和印度洋均有数千里之遥,这种海陆位置本是影响降水偏少之因素,但又因地处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地带,并受东亚季风影响较重,处在东南风迎风坡上,加之岷、迭主山脉呈东西走向,使海洋水汽沿谷地易于吹入;另外,区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林地覆盖率高,这些因素又是促成本区降水较多之故。
  二、基本气候特征
  县境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和造致迭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长无夏,春秋相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绵绵;因地形高差悬殊,水平差异大,垂宜变化显著。
  据1973年〜1988年凡16年的气象资料表征,迭部年平均气温在6.1℃〜7.2℃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一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5.9℃,气温最大日较差为30℃。年平均降水量447毫米〜762毫米之间,一日最大降水量55.4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5.3小时,4月份最多为208.7小时,9月份最少为145.9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5012.44兆焦/米2•年,光能资源略高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