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62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86
页码: 101-18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迭部县境内地貌地质、山脉峡谷石门、河流湖泊水帘洞、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地理概况。
关键词: 迭部县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章地貌地质
  第一节地质
  秦岭地槽以宝鸡大散关以西,称为西秦岭。在甘南地区,以合作一宕昌大断裂为界,把西秦岭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前者为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后者为印支冒地槽褶皱带。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由两个次级构造单元所组成,以则岔一酒奠梁断裂为界,其北为洮河复向斜;其南为白龙江复背斜。在白龙江复背斜的南翼,以玛曲一略阳断裂为界,其南为松潘甘孜褶皱带,迭部全境处于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过渡带内。
  南秦岭在寒武世之前,属于扬子板块西业缘的一部分。加里东早期,迭部全境经历抬升之后却未下降,长期处在剥蚀夷平状态,未接受下奥陶世沉积,随着断陷与漂移,南秦岭作为若尔盖北侧的一部分,从此与扬子板块分离,标志着古板块间活动全面告终。在中奥陶世起,南秦岭出现浅海相沉积环境,并以其南的“若尔盖古陆”为蚀源区,开始接受大堡群的陆屑、碎屑和碳酸盐沉积;继之成为海湾一潮坪。河流至碳酸盐台地及大陆环境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总之,南秦岭在古生代中晚期始终以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格局接受沉积,迭部全境被卷入秦祁昆古板块南缘的活动范畴,成为秦祁昆古大洋南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古生代中晩期南秦岭应归为秦祁昆构造域。
  南秦岭加里东早期运动以后的沉积全属地槽型,迭部即属此类型。在这一冒地槽褶皱带中,地层发育齐全,从下元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出露。地层分布主要受北西西一南东东向构造控制,印支运动发生褶皱造山幕,使南秦岭最终结束海相沉积。三迭纪及其以前的地层主要是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侏罗纪开始,则为断陷盆地和山间盆地的陆相沉积。迭部境内地层分布概况是:
  一、志留系一白龙江群
  为一套复理式浅变质岩系,含大量铀、锑、铜、钴等多种元素,统称为黑色岩系。分布于四川若尔盖铁布区白依沟至舟曲巴藏间,呈北西西向带状延伸;根据大量化石和岩性特征,将白龙江群分为下志留统及中上志留统。
  (一)下志留统:是迭部境内最古老的地层,组成白龙江复背斜核部。该套地层在全县境内出露大致分南、北两带,北带呈另星出露于益哇一亚安北一桑吉南等地;南带出露于拉路一阿孜沟一安子沟一尖尼沟一旺藏等地,呈北西向延伸。本统主要由细碎屑岩组成,沉积韵律较明显,岩石普遍具浅变质特征,颜色为深灰一灰黑色,富含黄铁矿散晶及富产笔石化石,是一套在还原环境下形成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岩石中含大量有机质,有利于吸附海水中游离状态的铀元素,致使硅质板岩和千枚岩具有较高铀的背景值,本统是县境内含铀的重要层位之一。下部为绢云母千枚岩及炭质硅质板岩,含有高家边雕笔石、单笔石、通常奥氏笔石、锯笔石、栅笔石、双笔石、干氏细网笔石等;中部为粉砂质板岩、砂质千枚岩和炭质千枚岩,含锯笔石(Cf大型种)、单笔石等;上部为粉砂质千枚岩、炭质硅质板岩夹薄层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及透镜状灰岩。本统岩性岩相在县境内变化不大,仅在安子沟以西相变为中厚层变质砂岩为主,厚度1657米〜3653米,本统底部在县境内因断层破坏未见出露。
  (二)中上志留统:本统组成白龙江复背斜及拉路背斜的翼部,出露于迭部一普若沟一安子沟一尖尼沟一麻牙一崖洛一溪藏及下吾那一益哇沟一安子沟上游一桑坝沟一代古寺一洛大等地,其展布方向与下志留统相同。本统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硅质岩一碳酸盐岩沉积,岩石普遍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具有浅变质的板理状和千枚状特征;在尖尼沟、桑坝沟、腊子沟下游有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小岩珠侵入,由于热力变质作用影响,使该区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呈较粗的花岗鳞后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并出现有铁白云石,苻山石及红柱石等特征矿物。近岩体数十至数百米范围内出现石英岩、铁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苻山石黑云母炭质千枚岩、石墨片岩、红柱石黑云母片岩、条带状红柱石黑云母石英角岩。根据本统岩性特征分下、上两个岩组:下岩组:下部为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细砂岩夹千枚岩;上部为绢云母千枚岩、含炭粉砂质板岩夹变质泥质细砂岩及透镜状灰岩,富含大量腕足类、珊瑚化石。本岩组岩性及厚度在电尕一尖尼沟一带最稳定,往东至桑坝沟一腊子沟等地相变为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及板岩,而变质砂岩仅呈夹层出现,厚度也较薄。
  上岩组:下部为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砂质板岩夹含炭硅质岩、含炭硅质板岩及硅质灰岩。岩石中含大量有机质及黄铁矿,反映了还原的沉积环境,是县境内铀矿的重要层位。上部为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薄层变质石英细砂岩、灰岩及透镜状硅质岩,含大量腕足类、珊瑚化石。本岩组岩性沿走向变化很大,变质砂岩常变为泥质细砂岩及粉砂岩;含铀的厚层含炭硅质岩及硅质灰岩多呈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往往沿走向相变为含炭硅质板岩及含炭千枚岩。
  二、泥盆系
  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分布于益哇一舟曲间,呈北西西向延伸,与下伏中上志留统呈整合接触。根据化石和岩性特征,分为三个统:
  (一)下泥盆统:出露于亚安一尖尼一道吾村一洛大南一头沟坝及下吾那一当多沟等地,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下、上两个岩组:
  下岩组:为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及钙质细砂岩;岩石呈土黄色、黄绿色、鲜绿色、紫红色及灰色,富含腕足类、瓣鲍类等化石。
  上岩组:主要为一套白云岩夹极薄的粉砂质泥灰岩、含炭泥质粉砂岩、含炭粉砂质页岩及石英砂岩,含大量介形虫、瓣鲍、螺等化石。
  总体来看,早泥盆世初期继承了晚志留世浅海相沉积特征。尔后,海水中含盐度逐渐增加,沉积了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逐渐由正常浅海向半封闭海转变,最后达到半封闭的泻湖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群由早期的繁盛景象逐渐衰退,在大量白云岩沉积时期,各种生物就很罕见。而泻湖相沉积以下吾那和当多沟等地最发育,厚度达1515米,沉积一套高镁碳酸盐岩,是县境内主要白云石矿的产地;往东至益哇沟及哇坝沟则逐渐相变为含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厚度仅93米。而上岩组上部泥质白云岩夹含炭粉砂岩中,普遍含有磷矿显示,局部与中泥盆统当多沟组之间的古风化壳中含P2O5达17.35%,并在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上部,于铁布区独峰形成小型煤矿,煤层厚度0.29米〜6.8米,变质较深,属高灰高磷的劣质无烟煤。
  (二)中泥盆统:出露于当多沟一益哇沟一牙列巴一黑拉及傲子沟一牙那一吾子与黑多一黑多寺一翠古山等地,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带状展布。本统在县境内以当多沟最发育,出露最全,古生物群很丰富,将当多沟内含铁岩系及其以下1000余米厚的白云岩统称为当多沟组;其上近560米厚灰岩称为古道岭组。
  1.当多沟组:根据含铁岩系的特征,分为下、上两段:
  下段:下部为深灰色砾岩、含磷灰岩和黑色页岩夹菱铁矿结核及薄层菱铁矿层;中部为红色赤铁矿层、海绿石及鲂绿泥石含铁砂岩和灰岩;上部为深灰色海绿石石英砂岩、红色贫赤铁矿层、页岩、泥质灰岩和礁灰岩,是本县境内主要含铁层位;岩石斜层理发育,富含巅石燕、无帘贝、假小泡沫珊瑚等底栖动物,属碎屑岩建造。
  上段:下部为黑色页岩、深灰色泥质灰岩、钙质石英砂岩及珊瑚礁灰岩;中部为灰一深灰色砂质灰岩、砂岩、泥质灰岩、灰岩;上部为黑色页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珊瑚礁灰岩;组成了三个较为明显沉积韵律。岩石以含泥质为主要特征,含丰富的无洞贝、多褶准无帘贝、从枝珊瑚等底栖生物化石,并常形成介壳灰岩及珊瑚层,属浅海相碳酸盐建造。
  总体来看,当多沟组沉积过程为一海进层序,海盆由浅变深并逐渐扩大,由初始时期含磷层位出现至后期大量灰岩的形成,充分表明了这一过程。当多沟组沉积时期,海水可能自西北方向侵入本县境内,而当多和益哇等地首先接受沉积,但黑拉和刀扎河坝沉积薄且含铁层位较高,反映该区受基底起伏的结果;在当多沟组底部有一层黑一褐色铁、猛、铝质及粘土组成古风化壳或一层黑色燧石角砾岩(普遍含磷,底部尤其富集;在当多沟一带已发现小型磷矿床,矿层厚0.5米〜1.3米,P2O5含量5%〜9.8%),超伏不整合在下泥盆统和中上志留统地层之上。此外,含铁岩系位于当多沟组下段的中部和上部,在帕热沟、牙列巴、黑拉、刀扎河坝等地形成具有工业价值赤铁矿矿床,矿石类型一般属高磷低硫贫赤铁矿,相当于湖南的宁乡式铁矿。并在当多沟组下段的页岩中,含薄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菱铁矿,属高磷高猛贫菱铁矿。2.古道岭组: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下部为钙质细砂岩、泥质灰岩、灰岩夹珊瑚礁灰岩及含稀疏菱铁矿结核页岩;上部为黑色页岩夹粉砂岩及泥质灰岩。在灰岩及页岩中含较多菱铁矿结核和含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薛、瓣鳃、层孔虫及竹节石等底栖生物化石。
  本组初始沉积继承了当多沟组的沉积特征,属海侵层序;但本组东厚西薄,反映了沉积盆地中心向东转移,导致益哇以东地区古道岭组对当多沟组有超伏现象。同时,本组上部出现大量的页岩,并含大量菱铁矿结核,灰岩夹层层面上有大量的Viriatelliras(准价环节虫),完全反映了海退时期的沉积特征,表明了中泥盆世末期在本县境内有上升的地壳活动。此外,含铁岩系位于古道岭下部,在翠古山、绿坝等地形成具有工业价值菱铁矿矿床,相当于湖北黄梅式铁矿;并在黑多寺和刀扎河坝发现辉锑矿和金矿,产在古道岭组中的断裂破碎带内,辉锑矿呈致密块状和角砾状,伊含量30%〜50%不等,金含量(10〜20)g/t。
  (三)上泥盆统铁山群:出露于当多沟上游一哇坝沟业库以北及则希亲等地,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下、上两个岩组:
  下岩组:下部为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黑色页岩及同生角砾状灰岩、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页岩及粉砂质板岩,含少量弓石燕、帐幕石燕、假内沟珊瑚等化石。
  上岩组:下部为深灰色薄层及厚层含燧石结核状灰岩及少量含泥质砂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结晶灰岩;上部为深灰色中薄层含燧石结核状灰岩,含超合褶云南贝、超中庸帐幕石燕、云南贝等化石。
  三、石炭系
  根据古生物群和岩性特征,分为下、中、上三统:
  (一)下石炭统:出露于囊黑卡一益哇沟上游一古麻山南麓一桑坝沟及曹世坝一羊布梁等地,呈北西向带状延伸。进一步又分为两个组:
  1.益哇组:下部为深灰色灰岩;中部为含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岩、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含丰富腕足类、珊瑚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碳酸盐建造。
  2.略阳组:下部为深灰色灰岩夹少量粉砂质泥质灰岩,以富含燧石结核和条带为特征;中部为灰色结晶灰岩夹少量含炭砂质页岩;上部为浅灰色结晶灰岩,局部夹少量砂质砾岩及泥质灰岩,在灰岩中,富含腕足类、珊瑚、蜓科等化石,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建造;而本县南部羊布梁一带,本组构成向南倒转的复式背斜,岩性以灰黑色中厚层及块状灰岩间夹少量深灰色薄层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硅化灰岩为主。
  叠山以西地区,益哇组与略阳组的岩性,岩相构造稳定,两者岩性相近,很难区分;叠山以东地区岩性变化大,略阳组直接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及中上志留统呈断层接触。
  (二)中石炭统岷河群:岀露于迭山一古麻山一桑巴沟及尖尼沟下游一卡坝北等地,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下部为黑色粉砂质页岩、含炭粉砂质页岩夹深灰色灰岩及含砾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灰岩,具明显沉积韵律,页岩中含菱铁矿结核和含丰富蠟科、珊瑚及钝楔羊齿、脉羊齿等化石,反映当时海水时进时退,环境动荡,为陆海生物混生的滨海相碎屑岩沉积特点。此外,在察布岷河群地层中,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发现6个金矿体,长180米〜220米,厚1.0米〜3.0米,Au含量4.82g/t;在金矿体周围,发现数条辉僦矿脉,沿裂隙充填,其规模不大。并在卡玛的花岗斑岩与岷山群接触带中,亦发现有金矿化现象,Au含量为2.5g/t。
  (三)上石炭统东海群:主要出露于叠山一古麻山一桑坝沟下游,呈北西向条带状延伸,为一套碳酸盐建造。下部为浅灰色原层块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状灰岩;局部地区为砂质页岩夹砂岩;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含大量蜓科化石,与下伏中石炭统呈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
  根据古生物群和岩性特征分为两个统:
  (一)下二迭统大关山群:主要分布于光盖山一古麻山一桑坝沟上游一腊子口一带,以桑坝沟出露最全,厚度最大,总体呈北西西带状展布;在本县南部科牙地区亦有出露,与下伏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由页岩、泥质粉砂岩、板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少量灰岩和砾岩组成。本统沉积韵律很明显,岩相变化较大,古生物群不发育,除在灰岩中发现少量腕足类、海绵、海百合茎外,板岩中尚有植物碎片,表明本统地层为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二)上二迭统石关群:出露于光盖山一叠山及阿角沟上游一腊子沟等地,呈北西西向及南东向带状展布,本统为一套碳酸盐和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岩、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及条带状钙质粉砂岩和页岩,与下伏下二迭统呈整合接触。
  五、三迭系
  进一步分为三个统:
  (一)下三迭统:组成洮河复向斜两翼。南翼本统地层较发育,出露于光盖山一叠山一腊子口等地,呈北西西向带状延伸,与下伏下二迭统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灰岩为主,下部及上部夹较多棕红色钙质细砂岩和粉砂质板岩、泥岩,并夹角砾状灰岩和含砾灰岩;顶部为含炭质较高的黑色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并含菱铁矿结核,具海退型沉积特征。
  (二)中三迭统:组成洮河复向斜南翼和巴西复向斜北翼,主要出露于十冬沟一尼玛沟一腊子沟一朱立沟及达拉一崖哇一劳日果巴上游等地,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与下伏下三迭统呈连续沉积,属浅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建造。进一步分为两个岩组:
  第一岩组:灰、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鲫状灰岩、砾状灰岩、砂质板岩及砂岩;下部夹含砾灰岩及砾岩。
  第二岩组:主要为灰绿色中厚层砂岩及砂质板岩夹薄层灰岩。沉积韵律明显,在卡车沟一带厚达6532米。
  本统在达拉一劳日果拉一带,第一岩组岩性全变为中厚层砂岩、细一粉砂岩夹灰黑色粉砂质板岩、黑色板岩及薄层灰岩;而第二岩组岩性变化不大, 两者层位基本稳定,均可对比。
  (三)上三迭统:出露于玛莫一达拉沟一旺藏沟一阿夏沟一多儿沟等地,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与下伏石炭系、泥盆系和志留系呈断层接触。岩性以细砂岩和灰岩为主,但灰岩层位较稳定,水平层理发育,含有菊石、瓣鲍和植物化石碎片,表明以滨海相沉积为主;但局部长石砂岩很发育,厚度巨大,碎屑分选性、磨圆度较差,斜层理发育,表明沉积速度很快,为典型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六、侏罗系
  仅有中下侏罗统地层出露。分布于拉路山间盆地南缘、尼沙西北、扎西寺北东、都如南侧,其规模很小;全为陆相沉积,岩性以灰〜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有煤线及黄绿色砾岩,含枝脉蕨、锥羊齿化石,属碎屑岩含煤建造,本统超伏不整合在中上志留统地层之上。
  七、白垩系
  仅有下白垩统地层出露,主要分布在光盖山北、坡伦库西北、阿角沟上游、拉路南、根古、尼藏等地,不整合于侏罗系、中三迭统、下石炭统、中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局部与中下石炭统和上三迭统呈断层接触。该套地层多为山间盆地和断陷盆地沉积,各地厚度变化很大,岩性以紫红色砾岩为主,夹有褐红色、紫红色、灰色、黄绿色粉砂岩及泥岩,并含女星介和假女星介化石,属于内陆盆地山麓相堆积。
  八、第四系
  不甚发育,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和主要支流两岸阶地上。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物的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阶地沉积物,本县境内各主要河谷两岸均分布着河流阶地,除一般阶地外,大都属于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目前已知最高为四级阶地(白龙江两岸),高于河面50米〜85米,下部为钙质砾岩;上部为含砾砂土层的结构特点。而迭部县城二级阶地(高出河谷面7.0米〜10米)以及Ⅱ级阶地(高出于河谷面26.0米〜32.5米)主要为一套含砾砂土、砂砾层和黄土状粉砂、含碎石粉砂及砂砾层。阶地面,特别是各条主要支流是农田主要分布地带。
  二是其它堆积(沉积)物:在县境内的迭山和岷山广大地区,由于流水和其它营力作用下,形成了下列第四系堆积物:
  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主要沟谷和四级支流中。
  残坡积物:主要分布在迭山和岷山地区。
  坡积物:县境普遍分布
  生物堆积:分布在迭南、迭北原始森林区。迭部全境构造较复杂。迭部以北益哇一尖尼大断裂,控制了铀铁矿带的分布,该区主要由志留系粉砂质板岩、炭质硅质板岩、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和泥盆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砾岩、石英砂岩组成。由其志留系分布区,断裂、裂隙发育"易于风化,山地表层多由褐色土及黑砂土,厚0.2一2.8米,为农田主要分布区;而泥盆系岩石坚硬、致密,不易于风化,多形成陡壁,山地表层多由褐色土及棕壤覆盖,阳坡则为天然草场,为牧业主要分布区;阴坡则为原始森林,为主要林业分布区。
  古麻海一桑坝沟东北地区,由扎尕那一翠古山、沙藏一刀扎河坝、古麻海一刀扎河坝为主体的一组断裂带,呈北北西走向横贯其中;该区主要由石炭系鲫状灰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含炭粉砂质页岩、含砾砂岩和泥盆系黑色页岩、含铁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组成。一般呈线状紧密倒转向斜褶皱,产状平缓,倾角一般30°〜40°不等;该区由于断裂发育,岩石很破碎,易于风化,山地表面形成一部份残坡积黑砂土,厚0.5米〜5.0米,利用耕作,为农田主要分布区;还有部分属于山地棕壤,为原始森林区。
  在县境南部广大地区,主要由三迭系变质碎屑岩系组成;各条河流两岸零星分布有多级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由于成土母质系三迭系碎屑岩,一般以棕色土为主。高山地带海拔2700米〜4300米,除部分土壤为黄土是农田分布区外,绝大部分属于山地棕壤,主要为原始森林区。
  迭部境内地质构造线不仅具有近东西向分布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构造线向东收缩,向西撒开的基本构造轮廓。
  横亘在县境北部的近东西向断裂带是境内的骨干构造,主要由光盖山一翠古山、益哇一尖尼主体断裂组成,其间沉积了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二迭系地层,一般显示复背斜构造和次级向斜构造;由于断裂的影响,造成复背斜南翼保存不全或完全缺失,产状较陡,倾角60°〜80°左右,局部倒转,层间小褶皱发育,多为不对称褶皱。
  益哇一尖尼大断裂,横穿县境,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轴部,是控制铀矿带一条重要断裂,包括一系列基本平行逆冲断裂,被北东向断裂所切割,在平面展布上具有向东收敛的帚状特征;该组断裂具20米〜50米宽断层破碎带和断层角砾岩,并发育不对称小褶皱及构造透镜体。
  光盖山一翠古山大断裂,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北翼,与益哇一桑坝沟断裂相汇合,组成向北西撒开,往东南收缩的帚状特征,是控制金、铸、铁矿带一组重要断裂,其间有基本平行次级断裂,并被数条北东向断裂所切割;在该组断裂带内,有一个向南东东倾伏的向斜,二迭系组成向斜的核部,两翼倾角均在20°〜50°左右。拉路一羊布梁大断裂,分布于县境的南侧,发育在白龙江复背斜南缘与巴西复向斜北侧的过渡带上,宽8公里,规模巨大。断褶带由一些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间所夹的石炭系、二迭系线状褶皱组成。沿断裂沉积的白垩系地层又受到这些断裂后期活动影响,断层倾向北东,倾角60°〜70°,上盘古生界斜冲于下盘三叠系之上。
  县境内侵入岩不发育,仅出露五个小岩体,面积0.1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班岩等;石英闪长坊岩分布在益哇一尖尼断裂的南侧,呈岩墙产出,处在拉路背斜的北翼,侵入在中上志留统砂岩和粉砂质千枚岩中,与围岩斜交,剥蚀程度浅至中等;石英闪长岩分布在高日端耀一带,处于拉路背斜北翼,侵入在中上志留统及下泥盆统千枚岩夹变质砂岩中,与围岩斜切,组成高日端耀圆形山顶,围岩具角岩化,剥蚀程度较浅;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刀扎河坝一腊子沟一带,呈岩珠产出,处于白龙江复背斜轴部,岩体长轴与背斜轴向基本一致,侵入在中上志留统千枚岩中,与围岩斜交,围岩具角岩化,剥蚀程度浅至中等。石英脉、方解石脉除广泛发育在断裂破碎带,挤压带外,其它脉岩数量较少,岩性以酸性、中酸性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洛大一尖尼沟一带的中上志留统地层中,多呈北西向展布。
  第二节地貌
  迭部全境重峦迭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崎岖。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1000米〜2900米,平均坡度30°〜35°。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从中横穿全境,将群山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山地统称迭山,江南山地统称岷山。岷、迭山系主要山峰基岩裸露,山体阳坡多为草坡和农田,阴坡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沟谷江河纵横,山涧泉涌细流。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全境可划分为地理景观迥然不同的三个自然地理区,气候、水文、植被、地理要素有显著区别。
  中部沿江河谷地区,一般海拔1600米〜1800米,最低1500米,比高100米〜300米,是本县主要农田分布区。其中,上迭(西部)地区江流比降小,切割较浅,两岸分布有稍宽阔的多级阶地;下迭(卡坝乡以东)地区,江流比降增大,切割深,形成数处气势宏伟的大峡谷,间段分布河谷阶地。沿江气候温和,多级阶地是本县种植业发展基地。
  北部迭山山脉,亦可分为两个自然地理区:一是横卧于县境北缘的迭山主脉,海拔高度3600米〜4488米,相对高差1500米〜1900米。西延称光盖山。最高峰错美,海拔4920米,为本州群山之冠。山脊多在4000米以上,是白龙江水系与洮河水系的分水岭,亦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势陡峭,基岩大部裸露地表,山脊走向近东西。为侵蚀构造型高山地貌。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80%以上。迭山主脉南麓,即益哇、当多、哇坝、普若、安子、尖尼、让尕、桑坝、腊子等沟河上游地区,沟谷狭窄,坡陡土薄,地块零星,为土石森林高山深谷地貌和高山草原沼泽地貌。二是上列各沟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山体和沟系方向基本一致,南北走向,山体均由迭山主脉肋骨状向南翼辐射。海拔高度2000米〜3600米,比高800米〜1600米,为侵蚀构造型中高山地,各沟河沿岸为土石、山地沟壑地貌,土壤多为褐土和黄土,土层较厚;部分为农田分布区。
  南部岷山山脉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度2400米〜4102米,相对高差1000米〜1700米,为侵蚀构造型中高山区。西部山脉走向近东西,而达拉沟以东转为南北走向。区内山势雄伟,林木葱郁,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达拉沟、旺藏沟、曹什坝沟、阿夏沟、多儿沟、磨沟等沟谷相对较开阔处,阶地发育,沿沟河两岸多为黄土沟壑地貌。
  此外,在迭、岷山区普遍发育有冰川谷、冰斗悬谷、鳍脊、冰川湖等冰川地貌,表明境内有很发育的古冰川活动。区内3500米以上山地灰岩上,随处零星分布有灰岩砾岩,砾径一般5厘米〜30厘米,最大达数米,分选极差,局部见胶结物有泥质条纹,与下伏灰岩组成山峰。据后期切割出的产状看,该砾岩充填于古老的V型谷、裂隙溶洞中,接触处存在光滑面,据其产状、岩性特征及所在地貌位置分析,系古冰川产物。
  第二章山脉峡谷石门
  第一节山脉
  迭部全境四处山峦叠嶂,秀峰嶙峋。岷、迭两大山系中数百座纵横交错的崇山峻岭,罗织成形态繁杂的山脉脉络体系,名目之多,难能尽数。其中较有名的主要有:
  错美
  藏语山名,意为“湖爷”。位于卡坝乡境北部,地处尼欠曲和安子曲的源头,海拔4920米,是迭山主脉脊线最高峰,亦为州内群山之冠。
  光盖山
  迭山主脉脊线西延一段称光盖山,位于益哇乡北部,海拔4000余米,走向东西,山体犹如一条巨蟒蜿蜒盘踞县境北缘,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阻隔南北。上部基岩全裸露,峰峦犬牙交错,高耸入云,形态奇特怪异。若从南、北某山之巅远眺,百里石峰烟波浩渺,璀璨生辉,白雪皑皑,恢宏壮观,实为迭山奇景之一绝。素以“迭山横雪”为一大景观。洮(州)叠(州)古驮道,由此经过,并由此向南通往叠、宕、松等州,向北通往洮、岷、河等州。1957年盘山逾脊打通卓(尼)电(尕寺)公路,旋因冬雪埋没路面等故而废弃。
  玛莫
  素称“虎头山",系岷山北翼高峰之一。位于县境西部电尕乡境白龙江南岸,县城南微偏西。西与川境嘎牟日(山)连成一体,东南与本县达拉乡境岷山群峰纵横相接,北与迭山诸峰隔江遥相对峙。“玛莫"系藏语音译名,含义“美女山",相传系美女神之化身;又因峰形酷似虎头,遂得“虎头山”称呼。海拔4232米。主峰犹如一尊天工铸就的巨型雄狮,竖耳横卧,巍峨恢宏。峰顶槪岩裸露,“虎头”双耳前翘,虎面朝北,神态专注,似有静候“猎物”、迅速“出击”之警觉。“虎头”以下山体北坡,森林茂密,青松葱笼,四季如画,苍翠欲滴,给县城的自然环境披上了一件绚丽的盛装。被县人民政府划定为县城南山风景林保护区。
  高日道耀
  藏语音译名,义为“长梁母山”,以山梁较长而得名,山顶呈圆型。位于旺藏乡东北12公里,北依迭山主脊,四周与迭山群峰纵横连体相接,难分主次。铁杰日藏语山名,含义为“额中山”,即山体形似前额突起而得名;亦称铁尺梁。位于县境东北部腊子乡境内。系迭山主脉脊线东延。该山是岷迭古驮道的最大天然障碍。1972年经由此山修通岷(县)代(古寺)公路,路面从山根至山顶藤条状蜿蜒盘绕山梁27道,17公里。
  莫老
  位于桑坝乡中部班藏村北,藏语山名,因山体形似一尊巨型神像对天祈祷,故得“莫老”之名,义为“祈祷”。当地民间还流传有颂扬山神祈天穰灾之功德的歌谣和神话故事。山峰裸露,最高点为石峰,挺拔矗立,高耸入云。海拔4455米,为县境第三高峰,长年积雪不化。1935年长征红军曾途经该山南麓,东越加尔梁向腊子口进发。
  达益萨尔
  藏语山名,义为“虎窝梁”。又叫洋布梁。史称“羊膊岭",义为“石崖”。位于县境东南界,走向南北,本县多儿乡与舟曲县大峪乡以该山相依为邻。山脊裸露,中下部森林及灌丛林间段分布。
  第二节峡谷石门
  因区内地质经历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一一印支等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全境群峰林立的地形地貌。加之江河流急,长期切割,使境内地势多处呈现出复杂峻峭的深峡险谷地形。峡顶望天一条缝,谷底江水怒吼,震撼山谷,地势险峻、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大峡谷和刀削斧劈般百丈悬崖绝壁对峙的隘口石门达数十道之多。其中较有名气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峡谷
  尼西峡
  位于县境偏西电尕乡尼西村北,是白龙江在本县横穿“四峡”之第一道峡谷。长约百余米,宽十几米。峡道南北两面悬崖绝壁高达数十米。解放前,谷底峡道被翻滚地江涛独吞,人畜无法穿峡,需从石峡北侧攀山越顶而过。1957年〜1960年修筑洛(大)电(东寺)公路时从峡谷北壁上轰石劈成“C”型通道,修通公路。国营七九二矿从南山凿洞穿峡筑渠,在东南侧建成5000X2千瓦水电站一座。
  迭部县境山(峰)名录
  迭部县境山(峰)名录
  迭部县境山(峰)名录
  迭部县境山(峰)名录
  尼傲峡(藏名尼傲加尕)
  位于本县中部尼傲乡尼傲村东,是白龙江横穿县境“四峡”之二。峡道东西走向,长1000多米,两面石山高数百米,宽约6米〜8米,峡底江水奔腾呼吼。解放前,在南壁悬崖上凿眼打桩飞架栈道,供人畜冒险通行。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先后均穿行该峡栈道东进腊子口。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时,在石峡南壁炸开“C”型石穴劈为路道,其势险峻,曾有几次重大翻车坠江交通事故发生于此。后拓宽路面,在路边北沿筑起护墩。
  九龙峡(藏语名亚卡加隆)
  位于县境中部旺藏乡东,是白龙江横穿县境四峡之三。峡道东西走向,长1500米,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南北两面悬崖绝壁高达800多米,是四峡中峡道最长、峡壁最高、其景最为壮观的大峡谷,素有“九龙金锁”之称。喧啸地江水响彻峡谷。解放前靠数处岩壁凿洞钉桩架设悬空栈道供人畜通行。牵役畜过险峡栈道,必须事先高呼相让,否则若二畜迎面在栈道相遇,无法避让,只好由畜主协商将较劣之畜作价坠江让路。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曾先后抢修栈道,穿峡东进。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洛(大)电(尕寺)段时,在峡谷北壁上劈石凿道,修通公路。后又铺成柏油路面,使当年雄鹰难过九龙关的险峡变为通途。1973年,在大搞农田水利,引曹什坝沟河水穿峡工程中,在峡谷南壁高出谷底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人工凿通了一条“飞龙峡”水渠,在峡谷东侧南岸阶地上兴修水平梯田。1987年又开始在峡谷东口北侧建成九龙峡化工厂,并在白龙江上架起混凝土专用桥梁一座。
  洛大峡(又叫鹦哥嘴,史称“狼道峡")
  位于县境东部洛大村西,亦是腊子河(南北向)与白龙江(东西向)的交汇点,西侧又是两郎公路与岷代公路相接处。是白龙江穿境峡谷之四。峡道呈三角交叉状,长百余米,最窄处仅数米,且被奔腾地江水和腊子河水吞没。三面均为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巍然犹如顶天巨石,三足鼎立。解放前,江水盈峡,人畜无法通行,南北两面均从峡顶山腰攀越而过。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时在南壁凿出“C”字型路道,贯通东西;1972年修岷代公路时又从峡谷西北岩壁上凿通公路,贯通南北。如今两道穿峡,险谷畅通无阻。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党项豪酋拓拔赤辞曾率部在此峡(时称“狼道峡”,即洛大峡之音转),据险伏击唐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军,致唐军死伤数万。腊子口峡
  即天险腊子口。位于县境东北部迭山东延南麓腊子乡境内,岷(县)代(古寺)公路58.7公里〜59公里之间。峡道走向南北,长约300米,宽仅8米,东西两面悬崖峭壁高达500米。腊子河由北向南奔流穿峡,地势险要,素有“天险门户”之称,是甘川通道之咽喉。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长征经过腊子口,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1972年修通岷代公路穿过峡谷,昔日天险变成畅通无阻的柏油通途。1979年于峡口北侧1公里处建成2X500千瓦水电站一座。1980年8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南侧建起“腊子口战役纪念碑”。1990年又在纪念地建成接待旅游观光的“腊子口宾馆"一幢。
  达拉沟口石峡
  位于县境偏西,岷山北麓达拉河下游与白龙江汇流处南侧,达拉沟北端5公里左右的一段谷道。这是一处山高、谷窄、水深流急的大峡谷,地扼甘川通道之门户。峡道走向南北,东西两面陡峭的石山高耸入云,达拉河穿流于狭窄的谷底石质深槽内,行经峡谷,多处只闻河水虎啸雷鸣,难见谷底滔滔河面。旧时崎岖的羊肠小道逶迤于高出水面数十至百米的东侧石山上,其中两处山道必经险峻的悬崖绝壁,凭悬空栈道通行。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先后两次从此经过,在攀越栈道和沟口险峡时,曾遭对岸山林中的散匪冷枪袭击,使百余名红军战士和一军团二师一名团长中弹牺牲在这里。1970年迭部林业局修筑达拉林区道路时劈开岩石修通公路。峡谷北口东侧,即达拉河与白龙江交叉点东南三角谷地上,古称“三交口”,在北周、隋、唐时曾据险筑城,置甘松防、常芬县、芳州等建置,至今古城遗址残垣犹存。
  二、石门
  光盖山石门
  亦称“迭部石门”,闻名于洮岷等地。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北部迭山主峰之脊,是由迭山主脉脊线两座高峰对峙而成。从百里外的洮州地境远望,酷似一尊天工铸就的巨型山门屹立于蓝天与迭山雪峰之间。“门墩”东西终年白雪皑皑,素有“石门金锁”、“叠山横雪”之称。此石门是洮叠古驮道中进入迭境的一道最高的天然屏障,亦是第一道险关。行人到此,因高山缺氧、气压低,常会出现头晕、气短、四肢无力等不适之感。解放前,这里常有匪盗出没行劫。1957年曾修通卓(尼)电(尕寺)简易公路,未久,又被冬雪埋没路面而废弃。扎尕那石门 语名“扎尕”,素称石门,实为一道幽深的石峡。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扎朵那东哇村东。是由石山断裂形成的陡坡状石质峡道,走向近南北,长百余米,南端宽仅数米,北段稍宽,东西两面是数十米高的斧劈般挺拔垂直的岩壁。一股溪水顺峡谷悬泻而下,声响如雷。置身峡中,看天一道缝,阴暗凄凉,寒然生畏。飞鸟误入,迷途难归。是洮叠古道必经之第二道险关。解放前常有山匪据险行劫。如今公路交通便利后,此峡除当地牧民往来山后牧场外,行人罕至。
  出石山南口,周围地形恰似一处巨型庭院,北靠迭山石峰,四周秀峰环拱,苍松翠柏掩映着稀疏的扎尕那四村(代巴、达日、业日、东哇),’“庭院”南侧出口处又是一道石山对峙而成的“庭院”前门。扎尕那俗有:“阎王殿”之称。内有通道,南有堂门,真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廊、堂、院、门齐备的石城宫殿。
  纳加石门
  于县境西北益哇乡纳加村北,是洮叠古道的第三道险关。走向南北。两面数百米高的岩壁犹如两堵巨型门墩巧对山门。益哇河从中穿过。旧时常有山匪凭险行劫,俗有“鬼门关”之称,即畏石门之险而言。北据扎尕那约5公里,成为“阎王殿”之外城门。如今,从扎尕那通往乡、县的简易公路经由此门出入。
  第三章河流湖泊水帘洞
  第一节河流
  县境水系单一,南北岷迭山系之间的大小河流均属白龙江水系。境内位于迭山主峰脊线以北的洮河水系的水文面积极少。白龙江干流由西界入境,其余大小30条支流中,除达拉曲(河)、多儿曲自川北流入境内,其余支流均发源于本县南北岷迭山脉中。大部分支流四季有水,仅有几条小支流在冬旱季节枯竭。本县多年平均入境水径流量为9.586亿立方米,其中从西界白龙江干流入境4.307亿立方米,从南界达拉曲入境4.58亿立方米,从多儿曲入境0.699亿立方米。县境自产水总量为15.9亿立方米,其中白龙江流域自产水量15.35亿立方米;洮河流域产水0.55亿立方米。
  由于境内植被良好,草原和森林资源起到了涵养水能、蓄水保土的功能,水土流失不太严重。河床结构基本分为砂砾石河床和砂砾岩深谷河槽两种。各河流平均含沙量1983年为0.510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总量78.36万吨。但随着近年森林过量采伐,使河流含沙量出现逐年增大的趋势。
  县境最大干流白龙江(藏名舟曲),系长江水系嘉陵江的支流。春秋战国时《禹贡》称桓水。秦时称白水。西汉时仍称桓水。三国时又叫白水,下游称羌水。唐代统称羌水。北宋时称白江。元、明时上游复称桓水,下游称白水江。清代始称白龙江,又名垫江。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记要》云:“白水江,一名白龙江,即洮州卫西倾山南所出之垫江,又即桓水之异名也。”白龙江发源于本州碌曲县郎木寺,向东流经四川铁布区,西自益哇沟口入境,东经电尕、卡坝、尼傲、旺藏、花园、洛大等乡,至黑水沟口出境,从中部横贯县境。境内流长120公里,总落差为700米,平均坡降6.4%。冬不结冰。据多年实测水文资料,白龙江干流在县境偏西的更古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9.1立方米/秒,径流量6.029亿立方米;县境偏东的麻牙站年平均流量为46.7立方米/秒,径流量14.7128亿立方米;在出境后的立节站多年平均流量为82.34立方米/秒,径流量为25.86亿立方米。
  县境内白龙江水系30条支流树枝状延伸到岷迭山系的各条沟谷。分别从南北两面汇入白龙江干流内。北部迭山区主要有当多曲、益哇曲、哇巴曲、支润曲、吉爱那曲、普拉曲、安子曲、尖尼曲、台古卡曲、曲子布东曲、若获曲、花园曲、桑坝曲、腊子曲、赵藏曲等15条支流;南部岷山区主要有江巴曲、达龙曲、傲傲曲、达拉曲、热泉曲、高吉曲、拉子曲、次哇曲、交木曲、旺藏曲、曹什坝曲、阿夏曲、多儿曲、水泊曲、磨曲等15条支流。江北江南支流分布基本均匀。其中年平均流量每秒钟1立方米或接近1立方米的有12条。
  达拉曲
  是白龙江在境内的最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四川喀隆阿嘎,由南向北在达拉乡南界入境,流经亚拉行政村境至达拉林场处,又顺达拉沟向东北流经次哇行政村境,于达拉沟口注入白龙江,全长约150公里,县境段长43公里,集水面积268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60%,乔木林覆盖度占40%。
  在达拉乡境内,达拉曲水系先后纳入大小支流数条,其中较大的东面有拉孜曲、次哇曲,西面有高吉曲、纳考曲。
  高吉曲
  干流发源于川境,在达拉乡西南界入境,向北流经那盖村境,遂转向东流经普哇村境、高吉村(俄界会议遗址)、岗来村(乡政府驻地),再向东注入达拉曲。集水面积18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1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53立方米/秒。
  纳考曲
  又叫热泉曲,以流域内有热泉而得名。是由达拉乡境三支小流汇集而成,其中西支源于川境。干流走向东西,顺热泉沟向东流至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驻地注入达拉曲。集水面积38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82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43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83立方米/秒。
  多儿曲(石内河)
  是县内白龙江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四川求吉东,在多儿乡境西南界入境,向东北流经白古村东后转向西北,经白古寺、然子寺(乡政府驻地)、台尼傲村,于乡境西北与阿夏曲汇流再向北在多儿沟口(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和麻牙园艺场所在地)注入白龙江。县境段流长58公里。境内段集水面积605.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2.4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占56.6%,灌木林覆盖度占37%。多儿河上建有2X200千瓦水电站1座。腊子曲
  是境内白龙江第三大支流。发源于腊子乡北部格热隆哇(义为长岭沟),由西北向东南流至长征桥的上游段称格热曲(长岭河),中、下游部分叫腊子曲(义为山脚河)。流程内先后汇集了牛路库(竹子沟)、亚路库(上沟)、美路库(下沟)、老龙库(坡沟)、久里才隆哇(李子沟)、龙找库(牧羊沟)等沟谷的数条小支流。由北向南顺道绕隆哇(腊子沟)穿过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纪念地天险腊子口和康多村(腊子乡政府驻地),在腊子、桑坝、洛大三乡境交界处与桑坝曲汇流;南经洛大乡尖藏村,于腊子沟口注入白龙江,全长56公里,河床平均宽3米左右,集水面积48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4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50.6%,灌木林覆盖度占35.3%。1979年在腊子口北侧建成2X500千瓦的腊子口电站一座。
  阿夏曲是境内白龙江第四大支流。发源于四川营布地区,在阿夏乡西南界入境,又在该乡境内先后汇集了也布隆哇(油筐沟)、隆纳去哇(小暗沟)、隆纳切哇(大暗沟)、佐嘎(白松)、惹隆(羊沟)、劳日果巴(劳山沟)、达兴隆哇(虎猴沟)等沟谷的数条小支流,顺阿夏库(沟)向东北流经爱哇、纳告、西居、乡政府驻地,在多儿梁下与多儿曲汇流,再向北注入白龙江。境内流长约60公里。集水面积391.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0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56.9%,乔木林覆盖度占36.3%。1989年在阿夏河上建成2X400千瓦水电站一座。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的采伐区全在阿夏曲流域内。
  当多曲
  发源于益哇乡西北光盖山西延山脉,由普来、达道、普群、赫隆库、加好那等处沟谷的小流汇集而成,顺当多库(义为拴马沟),向西南流经刀代卡、地英卡等村境,在东克(马鞍山)下出境入四川,又向南在四川铁布区境的白依村附近注入白龙江。全长约45公里。集水面积10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29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9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和乔木林覆盖度较高。
  益哇曲
  以流经益哇库(沟)而得名,义为“猞猁河"。发源于迭山主峰西延光盖山南麓。先后汇集了纳隆隆哇(鼻环沟)、扎尕(石峡)、代巴库(大力士沟〉、傲子库(绿色牧点)等沟谷的数条小支流,顺益哇库(沟)向南流经益哇乡境的扎茶那、纳加、高尕、知子等4个行政村,于益哇沟口注人白龙江,全长约35公里。集水面积21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625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98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9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覆盖率43.2%,乔木林覆盖度34.8%o河上修有扎采那、高杂小水电站两处。
  哇巴曲
  以流经哇巴沟而得名,义为“狐狸河”。发源于迭山主峰西延光盖山、久波克东(弯曲山口)等山脉南麓。上游汇集了祖如库(积石沟)、帕日库(那而沟)、格酒曲(冬牧河)、延古曲(夏牧河)等沟(河)数条小支流,顺哇巴隆哇(狐狸沟)向南流经电尕乡的吾子、亚安两个行政村,在沟口(电尕乡驻地)注入白龙江。全长约37公里,集水面积217.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62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96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9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和乔木林覆盖度较高。
  安子曲
  以流经安子库(义为姓氏沟)而得名。发源于迭山最高峰错美南麓江东干玛(山名,义为纯石红腰)附近,顺安子沟流经卡坝乡安子村委会的亚乍、葱地、次日卡、黑古和桃吾卡,在卡坝(乡政府驻地)注入白龙江。主支尼欠曲发源于错美峰东南麓,由尼欠库(义为大人沟),流经尼格卡村,在中下游与安子曲汇流。安子曲全长约36公里,集水面积26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71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26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76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覆盖率48.3%,乔木林覆盖度占32.1%。安子河上修建水电站一座。
  尖尼曲
  以流经尖尼隆哇(沟谷)而得名,义为大水。发源于迭山主峰南麓加嘎鲁(义为白石山)山脉。上游汇有包老闹(义为草滩沟)、加鲁(石山沟)等沟谷的小溪。顺尖尼隆哇向南流经尼傲乡境的尖尼、尼傲两个行政村,在尼傲村(乡政府驻地)西侧注入白龙江,全长约25公里。集水面积24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63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03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0.69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覆盖率59.2%,乔木林覆盖度占37.9%。1972年在下游建成装机容量7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一座。
  桑坝曲
  以流经桑坝隆哇(沟)而得名,义为“落鸡河”。发源于迭山主峰东延南麓的久多隆哇(沟)。上游由数条小溪汇集而成,中游又汇入桑藏、足彦、贡高、隆哇(上岗沟)等沟谷的数条小溪。干流顺桑坝隆哇向东南流经桑坝乡境的吾乎、黑拉附近,至赛当寺(乡政府驻地)转向东流经道藏若由(道藏村河坝居住点),在桑坝和腊子、洛大三乡境交界的岔路口与腊子曲汇流,再向南注入白龙江。全长约50公里。集水面积2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1.19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覆盖率49%,乔木林覆盖度35.6%。1978年在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建有装机容量16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
  第二节 湖泊
  迭部境内由于加里东、华力西一印支等地质构造运动,在地层抬升、隆起、断裂的巨变过程中,塌陷、截流现象,致使某些山巅或半山腰出现一些神奇的高山堰塞湖,给区内自然环境增添了奇景,为雄峰林立、树海汹涌的迭部地貌镶嵌了数枚闪光的明珠。全县岷迭两大山系中共有高山堰塞湖9处,其中北部迭山区7处,南部岷山区两处。
  录坝湖
  以地处洛大乡录坝村附近而得名,含义为“山谷湖”。是本县最大的一处高山堰塞湖,分上下两个姊妹湖,两湖相距100多米,中间筑有两座旧式平轮水磨。上湖较大,湖面约20000平方米;下湖小,面积约2500平方米。源于录坝沟的一条小溪从北向南把两湖连通。湖色碧绿晶莹,湖水清澈,四周环境秀丽。
  永措
  义为玉湖,以湖色碧绿而得名;亦叫古麻海,以地处古麻山而命名。古麻,即有“上部”之义,又有“高山红光”即先见到太阳的山头含义。位于县境东北桑坝乡境内黑拉村西北部的高山半腰处。海拔3800米左右,人迹罕至。湖面呈椭圆型,面积约3500平方米,水深4米〜5米。四周山峰陡峭,湖岸柏树成荫。湖水来自周围高山融雪和附近小溪,泄水无路,但从地下潜流而出,至5公里以外的石山裂隙中涌出成河。湖水入出自控,始终保持不涨不落的常态。古麻湖上空的天气常能预报晴雨,圣湖似能“呼气为云",产生云团,常为附近筹送雨雪,播撒“甘露”。当地民众相传海中有龙,奇迹万千,若近临湖面,不能高声疾呼,否则惹怒圣湖,刹时乌云骤起,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冰雹突袭。堪称一大自然奇观。
  措让
  也叫“措拉色措”,含义有二:一为“辫子状新湖”,二为“有围墙的新湖”。位于电尕乡玛莫(虎头山)阳坡东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湖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500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水源主要是融雪和几眼清泉,泄水处是一渠蜿蜒细流,汨汨消失在丛林之中。湖水碧波如镜,轻泛涟漪,周围山梁犹如院墙包绕湖面,北面紧靠裸岩主峰,皑皑白雪映照湖水,像无数玉鳞龙甲漂浮其中。湖左侧(东)一道山梁臂膀似延伸到出水口,形成天然堤坝。在当地民众中还流传着有关此湖的一段神话故事:很早以前,此湖左侧山坳里原有一百户人家的村庄,故得村名“咱拜巴",村里两个年轻人一日带猎犬去湖边打猎,徒劳一天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误毙猎犬于灌丛之中,遂懊悔不已,恼羞之余抛犬尸于湖中,因玷污湖水而激怒湖神,霎时间,雷雨交加,山洪暴发,顷刻将咱拜巴村冲得无影无踪,几户幸存者迁居附近四川地方。湖泊亦因此搬家,移于今址,与旧湖隔一条山梁。旧湖从此涸竭,湖底轮廓依稀可辨。
  措洛玛
  湖名含义为圆形湖。位于尼傲乡境北部,地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上,面积17000平方米,水深3米〜4米,淡水。
  措代西
  湖名含义为颠倒湖。位于尼傲乡境北部,在措洛玛湖东侧。
  麻盖措卡
  湖名含义为下边湖。位于益哇乡西北界的高山顶上。附近有高低两座山峰,登上高峰鸟瞰低峰顶部即见此湖。
  措沃瓦
  义为木盘湖,湖形如盘。位于益哇乡扎尕那西北,业日村东侧小溪源头。
  措卡
  位于达拉乡高则村东南。
  第三节水帘洞
  傲傲水帘洞
  位于电尕乡傲傲村附近白龙江南岸边,西距县城7公里。有一碧高约20余米、宽50米的水帘壁瀑,座南朝北,壁前是白龙江,壁顶是一片阶地农田。整个水帘壁面布满形态奇异的秀石和绿苔,右侧秀石似柱倒悬,悬瀑分支如注;左侧青苔碧绿如玉,清瀑渗过青苔浇洒落地,恰似仙女浇花。
  水帘壁上有一水帘洞,洞口约1平方米左右,离地面1米多高。洞内有半间屋大小,洞内又套一洞,清泉一泓伴有细雨。洞顶及四壁有千奇百怪的立体画面,且工艺精湛,恰似一座美丽的水晶宫。
  水帘壁正前四五米处,有一尊1米见高的水秀丽石,上面端长着三棵青松,酷似一鼎香炉中插了三根香火,供奉在洞前。
  腊子水帘洞
  位于腊子河上游腊子村南。洞口掩影在悬崖峭壁横立的绿荫丛中,一泓清流从石洞涌出,需从没膝的激流中涉水进洞,洞顶开有数处大小不一、形态迥异的天窗,阳光从中射入,形成道道光柱射到洞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上,给石洞添色增辉。洞壁上悬挂着一泓悬泉清瀑,若在洞中高喊,会惹怒“泉神”,喷撒水柱,实为自然奇观。第四章土壤 植被
  第一节土壤
  全县土地总面积,1986年县农业区划报告中根据1975年版《甘肃省地图集》量算为4908.41平方公里,实际控制总面积为4825.73平方公里,合723.86万亩。1992年土地管理部门经土地详查为5108.3平方公里。总面积中除去裸岩面积和水域面积外,土类面积合计718.50万亩。其中,新积土3.14万亩,占土类总面积的0.4%;褐土184.98万亩,占25.8%(褐土5.90万亩。占0.8%,淋溶褐土3.27万亩,占0.5%,石灰性褐土175.8万亩,占24.5%);棕壤238.6万亩,占33.2%;暗棕壤55.54万亩,占7.7%;亚高山草甸土180.01万亩,占25%(亚高山草甸土147.62万亩,占20.5%,亚高山灌丛草甸土32.38万亩、占4.5%);红粘土17.52万亩,占2.4%;高山寒漠土38.68万亩,占5.4%。
  县境土壤在大范围水平分布上,处于我国棕壤、褐土地带。但因境内高山峡谷地形和海拔变幅大等特征,土壤在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差异明显。
  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主体气候条件的制约,由低到高,土壤的垂直带谱为新积土一一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一一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
  在水平方向上,全县可分为西、北、南、东4个土区。
  西部电尕、益哇两乡为棕壤草甸土区。土壤以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为主,褐土、暗棕壤及红粘土次之。区内海拔2800米以下的地方土壤肥力较高,但土层浅,保肥力弱;2800米以上的地方因土壤阴冷潮湿,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和释放养分的能力差。
  北部卡坝、尼傲、桑坝、腊子口四乡为棕壤、褐土区。土壤以棕壤、褐土、草甸土为多,其次为寒漠土及暗棕壤,土壤肥力中等,但因多数耕地肥力补给较差,地力日见贫瘠。南部达拉、阿夏、多儿三乡为棕壤区。土壤以棕壤为主,其次为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褐土。土壤肥力较好。
  东部洛大、花园、旺藏三乡为褐土区。褐土占区内土壤总面积的57.5%。区内河谷阶地多属洪积、坡积、冲积母质上发育的重砾质褐土和新积土,土层含砾石达30%〜70%,土体结构差,保水保肥力弱。土体升温快,蒸腾作用强,种植作物易受旱。
  全县耕地毛面积为21.2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4%;耕地净面积13.70万亩。耕地土壤共有3个土类、5个亚类、6个土属、11个土种。新积土类有石灰性新积土1个亚类,沙砾质新积土1个土属,沙石土、沙壤土两个土种;褐土类有褐土、石灰性褐土两个亚类,耕种褐土、洪积石灰性褐土、残坡积石灰性褐土、黄土质石灰性褐土4个土属,淋钙土、石灰黄土、夹石壤土、青土、灰黑土、黄土、角砾黄土、卵石黄土8个土种;红粘土类有红粘土1个亚类,紫色土1个土属,紫红土1个土种。
  耕地土壤11个土种中,沙石土面积2330亩,占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电尕、益哇两乡;沙壤土26578亩,占12.5%,各乡均有分布;淋钙土4617亩,占2.2%,主要分布在益哇、电尕、桑坝三乡;石块黄土20384亩,占9.6%,除阿夏、桑坝乡外其余各乡都有分布;夹石壤土13862亩,占6.5%,主要分布在电尕、达拉、阿夏、多儿、旺藏、桑坝、腊子、洛大等乡;青土2366亩,占1.1%,主要分布在尼傲、旺藏、桑坝、腊子等乡;灰黑土8559亩,占4%,除卡坝、旺藏二乡外均有分布;黄土91608亩,占43.1%,各乡均有分布;角砾黄土24697亩,占11.6%,各乡均有分布;卵石黄土11666亩,占5.5%,除达拉、卡坝二乡外均有分布;紫红土5950亩,占2.8%,主要分布在电尕、卡坝、多儿、桑坝等乡。
  第二节植被
  迭部全境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主要由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三部分组成,且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农业植被为辅,覆盖率在80%以上。
  天然森林是境内地面最丰厚的植被,茂密的森林遍布全县各条山沟,12个乡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地向北坡。林地面积有422.1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32%。全县森林覆盖率54.4%,灌木林覆盖率35.9%。森林植被的种类因地形、土壤、海拔高度的差异,其分布规律为:海拔1700米〜2800米的阴阳坡主要树种是油松、桦、栋、山杨,林层以下多为虎榛子等灌丛,半阳坡桧类生长良好;2800米〜3500米的北向坡,森林以云杉、冷杉与少量桦、杨混生;3500米〜3700米(最高达4000米)的阴坡以冷杉、杜鹃、灌丛为主;成熟林比例大,占89%,幼林面积小。森林植被自然更新力强,在阴坡、半阴坡的中下部,灌草丛生30年左右,则可逐渐被针叶林演替。
  草场是境内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地面植被。全县草地面积235.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5%。草群平均盖度85%。草场按分类原则可分为亚高山草甸、灌丛草甸、山地草原三大类。主要分布在高山区阳坡的中下部以及北坡的林线以上。其分布特征是:亚高山草甸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南坡或森林地带上限,牧草种类较多,平均盖度80%,植被以适应寒湿的莎草科、禾本科、蓼科、毛萇科、蔷薇科、龙胆科、杜鹃科等草本和灌木组成。其中阳坡禾草草场主要建群种为野青矛、密生苔草、珠芽蓼、短柄草、沟坡莎草,杂草草场主要建群种为珠芽蓼、线叶篙草、紫羊矛、银莲花。灌丛草甸主要分布在2500米〜4000米的山地林缘水分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地段及森林破坏后的坡面,平均盖度90%。灌丛以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小麋为主;牧草以垂穗披碱草、山地早熟禾、珠芽蓼、线叶蒿草等为主要建群种,草原化草甸主要分布在亚高山地带的阳坡,因生境干旱,植被覆盖度小,平均盖度50%,以旱生植物为主。
  农牧种植是县境植被的一个辅助方面,但比例很小,全县耕地毛面积为21.26万亩,占总面积的2.94%。耕地净面积13.70万亩。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干流和支流河谷两岸阶地山地阳坡中、下部。基本属一年一熟耕作区,其中,有少量二年三熟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和主要支流两岸海拔1700米〜2100米之间的河谷阶地,种植品种和方式为冬麦一一复播养、糜、秋玉米一一冬麦;并能种植苹果、梨、花椒、桃、杏、柿、核桃等果木。一年一熟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米〜2700米的河谷阶地及前山缓坡带,种植品种和方式为春麦(冬麦)、青稞、蚕豆、洋芋一一休闲,其中河谷地带秋后还可增种芫根或绿肥等短期作物,并能种少量苹果、花椒、梨等果木;一年一熟热量不足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3100米的亚高山坡肩和山地正阳坡地带,种植品种和方式为青稞、蚕豆、豌豆一一休闲。
  第五章气候
  第一节气象观测机构
  1972年4月24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文决定成立迭部县气象站,年底建成,翌年元月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县气象站初由县革委会管理,1978年收归省气象局直属,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站初设备条件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事业受到应有的重视,县气象站的人员、设备、服务质量都得到相应地发展。1979年增征土地1887平方米,新建办公用房,重建了观测场地625平方米,改铁丝围栏为钢筋、钢管围栏,改木制风向杆为钢管三角塔型风向架。1984年后添置、更新了接收兰州中心气象台和北京气象中心传真天气图片接收机2套*15瓦单边带短波无线电通讯设备一套;现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地温、日照、雨量、蒸发等气象观测仪器各2套〜3套。1988年县气象站共有气象工作人员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3人。全站占地面积4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22平方米。县站观测记录各项气象数据,传递交流气象情报,预报当地短中期天气等项业务量逐步增大,精细度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气象站的主要业务范围是气象测报和预报服务。地面气象测报:始终坚持每日8、14、20时定时观测三次,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风、气压、温度、湿度、降水、积雪、日照、蒸发、冻土、地面温度、地中5厘米〜加厘米温度等,坚持每日向省中心台拍发天气观测报,向州气象局拍发小天气图报,每旬、月向省台拍发农业天气旬、月报,并随时与省、州及舟曲县站进行联络重要天气实况。每月、年编制地面天气观测记录报表。预报服务:坚持每日接收传真天气图,制作短期天气预报进行公益服务;在各个不同季节预先发布中长期或某特定阶段(如汛期)天气趋势预报,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资料,为工、农、林、牧业生产提供服务。
  第二节基本气候特征
  一、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在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除太阳辐射、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大方位共性因素外,地势、地形、植被、地表(下垫面)等构造的独特性也是重要因素。
  迭部位于北纬30°39′一34°20′之间,它决定了该地正午太阳高角度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从而决定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又因本县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岷、迭山系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下垫面的构造,又促成境内气候复杂多变的特点。
  迭部深居内陆,距降水的主要源地太平洋和印度洋均有数千里之遥,这种海陆位置本是影响降水偏少之因素,但又因地处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地带,并受东亚季风影响较重,处在东南风迎风坡上,加之岷、迭主山脉呈东西走向,使海洋水汽沿谷地易于吹入;另外,区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林地覆盖率高,这些因素又是促成本区降水较多之故。
  二、基本气候特征
  县境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和造致迭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长无夏,春秋相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绵绵;因地形高差悬殊,水平差异大,垂宜变化显著。
  据1973年〜1988年凡16年的气象资料表征,迭部年平均气温在6.1℃〜7.2℃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一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5.9℃,气温最大日较差为30℃。年平均降水量447毫米〜762毫米之间,一日最大降水量55.4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5.3小时,4月份最多为208.7小时,9月份最少为145.9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5012.44兆焦/米2•年,光能资源略高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第三节温度
  —、气温
  (―)气温的一般特征
  1.年平均气温本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大都在3℃一11℃之间。其地理分布较复杂,地域性差异大。由于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按地域分,年均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变幅较大;按同地垂直高度分,河谷高,高山低,由河谷至山巅递减,变幅更为显著,数处高峰常年积雪,年均气温在0℃以下。根据公式计算,县内各层次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为:1500米高度约为11.5℃,2000米约为8.6℃,2500米约为5.1℃、3000米约为2.8℃。县城年平均气温为6.7℃,其变幅在6.1℃〜7.1℃之间;最高值为7.2℃(1987年),最低值为6.1℃ (1976年),最大变幅为1.1℃。
  2.月、旬变化县内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为15.9℃;1月最冷,为一4.1℃。月较差为20℃。1月〜7月气温逐月回升,7月〜1月逐月下降,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
  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最低,为一4.9℃;8月上旬最高,为16.8℃。2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0℃以上,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5℃以上,5月上旬至9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以上,7月上旬至8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
  3.日变化境内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迅速;夜间热量散失快,降温剧烈。日较差虽比本省河西地区小,但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较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9℃,以冬、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最大日较差为30℃,日较差大,对瓜果及块茎作物含糖量的积累比较有利。
  4.极端气温县内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5.6℃,极端最高33.8℃(1978年7月8日);年平均最低气温为0.7℃,极端最低一19.9℃(1981年12月18日)。
  迭部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
  各月最高、最低气温(℃)
  (二)积温和冷热日数(农业界限温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相应时段的积温,对于规划本县农作物的熟制、倒茬、选择品种、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通称为农业界限温度。
  本县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平均为3月6日,终日11月9日,达259天,活动积温为2732.8℃。初日最早出现在2月16日,比平均日期早18天;最晚出现在3月28日,比平均日期推迟22天。终日最早出现在11月7日,比平均日期提前2天;最迟出现在11月27日,比平均日期推迟18天。按地区分,上迭地区(以县城为代表、下同)≥0℃的初日平均为3月7日,终日为11月15日,间隔254天,活动积温2766.1℃;中下迭地区(中迭以旺藏为代表,下迭以腊子口为代表,下同)平均初日为2月20日一23日,终日为12月6日〜9日,间隔日期287天〜293天,活动积温为3425℃一3563℃。在此期间,积雪融化,土壤解冻,草木萌芽,部分耐寒作物开始播种,通称农耕期。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0月23日,持续日数207天,活动积温2532.1℃,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20日,最迟在4月18日;终日最早出现在10月17日,,最迟出现在11月7日。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3日,持续日数137天,活动积温1952.8初日最早出现在4月28日,最迟为5月2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9月13日,最迟为10月4日。按地区分,上迭地区≥10℃的平均初日为5月15日,终日为9月23日,间隔期132天,活动积温为1925.5℃;中、下迭≥10°C的初日平均为4月26日〜30日,终日为10月6曰〜9日,间隔期160天〜167天,活动积温为2603℃〜2758℃。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长期和喜凉作物活跃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15°C的平均初日为7月17日,终日为8月13日,间隔日数28天,活动积温为480℃。初日最早出现在6月27日,最晚在8月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7月21日,最晚在8月28日。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殖生长的适宜期,而且其活动积温的多寡对耐寒作物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
  日平均气温≥20°C的日数没有出现。
  二、地温和冻土
  (一)地温
  1.地面温度
  地面温度系土壤表面温度,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本县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8℃,比年平均气温高3.1℃。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30.6℃,最低为一0.3℃。地面温度的各月变化是:最热的7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0.3°C,平均最高为39.9℃;最冷的1月平均地面温度为一2.8℃,平均最低为一14.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达65.8°C,出现在1981年8月13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一26.7℃,出现在1981年12月18日,,极差达92.5℃,远大于气温变化幅度。迭部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活动积温
  迭部平均地面温度与气温之差(°C)
  2.地中温度
  地内温度的变化比较平稳。各月地下温度的变化总趋势与气温基本相似,与气温的升降成正比。5厘米〜20厘米地下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10月2月,地下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3月〜9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迭部累年各月地面温度(℃)
  迭部累年地中各种深度平均温度(℃)
  (二)冻土
  冻土与地面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土壤开始冻结。迭部平均开始冻结日期为11月6日,最早冻结年份为10月23日,最迟为11月18日,平均解冻日期为3月2日,最早解冻日为2月26日,最迟为4月16日。冻土一般从11月上旬开始冻结深度逐渐加深,一月最深,2月、3月逐渐变薄,3月中、下旬基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达66厘米,出现于1978年1月下旬23、24日。封冻期平均为117天,最长年度可达159天,最短年度为100天。1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始于12月5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16日。3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期始于12月29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21日。三、四季划分
  (一)自然季节的划分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为反映和区分一年内的自然景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各地农牧民在生活实践中都在习惯上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种自然季节的传统划分法,视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本县春季平均气温为7.7℃,夏季为15.2℃,秋季为6.8℃,冬季为-2.8℃。
  (一)气候学上的四季划分
  根据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用候均温指标来划分四季,即候均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C为夏季,介于10℃一22℃之间为春、秋季。按此标准划分,我县则长冬无夏,春、秋相接,春秋始于5月1日,终于9月30日,春秋共153天。冬季长达212天。将平均气温小于一5°C的时期称为严寒期,本县1月份只有5天为严寒期,这说明冬季虽长,但严寒期则很短,实为:冬不严寒,夏无酷暑。
  第四节降水
  一、降水量
  (一)降水的地理分布和年变化
  本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25.5毫米。最多年为762毫米(1984年),最少年447.6毫米(1982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地理分布自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递减,高山多于河谷;上迭较多,中迭突减,下迭最少,常受干旱威胁。时间分布亦极不均匀,冬春干旱不雨(雪),夏秋之交往往阴雨连绵,时有暴雨和冰雹骤降成灾。这给境内农、牧、林业生产、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上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11.6毫米,最多年达753.6毫米(1978年),最少为409.9毫米(1972年);中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65.6毫米,最多年达682.3毫米(1961年),最少339.5毫米(1969年);下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58.4毫米,最多年达677.5毫米(1979年),最少326.2毫米,(1969年)。从1961年〜1980年降水量的演变趋势看,中部地区趋于减少,气候变干;其他地区有增有减,变化不大。
  (二)降水的季节分配和月、旬变化
  区内降水受季风影响重。由于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和印度洋暖湿气流输入等因素,四季变化甚大,暖季多,冷季少。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42.7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2.8%;夏季降水316.8毫米,占50.6%;秋季降水为155.2毫米,占24.8%;冬季降水5.8毫米,占0.2%。
  各月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月际变化趋势是1月〜7月逐月增多,8月〜12月逐月减少。夏季尤其是盛夏,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输入,空气转为湿润,故降水集中,7月最多,8月次之。元月和12月降水量只有1毫米〜2毫米。
  旬降水量变化与月降水量变化大致相同。以旬降水量≥15毫米作为雨季,雨季则从4月下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共183天。以旬降水量≥30毫米为汛期标准,本县汛期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共132天。
  迭部各月平均降水量(毫米)
  (三)降水日数
  按24小时降水量≥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的规定统计,上迭地区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3.9天,占年总天数的36.7%;≥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38.9天,占年总天数的10.7%;≥10.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19.6天,占年总天数的5.4%;≥25.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2.8天,≥50.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0.1天,仅在个别年份的7.8两月出现。中、下迭地区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4.8天;≥5.0毫米降水日年平均有29天;≥10.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12.2天;豪25.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0.8天;≥50.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0.1天,仅在个别年的7月份出现。
  最长连续降水日,上迭地区为14天,出现在1986年8月29日〜9月11日,总降水量为83.7毫米;中部地区连续降水日15天(1975年5月6日〜19日),总降水量60毫米。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冬季上迭地区长达88天,出现在1981年10月30日至1982年1月25日,入春后随降水量的增多无降水日数逐渐缩短到11〜19天。中、下迭地区冬季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达90天〜98天,春季也在20天〜30天之间。
  迭部各月各级平均降水日数
  (四)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境内一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益哇乡各子村附近,达84.9毫米。县城一日最大降水量为55.4毫米(1978年8月31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23.7毫米(1985年7月23日),10分钟最大降水量17.4毫米(1985年7月23日)。
  以气象上日降水量划分等级,凡24小时降水量在0.1毫米〜9.9毫米之间为小雨,10.0毫米〜24.9毫米为中雨,25.0毫米〜49.9毫米为大雨,≥50.0毫米为暴雨。出现小雨的年平均日数为114.4天,出现中雨的年平均日数为16.8天,出现大雨的年平均日数2.6天,暴雨则为0.1天,仅个别年份出现。据水保部门分析,每分钟21.0毫米的降水强度即对土壤有严重的冲刷作用。单位时间内降水愈多,危害就愈大。全境均山高坡陡,强降水对水土保持造成严重威胁。
  年内日降水量≥10毫米的第一场透雨,上迭平均日期在4月13日,最早3月13日(1979年),最迟5月80(1974年);中迭地区平均日期在5月4日,最早年份4月1日(1966年),最迟6月28日(1962年);下迭地区平均日期在4月27日,最早年份3月28日(1978年),最迟6月19日(1976年)。
  二、降雪
  (一)降雪
  上迭(西部)初雪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18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3日,最晚出现在11月11日;平均终雪日期为5月7日,最早年份出现在4月18日,最晚年份出现在6月5日,年平均降雪日期为197.9天,最长221天,最短175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为34.3天,最多年份59天,最少年为18天;月分布以3月出现最多,平均为9.5天,7月〜9月无降雪。
  中迭初雪平均始日为门月11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20日,最晚为1月8日;平均终雪日为4月2日,最早年份为3月13日,最晚4月16日。年平均降雪期为143天,最长179天,最短77天。
  下迭初雪平均始日为11月13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19日,最晚1月12日;平均终雪日为3月23日,最早年份为2月18日,最晚5月6日,年平均降雪期为132天,最长210天,最短59天。
  (二)积雪
  积雪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13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3日,最晚出现在1月10日;终止积雪日平均出现在4月12日,最早年份出现在3月20日,最晚在5月12日;年平均积雪期为150.3天,最多年220天,最少年74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1天,最多年为38天,最少年10天,以3月份为最多,平均达6.4天,6月〜9月未出现积雪。最大积雪深度为15厘米,出现在1988年2月25日。
  三、干湿状况
  (一)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是表征空气中所含水汽的物理量。其表示方法除水汽压外,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迭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最大出现在9月,为77%,6月〜10月均在70%以上,12月〜4月均小于60%,最小出现在2月,为50%。湿度大小对农作物及其他植物生长有一定影响,湿度过小会造致空气干燥,加速植物叶面蒸腾,水份供应失调;过大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迭部各月降雪、积雪日数和初、终日期、积雪深度
  (二)蒸发量
  上迭地区年蒸发量为1525.8毫米,5月最大,为184.5毫米,12月最小,57.1毫米。中、下迭地区年蒸发量为1687.7毫米,5月最大,为203.8毫米,12月最小,67.9毫米。
  (三)湿润度
  区内各地各个时期的湿润度,取决于该处降水量及其水份支出的比值。水份支出很难直接测定,一般都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数值来表示,采用伊凡诺夫的湿润系数计算公式:第五节曰照风云
  —、日照
  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它不只直接决定气候,同时又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必需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一)日照
  日照通常用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表征。一个地方的日照多少,既决定于地理纬度的高低和季节的变化,还受到云雾、山脉等遮蔽物的影响,所以区内日照状况不仅要看日照时数的长短,还须表示出日照百分率。迭部全年日照时数为2248.2小时,最多年达2392.8小时,最少年为2055.3小时。从各月分配看,4月份最多,达205.3小时;9月份最少,为146.5小时。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境内山大沟深,相对比之,当多、阿夏、达拉、磨沟等沟深谷窄处日照时间短,向阳坡面及沿江河谷开阔处日照时间较长。日照百分率全年为51%,最大年为54%,最小为46%;最大月是12月,为65%,最小月是9月,为40%。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在季节分配上,因昼夜长短之差,冬春季虽然可照时数比较少,但由于晴天多、云量少,日照百分率反而较高;夏秋季日照时数虽多,但阴雨天多,日照百分率相对较低。
  迭部累年各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记录年代:1973年〜1988年)
  (二)光辐射
  1.太阳总辐射: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太阳总辐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是大气透明度和天空遮蔽状况。太阳辐射量一般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空气干燥、云量少的地方总辐射量就大,反之则小。根据翁笃鸣的经验公式计算,本县全年总辐射量为5012.44兆焦/平方米•年。7月最大,为557.26兆焦/平方米•月;12月最小,为272.56兆焦/平方米•月。从季节分配看,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
  2.生理辐射:亦称光合有效辐射,是指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99%集中在波长0.3微米〜4.0微米的光谱区内;而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只限于0.38微米〜0.71微米之间的可见光谱区,通常把这个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可见光谱区间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这部分光线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49%。迭部全年平均生理辐射为2456.10兆焦/平方米•年。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太阳总辐射量如表。
  二、风
  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地面上因气温分布的不同而引起气压分布的差异,是产生风的根本原因。风向则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因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既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和大陆冷高气压的影响,又受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带和东亚季风的影响,再加境内沟谷纵横,受山脉阻挡,地面摩擦等复杂地形的影响,致使县内各地风速、风向变化较大,差异显著。
  迭部全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最大年为2.5米/秒。全年平均风速以2〜6为较大,均≥2.0米/秒;3月份最大,平均为2.8米/秒;12月最小,为1.3米/秒;其余各月均小于2.0米/秒。
  迭部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和生理辐射量计算值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单位:米/秒
  累年各月定时最大风速达15米/秒,风向东南,出现在1979年1月27日。
  以瞬间最大风速≥8级为大风日,迭部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8天,3月份最多平均0.9天,9、10月未出现,最多年曾出现9天。1973年〜1988年16年气象资料中有5年未出现大风日。
  因县境两大山系岷、迭主峰呈东西走向,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风向盛行东风和东南风,西风次之。全年最多风向为东东南风,频率为13%。迭部累年各月定时最大风速、风向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大风日数
  三、云
  (一)云量
  迭部总云量年平均为6.5成,最多年达7.0成,最少年为6成;年内以6月最多达8.8.1成,12月最少为3.8成。
  低云量年平均为3.2成,最多年为3.7成,最少年为2.5成;年内以9月为最多达4.8成,12月和1月最少,分别为0.8、0.9成。
  (二)晴阴日数
  晴天:以日平均总云量<2成为晴天,迭部年平均晴日为47.6天,最多年达61天(1980年),最少年35天(1974年);年内以12月最多达12.1天,3月和6月最少,各1.1天。日平均低云量V2成的晴日年平均为141.5天,最多年达166天(1976年),最少年为118天(1982年和1986年);年内以12月最多,达25.1天,9月最少为4.5天。
  阴天:以日平均总云量>8成为阴天,累年平均阴日为152.8天,最多年达176天(1975年),最少年为128天(1980年);年内以6月为最多,达19.1天,12月最少,4.2天。日平均低云量〉8成的阴日年平均为17.0天,最多年达39天(1983年),最少年为2天(1973年);年内以6月最多为2.8天,1月和2月最少各为0.1天。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总低云量及晴、阴日数单位:成(日)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迭部境内对农、林、牧业生产、地方道路、桥梁、城乡建设危害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寒潮、低温、冰雹、霜冻、连阴雨、暴雨。其他大雨、大雪、大风等因其出现次数少,程度较轻,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危害较小。一、干旱
  干旱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全境年降水量并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中部和东部河谷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属半干旱气候,旱情频率、机率都比西部和南北深山区高,受旱灾的威胁较重;降水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多集中于7月〜9三个月,而5、6月份正值农作物拔节、抽穗、灌浆的关键期,降水量却相对偏少,往往久旱成灾。按季节可分春旱、夏初旱、伏旱、秋旱、冬旱。冬旱虽然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久,但冬季大地封冻,越冬作物停止生长,影响不大。影响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旱情是夏初旱,其次是春旱和伏旱,秋旱发生的次数较少。气象上划分干旱时段的标准是:连续两个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旱段(降水量≥10毫米的两场透雨间隔日期)215天为干旱。春旱在16年中共出现3次(1978年、1981年、1984年),其中1978年连续三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透雨(8.10毫米)间隔时间为58天;夏初旱共出现3次(1975年、1982年、1988年),其中1982年连续6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10毫米的透雨间隔为34天;伏旱共出现9次,其中1973年一年内出现2次,1987年连续两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Z10毫米的透雨间隔26天。
  二、寒潮(强降温)、低温
  (一)寒潮(强降温)
  寒潮和强降温是指冷季(11月〜翌年5月),常因极地冷空气的侵袭,造成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或伴有降雪,对农、牧、林业生产带来危害,尤其晚春的寒潮和强降温天气对农作物幼苗发育、果树开花、蔬菜等影响甚重,往往酿成降质减产之灾。
  气象上划分寒潮和强降温的标准,以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或48小时内下降12.0℃,且最低气温<5.0℃,为寒潮;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0℃~10.0℃,或48小时内下降10.0℃〜12.0℃,且最低气温≤5.0℃,为强降温。寒潮与强降温基本相似,强降温比寒潮稍弱。
  据气象资料统计,迭部寒潮、强降温天气出现在春季和秋末。16年中,寒潮共出现2次,分别出现在1979年4月和1982年5月;强降温共出现7次,3月出现1次,4月出现4次,5月出现3次,11月出现1次。寒潮和强降温共出现9次,年均0.6次,机率为56%。
  (―)低温
  低温指在农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降到低于农作物所能忍受的下限温度而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天气。这种低温天气在本县出现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持续低温和倒春寒两种。
  持续低温的标准分弱、中、强三等,旬平均气温比准平均气温低-0.3℃〜-0.9℃为弱低温;低-1.0℃一1.5℃为中等低温;低一1.6℃以上为强低温。连续三旬有低温出现为一个低温过程,当连续三旬的旬距平值分别达到强、中、弱低温标准时.称为强、中、弱低温过程。影响和危害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是3月〜9月的低温。其中,3月〜5月的低温,主要影响春小麦及夏秋杂粮的播种出苗以及春冬小麦及其他夏秋粮分麋等生育期的推迟,16年中共出现16次,机率为38%,持续时间最长的达5个旬(1976年)。6月〜9月的低温发生在农作物发育生长及收获期,对农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开花授粉、成熟等生长过程均造成一定危害,共出现过8次,机率为50%,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7个旬(1973年)。本县16年中除1975、1978、1979、1985、1988五年未出现低温外,其余各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出现,机率为69%。
  倒春寒按常规,冬去回来,气候本应逐日变暖,然而有的年份初春气候反常,气温后期反比前期低,形成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持续两个及以上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0.8C,且前旬气温较高,旬平均气温为正距平,这种低温现象为倒春寒天气。倒春寒会致春小麦、青禾等作物种子在土壤里滞留时间过长,内部养份消耗较多,顶土能力下降,造成“黄芽麦”多,出苗率相应减少;还影响冬小麦不能及时返青生长,导致当年粮食减产成灾。据1973一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这种倒春寒共出现过3次(1978年3982年、1986年),机率为19%。
  三、霜与霜冻
  (一)霜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形成的。迭部全年平均霜日出现110.4天,最多年达132天,最少年为78天,以12月最多,平均达23.7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28日,最早9月15日,最迟10月20日;终霜日平均出现于次年5月18日,最早4月20日,最迟6月13日。平均初终间日数为233.7天,最多达263天,最少201天。年平均无霜期131天,最多年164天,最少年102天。如表:
  迭部各月(年)平均霜日、无霜期统计
  (二)霜冻
  霜冻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受害轻者影响生长造成减产,重则被冻死。春霜冻结束愈迟危害愈大,秋霜冻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二者相比,秋霜冻比春霜冻危害更大,因春霜易御,秋霜难防。从地域分布看,沿白龙江河谷地带相对较轻;而南北边缘高山低温区霜害甚重,几乎每年都有部分迟熟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受其危害。霜冻与气温密切相联,其危害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加重,据气象部门对县境一带秋霜、春霜的初终日与海拔高度进行过相关计算,海拔每增高50米,秋霜初日提前两天,春霜终日推后4天;海拔每增高100米,无霜期减少12天。
  从迭部霜冻气象资料分析,春霜冻结束期平均为5月14日,最早4月23日,最迟6月12日;秋霜冻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4日,最早9月20日,最迟10月20日。初、终间日数平均为222.9天,最多达251天,最少194天;平均无霜冻日期142天,最多达216天,最少171天,变幅45天。
  四、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迭部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全县各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冰雹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给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轻则打伤作物的茎、叶、穗,重则击毁作物致使颗粒无收,打掉果树花、果,甚至打伤人畜,危害不小。
  (―)冰雹的时空分布
  据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记载,迭部年平均降雹日数为4.3天,最多年达11天,最少年为2天,出现在4月〜10月,以5月为最多。开始出现的平均日期为5月4日,最早开始出现在4月1日(1985年),最迟出现在8月22日(1984年);平均结束日期为7月5日,最早结束在4月26日(1977年),最迟结束于10月16日(1985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91.9天,最长达199天(1985年),最短为2天(1977年)。
  从地域分布看,全境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较重的有卡坝、达拉、益哇、电尕、腊子、洛大等乡,其中益哇、卡坝、腊子三乡为重灾区。一般高山低温区多于河谷低洼区,北部多于南部。其危害程度与冰雹的强度有关,强度取决于雹粒大小、降雹密度及持续时间。雹粒最大如鸡蛋,持续时间--般5分钟〜10分钟,最长一次达36分钟(4月份)。
  迭部累年各月(年)降雹日数和初终日
  二、冰雹的活动规律
  县境雹云走向多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其主要移动路经历年大致相似,群众中传有“雹打一条线”,“雹走老路”的说法,说明冰雹的活动范围较有规律。
  因本县地形复杂,多处高峰岩石裸露,因地势的抬升作用,使空气对流发展旺盛,利于雹云生成,促成雹源和增强区。迭部雹源有三:主要发源于光盖山,其次是虎头山(玛莫)和骨麻山。主要移动路经有四:
  1.发源于光盖山的冰雹,经益哇、电尕与虎头山源地结合为一路,再经那盖、岗领、次哇、阿夏,到多儿消失。
  2.从卓尼南移入境的一路冰雹到迭山加强后分两支,一支到骨麻山与本地雹源结合,再东南经桑坝出境东入舟曲;另一支经哇巴沟,到县城与白云之间消失。3.从卓尼、岷县交界处南移的一支冰雹,到腊子沟加强后经洛大东入舟曲县境。
  4.发源于骨麻山的冰雹分三支,一支经尖尼沟到尼傲、旺藏一带消失;一支经桑坝入舟曲境内;另一支到腊子消失。
  五、连阴雨
  连续阴天并伴有降水称为连阴雨。这种天气常因阴雨持久而积水成涝、光照不足、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使农作物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生育机能受阻.影响成熟,造成减产;还会影响田间作业、打碾、储存等项农活正常进行,易致病虫害、草荒、霉烂之患。
  气象上以连续5天或以上出现连阴雨天气,降水总量≥15.0毫米(允许其中一天微量或无降水量,但不包括过程起止日期,下同),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连阴雨过程。连阴雨可分弱、中、强三等;连续阴雨5天〜6天,降水总量15.0毫米〜2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弱连阴雨;连续阴雨7天〜9天,降水总量30.0毫米〜4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中等连阴雨;连续阴雨≥10天,降水总量>50.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8成为强连阴雨。
  16年中共出现连阴雨天气59次。平均每年出现3.7次,其中,出现5次以上的有1973年、1975年、1978年、1980年、1981年5年;最多年为6次(1975年、1978年),最少年1次(1986年)。年内各月分布以9月为最多,共出现14次;4月最少,只1次。按强度分,弱连阴雨共出现38次,年均2.4次;中连阴雨出现16次,年均1次;强连阴雨出现5次,年均0.3次。
  六、大暴雨
  大雨、暴雨也是局部灾害性天气。大雨、暴雨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降水强度大而集中,且伴随狂风雷电。又因本县山髙坡陡、沟深谷窄的地形作用,使骤降之雨在地面排泻加速、冲力倍增,往往形成很大的破坏力,轻则致使农作物倒伏、水土流失,重则暴发山洪,冲毁道路、桥梁、房屋、农田、水渠、水磨等,塌方、泥石流堵塞道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迭部1973年〜1988年累计出现连阴雨天气统计表
  气象上以日降水量≥25.0毫米为大雨,日降水量≥50.0毫米为暴雨。迭部16年共出现大雨、暴雨46次,平均每年2.9次。最早出现在4月18日 (1975年),降水33.5毫米;最迟出现在10月5日(1973年),降水32.1毫米;7、8月出现次数较多,平均达1.2和0.8次。日降水量≥50.0毫米的暴雨出现次数较少,16年中共出现2次,一次出现在1975年7月28日,降水量54.6毫米;另一次出现在1978年8月31日,降水量为55.4毫米。
  迭部累年各月大雨、暴雨统计表
  第六章物产资源
  第一节植物
  迭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各类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早在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北周在境内置芳州以“地多芳香”而命名,说明县境古来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生态环境经久不衰。现代迭部全境森林茂密,草场遍布,种类繁多的各类木本和草木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一、森林植物种类
  迭部林区森林植物,先后经过迭部林业局、州县林技部门等单位数次调查、采集和鉴定,全县林区出产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等木本植物种类,允有60科,123属,314种,21变种,1变型,其中引进栽培14种。在木本植物中,主要乔、灌木树种约26科,53属,140种。全县林地面积422.18万亩,占总面积的58.32%,森林覆盖率为54.4%,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670.9万立方米。以蓄积量计算,全县森林树种组成以冷杉为主,占61%;云杉次之,占29%;油松占1.0%;柏树占1.6%;桦、栋、杨占7.4%;其它不足1%;全林区树种组成式为:六冷三云一桦。
  主要树种资源如表:
  优良造林树种,主要有:岷江冷杉、秦岭冷杉、紫果云杉、青抒(细叶云杉)、云杉(罗汉松、白儿松)、红杉、油松;华山松(小黄树)、冬瓜杨、白桦、红桦、糙皮桦、铁杉、色木械、华极、兴山榆、辽东栋等。
  二、珍稀树种和重点保护植物
  1-国列二级重点保护的稀有植物有4种:
  连香树,系古老残遗植物,产于我国和日本。迭部境内生长稀少,仅见迭部县主要树种资源于洛大乡磨沟海拔2000米〜2400米的沟谷地带和山坡阔叶林中。
  水青树,落叶阔叶乔木,木纹花丽,誉为“活化石",我国特有。生长稀少,仅在洛大乡磨沟海拔2000米〜2500米沟谷地带和山坡阔叶林中零星分布。
  独叶草,毛萇科多年生小草本,我国特有。生长于多儿乡后西藏沟、阿夏沟、达拉沟2800米阴湿冷杉林下,呈片状分布。本种和星叶草,在探讨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历史方面,有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星叶草,毛萇科一年生小草本,我国特有。仅生长于多儿后西藏沟、达拉沟2800米左右冷杉林下,呈片状分布。
  2.国列三级保护的稀有植物有5种:
  领春木,落叶阔叶乔木。产于我国,缅甸、印度亦有分布。生长在本县磨沟、劳日沟、腊子沟等海拔2100米〜2500米地带,散生于阴湿沟谷阔叶混交林中。
  秦岭冷杉,常绿针叶乔木,我国特有。通常分布于2800米左右的云、冷杉混交林中,在本县劳日沟和腊子沟阴湿河谷中零星散生。
  水曲柳,珍贵用材树种,于本县多儿后西藏沟、腊子沟、阿夏沟、磨沟的沟谷和山坡阔叶混交林中散生。
  桃儿七,属小藥科草本植物,可入药,生长于高山草地及林下。
  黄蓍,属豆科的高大草本,根供药用,生长于阳坡草丛灌林之中。
  3.县境内经济价值较高,但由于盲目利用,使之数量稀少,宜作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主要有:
  松潘叉子圆柏(俗称“檀香木”),仅见于电尕白云一带海拔2200米左右的半阳坡。
  铁杉,仅见于磨沟海拔2000米〜2500米沟谷山坡地带针阔混交林中。
  红杉,(俗称“红桃木”),见于腊子沟、平布沟高山瘠薄的流沙河滩地带,呈片状纯林,或带状与冷杉混生。
  漆树,生长于腊子沟沿溪边落叶阔叶林中。
  文冠果,落叶灌木,在达拉沟和多儿沟台力傲山坡谷地灌丛中少量分布。
  还有:黄果冷杉、极树(有华极、少脉檢、亮绿機)、榆树(白榆、旱榆、兴山榆)等亦需保护。三、野生植物按用途分类
  有经济价值,可供利用的野生植物可分为11类。
  1.可用作园林、庭院、盆栽、美化环境,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主要有:杜鹃、景天、野牡丹、野芍药、野樱桃、百合、枫树、刺玫瑰、七叶一枝花、麦冬、金银花、龙胆紫、桔梗、石榴、绣线菊、白芨、卷丹、石蒜。
  2.蜜源植物。主要有:油菜籽、松花、椴木、野苜蓿、养麦、山毛桃、香如等。
  3.淀粉植物。用于提制淀粉、酿酒、饲料等原料的主要有:蕨根、橡子、手掌参、黄芪、穿山龙、贯众、薯蓣、野百合等。珠芽蓼、鬼灯檠、鹿葱、辽东栋。
  4.芳香植物。在茎、枝、叶、花中含有香气,可用以提取芳香油、挥发油、白桦油制作皂用香精、化妆香料的植物,主要有:香景天、菖蒲、甘松、杜鹃、桧树、红豆杉、铃兰、卷舟、野茴香、香如等。
  5.纤维性植物。用作编制、造纸的纤维植物主要有箭竹、白茅、榆树皮、柳条、山白杨、松叶、杉皮、马兰、芸香草等。狼毒、莞花、锻树、红柳、柳兰、芨芨草、野棉花、祖师麻、尊草。
  6.油料植物。籽种、核仁含有油脂,可用以加工制作工业油、食用油、油漆的油料植物,主要有:山毛桃、漆树、花椒、核桃、松籽、柏树籽、椿树籽、苍耳、土红花等。遏兰草、播娘蒿。
  7.食用植物。可加工饮料、菜肴、果酱、酿酒等饮食品原料的主要有:蕨菜、五龙头、青爽叶、五爪菜、香椿等;野果类有:沙棘果、树莓、草莓、酸梨、苦李、樱桃、忍冬、悬钩子、菜薦子等。野菜类有:芥菜、野韭、山葱、弄菜、扁豆菜、苦菜、天门冬,其中蕨菜、沙棘果、五龙头的经济价值较高。
  8.化工植物。含有多种化工原料的植物,主要有:曼陀罗花、麻黄、小麋、三棵针、穿地龙、松针、铁杉皮、杜鹃、薄荷等。用以制造农药,含有毒素,有杀虫灭菌灭鼠害功能的植物主要有:苦参、狼毒、野菊花、杜鹃、苍耳、芸香草、石蒜、荒花等。
  9.食用菌类。初步鉴定全县有2纲、8目、23科、53属、131种,其中兼药用的共有88种。主要有:黑木耳、珊瑚菌、香菇、蘑菇;有食用价值的有伞菌、牛肝菌、松覃、构菌、草菇等。还有:猪苓菌、猴头菌、羊肚菌、灵芝(可入药作滋补剂)。
  10.药用植物。1985年普查载入《甘南中药材资源名录》的702种中药材中,县境生长545种,占77.6%|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主要中药中,县境有127种,占35%。
  其中已采集收购的有103种。大宗收购的主要有:大黄、红黄罠、羌活、丹参、桃仁、当归、黄苓、党参、牛子、细辛、木贼、猪苓、柴胡、秦芜、条羌、丹皮、芍药、甘草、枸杞、菖蒲等。
  其他药用植物还有:甘草、淫羊翟、曼陀罗花、金银花、熬乌头、芫花、手掌参、通草、穿山龙、紫花地丁、川莒、贻防风、竹节羌(蚕羌)、蒿本、升麻、甘松、半夏、野百合、天南星、黄苓、独活、麻黄根、骨碎补、白芨、狼毒、地丁、泡参、贯仲、黄精、川地龙、地榆、玉竹、青木香、文木香、草河车、桃儿七、柏子仁、天仙子、车前子、莱驶子、桑棋子、郁李仁、苦杏仁、苍耳子、菟丝子、二丑、五倍子、亭力子、冬花、蒲公英、茵陈、青蒿、芥穗、益母草、麻黄草、车前草、薄荷、大小蓟、扁蓄、荆芥、卷柏、草红花、鹿含草、黄刺皮、陈皮、桑叶、侧柏叶、艾叶、地骨皮、桑皮、五加皮、枇杷叶、柿霜、茯苓、柿蒂、寄生、桑枝、马勃、石总、西河柳。
  11.烤胶植物。有杉属、铁松属、油松属、桦类、枫杨等乔木树皮枝叶外,还有一些蓼科根和啬薇根,都是良好的烤胶原料。
  四、天然草场
  据1982年和1984年两次调査,全县共有天然草场235.28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5%,其中可利用面积208.76万亩,占草场面积的88.73%。载畜能力达26.79万只羊单位(每羊单位按7.79亩草场计算)。天然草场上的野生植物,共有75科、291属、573种。其中饲用植物31科、287种,占50%。饲用植物中禾本科76种,豆科38种。
  草场类型分:
  亚高山草甸草场
  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4200米之间的山体阳坡、半阳坡,草场植物有野青茅、短柄草、密生苔草、珠芽蓼、线叶嵩草、紫羊草、银莲花等,面积为158.3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7.3%,其中可利用面积137.36万亩,平均亩产鲜草868.14万斤,6.73亩可养1只羊。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
  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4000米之间的山体阴坡林缘地段林根以上的高山阴坡,草场植物有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小麋等。面积为69.5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9.54%,其中可利用面积63.99万亩,平均亩产鲜草515.44斤,11.33亩可养1只羊。
  山地草原草场
  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沟谷阳坡,草场植物以本氏针茅、铁杆蒿为主,面积为3.39万亩,平均亩产鲜草569.78斤,10.25亩可养1只羊。
  此外,还有附带利用草场4.03万亩,系田边地境零星草场,平均亩产鲜草568斤,10.25亩可养1只羊。
  五、农作物
  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玉米、养麦、糜、谷子、蚕豆、豌豆、大麦、黄豆、高粱、洋芋。
  油料作物油菜、胡麻、向日葵。
  蔬菜作物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绿萝卜、胡萝卜、水萝卜、葱、韭菜、大蒜、结球甘兰(莲花菜)、花椰菜(菜花)、球茎甘兰(苴莲)、芹菜、芫荽(香菜)、菠菜、西红柿、萬笋、长角辣椒、辣椒、菜刀角、刀豆、黄瓜、茄子、蔓菁、菜瓜、菊芋(洋姜)、甜菜。
  饲料作物有:燕麦、芫根、黄花苜蓿、紫花苜蓿、草木樨、聚合草、箭舌豌豆、甜菜。
  瓜类县境原无其它生食瓜类。80年代初洛大村曾试种西瓜成功,但因产量不高,土地面积有限等故而停种。
  果类县境沿江出产:柿子、核桃、梨、酸梨、桃、毛桃、花椒、葡萄、杏、李子、樱桃、山楂、苹果,野生浆果有草莓、沙棘等。
  六、花卉
  原有野生花卉:主要有野牡丹、莲花、菊花、野芍药、玫瑰、石榴花、月季、鸡冠花、海棠、梅花、牵牛花、金钱花、金银花、野杜鹃、野百合、兰草、蔷薇。迭部天然草场资源统计表引进盆花和园栽花卉:主要有大丽花、仙人掌、仙拳、佛手、仙人心颗、令箭荷花、吊金钟、文竹、雪莲、石竹、绣球花、美人蕉、水仙花、夹竹桃、吊兰、君子兰、杜鹃花、月季、冬青、胖树(金钱树)、海棠、对红、一品红、凤仙花、百合、山丹花、玉簪花、兰花、洋竹兰(步步高)、无花果、蟹爪兰、金线花、水仙、马蹄莲、绣球花、银星秋海棠、虎皮海棠、玻璃海棠、迎春花(看灯花)、蜀葵、牡丹、桂花、菊花、茉莉等。
  七、名贵山珍
  县境出产的食用山珍中食用菌类有羊肚菌、珊瑚菌、猴头菌、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珍贵植物类有蕨菜、五龙头。其中多年行销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贵山珍主要有:
  羊肚菌
  亦称狼肚菜,是食用菌类马鞍菌科羊肚菌属。新鲜时外型呈圆锥形和卵形,因外表酷似羊肚内壁而故名。是宴席上的珍品,堪称八珍之首。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异香宜人,既是高级滋补品,又有润肺、防癌等药用价值。县境各地均有出产,生长在针阔叶林区草甸温润地带,山谷冲积扇、林间空旷地、森林采伐滑道及伐区剩余物边缘。近年采集收购的产品大都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黑木耳
  是食用菌类担子菌纲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因形似人耳故名。湿润时透亮光滑,呈褐色、胶质。可鲜食,一般晒干储存,食用时开水烫发,鲜嫩如初。是烹制肉类的美味佐料,名贵山珍和保健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独特,又有益气活血、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等药用功效。县境各地均有野生产品,生长在阔针叶林中的枯枝上。县科委办的木耳厂和农村专业户用栋类青冈、桦木等木棒上进行人工培育,以青冈木耳质量最优。每年都有数千斤干木耳销往省内外。
  蕨菜
  系风尾蕨科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待茎长高至25厘米〜40厘米,幼叶卷曲如拳未展开前采集为宜(5月〜6月)。可鲜食,亦可风干或腌制储存,盐渍蕨菜色泽翠绿、茎叶鲜嫩;风干蕨菜泡发加工后,美味如初,异香犹浓,口感独特。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县是省内蕨菜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县各地均有生长,一般生长在3500米以下的蔬林、草坡和酸刺林中。每年都有数千吨风干或盐渍蕨菜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县内群众增加收入的大宗特产。迭部动物资源很丰富。境内地理和生态环境给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遍布全县的深山密林和灌丛草场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家养畜禽和牧畜的种类及数量亦在本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一、野生动物
  据调查境内野生动物共有鸟纲12科、34种.爬行纲9@16科。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1种,其中哺乳动物14种、鸟类6种、两栖动物2种。
  (一)鸟类
  本县堪称鸟语之乡,遍布全境的灌丛密林是百鸟栖息、歌舞的乐园。鸟类之多,难以尽记,仅以能冠其名者载志。
  珍稀鸟类:国列二类保护的有淡腹雪鸡(藏名夏古木)、暗腹雪鸡、兰马鸡(一名马鸡)、红腹角雉(土名朝鸡)、绿尾虹雉(土名羊鸡);国列三类保护的有锦鸡(又名金鸡、红鸡、虹雉)。
  一般鸟类:有雉(野鸡)、鹤鹑、燕、麻雀、山雀、乌鸡、啄木鸟、画眉、布谷鸟、黄鹏、鹰、金雕、红眉朱雀、赤胸灰雀、长尾雀(黑鹰)、野鸽、斑鸠、猫头鹰、云雀、百灵、秃鹫、鹊、白鞭鸽、喜鹊、鹦鹉、金丝雀、山噪鹏、柳莺、杜鹃、黑头鹏、红腹红尾鹃、白顶餌、’白腹辅、灰蓝網。
  (二)兽类
  国列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第一类4种,即:大熊猫(一名花熊、白熊,多儿乡境后西藏一带发现过)、羚羊(又叫野牛,阿夏乡大板、旺藏乡曹什坝有少量发现)、雪豹、金猫。
  第二类9种,即:甘肃马鹿、毛冠鹿、马麝(俗名香子)、斑羚、猞猁、雪豹(一名草豹、铁钱豹、土豹子)、梅花鹿、苏门羚(一名山驴、四不象,藏名沙甲)、水獭(两栖动物)。
  第三类7种,即:林麝(俗名:香子、香獐、牙香)、毛冠鹿(一名青鹿、藏名那依)、青羊(一名崖羊、山羊、斑羚)、马鹿(一名大鹿)、金猫(俗称土豹子、野猫、鸡豹子)、石貂(一名岩獭、扫雪)、水溪貌(两栖动物)。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
  盘羊(一名岩羊)、中华竹鼠(一名竹鼠)、犯(一名独、起鹿)、金钱豹(一名豹子、斑豹)、獲、狐狸(一名野狐)、豪猪(一名刺猪、箭猫)、山溪覲(一名接骨丹、娃娃鱼)、旱獭、棕熊(一名马熊)、黑熊(一名老熊、狗熊、中熊)、狼、野猪、艾鼬、红狐、鹿、蛇类。
  此外,还有黄鼠狼、刺猬、松鼠等。
  原有的金丝猴已经灭绝。
  鱼类
  本县江河流水急,不利于鱼类生长,只有少量的小鱼,无利用价值。城镇干部职工中,家庭玻璃缸养有引进的红、黄、黑等色金鱼,供观赏。
  两栖类
  青蛙、山溪鲵、蟾赊。
  爬行类
  蛇、草蜥、壁虎。
  虫类
  蜜蜂、马蜂、麻子蜂、黄蜂、粘虫、地老虎、夜蛾、扑灯蛾、蜘蛛、螳螂、蜻蜓、蟋蟀、蝉、蚂蚁、萤火虫、百足虫、金毛虫、串皮虫、卷叶虫、麦妍虫、食心虫、苍蝇、蚊子、曲蜡、蚂蚱等。
  二、饲养动物和牧畜
  本县农牧区家庭饲养的役畜和草场放牧的牲畜种类主要有:黄牛、牦牛、马、骡、驴、绵羊、山羊、猪以及犬、猫、兔等。这些畜禽多以当地品种为主,具有行走、爬山采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适应本县自然环境的优越特征,又有低产、晚熟、畜产品量少等方面的不足。饲养量以牦牛、黄牛、山羊所占比例为最大。
  1990年全县各类牲畜总数达15.88万头(只),农牧业人口人均占有4.49头(只)。其中牛60610头,马3272匹,骡1558匹,驴1140头,山羊50684只,绵羊22948只,猪18591只。
  家禽:以鸡为主,还有少量的鸭、鹅、兔。农村养鸡多以当地土种为主;少数养鸡专业户和城镇养鸡以引进良种为主。本县农牧区养蜂业历史悠久。蜂种以当地原有土种为主。
  从动物中提取的名贵中药有:麝香、牛黄、鹿茸、熊胆、豹骨、鹿肾、鹿胎、鹿筋、鹿尾、龙衣、鹿角、鸡内金、接骨胆、蜂房、五灵脂、牛羊草结、牛羊胆汁、驴皮、全虫、熊骨、麝香壳等。
  第三节矿产
  县境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金、铜、铁、钒、锌、钳、钴、汞、锑,及铀矿、煤、磷、砷、白云岩、石灰岩、陶土等16种。
  一、能源矿产
  (一)煤矿:雅安煤矿,属下泥盆统煤系(成煤时代),煤系地层分布很局限,煤层厚,含煤面积较小,规模不大。
  煤质属高灰分、高硫无烟煤。煤矿位于益哇乡雅安村西北1.5公里处,距县城15公里,有简易公路通往矿区。
  煤层厚0.5米〜3.5米,长320米。煤层变化大、连续性差。矿物杂质9.85%,有机组份81.1%〜99.2%,无机组份0.8%〜18.9%。矿床构造褶曲断裂较多,岩石破碎,易于坍塌。
  (二)铀矿:104铀矿区,位于益哇乡各子。
  地质简况,地层的含炭硅质岩、硅质板岩、硅质灰岩中,共有矿体73个,长4.0米〜40米,个别长96.6米,视厚度0.6米〜2.5米,延深3米〜21.6米,个别大于30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铀矿物为矾钙铀矿、铜铀云母、钙铀云母,水矾铜铀矿、正铜铀云母,含铀矿物为水铝英石、褐铁矿、水方解石铝、多水高岭石,U含量0.037%〜0.09%,个别达0.1%,伴生元素有Cu、V、Mo、Zn、Co、Ni等,局部地段含磷较高,P2O5含量达4.40%〜7%。已探明储量185.1吨。
  二、黑色金属
  铁矿:已查明矿点11处,总储量14000万吨,多分布在江北,主要矿点
  有:1.黑拉,位于县境桑坝乡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底部,含铁砂岩及海绿石、绿泥石含铁砂岩中,构造复杂、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分中部及东部两个矿段,中部矿段分4个矿带,1矿带矿体6个,长400米,厚1米;2矿带矿体11个,长600米〜3100米,厚1米〜8米;3矿带矿体13个,长200米,厚1米〜3米;4矿带矿体4个,最大者长940米、厚5米。东部矿段有4个矿体,仅4号矿体较大,长1400米,厚6.55米,矿石主要为赤铁矿。全区矿石质量:TFe(全铁)平均30%〜32%,P(磷)0.4%〜0.8%、S(硫)0.01%〜0.02%。已探明远景储量5322.8万吨;表外:1463.7万吨。
  2.当多,位于县境西北。矿体产于中泥盆底部砂岩、页岩、灰岩互层中。分三个矿段:当多矿段长7公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共层,平均厚1.2米〜2.35米,矿石品位TFe一般25%〜40%,最高43%,SiO25.16%~43.79%,P0.3%〜0.6%,S0.01%〜0.03%;亚娜矿段长2公里,矿体呈透镜状,主要有2层,平均厚2.6米〜3.8米,TFe30%〜45%,P0.4%〜0.7%,S0.05%;当多东部矿段,长约6公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有8层矿,平均厚度1米〜3.29米,其中两层矿规模较大,长6400米,厚3.37米。TFe21%〜38%,S0.01%〜0.05%,P0.3%〜0.6%。矿石为赤铁矿、赤铁一菱铁矿、菱铁矿、磁铁矿一赤铁矿。已探明储量当多矿段537万吨,表外98.4万吨;亚娜矿段234万吨,表外78万吨;当多东部矿段3400万吨,合计地质储量4170.6万吨,远景储量6985.3万吨。
  3.卓鲁克那(尼洛沟),位于县境北安子沟内,东经103°26'24",北纬34°08'50"。矿体产于中泥盆统灰岩及砂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分两个矿段:尼洛沟矿段,矿体4个,长87米〜834米,厚1.2米〜8.33米,其中以Ⅰ1、Ⅰ2矿体规模较大,长488米〜834米,平均厚4.77米〜8.34米,最厚达11.81米;卓鲁克娜矿段,矿体4个,以1、N号矿体规模最大,长524米〜756米,平均厚度2.98米〜6.01米,最大厚8.33米。矿石为砂质赤铁矿及钙质赤铁矿。矿石质量:TFe33.15%, SiO2(二氧化硅)10%〜15%,P0.6%,最高0.86%,S0.02%〜0.06%,其中高磷高炉富矿,TFe45.5%,高磷自溶性高炉富矿TFe39.12%,贫矿33.72%。已探明储量1088.7万吨。
  4.牙那北,位于益哇乡,东经103°08'40",北纬30°12'06"。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当多组下段含铁砂岩、千枚岩、含铁灰岩互层中。矿体呈层状,共见A、B两个矿体,其中B层矿规模较大,长1750米,厚1.8米〜6.75米。矿石为赤铁矿,菱铁矿、磁铁矿,TFe平均含量38.6%,P0.55%,S0.05%。已探明储量:D级(远景)储量234万吨,表外储量78万吨;地质储量,表内富矿210万吨,贫矿258万吨。共计780万吨。
  5.馒头山一帕热,位于本县城北电尕乡境,东经103°19′00",北纬34°25′00"。经初查,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当多组下部含铁泥质粉砂岩,含石英细砂岩,生物碎屑灰岩、板岩互层中。共见5层矿,12个矿体,长53米〜648米,厚1.04米〜11.96米。矿石为砂质赤铁矿,钙质赤铁矿,TFe32.26%〜37.33%,P0.5%,S<0.09%,(二氧化硅)14%〜40%。已探明储量:D级储量415.9万吨,地质储量49.93吨,共计465.8万吨。
  6.派利一牙列巴,位于县境北东经103°30'36",北纬34°09'00"。初查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当多组下部绿泥石石英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千枚状板岩中,共见矿体6个。Ⅰ1:似层状,长230米,厚0.43米〜6.47米;Ⅰ2:层状,长867米,平均厚7.25米,最大厚14.08米;Ⅰ3:透镜状,长223米,平均厚3.90米;Ⅱ1:透镜状,长176米,平均厚310米,Ⅱ2:长90米,厚1.53米;Ⅲ:透镜状,长230米,平均厚2.14米。矿石为砂质赤铁矿,钙质赤铁矿,TFe31.62%〜37.6%,P0.3%〜0.8%, S0.11%,SiO227%。已探明储量:D级储量621.1万吨,地质储量27.2万吨,共计648.3万吨。
  7.刀扎河坝,位于桑坝乡道藏河坝村东约1公里处。东经103°52'10",北纬34°02'20"。经普查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当多组底部含铁砂岩及海绿石、绿泥石含铁砂岩中,矿体为层状及似层状,出露长2.7公里。共有矿体4个:1号,长222.75米,厚1.10米〜3.3米;Ⅱ号,长514.75米,厚1.9米;Ⅲ号,长754米,厚1.5米;Ⅳ号,长631.5米,厚4.1米〜4.3米,矿石主要为赤铁矿。石英碎屑,TFe26%〜33.78%,P0.529%,S0.268%,SiO16.74%〜23.42%;FeO5.36%〜8.52%,C2O氧化钙10.64%〜14.9%, MgOO.72%〜0.81%。已探明远景储量238.9万吨。
  8.翠古山,位于本县洛大乡北西,东经103°55'00",北纬34°02'30"。经详查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和千枚岩中,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见矿体3个,其中以Ⅴ矿体规模最大,长370米,厚3米,矿体倾角30°〜40°。矿石以菱铁矿和褐铁矿为主,TFe37.82%〜56.32%,MnO.55%〜2.75%,Cu0.0l%〜1.78%。已探明储量:D级储量34.6万吨,地质储量3.3万吨,共37.9万吨。9.查居,位于本县洛大北4公里,东经103°54'00",北纬33°58,〜34°3'。初勘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千枚状板岩,含铁石英砂岩及薄层灰岩中。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已发现工业矿体10个,其中主要矿体Ⅰ:长200米,最薄3.83米,最厚28.46米;Ⅱ1:长450米,断续延长117米;Ⅱ2:长500米,厚度0.88米〜3.81米;Ⅶ:长400米,厚度1.06米〜21.23米,矿石为组一巨晶黄色菱铁矿,TFe37%〜43%,最高47.7%,S1%〜5%,P0.018%。探明储量:C+D级:199万吨,地质储量12.2万吨,共211.2万吨。
  10.柴马山,位于洛大乡北4公里。东经140°04'00",北纬34°03'00"。详查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千枚状板岩和灰岩中。共发现工业矿体12个,其中最主要矿体Ⅰ、Ⅴ、Ⅳ、Ⅵ号。Ⅰ号矿体长450米,呈豆荚状,在地表平均厚6.78米,最厚12.73米,最薄2.60米。Ⅱ号矿体长200米,在地表平均厚7.8米。最厚12.31米,最薄2.52米。矿石为粗一巨晶菱铁矿,褐赤铁矿,TFe21.03%〜46.52%, S0.04%〜1.72%。已探明储量145万吨。
  此外,益哇乡东哇铁矿,在县境西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底部,含铁矿岩中,为赤铁矿。品位TFe(全铁)25.9%〜38.10%。多儿乡台力傲铁矿,在县境东南,产于三迭系上统上部,含于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夹薄层灰岩中,为赤铁矿和褐铁矿。含矿带宽1米,长达8公里,由阿夏沟口至多儿当当村南。目测品位5%〜25%,化样TFe(全铁)12.52%〜15.09%。除此,尚在阿夏乡崖哇和达拉乡热泉沟也发现含铁矿石。上述矿点待进一步详查。
  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
  (一)铜矿全县共发现铜矿点3处,其中两处与其它矿伴生。
  1.104铀矿区(伴生),位于益哇乡各子,东经103°09'00",北纬34°07'00"。经详查铜系101工区铀矿的伴生矿。共有矿体22个,长2.7米〜18米,最长达96.6米,视厚0.6米〜1.10米,最厚达1.9米〜2.5米,埋深3米〜20米,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为矾钙铀矿,钾矾铀矿,铜铀云母,赤铜矿,自然铜黑铜矿、辉铜矿、水矾铜矿,Cu (铜)0.51米〜1.50%,个别高达1.6%〜2.85%, V0.037%〜0.09%,最高达0・161%。已探明储量246.8吨。另D级储量为1192.8吨。
  2.洛大乡翠古山铁矿(伴生),在铁中含少量的孔雀石。在一个矿体中以黄铜孔雀石为主,含褐铁矿。品位分析TFe全铁),37.92%〜56.32%,MnO氧化猛)0.55%〜2.57%,Cu(铜)一般为0.01%〜0.34%,仅8(2)号铜矿体为1.78%。
  3.洛大乡绿坝铜矿点,位于洛大乡绿坝村东南1.7公里处,距翠古山铜矿不远。矿体受290度及20度二组构造控制。前者,矿脉宽达1.5米,露出长22米,为含Cu(铜),Fe(铁)石英脉。品位TFe(全铁)24.97%,Cu铜)0.34%。后者矿脉宽0.2米〜0.5米。品位TFe(全铁)32.98%〜56.02%, Cu (铜)0.68%〜2.1%。富矿地段 Cu (铜)5.03%〜15.79%。
  (二)沙金矿:主要分布于洛大乡的洛大、代古寺,旺藏乡的麻牙,花园乡的水泊沟,桑坝乡的赛当寺。矿脉分两线,白龙江沿岸洛大花园九龙峡一线;腊子河入江处至翠古店子、入桑坝乡至赛当寺一线。产于古河床堆积层中。最好的矿床品位可达2.161g/T和7.319g/T,一般0.35g/T0矿床形态主要有两种,洪积砂金矿、阶地堆积砂金矿。此外还有砾岩砂金矿。群众中相传百余年前曾大量开采,出现过淘金热,并留有很多沙洞遗迹。
  (三)钒、钼、锌、钴矿:
  均分布于益哇沟两侧104一带V(钒)、Mo(钼)、Zu(锌)、Co(钴)、Ni(镍)存在于志留系黑色岩系中,常具有多种金属矿种。
  钒,同铀矿伴生,已探明一层,厚30米,品位205地质达0.5%〜1%,平均0.8%,预计长度达14米以上,储量72000吨以上。
  钼,厚达10米,2米〜5米10条,品位0.04%〜0.08%,平均0.06%,预计长达1千米,在钻孔中160米深似见矿体,在11.15米厚,17个孔中均有矿体,地质储量在2000吨以上。
  锌,厚10米2条,长度500米〜1000米,地质储量4510吨。品位1.33%〜2%。
  钴,已探明一层,厚10米1条,品位CO0.04%〜0.07%,平均0.045%,长度500米〜1000米,估计地质储量1200吨。四、化工原料
  (一)硫铁矿(共生)
  查居菱铁矿,位于洛大乡北4公里,东经103°54'00",北纬33°58'〜34°3'。初勘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下部组中,为铁矿共生矿产。共有矿体12个,长37米〜300米,厚0.5米〜3.98米,矿石为菱铁矿石,硫铁矿石,品位:S16.44%,TFe44.75%。探明储量:94.8万吨。另有表外储量36.1万吨。
  (一)白云岩
  ①九龙峡,位于县境东52公里,东经103°40'33"〜103°40'54",北纬33°56'39"〜33°56'46''。两郎公路通过矿区。初查矿体产于中石炭统略阳组中。长5公里,宽225米,控制800米,矿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品位MgO19.17%〜20.83%, CaO31.70%〜33.42%,为优质白云岩,可作轻质碳酸镁及轻质碳酸钙。探明储量7亿吨,属大型矿床。
  ②下吾那一当多,位于益哇乡下吾那沟及当多沟,东经103°02'30",北纬34°13'50"。地质简况(检查评价),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当多组中,呈层状.向北西西向展布,矿体出露很稳定,沿走向变化不大,长约6公里,当多沟出露厚864.9米,下吾那出露厚647.6米,矿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CaO29.39%〜30.35%,MgO20.51%〜20.01%,不溶物2.26%〜3.48%。探明储量:8亿吨。属大型矿床。
  (三)磷
  当多磷矿,位于益哇乡当多村北1公里,东经102°48'00"〜103°14'00",北纬34T7'00"〜34°23'00"。地质简况(检査评价),矿体产于中泥盆统灰岩、碎屑灰岩中,矿层位于当多铁矿下部100米左右。矿体呈层状,属浅海相沉积。东西长12公里,选择矿区中段长2公里范围内工作。见矿三层:A层厚)0.15米〜0.2米,矿层夹有砂质板岩内,B层为该区主矿层,距A矿层约50米,厚0.55米〜1.51米,矿石矿物为胶磷矿,次为磷灰石。Fe2O3(三氧化二铁)2.36%,MgO(氧化镁)0.64%,CaO(氧化钙)41.3%,CO2(二氧化碳)24.42%。初探储量241.54万吨,属小型矿床。该矿本县曾于1974至1978年开采过。但因对原来地质储量与经济效益有争议,后经104地质分队进行复查,品位为5%〜8%属贫矿,近期工业储量5万吨。遂因矿床狭窄,不易开采,缺少资金等故停办。(四)砷矿:
  腊子乡黑多寺,位于县境东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灰岩、粉砂岩破碎带中,断续长70米,宽约10米,矿石产于石灰粒中,以长砂、雄黄、辉锑矿,品位 AS (砷)1.9%〜3.24%,最高5.37%,Hg (汞)0.003%〜0.036%,锑无分析。
  第七章灾害
  第一节火灾
  火灾虽不纯属天灾,也不尽归人祸。辖内森林和草坡密布;民房全用木质装修,屋顶搭榻板代瓦防雨,秋后民众习惯把干麦草等杂物置于屋顶榻板下,原野和村寨遍布易燃物。微弱的火星、烟头,以及雷电、电线断路、烟囱冒火等都易酿成重灾。一旦起火,很难扑灭。历年惨重的火灾教训,告诫人们:火灾对迭部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危害甚重。建县以前的灾情无资料可考,本志摘列建县以来历年主要火灾简况,以能引起警戒。
  1963年3月31日,电尕乡拉路公社麻古队,因社员周XX等2人上山放牧时,生火未灭尽残灰而引起森林火灾,烧毁大小树木5000余株。
  是年4月22日,阿夏乡那盖村起火,烧毁财物百余种,房屋4间,牛棚23间,共计损失折价7952元。
  1964年11月30晚8时,麻牙乡曹什坝生产队因社员刀XX熏当归不慎引起火灾,烧死山羊102只,黄牛3头,当归1000斤,房屋19间,合计损失折价4,448元。
  1965年2月16日和24日,尼傲乡尖尼公社雷玉卡生产队连续发生两次火灾。16日,仓库保管员杨XX与队长班XX上山狩猎途中点燃干草引起草坡起火、烧草坡100余亩,烧毁大小树木400余株;24日,因杨XX在仓库楼用空心筒状木头做锅灶烟囱,引起火灾,烧毁住房16间,牛圈6间,粮食18941斤及衣物农具等,共计损失折价7570元。
  1965年11月11日,麻牙乡高日卡公社年拉尼坝生产队,因社员杨XX房内烟囱起火引起火灾,烧毁五户社员的房屋及全部财产,损失折价2,621元。1966年5月1日下午,达拉乡牙拉生产队因一5岁儿童玩火引起火灾。烧毁社员阿盖、才周草两户民房5间,粮食3000余斤,经济损失1700余元;烧死成人、儿童各1人。
  1967年2月28日下午2时半,尼傲乡尼傲村(3个生产队)因儿童玩火引起重大火灾。烧毁乡政府、学校、卫生所和生产队集体、个人的房屋100间,粮食59000余斤,牛2头,羊20只,猪5口,大小农具600余件、衣着被褥500多件,各类家具600余件。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约计金额121630元。
  1968年,达拉公社次哇沟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县社组织干部群众扑救数日。
  1969年3月17日下午1时,电尕公社吾子大队林区因放牧员烧草坡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森林290亩,烧死树木654株,约1308立方米。
  是年4月8日,州“五•七干校”因学员王XX烧梢不慎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林地80亩,林木2500多株。
  是年11月8日,益哇公社崖藏队社员若X家中俩儿童玩火造成火灾,烧毁11户群众全部住房73间,粮食2872斤,洋芋50000斤,油籽2500斤,农具86件,生猪14只,衣物37件,共计损失折价11,132元。
  1970年3月24日,长征林业局机械队发生火灾,烧毁房屋7间,柴油发电机1台,食堂大肉、面粉等物损失折价14540元。
  是年4月12日 ,多儿公社白古卡德队羊圈发生火灾,烧死山羊105只。
  是年日月17日 ,桑坝公社唐茶队,因儿童取暖引起畜棚起火,烧死耕牛17头。
  1971年3月25日下午4时半,多儿公社次古村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全村集体和32户社员财产尽毁。烧死1人,伤2人;烧毁房屋265间,粮食64650斤,牛39头,猪27口,总计损失折价203100余元。
  1972年9月28日,七九二矿木工棚发生火灾,烧死2人,伤3人;烧毁木棚14间,并桌子、面粉、衣物等,损失折价16680元。
  1973年5月29日,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六连机械班,因工人杨XX等四人熏木板引起火灾,将全连三栋简易房、一台绞盘机、面粉、食油、药品和职工个人财物化为灰烬,损失折价25954元。
  1979年10月3日、5日,益哇公社刀拉生产队和东哇生产队,都因儿童玩火点燃麦场上的麦架起火,致使刀拉队烧毁青稞900斤,东哇队烧毁青稞50架粮食16000斤。1980年4月3日下午2时,阿夏公社纳告生产队因一9岁小孩玩火燃及乱麻引起火灾,将16户群众的全部财物化为灰烬。共烧毁房屋77间,棚圈89间,粮食16269斤,衣被487件(条);烧死牛两头,羊30只,猪43口,共计损失折价55000余元。
  是年11月某日,多儿公社洋布下庄因一9岁聋哑女童玩火引起重大火灾。烧毁两个生产队70户群众的房屋869间,粮食111940斤,衣物2433件,家禽家畜100只,农具家具4615件,中小型农业机械7台,总计损失折价365900余元。
  1981年5月26日下午,电尕乡祖爱生产队因一户社员烟囱冒火引起火灾,烧毁房屋122间,粮食73566斤,衣物171件,机械15台(件),农具88件,猪29头,共计损失折价44003元。
  是年10月11日上午,桑坝公社黑拉生产队因一户社员烟囱冒火引起火灾,烧毁房屋28间,牛棚16间,粮食8790斤,衣物590件,家具392件,共计损失折价14737元。
  1982年11月18日晨5时,位于洛大公社代古寺的舟曲林业局代古寺楞场,因桑坝乞丐拉XX在楞垛空隙过夜生火取暖引起重大火灾。烧毁楞场木料1.61万立方米,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8.51万元。
  1983年2月13日(正月初一),阿夏公社纳告生产队社员大XX等两户,因煨桑后火星从天窗刮入草房引起火灾,烧毁房屋11间,牛棚10间,损失2707元。
  1983年4月1日中午,国营七九二矿电站职工袁XX在渠洞口值班时,烧碎渣不慎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森林面积10公顷。
  是年4月28日,达拉公社高吉大队普哇生产队六户社员家失火,全部家产被烧光。
  是年5月12日,尼傲三队社员在尼日沟田边生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林木500余株。
  是年9月14日上午11时,电尕公社包扎队朱X、茶X两户社员麦场,因电线断路引起火灾,使场内未打碾的15000余斤粮食毁于一旦。
  1984年3月16日上午10时,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二工段,因武都安化孙家湾村民工翟XX将烟头扔进木堆中引起重大森林火灾。林火蔓延面积达1万亩,烧毁木材289.330立方米,使国家森林资源遭到重大损失。
  1985年8月2日下午.阿夏乡崖哇村发生火灾,烧毁房屋77间,畜棚97间,粮食面粉43300余斤,农具400余件,家具914件;现金6813元;烧死家禽家畜56只(口);共计损失折价8万余元。
  是年9月5日上午,电尕乡次龙村因俩儿童玩火引起火灾,将全村29户群众的390间房屋全部烧毁,烧掉粮食32915斤,食油3500斤,工具723件,家具1722件,损失折价8万余元。
  是年11月16日下午,尼傲乡拉哈卡村,因5岁儿童玩火引起火灾,烧毁11户民房42间,粮食7万斤,衣物、家具、现金等,共计损失折价86,000元,烧死小孩1人。
  1985年11月12日,卡坝乡娘玉村社员吉XX家,打碾中点火烤柴油机不慎引起火灾,尽烧麦场15架粮食1080斤;烧坏脱谷机、柴油机各一台。共计损失折价3080元。
  1986年4月21日,洛大乡洛大村群众李XX家发生火灾,新盖的五间楼房全被烧毁,损失达1万元。
  1986年5月7日中午12时,桑坝乡足固村群众杨XX、班XX两户发生火灾,被烧毁房屋23间,共计损失价值13,928元。
  第二节自然灾害
  一、旱灾
  县内年降水量并不算少,但由于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往往久旱成灾,其中出现旱情最多的为夏初旱,其次是伏旱和春旱。
  1961年元月以来,因受干旱等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饥疫等故,卡坝、麻牙、电尕等乡群众中出现了不少干瘦、浮肿、腹泻等病情,并有人死亡。
  1962年,全县播种面积8.82万亩,受旱成灾0.4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9%。受灾最重的是电尕乡,受灾面积2575亩,旺藏乡受灾1124亩,尼傲乡受灾827亩。1969年,县境大面积受旱灾。
  1979年,全县受灾面积为32,458亩。
  1981年,县内从上年冬至当年5月未降雨,持续春旱严重威胁农作物苗期生长;5月以后反而连降40天的连阴雨,影响抽穗灌浆;7月份又出现严重伏旱;8月再遭连阴雨。年内两旱三涝,使庄稼遭受严重灾害。河谷川地受害尤甚。全县受灾面积达58,756亩,其中:受害3一4成者23,520亩,5—6成者20,789亩,7—8成者10,821亩。
  1982年6月下旬至7月初,下迭麻牙等公社持续干旱,农作物均受灾减产。
  二、雹灾
  冰雹是本县危害农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部分乡村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建县前雹灾情况无资料,本志摘列建县以来历年主要雹灾简况。
  1962年,全县受雹灾面积1480亩,减产粮食66,012公斤。
  1963年9月9日晚,益哇乡突降冰雹20分钟,至第二天落地雹层尚存一寸厚。
  是年,全县受雹灾面积172亩,减产粮食62997公斤。
  1964年,全县受雹灾面积2615亩。
  1966年,全县受雹灾面积2847亩。
  1968年7月8日,多儿、益哇、电尕、桑坝、花园等乡受到冰雹袭击,受灾面积1623亩,减产粮食30.75万斤,油料5000余斤。其中花园乡最重,6个生产队受灾面积1179亩。减产粮食21.01万斤。多儿然子傲队降雹大如鸡蛋,层厚过寸,201亩农作物颗粒未收。
  1968年8月6日〜17日,麻牙、电尕乡部分生产队遭受冰雹袭击,至八月底,全县共受雹灾面积9280亩,造成年减产129.79万斤。
  1969年7月9日,洛大公社黑扎大队北赛生产队惨遭雹灾,受灾148亩,减产3.22万斤;7月22日下午,多儿公社北部,5队又遭雹灾,受灾2617亩,平均受灾程度70%,减产32.23万斤;7月23日,麻牙公社高日卡、年拉尼坝两队再遭冰雹袭击,受灾743亩。
  1981年7月23日下午,尼傲公社尖尼大队牛拉卡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211亩,其中88亩绝收。1983年9月2日下午4时,多儿公社尼藏队遭冰雹袭击,降雹持续20分钟,落地冰雹层厚过寸,受灾面积470亩,平均受灾程度达70%。
  1983年9月16日下午8时,电尕公社吾子大队祖西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86亩,减产1.96万斤。
  1983年,益哇、花园等公社部分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1187亩,减产粮食4.75万斤。
  1984年8月20、26、28日,腊子、洛大、益哇等乡连续遭受特大雹雨袭击。20日降雹持续33分钟.雹粒大如蚕豆,个别大如核桃。受灾面积2892亩。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省、州政府,请解决救济款25万元,救济粮40万斤,大豆籽种10万斤。
  1984年8月21H ,腊子乡达拉5村遭冰雹袭击,受灾面积958亩,损失粮食16.82万斤,油籽8700斤。
  1985年6.月6日晚20时10分,本县益哇、电尕、卡坝、达拉、多儿、阿夏等乡同遭冰雹及洪水袭击。暴雨迅猛、雹如鸡蛋,10分钟后大地变白、洪水四溢。农作物被打成麻状。全县共受灾1.4万多亩,减产120多万斤。洪水冲坏农田40亩;冲塌公路300米;县苗圃、苹果园果实被打落、击伤甚重。
  1986年6月24日至7月23日,全县农作物遭受两次冰雹袭击,使桑坝乡6村,尼傲乡3村,达拉乡4村,益哇乡7村,共20个自然村受灾。受灾面积6678亩,减产75.95万斤。
  三、水灾
  县内山高谷深河床低,故不存在河水泛滥成灾之可能性。水患主要来自暴雨后山洪所致。区内因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异常,5月〜9月,常有暴雨发作。中、小者,一般不会成灾;然数年间,突遇特大暴雨,瞬息之间恶云翻滚,暴雨倾盆,山洪爆发,冲毁民房、农田、道路,造成灾难。
  1981年,阿夏沟阿达黑河坝新建的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房舍、桥梁及生产队新修农田被山洪冲毁。林场场址被迫迁至沟口。
  1979年,电尕乡霍日滩、达拉乡岗领河坝等新修的水平梯田被洪水冲毁。
  1981年阿夏乡原驻地遭洪水及背山滚石袭击。此后,乡政府驻地被迫迁入今址。1984年6月4日,洛大乡11个生产队遭受暴雨及洪水袭击,其中洛大村18户民房被山洪冲坏,程度严重者4户;6处10亩果园被冲毁;10座水磨引水渠被冲毁23华里,冲塌磨房3座;部分农田及庄稼被冲淹,成灾面积798亩,减产13万斤。6月28日,该村又降大暴雨,被洪水冲塌民房13间,院内进水淹漫房舍30户。
  1985年7月23日,电尕乡境及县城突降暴雨,谢谢寺道班果园,道路被泥石流压埋,县城部分单位院、舍进水,个别房屋被北山洪水冲毁,并致死1人。
  四、涝灾
  连阴雨易形成雨涝,导致农作物生育机能受阻,减产成灾。县境雨涝天气年均达7.6次之多。
  1967年7、8两月,连降阴雨数十天,县城职工宿舍普遍漏雨无法居住。庄稼在场架上发霉,减产成灾。
  1973年,县内连续27天出现连阴雨天气。
  1983年3月〜6月,由于阴雨伴随低温天气,先后历时120余天,严重影响冬、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全县成灾面积达14.556亩,减产粮食47.44万斤。
  1984年6月19日〜8月14日内连降阴雨34天,给全县农、林、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粮食作物受灾2.98万亩,其中虫灾310亩,水毁61亩,楞坎倒塌压毁430亩,涝灾7503亩,共计减产321万斤。造成公路塌方44处,冲毁路基8公里,桥梁15处,地方道路61公里;泡塌民房22户75间,畜棚158间;多儿乡布后、阿夏乡西居、麻牙乡尼巴、电尕乡祖西、花园乡卡坝路等村有滑坡现象,使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危胁。全县受灾损失达99.51万元。
  五、倒春寒
  在农作物生长季内气温突降到农作物所能忍受的下限温度而发生的一种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持续低温和倒春寒,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据气象资料统计除1975和1979年外,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低温出现。1976年是危害最大的一次强低温,秋杂粮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倒春寒是指春季气候反常,后期反比前期低,持续两旬以上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0.8℃以上的低温天气。县内1978年和1981年出现的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其中1978年造成小麦减产2成〜3成。1983年3月〜6月连阴雨伴随低温,亦造成全县成灾面积1.46万亩.减产47.44万斤的严重灾害。
  六、霜冻
  霜冻是本县危害农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县霜灾主要分布于高山区,尤以地处县境南、北边缘一带的高山低温乡村受害更甚。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霜冻灾情。
  1962年,腊子、卡坝、多儿等乡都程度不同的受到霜灾,尤以高山地区的冬小麦和春小麦受害为甚。
  1968年10月20日~23日,卡坝公社尼欠、安子两队连续落霜,蚕豆全受霜害,受灾面积1032亩,减产15万斤。
  是年,尼傲公社尖尼大队霜冻面积1177亩,受灾粮食不仅收成低,且颗粒干瘪、色绿、味苦,无法食用。
  1980年,全县益哇、卡坝、达拉、多儿、桑坝等公社受霜灾面积共3418亩,其中桑坝最重,受灾面积达1500亩。
  1983年9月至10月,全县10个公社62个生产队的7600亩蚕豆遭受程度不同的霜冻,成灾面积2758亩,减产粮食49.6万斤。其中益哇公社扎尕那大队4个生产队20亩蚕豆杀伤程度达60%。
  七、雪灾
  县内南北缘海拔较高的农牧区,间或出现大雪封冻之年,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农作物主要怕4、5月出苗后的春雪和9、10月份的秋雪冻压;牧业最忌大封山,牧畜多日无处觅食,造成大量死损。
  1968年10月8日,桑坝公社班藏大队降雪尺余,造成全社秋作物遭雪压未熟有917亩,减产32,106斤。
  1982年3月〜5月,境内连降大雪,5月11日又降暴雨,造致全县农作物受害成灾5905亩;各类大牲畜死损1,665头(匹),山绵羊死损3,520只。1983年9月初,益哇公社扎尕那大队连日降雪不晴,危害大豆不能按期成熟。10月6日至8日又连降大雪,使720亩大豆减产60%。
  1988年3月,因初春连降几场大雪,造成全县大牲畜死亡1556头(匹),羊死亡8924只的严重损失。
  第三节其它灾异
  —、地震
  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碌曲一带(北纬34°5',东经102°5')地震,“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籍。割、廓间夜闻輦鼓声,人相惊。”
  《汇编》按:据《贤者喜宴》及一些藏史记载,此次地震是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即达磨赞普)被刺身死之年。《新唐书•吐蕃传》载:“会昌二年赞普死”。疑此次地震发生于会昌二年(842年)。
  1483年5月10日(明成化十九年四月)丙寅,洮州、岷州地震。
  1485年5月16日(明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癸末),陕西兰、河、洮、岷四州、巩昌府、固原卫俱地震有声。
  1486年10月9日(明成化二十二年九月甲寅),陕西岷州地震,有声如雷。
  1487年3月7日(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癸末),陕西洮州地震,有声如雷。
  1507年11月16日(明正德二年十月壬午),洮州地震。
  1511年8月20日(明正德六年秋七月乙亥),陕西成县、礼县、洮州、四川绵州俱地震。
  1534年3月(明嘉靖十三年闫三月),洮、岷地震,从正东方向来正西方去。
  1555年4月19日,(明嘉靖三十四年三月癸亥),陕西西固城地震。
  1573年1月10日(明隆庆六年十二月已末),陕西巩昌府地震,岷州尤甚,声响如雷,城墙楼台,官民房屋,十倒八九,压死人畜不计其数,东南西北四城圮其三,地裂涌红水。经十余日渐止。1575年11月26日至12月19日(明万历三年十月已丑至十八日),岷州地复震,自是日至十八日震百余次。是日洮州亦震。
  1621年3月20日(明天启元年二月庚午),陕西滩、岷地震。
  1633年12月16日(明崇祯六年十一月甲辰),洮州卫地震。
  1765年6月27日、29日(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日、十二日),洮州 (厅)地震。
  1837年9月24日〜10月9日(清道光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九月初九日),甘肃洮、岷二州地先后间次地震,(6级)远近轻重不一,内洮州厅摇坍房屋941间,压毙男女大小29口;岷州被摇坍房屋478间,压毙男女大小八口,牛羊34只,驴三头。
  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肃各厅州县先后驰报地震,至二十二日(7月11日)始定。中间或隔日微动,或连日稍震即止。惟十二时寅时,阶州、文县、西和、洮州、黑番四旗等处大震,有声如雷,地裂水涌,城堡、衙署、祠庙、民房,当之者非彻底坍圮即倾欹圻裂;压毙人畜甚多……。西固城城垣周围崩塌75处。民地四路压毙居民229口;近地四路压毙居民73口;“番地”压毙居民65口。
  1920年12月16日晚七时,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省城震六七分钟之久,毁屋伤人。甘肃全省死亡人口24.6万人。各县报称:临潭死去90,0余人,压毙牲畜千余头,倒塌房屋十分之二,(一说“人民牲畜无恙”);岷县死亡人数700余人,压毙牲畜二千余头,倒塌房屋十分之四(一说“未伤人");西固县富子坪震十余次,死亡人口4人,压死牲畜122头。
  1936年2月7日,临夏、夏河、临潭、卓尼、康乐等处连续地震3次。临潭:土墙倒塌、好墙裂缝,屋架榫动被摇倒,土山裂口宽12尺,山崖崩落。卓尼:水磨川等处人惊四逃,寺院房瓦摇落。
  1960年2月3日,舟曲发生5.2级地震。临潭、岷县及迭部洛大、尼傲等处均有震感。
  1961年10月1日,岷县闾井地区发生5.7级地震。迭部亦属震感范围之内。
  1970年3月29日,舟曲西南,发生4.1级地震。1974年3月25021时58分53秒,迭部发生3.2级地震。
  1974年6月24日,临潭发生3.4级地震。
  1974年9月23日,玛曲发生5.6级地震。碌曲、迭部、若尔盖等地有感。
  1981年9月23日0时55分25秒,迭部境内北纬34°03,,东经103°26', 发生2.6级地震。
  1983年2月13日10时43分53秒,迭部西北(北纬34°07,,东经102°47')发生3级地震。
  1983年5月18023时47分4秒,迭部(北纬33°13',东经103°56'), 发生3.8级地震。
  1984年4月17日0时45分18秒,舟曲西(北纬33T0',东经103°47')发生3.6级地震。
  1985年6月24日8时42分25.8秒,舟曲西北(北纬33°53,,东经104°13'),发生5.5级地震。
  1985年6月24日42分29.7秒,宕昌(北纬33°59'6",东经104°17'6")发生5.4级地震。
  1985年8月16日17时28分28.8秒,四川若尔盖(北纬33°08',东经102°18')发生3.6级地震。
  1985年11月30日6时45分20.1秒,迭部西南(北纬33°42',东经102°59')发生2.5级地震。
  1985年12月31日0时37分17.2秒,迭部东(北纬34°08,,东经103°42')发生2.5级地震。
  1987年1月8日2时19分6秒,迭部(北纬34°10,,东经103°14')发生5.8级中强地震,有感范围超过1万2千平方公里,震中在迭山主峰久波隆附近。最大滚石体积超过100立方米,最长地震裂缝宽9厘米、长达400米。12头牦牛被滚石砸死。县城震感强烈,大部分人惊逃户外。
  自1月8日发生5.8级地震后,至是年5月,迭部境内小震不断,其中≥3级以上的地震先后发生过9次:
  1月8日2时29分59.4秒,迭部(北纬34°14',东经103°8')地区发生3级地震;
  1月12日1时39分47秒,迭部(北纬34°0',东经103°16')处发生3.1级地震;1月24日20时48分57.1秒,迭部(北纬34°16',东经103°16')处发生3.1级地震;
  1月24日4时14分41.7秒,迭部(北纬34°0',东经103°5')处发生3.1级地震;
  2月9日13时10分48.5秒,迭部(北纬34°03',东经103°06')处发生3.2级地震;
  3月3日9时27分24.5秒,迭部(北纬34°10',东经103°10')处发生4.6级地震;
  3月29日0时2分18秒,迭部(北纬34T5',东经103°25')处发生3.4级地震;
  4月26日1时2分30秒,迭部西南(北纬33°55',东经103°03')处发生3.0级地震。
  5月2日16时10分37.2秒,迭部东南(北纬33°40',东经103°40')处发生3.5级地震。
  1988年1月17日9时45分25.4秒,迭部(北纬34°07',东经103°10')处发生Me2.3级地震。
  10月29日18时36分23.2秒,迭部(北纬34°01',东经103°39')处发生Ms2.2级地震。
  二、兽害
  由于本县地处深山森林区,是野豹、熊、狼、豺等食肉动物和野猪等喜食蚕豆、玉米、洋芋的多种野生动物栖身之地。早年常有部分村寨的牧场或家养牛、羊等牲畜被猛兽吞食;亦又靠近林地的农田常受野猪、狗熊的糟蹋。近年来随着森林开发,交通发展,车辆通行,惊赶兽类远逃,加之人工捕杀等原因,兽害逐年锐减。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地名

迭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