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宋元明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宋元明清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本文介绍迭部县宋元明清时期建置沿革情况。
关键词: 迭部县 建置 沿革

内容

北宋(960〜1127年)时后藏亚泽王系之后裔瞒厮啰在甘青地区创建一地方政权,臣属于北宋。县境亦在其控制范围之内。至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王朝发动熙河之役,收复洮、岷、叠,始入北宋版图,今旺藏以西属秦凤路洮州辖,以东属岷州辖。
  南宋(1127〜1279年)初属南宋临洮路洮州辖。后宋、金相争。南宋宁宗庆元元年、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劲勇得众”、雄据叠州的蕃族首领青宜可附于金,宋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金任其为叠州副都总管加广威将军。叠州地始为金人所有。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三月,元伐蜀。蒙古太宗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遣兵攻克白龙江流域诸地,阶、岷、迭、宕十八族降蒙古。至此,迭境悉受蒙古汗国统领。1252年蒙古汗国征大理,忽必烈率师于1253年秋至迭部,出塔拉(达拉沟),共分三路于翌年攻入大理,灭其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任用土波思(吐蕃)乌思藏啜族人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为境内世袭土司。
  元时(1271〜1368年)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又在中央设总制院,后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称宣政院,以统领天下佛教及吐蕃事务。县境属宣政院下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路松潘叠宕威茂州管辖。
  明时(1368〜1644年)朱元璋统一后,全国设置13个布政司,布政司或直隶州下,分设府、州、县。而洮、岷、等边防重镇则设立军政一体的卫、所机构。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十二年(1379年)升所为卫。今县境花园乡以东属岷州卫辖,以西归洮州卫管,隶陕西都司。白龙江以南的达拉、多儿、阿夏等地,属松潘卫所辖。疑在今达拉乡境内设立占藏先结簇司。
  永乐二年(1404年),卓尼杨土司先祖些地(藏史称“姜太”,系藏王赤热巴金的大臣噶•伊西达吉的后裔)率迭部达拉等部族内附。十六年(1418年)朝廷以功授其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管理卓尼及迭部部分部落。正德四年(1509年),土司旺秀进京晋见,武宗朱厚照赐名杨洪,准其世袭,并建军民千户所,隶属冰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
  清时(1644〜1911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洮州裁卫改厅,设抚番同知,仍属巩昌府。卓尼土司辖区仍沿明制。康熙十四年(1675年),第九任土司杨朝梁先后收复迭部部分部落,又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卓尼第十任土司杨威再次出兵收复迭部后,依旧制设十三旗,后分出九个小旗,共计二十二旗。待局势稳定后又将境内属旗由二十二个合并为十四个,一直延续到民国末。
  县境内今洛大、腊子、桑坝三乡地,原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受封的西固黑峪沟黄土司领地。相传雍正初年黄与相邻的岷州多纳赵土司联姻,将该地作为二女妆奁相继馈赠予赵土司。后因黄土司属民上告于京,雍正朝革赵、黄土司职,改土归流,遂将赵土司辖地改称归安里,今腊子、洛大、桑坝地区称“后归安”,归岷州直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将今桑坝(不包括道藏、査哇二村)划入卓尼杨土司辖地。至此,迭部境内除今洛大、腊子二乡和桑坝乡道藏、查哇二村等地外,均属卓尼杨土司世袭领地,时称后山十四旗,隶属巩昌府洮州厅。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