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44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106
页数: 47
页码: 13-57
摘要: 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 相结合的办法,记述自古以来县境内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古代纪年、地 名、官职等称谓,均依当时史志习惯,古代纪年后注明公元纪年;从民国起均用 现行的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古地名首次出现时括号注明今地名。
关键词: 史料 大事记

内容

新石器晚期至战国
  (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从县境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以及金石并用时代的“寺洼文化”遗存,均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迭部白龙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之前,诸羌所据。羌人系甘青土著,是藏族的前身,藏族起源于甘、青。羌人一支于远古进入中原,融入华夏之内。华夏族时称羌人为“西戎戎”乃羌语地形称谓,山谷称“戎”,又称“龙”。
  春秋末期,羌人无弋爰剑为秦兵所逼,西入三河(黄河、赐支河、湼河)地区,以湼中为根据地生息繁衍。秦献公时,爰剑之孙卬南出赐支河曲,西徙数千里。卬的子孙中一支进入川北及白龙江流域。
   秦、汉(西汉、东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遂设置郡县,分全国为三十郡。迭部时属陇西郡临洮县境南羌地。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竭。
  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七月,广汉塞外(即今舟曲、迭部及川北若尔盖一带)白马羌豪,率种人附东汉。
  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白马羌起攻广汉属国,杀长吏。是时西羌及湼中胡复叛为寇。益州刺史率板楣蛮讨破之,招降20万。三国(魏、蜀、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8年)正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祁山攻魏,天水(今甘谷东南)、南安(今陇西渭水东)等郡皆响应。魏天水参军冀县(今甘谷)人姜维降诸葛亮。
  是年,诸葛亮又遣陈式攻取武都羌道归蜀汉梁州武都郡,仍称羌道。
  数年后(准确年月无考)姜维屯兵沓中(今县境洛大一带)。
  蜀汉延熙十年(247年)蜀将姜维出陇西,与魏雍州刺史郭淮战于为翅,维兵退。翌年又战于洮西。
  延熙十一年(248年)姜维出石营(今卓尼境),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漒川(今碌曲境)之成重山筑城,攻破羌保质。魏将夏候霸追维于沓中。
  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攻魏雍州,依曲山筑二城(今岷县境有古曲城)令李韶驻守,并召令羌人攻击邻近郡县。魏将陈泰、郭淮截其归路,进军洮水,迫使姜维退还沓中。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八月,姜维进兵魏洮阳(今临潭县西南),魏将邓艾大败姜维。姜维退驻沓中。
  十月,姜维出师洮阳,与邓艾战于候和(今临潭境),姜维战败。时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奏请蜀后主杀之,后主不允,姜维因此疑惧黄皓报复,遂返沓中屯田。
  十一月,魏司马昭欲大举伐蜀,姜维上表建议遣张翼等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后主偏信黄皓奸言,未理其事。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钟会、诸葛绪、师纂五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督3万之众自狄道攻甘松、沓中。邓艾派天水太守王顽、陇西太守索弘与金城太守杨欣出兵夹攻姜维,姜维败走阴平。
  十月,邓艾、邓忠父子率兵取川,至羌道县架桥渡乾江(又名岷江,于今舟曲县东30里两河口入白龙江)入阴平经江油,攻取成都,蜀汉后主刘禅降魏。西晋东晋
  (公元265年〜公元420年)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鲜卑人吐谷浑率部由辽东西徙至陇上枹罕。后逐步发展至洮水西南,征服氐、羌。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三月,张骏趁前赵新亡之机,出兵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置武街、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今迭部境内)五屯护军,与后赵分境。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秦建义元年(385年)西秦于境内置甘松郡。
  太元十九年(394年)十二月,乞伏乾归自称大单于、大将军、秦王。
  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乾归长子乞伏炽磐袭父位后,行大赦,改元永康。
  义熙十二年、西秦永康五年(416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占漒川,进驻沓中。
  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四月,吐谷浑王阿柴降附于西秦,秦以阿柴为征西大将军、安州牧、白兰王。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十二月,宕昌羌酋梁弥忽降魏,北魏太武帝封梁弥忽为宕昌王,其子弥黄为甘松候。
  元嘉十五年(438年)宋以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陇西王。
  元嘉二十年(443年)北魏伐吐谷浑,置水池郡。
  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北周平定吐谷浑,置洮州(治今临潭)。
  明帝武成二年(560年)置合川县(今县城东然闹村)。
  明帝武成三年(561年)“西逐诸戎,始有其地,乃於三交口(今达拉沟口)筑城,置甘松防”,兼置三川县。始置五香郡。
  武帝保定五年(565年)五月,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部落向周归附,以其地为扶州(今四川松潘北)。
  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周令大将军田弘进军宕昌,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六寨,遂灭宕昌,周于宕昌置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郡(治阳宕,后改良恭),有良恭、和戎二县;甘松郡(治怀道)有怀道县。
  武帝建德元年(572年)置恒香郡(即五香郡,治今达拉沟内)。
  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三川县为常芬县,“辖六乡,东南一百二十里”。
  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始于叠川置叠州(治今电朶乡吉爱那村南),盖取山川重迭之义。于合川(今电尕然闹村)置西疆郡,辖合川、乐川(今四川铁布区一带)二县。西疆郡及叠川县均属叠州辖。
  是年六月,又于甘松防(达拉沟口)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得名,辖恒香、深泉(治封德,今舟曲丰迭附近)二郡。省裁甘松防。
  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废西疆郡,留合川县;析乐川县置归政县,兼置疆泽郡,旋俱废;废恒香郡,留常芬县。
  开皇四年(584年)废宕州总管府,置叠州总管府(一称叠川县总管府
  开皇六年(586年)十月,授骆平难为芳州刺史。后调任叠州刺史。其后杜粲接任叠州刺史。
  开皇七年(587年)改同昌郡为扶州,并置钳川县(疑今多儿乡境内),隶扶州。
  开皇十五年(595年)内附党项寇扰西北边郡,叠州附近亦“时有翻叛”。廓州刺史慕容三藏擢升叠州总管,率兵讨平,使“部内夷夏咸得安辑”。
  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因连年大旱饥荒,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等州开放社仓。并于当县安置。
  开皇十九年(599年)置丹岭县(今卡坝乡境),隶芳州。百姓皆为党项诸羌,界内虽立县名,无城廓居住。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裁撤叠州及叠州总管府,所辖叠川、合川二县归临洮郡(治美相,今临潭旧城)辖;裁撤芳州,以常芬县属同昌郡(治今四川南坪)。
  大业五年(609年)吐谷浑攻洮、旭、叠三州。四月,吐谷浑攻陷芳州。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金城校尉薛举反隋,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岷山(今白龙江及洮河上游地区)羌酋钟利俗,拥众三万投薛举部,兵力大振,不久薛举尽有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
  隋时,合川县西北四十五里处有“石镜山''(今益哇乡髙杂村西有铜窟遗址),“山有石,明莹皎洁,临照莫不见形体,故以为名。山下有铜窟。隋开皇中,于此置监,鼓铸钱刀焉”。即采矿炼铜,铸币制刀。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于常芬县复置芳州。辖丹岭、常芬二县。州城时称长乐城。
  武德二年(619年)析洮州之叠川、合川、乐川三县,于“原州西二十九里” 之合川交戍城(今电尕然闹村)复置叠州。
  武德四年(621年)划芳州之丹岭县隶洮州。同年,置岷州总管府,督岷、宕、洮、叠、旭五州。
  武德五年(622年)于合川县境以党项户分置安化、和同二县(疑今哇巴沟和益哇沟),后俱省入合川县。
  是年,吐谷浑攻洮、旭、叠三州,被岷州总管李长卿击败。八月,吐谷浑袭岷州,败李长卿。诏益州行台右仆射窦轨、渭州刺史且洛生增援。
  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谷浑攻克芳州,刺史房当树奔走松州。又攻岷、洮二州。
  武德七年(624年)七月,吐谷浑攻叠州,陷合川。同年,逐吐谷浑,复置叠
  州。武德八年(625年)吐谷浑扰叠州,朝廷遣扶州刺史蒋善合救之。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以洮、河、廓、叠、宕等州属陇右道。
  贞观二年(628年)省裁乐川、叠川二县,并入合川县。
  同年,于今达拉沟内“东北至州(芳州)二十五里”处置恒香戍;兼置恒香县。
  同年,复划洮州之丹岭县隶芳州。
  贞观三年(629年)迫于战事,暂移松州于芳州长乐城。
  贞观五年(631年)十二月,党项内附。开其地为十六州,四十七县。以党项羌置阔州、诺州等羁縻州。
  贞观八年(634年)诏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并突厥、契芯之众大举征讨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等分兵进击吐谷浑。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至阔水(今达拉河上游),违约袭掠党项酋长拓跋赤辞部,获牛羊数千头。群羌怨怒,拓跋赤辞屯兵狼道峡(今洛大村西石峡)击败道彦,死伤数万,道彦退保松州。朝廷降罪道彦“减死徙边”。
  嗣后,拓跋赤辞在岷州都督刘师立遣人招诱之下,率众内附。朝廷赐赤辞姓李,拜为西戎州都督(以松州为都督府),并在其辖区内设列以党项首领为世袭长官的三十二个羁縻州。其中,迭部境内设有津、序、壹、枯、嶂、王、盖、立、桥九州。
  同年五月,唐军战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为其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子顺为可汗,吐谷浑遂平。
  贞观十三年(639年)置叠州都督府。督叠、岷、洮、宕及津、序、壹、枯、嶂、王、盖、立、桥等州。
  同年十二月,吐谷浑王诺曷钵朝唐,太宗以宗女弘化公主嫁诺曷钵为妻。
  贞观中一度移叠州城于今益哇乡卜岗山顶(有古城遗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贬李劭为叠州都督。六月,高宗即位后拜李勣为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罢叠州都督府,改置洮州都督府。叠州受其督统。至开元十七年(729年)罢。
  龙朔三年(663年)五月,吐蕃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残部数千帐弃国奔凉州,请徙居内地。吐谷浑遂为吐蕃所灭,立国凡350年。
  上元二年(675年)吐蕃攻叠州,破密恭、丹岭二县。攻克芳州。
  仪凤元年(676年)八月,吐蕃袭叠州。
  仪凤二年(677年)于叠州置长利府。
  武后光宅元年(684年)三月,武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勧至巴州,逼太子贤自杀。遂将神勣降职为叠州刺史,寻又复原职。后于天授二年(691年)十月,以逆党罪诛。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废芳州,裁丹岭、恒香二县,以常芬县隶叠州。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置陇右节度大使,领鄱、秦、河、渭、兰、临、武、洮、岷、廓、叠、宕十二州。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玄宗遣使与吐蕃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立碑为界,相约皆罢守备,以利耕牧。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叠州为合川郡。同年,陇右节度使为防御吐蕃,置合川守捉,领兵千人。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唐。唐以西北防军尽东撤讨伐。其间吐蕃趁虚攻河西、陇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叠州。
  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吐蕃占领武都、合川、怀道(即宕州,本宕昌郡,天宝中更名)等郡。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人大震关(今清水县东)。陷兰、廓、河、鄰、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攻入长安,13天后被唐军击败,遂退据原成、会、渭等州。
  大历元年(766年)马璘与吐蕃战监仓而败,李晟率游兵救璘以归,李晟因功被封为合川郡王。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十一月,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败吐蕃于芳州及
  黑水堡。、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蕃会盟。吐蕃可黎可足赞普与唐穆宗结甥舅之好。唐、蕃战争结束。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甘南地震,岷山崩裂,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甚众。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温末(吐蕃奴隶之称谓)人贡于唐。昔日吐蕃每发兵,富室多以奴相从,往往一家多至十数人。至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自相纠合为部落,以“温末”自号(一称“浑末”),散于西北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诸州。吐蕃势力稍弱之部反依附“温末”。
  咸通七年(866年)吐蕃将尚恐热发动大规模内乱后被杀,吐蕃势力从此分裂削弱。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置保顺军于洮州,领洪、郡等州。
  宋辽夏金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河湼地区吐蕃人拥立唃厮啰建立起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居邈川,统辖河湼及洮河、大夏河流域广大地区。今迭部亦在其控制范围之内。藏史称:唃厮啰是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达磨五世孙赤德之后裔,本名期南陵温箴逋,尊称“唃厮啰”(意为“佛的儿子”)。唃厮啰政权采取依附北宋、对抗西夏之策,臣属于宋。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保顺、河西节度使;又加洮州、凉州刺史。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置洮州安抚司,经营河湼,以王韶主其事。翌年十月,置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辖熙州、河州、洮州、岷州、通远军等五州军。
  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收复熙、洮、岷、叠、宕等州,拓地二千里,招降30余万众。自此叠境始入北宋版图。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木征复扰河州,韶破走之,遂取岷、宕、跳、叠四城。
  崇宁四年(1105年)秦凤蕃部献卦、潘、叠三州。
  南宋髙宗绍兴元年正月,金将宋弼、阿卢辅攻克巩、洮、河、兰,金人尽得关中南山以北地区。三月,金人攻克阶州,因白龙江水涨,不得进。
  绍兴十七年五月,金人在秦、巩、洮等地设榷场,与西夏及诸蕃族进行贸易。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废除洮州等处榷场。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金又复置洮州榷场。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叠州蕃族首领青宜可附于金。金授青宜可为叠州副都总管加广威将军。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率军南下渡黄河进入金辖地。
  端平三年三月,蒙古军征蜀,皇子阔端遣兵攻克白龙江流域诸地,阶、岷、叠、宕诸州十八蕃族降于蒙古。
  是年,阔端收降临洮番族头人赵阿哥昌,任其为叠州安抚使。赵即招集逃亡人民,修复城垒,课农安民,遂成世袭土司。
  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烈率兵征云南大理,经临洮抵塔拉(今县境达拉沟)。兵分三路:兀良哈台由西道,诸王抄合由东道,忽必烈由中道。
  同年,蒙古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
  宋王室南渡后,对南坪、文州等八个茶场进行定期贸易,叠州番马半年或三个月前往交易一次。其中洮、叠两地所产均为良马。
  景定元年(1260年),蒙古忽必烈即位;尊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命制蒙古新字。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八思巴在赴京途中,路过卓尼,见此地山川灵秀,示意在此建寺。至1295年建成卓尼大寺。
  景定五年(1264年),忽必烈创立总制院,治理全国佛教僧徒及藏族境内一切军、民、僧、俗事务。入元后,在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下,设宣抚司、招讨司、万户司、千户所等,管理吐蕃各部;在邻近内地之杂居地区则置路、府、州、县,作为地方行政机关。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八思巴因造字有功,又协助蒙古建立吐蕃行政区划,将吐蕃三区(乌斯藏、脱思麻、朵干思)赐给八思巴。
  元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七月,改松潘叠宕威茂州安抚司为宣抚司,治茂州文川县,秩三品,以八儿思斤为宣抚使、达鲁花赤,蔡懋昭等为副使并佩宪符。
  元代,上叠部有名叫跋喜饶巴尔的哲士,系帝师八思巴四大弟子之一。他曾在萨迦寺以八思巴为师修习佛法,成为最赏识的弟子。曾陪侍八思巴进京,因道行髙妙,得到忽必烈的宠幸,受赐有象牙印章、绵缎彩旗、封诰等。跋喜饶巴尔后奉八思巴之命回家乡宏扬圣教,创建了电尕寺。
  明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招谕吐蕃十八族,大石门、铁城、洮州、岷州等处。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洮州军民千户所,隶河州卫。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岷州千户所升为岷州卫,领西固军民千户所。
  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洮州卫,隶陕西都司。
  洪武十五年(1382年)夏,岷州卫指挥使马烨率西安五十卫步骑二万抵叠州平定羌戎之乱,获其首领夕拉谷奴并千余众。番羌归附,地方宁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朝廷制金牌信符,颁给诸番,遇有差发, 合符交易。洮州卫发金牌六面,纳马3050匹,上马茶120斤,中马70斤,下马50斤。以私茶出者死罪。以此防边将无状,扰害边民。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宕昌土司马珍随岷州卫指挥使马烨征叠州番族阵亡,其子马进良袭职。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吐蕃大臣噶•伊西达吉苗裔姜太(明史记为 “加失谛”,《洮州厅志》记为“些地”)率部经达告铺(今临潭县小竹村)定居卓尼。
  同年,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献地内附。
  永乐三年(1405年)四月,叠州刺儿冈族头目南哈伊实遣人进京贡马,被赐予钞币,并命其统治叠州之众。此后又有叠州头目谷奴坚咎、僧人竹星吉等多人进京贡马。
  永乐十六年(1418年)卓尼土司些地因征服边陲有功,诏令人京,授世袭土司、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
  永乐十八年(1420年)叠州升朵等九族头目哈布等赴京请授职,封哈布为千户,余为百户,各赐诰敕冠带、衣、币。
  此后,至1467年的五六十年中,先后相继有叠州番僧头目失老星吉、刺答(洛大)族头目官着肖、班藏族喇嘛烟丹白、只多族僧头丹卜坚藏、喇嘛南葛也失、士官千户班的失绰、土副千户南葛坚藏、米牙肖、烟丹坚藏、除节、节木、节路地、烟班等人,分别结伴进京,向朝廷进贡良马、貂鼠皮、氆氇等土产品或官军抛弃的盔甲等礼品,以此换得朝廷赏赐的银、钞币、纱罗绫缎绢、文绮袭衣、紵丝等物。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四月,镇守洮州都督佥事李达等向朝廷上奏:叠州答刺(达拉)等族番人,往来潜路劫掠,请调兵剿捕。朝廷敕文李达等曰:“若即调官兵剿捕,不无伤害良善,尔等宜宣布恩威,令其各安生业,若仍出没抢掠,即相机擒捕,将贼首监候具奏,务在事妥民安,毋因而激变,庶称委任。”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设岷州,隶巩昌府。自设州之后,征发繁重,后仍设卫。
  嘉靖三十年(1551年)卓尼土司杨臻进京朝见皇帝,颁赐千户印信及物品,并下达防守边隘圣旨。返回后励精图治,整顿寺院,政、教日趋兴隆。清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清仿宋、明之制,在陕、甘两省设御史,专理茶马互市,并设洮、岷、河等州茶马市,以茶易马,亦换牛、羊。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承袭父职,并先后收复术布、卡加、叠布(今迭部)等二十四个小部落。
  是年,卓尼土司杨朝梁因在河州平息吴三桂党羽王辅臣之乱有功,被授予洮、岷协副将并加袭拜他喇布勒哈三品世袭准袭二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岷州卫边外黑峪寺僧人黄登柱坚措率中马番人二十四族归附清朝,康熙帝授以世袭僧纲之职。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卓尼第十任土司杨威出兵收复迭部,并依旧制设旗十三个(地域包括今迭部全境及舟曲县部分)。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卓尼大寺第二任僧官阿旺陈勒加措赴京朝贡,康熙帝赐“崇梵净觉禅师”名号,并赐“禅定寺”匾额。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二月,兵部议复川陕总督鄂海奏疏:发给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含今迭部、舟曲境藏族部落)的号纸。
  是年,杨汝松率兵剿抚迭部腊子等19族反叛,头目根哈等48人投诚归附。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因叠布番人劫掠道路,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派署河州副将岳超龙等率兵进剿。攻取四十一寨,剿服三十七寨。
  雍正四年(1726年)岷州多纳土司赵廷贤领地改土归流,建立后归安。
  雍正七年(1729年)西固黑峪寺僧纲司辖境百姓八人告准御状,雍正帝降旨:“将僧纲司大业解武都斩首”。从此废世袭僧纲司,敕赐黑峪寺为“归化寺”,并赐“万岁金牌” 一面。
  雍正八年(1730年)洮州卫改属巩昌府。
  雍正朝,相传黄、赵二土司联姻,黄土司先后将今腊子和洛大一带作为两个女儿的赔嫁礼物送给岷州多纳赵土司辖。后赵土司被朝廷革职后归岷州直属。
  乾隆年间(1745年)原卓尼七步寺及稞骆寺僧人俄仁巴•罗藏彭措和桑吉益希创建旺藏寺。初建时因本教盛行,皈依佛教出家为僧者很少,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卓尼第十三代土司杨昭之祖母仁钦华宗护政,曾下令“兄弟二人一人须出家,兄弟三人者二人须出家为僧。”自此,寺僧增多,鼎盛时多达400余人。该寺初由卓尼禅定寺派喇嘛二人担任法台,后成定制。
  乾隆十三年(1748年)洮州裁卫改厅,设抚番同知,仍属巩昌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藏阿米徐哇•图丹扎巴创建桑坝赛塘寺。(又称1758年创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卓尼第十五代土司杨宗业承袭父职。旋因奉命平息河州之乱赏给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
  嘉庆二年(1797年)叠部生番万余人趁川楚白莲教起义,聚众出扰,巩秦阶道朱尔汉乃招其宗教首领喻之,叠部遂安。
  同治四年(1865年)临洮民团“黑头勇”趁战乱之机,强行开采洛大金矿,曾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十二日,洮州、西固发生地震,波及迭部。地面裂缝,城垣崩颓,房屋倒塌甚多。西固村落房屋摇倒者十之七八,压死四百余人。同月,鼠害猖獗、田禾被食殆尽。
  光绪六年(1880年)卓尼第十八任土司杨作霖领得兵部号纸,其番兵2000名正式列入兵部编制,按期供给粮饷。土司自任土副将。
  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洮州森林山竹普遍开花结果;月内二十五日突降大雪,谷类尽被埋压,酿成大饥年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川甘交界处达拉、罩子等沟民众暗通包座双寨、甲借等寨,举事反清。松潘总兵夏毓秀带兵出关镇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将原岷州所辖今桑坝(不含道藏、查哇二村)划归卓尼杨土司管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洮州抚番同知张彦笃(河南光山人)主持编修 《洮州厅志》,进士包永昌(临潭流顺乡孙家庄人,曾任广东崖州知州等)担任总纂,《厅志》包括临潭、卓尼、迭部三县及舟曲、碌曲、夏河部分地区在内的大量史料,是继康熙、乾隆《跳州卫志》之后的一部甘南重要地方史书。中华民国
  (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1913年(民国二年)
  2月7日,甘肃省省长兼民政长赵惟熙改定各道县制,改洮州厅为临潭县,岷州为岷县,属兰山道管辖;改阶州州同为西固县,属陇南管辖(旋改渭川道)。
  1915年(民国四年)
  9月,叠部部分民众洗劫洮阴录巴寺福音堂,“惹成外交巨案”,甘肃督军奉国府令派洮州厅振武军统领姚秉义剿办。姚秉义会同卓尼土司杨积庆、临潭土司咎天锡率本部进击,迫使“投诚,追回赃物”。
  1920年(民国九年)
  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海原、固原、西吉等58县发生8.5级地震。震感波及甘南各地。
  1921年(民国十年)
  6月,叠部电尕藏族群众,反对洋人在当地建立教堂。拒绝给洋人做工,并将所建教堂烧毁。
  1924年(民国十三年)
  冬季,美国地理学会派遣约瑟弗•洛克为首的考察团,随带雇员20余人从云南来卓尼考察。他以美国总统顾问、美国农林部哈佛大学植物专员的身份,会见卓尼土司杨积庆。杨以上宾接待,并派杨楹陪同,曾在电尕、光盖山一带进行考察,收集大量植物标本,先后达3年之久。临走时,廉价购走 《甘珠尔》、《丹珠尔》全套大藏经。
  是年,美国传教士麦约翰来甘南,在卓尼、迭部等地传教,在洛大办起基督教“甘南藏族会”。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基督教传教士宋守诚到迭部电朶开办教堂。自清末,美、英等国传教士起汉名、着汉装,开始在甘南一带传教,并大肆搜集川、甘、青边境地区的地理、经济、社会诸方面情报,盗窃珍贵文物。
  是年,因上年全省春夏空前大旱,又值狄、河战乱,雹、洪、虫灾及病疫流行,天灾人祸相加,民大饥,人相食,哀鸿遍野,饿殍载道。迭部亦受灾。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国民政府颁布保甲制度。甘肃省政府从当年6月起推行,并限于1935年9月分期完成。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岷县政府在其所辖腊子、洛大地区编组保甲,共编洛大、录坝、黑多、朱立、腊子5保,每保设老民1人,10户设乡约1人。
  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从四川北部先期到达甘肃俄界(县境达拉乡髙吉村)驻扎。
  11日,毛泽东、周恩来随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和三军团同时到达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当晚,党中央向左路军发出了《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煮令其即行北上电》。
  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确定了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决定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会议还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由李德、叶剑英、邓发、蔡树藩、罗迈(李维汉)等组成编制委员会,研究部队的整编方案。会后,党中央向全军发出了 《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13日凌晨,党中央率领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从俄界出发,向腊子口挺发。
  14日,红军到达旺藏。一军团住在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旺藏寺,毛泽东住在居中的茨尔那村。当日黄昏时,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接到了 “三日内夺取天险腊子口”的命令,并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星夜向腊子口进发。
  15日,拂晓,毛泽东率领20余人从茨尔那村前仙人桥上渡过白龙江,攀越高尔卡大山至崔古仑;红军大部队沿江向东经麻牙寺北进若朶沟至崔古仑与毛泽东会合继续东进腊子口。
  16日,红四团在桑坝加尔梁和黑多村先后击溃鲁大昌部两个营。
  17日,零时左右,红四团向腊子口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政委杨成武指挥部队从正面猛攻,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攀登悬崖绝壁向敌后迂回夹击,一举攻克腊子口,又乘胜追歼残敌,突破两道纵深防线。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北上红军打开了最后一道天险,使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
  同年10月16日,《正风》半月刊杂志发表张鹤年撰写的《甘肃迭州物产之调査及屯垦之计划》一文,对当时迭部地区的垦地面积、有利条件和困难、作物种类、役畜、农具、物价、林木及水利等方面记有实地调查的情况和数据。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7月22日,党中央致电,欢迎二、四方面军北上。
  30日,蒋介石从重庆电令鲁大昌堵截二、四方面军。鲁急调梁应魁、刘世余、蒋云台三个旅在岷县、腊子口一带布防;同时电令卓尼土司杨积庆在迭部堵击红军。同日,红四方面军已到达川、甘边界的秋吉寺。
  8月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了《岷(县)、洮(州)、西(固)战役计划》。同日,红二、四方面军在朱德、张国煮、徐向前、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陆续由四川包座出发进入迭部,先后经由达拉沟、麻牙寺、代古寺、尖藏向腊子口挺进。卓尼土司杨积庆密饬部属让开道路,并提供了当地储粮。
  9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三十军八十八师攻占腊子口,歼灭鲁大昌守军约一个营。
  10日,八十九师攻占大草滩、哈达铺。随即发起二郎山战役,歼敌两千余人,包围了岷县城。原鲁大昌部属旅长李中方(又名李和义)率部在岷县西川起义参加红军。李后在漳县新寺镇杀害红军干部,.叛变革命。
  14日,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占领临潭县城(新城)。
  16日,红二方面军先头部队六军进入迭部,抵达普济寺(今勾吉寺)。至25日到达哈达铺。19日,红四方面军在临潭县新城隍庙召开千人大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20日,卓尼土司杨积庆秘密派人星夜向红军总部呈送书信和礼物,表示互不侵犯。
  9月29日,红四方面军重新下达北上军令。
  30日,红四方面军分5个纵队,兵分两路开始北上,于10月在甘肃会宁同第一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8月25日,卓尼发生“博峪事件”。杨土司部属姬从周、方秉义等在鲁大昌支持下发动兵变,土司杨积庆及长子杨琨夫妇等7人被枪杀于博峪土司官邸。并于次日成立“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姬从周任主席。
  9月14日,卓尼北山士官杨麻周闻讯率藏兵200多人攻打“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击毙姬从周,方秉义溃逃岷县避难。
  15日,甘肃省政府派田昆山来卓尼查办“博峪事变”。报经省府决定:由杨积庆次子杨复兴(八岁)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司令,由其母(杨积庆二夫人)杨守贞暂时摄政;并决定成立卓尼设治局,暂由临潭县长薛达兼任局长。
  1938年(民国二十九年)
  县境阿夏北赛村发生牛瘟,发病245头,死210头。
  1938年至1942年,卓尼设治局受内政部禁烟委员会指示,对辖区上下迭部所种罂粟始行铲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岷县设立洛大乡,并将腊子保由西乡划入洛大乡辖。
  1941年(民国三十年)
  秋,中央垦务局在岷县成立“农林部岷县垦区管理局”,派农业专家任承统为局长。计划在迭州设立第四垦场,任承统曾赴叠实地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但垦场未得实施。至1944年撤销岷县垦局。
  同年,甘肃省府调整行政督察区。省府直辖10县1市;另设7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岷县,辖临潭、岷县、卓尼等9县1局(即卓尼设治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6月5日,内政部烟毒检査团团员赵大昌、岷县专署副司令杨海,会同卓尼土司杨复兴、设治局科长施光宇等率藏兵从卓尼出发赴上下迭部查铲烟毒,省保安第二团派机炮中队随同前往。先后三月,经二百余村,行程四千里,铲禁烟毒。
  同期,中央农林部洮河流域国有林区管理处主任程景皓和技师周重光,随同武装禁烟队到迭部林区进行考察。整理撰写了《白龙江上游的森林》;还著有《岷县南部森林初步勘测》、《拉子里河重要林木树杆解析》等文章。
  12月底,迭部地区没收烟犯烟毒613.5两(三年累计),先后解缴岷县专署处理,并以军法案判处徒刑的烟犯有李汉洲、尖次力、王全礼、苏有生等9人。
  是年,日本人田中三郎在白龙江流域采集植物和药物标本。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岷县专员胡守谦与保安四团团长吉猛,奉命到卓尼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实行保甲制度,改旗为乡。卓尼设治局规划设北山、迭部、插岗3区1个柳林镇,其中迭部区下设上迭和下迭2乡,乡下设保,保下设甲,但因翌年8月受到插岗、拱坝、博峪等地群众强烈反抗而破产。
  3月,卓尼设治局同土司衙门派司令部团长雷兆祥、杨景华、局民政科长李宗宪,组成“査禁迭部烟毒三人小组”,率民兵与政警二百余骑,先后数月抵达赛当寺、麻牙寺、多力禾、尼傲、旺藏、沙录哇、卡巴如秀等地,召集各旗头人,晓喻铲除烟苗。多力禾总管毫久次力因阻碍禁烟而被设计枪杀,并没收其大烟290余斤。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2月,时属岷县所辖洛大乡境内黑多、道藏、査布、黑乍、赵藏、岔局、拉尕山、鹿巴、柴古山等村群众,进行抗粮抗税斗争,用国币收购丁银,以防交纳给政府;并组织民众千余人,于当月14日阻击了保安第四团。
  夏,卓尼再次开展禁烟运动,保安司令部派兵到迭部等地武力禁烟,强行铲除群众种植罂粟,并严令全区不准吸贩鸦片。但由于人民生产、生活得不到安排,加之统治集团内部吸贩烟毒现象仍然存在,故禁而不绝,禁烟运动终归失败。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卓尼设治局定编迭部辖区为2乡、26保、283甲,上迭乡12保、140甲,下迭乡14保、143甲。在实际开编过程中,遭到旺藏、白古、卡巴录、赛当、麻牙、拉子等8寺院和上迭全体民众的强烈反对而只好作罢,未能实施。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5月,卓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团长杨景华奉命至叠部铲烟。7月被当地烟民围困,洮北卓属各部落集兵声援。后经当地头目调解,始被解围。
  10月24日,卓尼禅定寺辅教普觉禅师丹珠呼图克图(杨积庆三子、杨复兴之弟)举行坐床大典,卓尼辖区藏汉僧俗民众及代表一万余人聚会庆贺。
  10月30日,甘南藏区与四川阿坝发生边境纠纷。经甘、川两省政府派员协商决定,政权归四川省管理,教权归当地寺院管辖。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8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率部向临夏进军,派政工人员刘玉华由会川土司赵天乙带路秘密来卓尼,策动杨复兴起义。杨同意起义,同意接受改编。
  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派任谦(原平凉保安副司令)赴岷县协助周祥初(时为甘肃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甘肃师管区司令)起义。
  9月5日,任谦派陆聚贤携带王震、任谦、周祥初的联名信,来卓尼与杨复兴商谈起义事宜。杨复兴再次表明了起义态度。
  9月11日,任谦、周祥初、孙伯泉(时为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杨复兴等率所属部队6000余人及各县、局长在岷县正式宣布起义。次日,向一野总部彭德怀等发出了和平起义,接收改编的电报。
  9月14日,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复电周祥初、杨复兴等予以嘉勉,并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军。
  当日,杨复兴由岷县返回卓尼,即在禅定寺召开三千多僧俗群众大会,庆祝卓尼及所属辖区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1990年)
  1949年
  11月14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及西北局,提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强调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950年
  10月1日,“中共卓尼工作委员会”和“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同时成立,并将原“跳岷路保安司令部”改编为“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赵毓文任中共卓尼工作委员会书记;杨复兴任卓尼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主任。人民政权建立后,原卓尼土司迭部辖区“后山十四旗”遂归卓尼自治区管辖。
  1951年
  年初,岷县人民政府在其迭部辖境内开办了第一所学校——洛大小学。
  4月开始,中共卓尼工委派干部进驻上、下迭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少数民族中积极慎重地选拔干部发展党员,为建立党政基层组织创造条件。
  1952年
  1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发出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指示。
  2月29日〜3月27日,卓尼辖区内在工商界开展以“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3月,逃窜到甘川交界迭部一带的原国民党青海省府参议敏海峰,被窜据川西的国民党“川康青边区游击司令”傅秉勋委任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第七纵队”司令。到解放军进剿前夕,敏匪已网罗匪徒390余人,曾一度流窜到迭部达拉沟那盖一带,止1953年6月初,在人民解放军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缴械投降。
  6月,曾于1949年扶郿战役后,逃窜到迭部一带的原国民党鲁大昌部营长、蒋云台部政治处处长边仙桥股匪,偷袭洛大乡人民政府,杀害乡长,抢去长枪8支,骡马5匹,人民币900万元(折合现币900元)。
  6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甘南藏族工作的指示》,指出开展甘南藏族工作,必须坚决地依靠三条基本政策:一是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中上层人物;二是发展贸易、卫生,尽可能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困难,争取藏民生活上的普遍改善;三是经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培养爱国的包括上中下各阶层在内的藏族干部,以争取群众,孤立匪特。指示还说,对于匪特煽动的群众性叛乱,应尽力争取政治解决,非迫不得已或多次政治解决无效时可配合军事解决。给予军事压力后,仍应继续进行政治工作,以收全效。
  8月,百余名国民党匪特突然包围电朶寺院,威逼寺主僧格出兵,狙击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来上迭地区慰问。在党的政策的感照下,僧格痛斥了匪众的罪恶阴谋,不但未答应出兵,还号召当地群众制止了匪徒暴行,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9月,中共卓尼工委分别给上迭和下迭派出工作组,开始筹建区级政权。
  1953年
  1月13日,国民党边仙桥股匪,派其团长杨卿率匪众80余人,在腊子口一带偷袭我公安十一团20名公安战士,致公安战士牺牲4人,伤1人。
  1月,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在甘南夏河县成立,彭绍辉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
  1月,曾于1952年被台湾国民党任命为“中华反共救国军一。三路司令”的匪首马良,将解放前逃入迭部一带的边仙桥股匪约400余人收编为第九纵队,并任边匪为“纵队司令”。
  3月28日,剿匪指挥部下令:公安十一团和西北军区骑一团组成左路纵队,由十一团团长吴作启和骑一团政委慕明君指挥,驻剿、游剿窜据在上迭部和若尔盖县粗路、热路沟、奔巴沟、江岔一带的边仙桥、敏海峰残匪。
  6月14日,边仙桥被我人民解放军进剿部队追捕击毙。
  7月16日,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到卓尼及所属上、下迭部进行访问,先后走访了14旗、34村和18座寺院,发放了2,000万元的救济款。
  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专区级)、甘南藏区各族各界协商委员会同时成立,辖夏河、临潭、卓尼三县和舟曲、碌曲、玛曲三个行政委员会。卓尼自治区遂改为卓尼县。
  是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岷县所辖的洛大乡 (含今洛大、腊子两乡和桑坝乡的道藏、査布二村)划给舟曲县,至翌年3月26日省长邓宝珊签署改划命令,5月26日舟曲县正式接管。
  是年,省文教厅确定:将岷县洛大小学、西固八楞小学等改为省厅直属民族小学。
  1953年以来,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剿匪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遵照甘南工委提出的“坚决禁种、慎重稳进、逐步禁绝”的禁烟方针,中共卓尼工委和自治区政府先后数次派工作组赴迭禁烟。县长杨复兴亦亲临迭部督促、检查。县、区政府始终贯彻“利用上层、发动群众、形成群众运动”的工作方针,通过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发挥中上层人士的积极作用,历经3年持续努力,使具有27年种烟历史,民国时禁种无效,1954年尚种植4961.13亩(上迭37.95亩、下迭4923.18亩)的迭部地区,至1956年已基本上达到了彻底禁绝鸦片种植。
  1954年
  6月,卓尼县工委组织279人的禁烟工作队深入上迭、下迭、插岗等重点地区,发动群众开展禁烟活动。至8月共铲除种植烟毒1000多亩。
  10月27日,中共卓尼工委决定:建立上下迭两个区党组。
  1955年
  5月,卓尼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卓尼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机构,同时撤销卓尼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同时,确定基层机构在四十八旗基础上建立9区、1镇。
  7月18日,卓尼县工委派工作组加强迭部铲烟工作。是年上、下迭部共铲烟800余亩。
  同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甘南藏族自治区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
  10月6日,卓尼工委决定:在上迭区和下迭区分别设立人民法庭。
  1956年
  1月16日,卓尼工委决定:上迭、下迭等区级工作组更名为区公所。
  4月2日,中共卓尼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共卓尼县委员会。4月3日,下迭达拉沟甘沟桥地区两名驻军战士被匪徒杀害,劫去冲锋枪、步枪各1支。当晚遵照甘南工委电示,卓尼县委组织曹文蔚、杨景华、郑绍云等组成工作团,赴迭工作。
  5月3日,舟曲县动工修筑舟曲至洛大的简易公路,1957年1月正式开通,使两(河口)郎(木寺)公路东段由东向西伸入迭部境内。
  5月10日,得悉四川求吉叛匪纠集百余人,在甘沟、岗来山附近设伏,妄图伏击工作干部和驻军。迭部驻军分两路向达拉沟进发堵击。5月11日逼敌于甘沟村,经争取劝降无效,打死打伤和俘匪众44人,缴获枪支22支,子弹300余发,长短刀10余把。
  6月7日,卓尼县委再次组织工作组赴迭部、插岗等地发动群众,査铲烟毒。至8月5日,下迭8旗共铲烟41亩。
  1957年
  9月2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临夏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二团及卓尼县共同修筑的卓(尼)电(尕寺)公路,自5月动工至即日正式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后废弃。
  9月2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102团承担修筑的江(札)电(尕寺)公路正式竣工。从此,两郎公路西段由西向东伸入迭部境内。
  10月,上迭区建立起扎朶那、哇巴、当多、买麻、白麻、中山6个乡级人民政府,下迭区建立卡巴、沙录哇、桑坝、达拉、尖尼安子、多儿、阿夏7个乡级人民政府。
  是年,下迭区在旺藏、次儿那、哈阿卡3个村组建农业合作社,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实现农业合作化。
  1958年
  1月20日,上、下迭部同卓尼全县全部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月3日,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决定,在甘南地区禁止银元流通。
  2月17日,上迭区亚安农业社副主任阿盖(女,共产党员).及丈夫盖的九(积极分子)遭敌暗杀。
  2月28日,中共卓尼县委决定:上迭区和下迭区党组更名为中共上迭区委员会和中共下迭区委员会。
  3月18日,甘南地区少数反动人士勾结青海、川北反动分子,煽动落后群众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叛乱波及到州内局部地区和迭部境内,叛乱分子公然提出反动口号,攻打区人民政府,残杀政府工作人员,偷袭商店,抢劫国家财产,围攻当地驻军。3月下旬,甘南平叛指挥部按照“军事清剿,政治争取,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开展了平叛斗争,至10月基本平息了叛乱。
  3月19日,上迭扎尕那以阿弟老保为首策动叛乱,杀害卓尼县公安局长赵文煜、农牧科长杜登科和上迭区委书记杨国栋。
  3月21日,下迭以散木它为首率匪叛乱。23日包围了下迭区政府和尼傲驻军长达11天,4月3日增援解围。
  3月24日,匪首赵德昌等暗返洛大,于新寺纠合匪众多人,在黑乍、录巴等地捆绑国家干部,25日清晨匪众数百人袭击洛大乡政府,烧毁乡政府、学校和林业经营所房屋,抢去供销社全部财物和洛大粮站大部分粮食。
  4月17日,经州委批准迭部随军团党组成立,由王克勤、杨述炯、佴占海、何建基、卢良才五人组成,王克勤任书记。从此月起,区、乡政府配合驻军开展平叛斗争。
  7月5日,卓尼县委决定:上迭区扎尕那等地建立牧场,由乡政府领导兼任牧场负责人,主要经营战场缴获和没收的所有牲畜。
  7月24日,为做好政治争取,舟曲县委在洛大召开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座谈会,参加40人。
  8月27日,中共卓尼县委发出在全县掀起宣传和建立人民公社的紧急通知,要求上、下迭部“再不经过合作化,原计划建立的合营牧场、合作社全部直接建为人民公社,于9月5日前全部建成。”
  1。月,舟曲县将洛大乡、巴藏乡、立节乡合并为巴藏人民公社,洛大称管理区(大队级)。
  11月11日,上迭区改为上迭人民公社,下迭区改为下迭人民公社。
  12月200,国务院第八十三次会议决定将下迭区划归龙迭县辖。
  12月,卓尼县将下迭地区的卡坝、达拉、多儿、麻牙、花园诸乡邮电所移交龙叠县,合并为“麻牙邮电所”。
  (58)州工交6号文发出《州人委关于修建电洛公路的通知》,并由国家森林工业部拨款列入1958年基建投资。是年,结合平息甘南、临夏等地叛乱,首先从甘南、临夏开始,接着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展了反封建反宗教特权的斗争。
  1959年
  1月1日起,上迭区随卓尼县并入临潭县,下迭区划入龙叠县。
  2月25日,龙叠县计划给洛大安置河南省开封专区支边青年1500人。
  4月22日,龙办字第(59)716号文批准,撤销洛大商店,成立洛大分销店,业务由巴藏公社商店领导。
  12月24日,经甘南州委批准,龙叠县将下迭人民公社划分为麻牙、卡坝、桑坝、达拉4个人民公社;从巴藏人民公社中分出并建立洛大人民公社。
  是年,临潭县将上迭人民公社划分为益哇人民公社和电尕人民公社。
  是年,省农垦局于洛大新寺安置河南开封地区支边青年1800余人,开办洛大农场,分新寺、麻牙、爪咱3个耕作区。后将1000人调往林业局,余851人从事农业,其中干部21人,职工723人,家属26人,小孩8人。
  1960年
  4月10日,洛(大)花(园)公路竣工,举行通车典礼。
  4月26日,旺藏寺中心医院成立。
  5月1日,迭部境内的干线公路洛(大)电(尕寺)段,在甘南州公路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分别由临潭县和舟曲县分段修筑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通车典礼。从此,两郎公路横穿县境,全线贯通。
  8月4日,益哇公社扎尕那生产队发生了一种急性流行传染病,至8月9日蔓延到扎尕那、各子两个生产队,97名社员和12名脱产干部染病。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头痛、眩晕。
  11月28日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龙叠县委成立退赔办公室,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
  1960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组织综合考察队(协作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大学生物系、白龙江林业局及各林场),在白龙江森林最集中的中上游地区选点进行了自然地理、土壤、林型、测树、育林、资源植物及主要乔灌木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综合考察。
  是年2月,省农垦局将其下属的临潭冶力关农场合并到电朶农场。共有职工545人,其中河南支边青年467人。共设5个连,15个排,45个班。是年,省农垦局在迭部开办的国营电尕农场,始配两台中型拖拉机和一辆农用解放牌汽车,投入场内机耕和拉运作业。从此,开启了县境使用拖拉机和汽车的历史。
  1961年
  元月1日,分别在旺藏寺、迪让寺(麻牙寺)成立甘肃省龙叠县麻牙人民公社水文观测站,并由甘南州水利局颁发观测任务书。
  元月以来,卡坝、麻牙、电朶、桑坝等公社因饥饿出现了不少干瘦病、浮肿病、腹泻病,并有人死亡。
  2月,中共甘南州委派工作团来迭开展工作,焦根海任团长,强作仁任副团长(筹建迭部县)。
  6月19日,龙叠县人民法院通知:恢复旺藏临时法庭。
  11月15日,国务院决定:龙叠县改名舟曲县。
  12月开始,区内进行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工作,至翌年4月全县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基本核算单位252个。
  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碌曲、玛曲、夏河、卓尼四县,撤销德乌鲁市,设立迭部县。
  1962年
  1月1日,迭部县正式成立。并于年初撤销上迭区和下迭区,以原有公社设置为基础建立益哇、电尕、卡坝、达拉、麻牙、多儿、阿夏、洛大、桑坝、腊子(新建)10个乡人民政府,乡以下设公社。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迭部县支行成立。
  6月20日至22日,迭部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电朶寺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迭部县第一届妇女联合委员会。
  10月5日,县内开始处理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的遗留问题,先在益哇公社搞试点,其余分三批进行。
  10月22日至11月1日,迭部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电尕寺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2人,列席代表49人。会议产生了迭部县第一届人民政权机构县人民委员会。
  10月21日,政协迭部县第一届一次会议召开,11月1日结束。会议宣告:政协迭部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县委书记王杰兼任县政协主席。12月20日,迭部县武装委员会成立。
  1962〜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迭部全县共精简职工102人,压缩吃商品粮的职工家属71人。至1983年落实政策中,对精简职工遗留问题作了妥善处理。
  是年,全县粮食总产1,108.38万斤,亩产138斤,每人平均产粮520斤,大牲畜年末存栏13,471头(匹),山绵羊12,160只,猪4,268口,吃返销粮9,1160斤。
  1963年
  3月31日,电尕乡拉路公社麻古队社员周X上山放牧时,生火后未灭尽残灰而引起森林火灾,烧毁大小树木5,000余株。
  6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先在电尕公社进行试点,其余分两批进行。
  4月3日〜9月7日,迭部县委在益哇乡搞清案、订正阶级成份的试点工作。试点中对阶级成份采取自报公议和内部估计的办法,按其经济状况分为9等户。共划订封建主3户、牧主2户、地主25户,这3种户占总户数的4.78%;富裕农民48户、占7.66%;不富裕农民212户,占31.8%;贫苦农牧民343户,占54.1%。这些成份除封建主、地主、牧主当众公开宣布外,其余均为内部掌握,未作宣布。
  是年,县内开展了内清、机关五反及农村面上社教。
  是年,团县委在青少年大会上作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动员报告。
  1964年
  元月1日,人民银行农牧金融股分设后,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迭部县支行。
  2月,新建尼傲、花园两个乡政府。
  4月5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迭部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代表56人,列席14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委自建县两年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县委、监委成员和出席州党代会的代表。选出县委委员13人,后补委员2人,常委3人,王杰任县委书记,王仲成、佴占海任副书记;监委委员5人。
  5月1日,迭部县新华书店建立并正式营业。
  7月,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査,全县总人口为24,298人。其中男11,095人、女13,203人;藏族21709人、汉族2480人、回族100人,其他少数民族9人。
  10月16日〜20日,迭部县召开了首次民兵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42人,列席13人。藏族47人、汉族8人,男51人、女4人,不脱产代表40人。
  12月,全县普遍开展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即《后十条》。
  1964年起,县农技站开始在电尕、旺藏、洛大建立种子繁育田,引进阿勃系和甘麦系小麦品种,进行试种推广,显见增产成效,使本县小麦亩产由100斤左右提高到200斤左右。
  1965年
  元月15日至29日,迭部县召开第一次全县劳动农牧民代表会议,到会代表122人,其中藏族代表115人,妇女代表4人。县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元月29日,中共迭部县委发出《关于张帖和传达〈二十三条〉有关事项的通知》,号召全县学习最近中共中央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和中央通知。并于2月15〜24日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学习贯彻《二十三条》。
  10月16日,中共迭部县委对“中国劳动党反革命集团”侦破情况和今后意见向甘南州委作了书面汇报。
  10月19-25日,县人委召开了迭部县五好社员和先进生产者会议。参加会议的五好社员代表28人,五好干部和先进生产者72人。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表彰树立了先进,为进一步在全县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推动农牧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1966年
  1月31日〜2月6日,迭部县第二次劳动农牧民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132人,其中藏族代表124人,妇女代表49人,党员22人,团员13人。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十六通知”)下发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和迅猛开展。迭部境内,首先从教师队伍中宣传发动,到6、7月份“文化革命”的洪流漫及全县。
  5月21日,省教育厅下文通知,经省人民委员会于5月3日批复,同意从8月1日起成立迭部县中学。
  1967年
  2月,由四川大学12名学生组成的串连队抵迭部。2月3日在广播站院内召开“二•三大会”,会上揪出了县委书记王杰、县长王仲成、副县长强作仁,从此,县委、县人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县级机关群众分裂成两派。
  2月28日下午2时半,尼傲乡尼傲村(三个生产队)因两个儿童玩火引起重大火灾。烧毁乡政府、学校、卫生所和生产队集体、个人的房屋100间,粮食59,000多斤,牛2头,羊20只,猪5口,大小农具600余件,衣服被褥500多件,各类家具600余件,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损失约计金额121,630元。
  4月,以武装部党委为主,地方领导干部参加,成立“迭部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1968年
  2月,迭部县城两派部分群众在人武部背后山坡下发生武斗,致伤数人,致死1人。
  6月15日,迭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了中共迭部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职权。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随之撤销。
  8月16日,迭部县职工代表大会委员会成立。设委员11人,常委5人。
  是日,迭部县农牧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同时成立。设委员15人。
  9月,全县农村学校进驻“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城镇学校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由贫宣队、工宣队管理学校,校长制实际被取消。
  10月1日,在县城附近达隆水轮泵提灌站的基础上,改建36千瓦(110伏)发电站工程竣工并正式发电,开创了县境水力发电站建设的历史。
  10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甘肃各地普遍建立'‘五•七干校”。甘南州在迭部境内电尕乡卡告村对面建立州“五•七干校”。迭部县“五•七干校”同时建立,且合并于州干校之中。州干校后于69年迁往博拉,县干校仍留原处。
  10月,县内开展“斗私批修”、“吐故纳新”活动,部分党员被“吐出”,部分“造反派”被“纳新”入党。
  12月,全县各乡政府统一改名为人民公社。
  是月,腊子公社,更名为腊子口公社。
  12月21日后,开始掀起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9年
  2月7日,旺藏邮电所乡邮员韩元朝在出班途中,为保护一名少年和生产队羊群,不幸落桥入江,光荣牺牲。根据其生前表现,中共迭部县整党领导小组于1970年7月2日决定: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3月11日,自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和会宁县城镇居民奔赴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报道后,本县先后动员安置城镇居民61户、224人(其中省城分来5户、21人,州府分来3户、16人),分别到6个公社去安家落户,参加生产,“锤炼忠心”。
  3月17日下午一时,电尕公社吾子大队林区因放牧员烧草坡引起森林火灾,烧死树木654株(约1,308立方米)。
  4月8日,州“五•七干校”学员王X X烧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林地80亩,林木2500多株(约500立方米)。
  11月8日,益哇公社崖藏队因儿童玩火造成重大火灾,烧毁11户群众全部住房73间,粮食2,872斤,洋芋50000斤,油籽2500斤,农具36件,生猪14只,衣物37件,计损失折价11,132元。
  是年6月至1970年元月,全县12个公社普遍开展了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工作。全县共划:贫农2,164户,占总户数的40.75%;下中农1,312户,占24.73%;中农926户,占17.42%;上中农516户,占9.7%;富农270户,占5.08%;地主及其他剥削阶级90户,占1.79%,剥削阶级计占总户数的6.87%。
  是年,国家投资80万元从上年开始施工的县城至甘南州府合作的电话铜质线路正式架通,从此开通了迭部通往外地的长途电话。
  是年7月起,县境先后成立和筹建了两个省属县级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在电尕乡白云村附近设立了省属国营森工企业长征林业局(1971年改称迭部林业局);国营七九二矿亦于同年起在电尕乡境内正式筹建。
  1970年
  3月24日,长征林业局机械队发生火灾,烧毁房屋7间,柴油发电机1台,食堂大肉、面粉等物,损失折价14,540元。
  4月12日,多儿公社白古卡德队羊圈发生火灾,烧死山羊105只。
  11月26日,甘肃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张忠到迭部检查工作。
  1971年
  1月13日,中共迭部县第二届党代会在县城召开。会议根据中共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月1日批复,建立(恢复)中共迭部县委,撤销同级整党领导小组。
  3月25日下午4时半,多儿公社次古村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全村集体和33户社员的个人财产尽毁。死1人,伤2人;烧毁房屋265间,粮食64,650斤,牛39头,猪27口,总计损失折价203,100余元。
  9月29日〜10月3日,县革委会与人民武装部联合召开全县球类运动会。各公社派代表队参加比赛,每队限员12人。
  是年,迭部县城关小学(二校)成立。
  是年5月至1972年底,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农村阶级成份复査工作。复查后的阶级成份是:贫农1892户,占总户数4,794户的39.5%;下中农1,192户,占24.9%,中农910户,占19%,上中农493户,占10.3%;富农212户,占4.4%,其中反动富农1户,地主43户,占0.9%,封建主8户,占0.17%,商业兼地主1户,占0.02%;髙利贷剥削兼宗教职业者3户,占0.06%,宗教职业者36户,占0.75%,债利生活者1户,占0.02%;小商1户,占0.02%,小手工业者1户,占0.02%,游民1户,占0.02%。复査后全县仍戴有剥削阶级成份帽子的95人,其中富农分子59人(反动富农分子1人),地主分子33人,封建主3人。
  1972年
  3月25日〜5月25日,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全面进行了麻风病普査工作。
  4月5日〜5月底,全县遵照国务院(71)90号、91号和省革委会 (72)7号文件精神,调髙了部分工人、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髙一级的171名,占应调数的90%,缓调18名,占10%;调髙两级的63名,占应调数的44%。
  4月24日,甘肃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下文决定:成立迭部县气象站。
  8月根据全省民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甘南对平叛和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遗留问题有步骤的作了处理。对绝大多数因被骗上当或裹协参叛而被错判、错管、错戴、错划的劳动群众,一律宣布平反纠正;对错没收财物的,酌情退赔和救济。
  9月28日,七九二矿木工棚发生火灾,烧死二人,伤三人,烧毁木棚14间,以及桌子、面粉、衣物等,共损失折价16,680元。
  12月25日〜27日,川、青、甘三省六州(区)第一联防区第四次联防会议在迭部县召开。
  1973年
  1月,县境又一条由南向北穿过天险腊子口的干线公路岷(县)代(古寺)公路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开通了县境山峦封锁的南北通道,昔日天险变为通途。
  2月16日〜19日,中共迭部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重申了 “大战白龙江,抓好三万亩”的农田基本建设主攻方向。
  5月29日,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六连机械班,因工人杨成贵等四人熏木板引起火灾,将全连三栋简易房、一台绞盘机、面粉、食油、药品和职工个人财物化为灰烬,损失折价25,954元。
  8月7日,迭部县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代表45人,其中不脱产代表占70%,妇女占31%,少数民族占31%。会议选举产生了工会第一届委员会。
  8月25〜31日,迭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议期间,经推选、评比,县委、县革委会作出决定,树立了8个先进集体、4个劳动模范。
  是年上半年至1974年2月,根据有关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精神,对全县五八年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的遗留问题进行了清査处理。共清查落实处理了5,100人的问题。其中按“四错”(错捕、错管、错戴、错划)予以平反者4,207人,占清理数的82.49%,维持原处理决定的176人,占3.45%,继续戴反革命分子帽子的33人,占3.2%;划而不戴分子帽子的466人,占9.14%;新定反革命分子33人,占0.65%;家属按原成份对待的4人,占0.08%,待查的13人,占0.25%。反封建斗争中共没收财产1,043户,经清查落实属错没收的709户,占70.59%,被没收财产折价328,878.78元。按照酌情退赔、适当救济的原则,由国家退赔现款104,000元,退赔房屋904间。
  1974年
  7月6日,县委决定:旺藏中学始设高中班,并改名为迭部县第二中学; 县中学同时改名为迭部县第一中学。
  1月5日,县委决定:建立(恢复)中共迭部县委党校。
  1975年
  3月7日,成立(恢复)中共迭部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撤销县革委会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
  3月13日,县革委下文通知:成立迭部县园艺场。
  3月15日,成立迭部县当多磷肥厂。编制干部5人,工人40名(由各大队向县工交局选送)。该厂先后耗资70余万,因地质资料、技术力量等问题未出成果。遂于1979年9月7日被撤销。
  4月15日〜19日,县委召开迭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乡青年代表会。
  5月6日,建立中共迭部县县级机关党委。
  9月11日,成立迭部县'‘五•七”红专学校。校址建在县党校东侧。
  10月上旬,召开全县首次治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加代表131人。
  10月27日,甘、川两省岷山地区护林联防第十分会在迭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会员有:3县、2局、17个区(社)和7个林场的负责人。
  是年,县电影放映院建成,交付使用。
  1974年至1975年,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调查队、洮河林业局调查队、甘南州森林调查队,分别对所辖林区完成了 “四五”清查,提供了解放以来较完整的森林资源数据。
  是年,迭部县委根据全省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以(75)31号文件确定本县生产方针为“农牧并举,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并划定益哇、电尕、卡坝、达拉、阿夏、多儿、腊子口7个公社为半农半牧公社,22个大队、124个生产队为半农半牧生产队。
  1976年3月3日,县委、县政府在电茶乡根古大队吉爱那村南荒坡上,召开了全县“三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誓师大会。从此在全县范围内抽调劳力,大搞“三万亩”垦荒造田工程。
  4月24日,县革委会下文通知:根据《全省牧区工作会议纪要》精神,经甘南州委批准,将本县20个半农半牧生产队转为牧业生产队。即:益哇公社的白云、下吾那、刀地卡、普欠、尼哇、当多、多拉、普来、日宗、代巴、亚日、达日、东哇13个队,电朶公社的业库、沙拉、祖西、祖艾、尼欠、资润6个队,达拉公社的那盖队。,
  5月12日,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迭部县办事处。至1979年4月20日撤销办事处,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迭部县支行。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各部门、单位设灵堂敬献花圈,以寄托哀思。18日下午县体育场集会千余人,收听北京追悼大会实况,并举行追悼活动。
  10月22日,全县各地普遍举行集会,热烈庆祝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重大胜利。
  12月9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农科所。
  1977年
  元月,成立迭部县社队企业管理局。
  2月26日,迭部县良种场成立。
  6月28日,牲畜传染病乙型口蹄疫从四川传入我县达拉乡的高吉、尕藏、普哇、次哇、扎哇那5个生产队,有199头牛发病,死亡23头,治愈176头;185只羊发病,死亡19只,治愈166只。
  9月26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科技局,1980年5月25日改为迭部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0月29日,迭部林业局25—70293号教练车(解放牌),由于违章跨区教练,行至两郎公路130公里处,由学员孙景文接班驾驶,翻车坠入尼傲峡,造成13人死亡、重伤1人、轻伤5人的重大恶性事故。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1978年
  3月18日〜22日,迭部县首次教师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代表98名,其中先进集体、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代表70人,优秀贫管会代表3人,优秀辅导员2人,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5月31日,亚古水电站修建工程竣工,从即日起正式交付使用。
  6月4日,甘肃省委书记、兰州部队第一政委肖华从哈达铺取道腊子口抵达迭部。沿途察访了腊子口、麻牙寺、次日那等当年红军长征时居住和战斗过的地方。
  6月15日,县革委会发出《关于保护革命文物地区腊子口的决定》。将腊子口公社驻地至腊子林场场址地段定为腊子口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区。作出了 “不得占用、不准砍伐森林、严防火灾”等八条规定。
  是年,县内组织林技人员,对洛大、腊子、桑坝三乡的野生漆树资源和储量作了调查,为以后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979年
  1月20日,成立迭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月以来,本县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决定》,对原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人外,经群众评审,县革委会批准,摘掉帽子79人,属错戴予以平反的69人。
  6月11日,全国新长征火炬接力赛经由四川抵达迭部。县内参加接力赛的运动员及工作人员160余人,开展活动三天。
  8月24日,县委决定:恢复学区制度,由各公社中心学校校长、副校长兼任学区负责人。
  9月24日,甘南州革委会下文批准:将洛大公社赵藏大队划分为赵藏、査居两个大队。
  12月,为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成立了迭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
  是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县农(牧)村开始纠正 “左”的错误,,放宽经济政策,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年底,开始施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至翌年3月,全县5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实行“六定一包”,纠正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1980年
  2月7日,甘南州革委下文批准:麻牙公社麻牙大队划分为麻牙大队和崔古仓大队;多儿公社由原3个大队调整为5个大队,增设次古、台力傲两个大队;花园公社由原两个大队调整为4个大队,即水泊沟大队、阿寺大队、花园大队、班藏大队。
  4月3日下午2时,阿夏公社纳告生产队因儿童玩火引起火灾,将16户群众的全部财物化为灰烬,共烧毁房屋77间,棚圈89间,粮食16,269斤,衣被487件(条),烧死牛两头,羊30只,猪43口,共计损失折价55,000余元。
  5月14日,甘南州人民政府批准:卡坝公社卡坝大队划分为卡坝、桃吾卡两个大队。
  8月14日,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80)94号文批准甘南州委《关于迭部县贯彻以林为主生产方针问题的报告》,确定本县实行“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从此,县境除省属森工企业原有的8个林场外,又新开办了4个县属林场,林业得到迅速发展,林业产值和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逐步成为县内支柱产业。
  8月21日,为纪念腊子口战役和在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甘肃省人民政府修建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落成。
  11月,多儿公社洋布下庄,因一聋哑女童玩火引起重大火灾,烧毁两个生产队70户群众的房屋869间,粮食111,940斤,衣物2,433件,家禽家畜100只,农具、家具4,615件,中小型农业机械7台,总计损失折价365,900余元。
  11月29日,根据省委(80)94号文件精神,成立迭部县林业局。
  12月18日,成立了迭部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和甘肃省《全省地名普查实施细则》为指导,县政府组织力量从1981年开始至1984年完成了迭部地名普查工作。经省、州两级地名办公室验收审定,1987年印刷出版了《迭部县地名志》。
  12月26日,根据国务院(75)56号文件,恢复中国农业银行迭部县支行。
  12月29日〜1981年1月4日,迭部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并正式设立了迭部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兰文选当选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道吉、尕藏旦巴加措当选为副主任;恢复迭部县人民政府,包建荣当选为县长,召尕次力、杨道生、杨加措、杨志红、杨老让当选为副县长。迭部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召开。从此,中断14年的县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委员会重新恢复。
  是年,县委宣传部和文教局主办的《腊子口》文艺第一期印书发行。至1983年共出三期后停办。省文联副主席曲子贞曾为第三期撰写了《献给腊子口的祝愿》。
  是年,共投资61万元,分别建成电朶上寺喷灌工程和洛大上坝子喷灌工程,设计喷灌面积2070亩,当年实灌1500亩。
  1981年
  1月9日,成立县落实政策办公室,再次复査落实1958年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的遗留问题。
  5月26日下午,电尕乡祖爱生产队因一户社员烟囱冒火引起火灾,烧毁房屋122间,粮食73,566斤,衣物171件,机械15台(件),农具88件,猪29头,共计损失折价44,003元。
  7月7日,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县政府下文通知:成立迭部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组织力量从即日起至1982年7月1日,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普查结果:全县总人口45,574人,其中男23,952人、女21,622人,藏族31,949人,占70.10%,汉族13,129人,占28.81%,农村人口32,971人,占72.35%,城镇人口12,603人,占27.65%。总人口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时增加了21,276人,增长87.56%,18年平均每年增加1182人,年均增长率为3.56%,1982年全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9.5人。
  10月11日上午,桑坝公社黑拉生产队因一户社员烟囱冒火引起火灾,烧毁房屋28间,牛棚16间,粮食8790斤,衣物590件,家具392件,共计损失折价14,737元。
  是年,县委发出了《关于善始善终地做好复查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遗留问题的通知》,并提出了验收标准。
  是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改革农村多年“吃大锅饭”的生产体制,至翌年底256个生产队7654个农户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耕地牲畜和其它主要生产资料分户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82年
  4月,县委、县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4月13日爰布的《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违法犯罪活动决定的通知》,安排部署了本县的 “经打”工作。
  8月9日,甘南州委决定:撤销杨老让迭部县副县长职务。(索贿受贿案)
  8月20日〜24日,全县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社党政主管教育的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中小学教师,共322人。
  10月18日〜2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一行在省、州领导的陪同下抵达迭部视察访问。陪同前来的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薛剑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复兴,副省长黄正清,省政协副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省政协常委贡唐仑,省民委主任沙力士及甘南州委、人大、政府、佛协的负责人。随同班禅委员长的还有班禅的经师嘉雅(蒙古族)、班禅的父亲尧西•贡保才旦、母亲尧西•索朗卓玛。班禅副委员长在迭部视察期间,就加强民族团结、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接见了迭部各族群众,还在电尕寺院举行了摸顶等佛事活动。
  11月18日晨5时,位于洛大公社代古寺的舟曲林业局代古寺楞场,因桑坝乡乞丐拉木代九在楞垛空隙过夜生火取暖引起重大火灾。烧毁林场木料1.61万立方米,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8.51万元。
  1983年
  4月1日中午,国营七九二矿电站职工袁X在渠洞口值班时,烧碎渣不慎引起森林火灾,延续8天,烧毁森林面积10公顷。
  4月23日,县委决定:开放花园达尕寺,达拉苟吉寺,尼傲乍日寺,卡坝茶古寺,卡坝路寺,洛大新寺,阿夏牙胡寺等7个宗教活动点。4月,根据中央(83)35号和省委(83)62号文件精神,本县实施政社分开,改社为乡。至1984年3月,全县12个公社均改为乡政府。乡以下以原生产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由3〜5人组成;以原生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小组,设组长一人,均由村民选举产生。各乡增设人民武装部,配部长一人。
  5月12日,尼傲三队群众在尼日沟田边生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林木500余株。
  8月30日,县委、县政府联合通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迅速开展大规模秋季种草种树活动的决定,动员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采集树籽、草籽,开展“四旁”植树,栽种果树、营造经济林等秋季种草种树活动。
  是年,根据中央关于抢救、继承、发展藏族文化,培养各方面藏族人才的精神,决定成立“迭部县藏族中学”。至1985年9月初建成,正式招生开学。
  是年5月2日至1984年3月,县内在62年以来先后三次复查落实的基础上,再次较彻底地复査落实了1958年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的遗留问题。共复査落实1958年参叛涉及人员5,139人,经复查落实,属错捕1801人,错判564人,错拘留161人,错集训1515人,错管制116人,错划54人,错戴错定90人,属战场裹协群众151人,错伤致死84人,其他58人。共发平反证明书810人,改正书3,936人;改判152人,维持原处理393人,占7.6%, 占当时总人口的2.2%。经济兑现4,495户,共计退赔、救济、抚恤、补助、慰问等金额610,150.68元。
  1984年
  3月16日上午10时,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因武都安化孙家湾村民工翟进有将烟头扔进木堆,引起重大森林火灾。林火蔓延面积达1万亩,烧毁木材289,330立方米,使林木资源遭到重大损失。起火后,武警部队、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1700多人参加灭火,对灭火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达拉乡、武警中队、临夏州汽车运输公司一、二队和24个先进个人,县政府于5月4日决定给予表彰奖励。
  7月4日成立“迭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展迭部县农业资源调査与区划工作。在省、州区划办公室及有关专家的协助指导下,县区划办组织八个专业组40多人,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先后调查编写了各种专业报告及其附件共13份。在此基础上编纂出《迭部县农业资源调查及综合区划报告》,1986年12月经省、州区划委员会验收,1987年9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定稿印刷。
  7月,县委、县政府办公楼竣工,正式交付使用。
  8月20日、26日,腊子、洛大、益哇等乡连续遭受特大雹雨袭击。20日降雹持续33分钟,雹粒似蚕豆大小,个别大如核桃。受灾面积达2,892亩。
  9月1日,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合作召开甘南开发工作会议。是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促进甘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是年9月,召开全县第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12个乡共派160名运动员参加。进行了传统的藏式摔跤,单人、双人、三人拔河,赛马、赛牛等比赛活动。
  11月8日,县政府下文通知:成立“迭部县农村应用技术广播学校”。培养有中专文凭的农村应用技术人才。
  是年,县文化馆楼建成交付使用。
  是年,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困难户衣被问题,根据国家民委、商业部、人民银行联合通知,本县分两批赊销5000人次,絮棉7.8万斤,棉布413尺,计36.20万元,(限期5年)。
  是年,县政府重点投资23万元创办了腊子牧场,从外地购进种牛989头、马4匹、绵羊184只,组成基础畜群,做为本县繁育种畜、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1984年〜1986年间,对县境农牧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要调整,先后分批将全县地处高寒阴湿不宜农耕的10个乡的65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转为以牧为主。
  1985年
  1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迭部县支公司成立。
  1月9日,县委批准成立“迭部县第一届佛教协会,并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佛协会议。尕让旦巴嘉措被选为会长,巴西哇为副会长,设常务理事5人,理事18人。
  3月,县计委特邀中国市政设计院派技术人员协助县规划办公室,开始进行迭部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至1986年基本完成,对县城的用地布局、道路、给排水、供热、电讯、绿化等逐项绘制了规划图,并经县人大常委会1986年11月22日审议通过后,报经省建委于1990年1月4日批准。
  5月22日,成立“迭部林区公安局”,“迭部林区人民检察院”、“迭部林区基层法院”。
  8月2日下午,阿夏乡崖哇村发生火灾,烧毁房屋77间,畜棚97间,粮食面粉43,300余斤,农具400余件,家具914件,现金6,813元;烧死家禽家畜56只(口);共计损失折价8万余元。
  8月9日,甘南州人民政府批复设立迭部矿区公安分局,企业编制,业务归县公安局领导。分局设保卫、治安、刑侦、秘书4股,并在运输科、水冶厂、510工区设立3个派出所,局、所共编干警25名。
  9月5日上午,电朶乡次龙村,因儿童玩火引起重大火灾,将全村29户群众的390间房屋全部烧毁,烧掉粮食32,915斤,食油3,500斤,工具723件,家具1,722件,损失折价8万余元。
  9月10日,在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之际,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 《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和二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的决定》,对全县评选出的14名优秀教师和教龄20年以上的21名中、小学、幼儿教师,进行了表彰。
  9月,为搞活经济促进流通,县政府决定:从当年起每年在代古寺、旺藏、县城3处定期召开物资交流会。会期定为:9月23日〜26日在代古寺,9月27日〜30日在旺藏,10月1日〜5日在县城。
  11月16日下午,尼傲乡拉哈卡村,因儿童玩火引起火灾,烧毁11户房屋42间,粮食7万斤,衣物、家具、现金等,共计损失折价86,000元,烧死小孩1人。
  1986年
  1月4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长李道吉兼任主任,设副主任4人,委员13人。下设办公室。
  1月29日,县委决定县林业局实行政企分设,成立迭部县林业公司。
  7月21日〜25日,迭部县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学习《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传达贯彻省、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制定了本县教育改革实施意见。9月,在县城西河滩扩建的木材综合加工厂正式建成投产。一个规模较大、规格较髙、设备齐全的县办木材加工骨干企业开始运行。
  10月,中国人民银行迭部县支行与工商银行分设,成立工商银行。
  10月26日〜29日,川、甘两省岷山地区护林联防第二十三届会议在迭部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川、甘两省主管领导,联防区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
  12月3日,迭部县第一座县办6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正式建成,并于.当日起向县城及近郊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
  1984年〜1986年,甘南州林业勘测设计队完成了县内多儿、益哇、尼傲、桑坝4个乡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査。
  是年,根据1984年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困难户衣被问题的有关精神,全县对7600人(户)赊销棉布22.8万尺,絮棉3.04万斤,控制金额每人(户)25.20元,共计191520元。
  1987年
  1月7日,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本县洛大乡洛大村籍解放军战士包双全,在反击越南战争中为掩护战友而光荣牺牲,荣立二等功。忠骨送抵家乡后,县人民政府在县文化馆二楼中厅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月8日晨2时19分6秒,迭部地区发生了5.8级中强地震,有感范围超过1万2千平方公里,震中在迭山主峰久波隆附近。最大滚石体积超过1百立方米,最长地裂缝宽9厘米,长达400米。12头耗牛被滚石砸死。
  1987年5月起,用两年时间,迭部县林技站偕同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师生,对白龙江上游迭部境内的主要林地腊子沟、阿夏沟、达拉沟、益哇沟、尼傲沟、桑坝沟、曹世坝沟、水磨沟、多儿沟(包括劳日、贡布伦和洋布沟)旺藏沟及白龙江两岸进行了调查采集。选择苏伊亚黑和虎头山两座山峰作为森林垂直带谱的典型调査点。共采集树木标本570号1500余份,经初步鉴定统计,木本植物种类有314种,21变种、1变型,其中引进栽培14种。经标本资料汇总鉴定,列出森林木本植物名录、简志和分布检索表;建立了迭部森林植物标本室。
  是年,因近几年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100万元。1988年
  3月,因初春连降几场大雪,造成全县大牲畜死亡1,556头(匹),羊死亡8,924只的严重损失。
  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上,中共迭部县委书记杨镇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5月,迭部县腊子口乡久里才沟发生重大毁林案件,共偷伐原木12,824根,木板572块,合计木材1675.67立方米。砍伐幼树9,030株,毁林面积达2312.4亩,使国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省政府定为全省特大盗伐、滥伐林木案,并于当年10月5、6日召开会议,要求对此案有关负责人进行处理。县委、县政府根据省政府批示精神,于12月31日和1989年1月5日作出决定,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乡党委正、副书记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正、副乡长给予撤职处分。
  7月,甘肃省青年运动会上,迭部县籍运动员九髙代表甘南州在标枪比赛中获金牌一枚,并破省级纪录。
  10月25日,迭部县电朶乡选送到省体工大队的藏族姑娘扎西草代表兰州市参加济南举行的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女子柔道56公斤级比赛中连克强手,勇夺铜牌。她还在7月甘肃省第一届青年运动会上,代表甘南州在女子柔道56公斤级比赛中夺金牌一枚。
  是年,迭部县城供水工程自1986年8月省计委、财政厅下达投资130万元动工修建,竣工交付使用。日供水量2500吨。
  是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民研会《通知》精神,为挖掘和继承民间文学宝贵遗产,县政府主持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收集整理,至1990年共收集民间故事50篇,歌谣106首,谚语550条,编辑入卷。
  1989年
  1月6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5月19日,由县科委与多儿乡联办的多儿卫生筷厂建成竣工。总投资16.8万元,其中多儿乡投入8万元,县科委投入6万,建筑面积581平方米。
  5月,先后投资32万元购进耗牛千头为基础畜群,创办了达拉牧场,成为又一处县办畜牧业发展基地。
  6月20日,为解决本县残疾人就业问题,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迭部县残疾人福利厂。
  10月29日,由县乡镇局与旺藏乡联办的九龙峡化工厂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该厂自1988年7月1日动工修建,总投资605万元,共建成厂房、锅炉配电室、化验室、机修车间、成品库、材料库、地磅库等设施,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占地面积1.5公顷。
  是日,在武都县召开的甘、川两省岷山地区护林联防第二十六届会议上,迭部林业局、阿夏乡政府、阿夏林场3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益哇木材检查站检查员阿宝、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职工林玉琛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是年,阿夏乡办2X400千瓦水电站建成发电。卡坝乡开办制香厂,当年生产藏香12.6万包。尼傲开办地毯厂,当年织出地毯1780平方米。
  1990年
  1月1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90)03号文发布《关于表彰奖励完成1989年经济责任书先进单位的决定》,对超额完成工业、农业经济责任书各项主要指标,成绩突出的迭部县颁发综合一等奖。
  1月11日,迭部林业局职工子弟学校高中学生张文锋,在局油库漏油事故中,闻讯前往,为抢救国家财产和油库工人生命,他自己因油气中毒过重而光荣牺牲。张文锋同学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事迹,县委、县政府报经省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省林业厅决定授予“雷锋式的好青年”称号;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团委追认为共青团员;中共迭部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5月27日发出了《向张文锋烈士学习的决定》。
  2月17日,甘肃省科委(90)04号文发布《甘肃省科委关于表彰1989年度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的决定》,迭部县被列为该年度17个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受到表彰。
  5月7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残疾人联合会。
  6月30日,迭部、岷县两县边界地区发生纠纷,7月30日又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7月1日,遵照全国统一部署,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任务。普查结果,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全县总人口为50217人,其中男性26042人,女性24175人。共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为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0%。
  7月15日,县委决定: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与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归属县委序列。
  9月18日,县委决定成立迭部县红十字会,设会长、副会长4人,理事10人。
  10月11日,在四川省茂县召开的甘、川两省岷山地区护林防火联防第二十七届会议上,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迭部县阿夏乡政府被评为先进集体;县办益哇护林站站长阿宝、迭部林业局副局长杨建新被评为先进个人。
  11月20日 ,由县林业公司投资修筑的迭部县益哇乡牙那村至当多沟的25公里林区公路,自1989年3月26日动工至是日正式修通。
  是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甘南州各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实施方案》精神,迭部县人民武装部正式收归军队建制。
  是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
  是年,迭部社会各界向亚运会捐资7.54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是年,全县城乡个人储蓄余额达到2144.2万元。其中城镇人均存款956元,农村人均存款210元。
  自1985年以来,县乡政府及水利部门把解决县内部分山村人畜饮水困难列入水利建设的主要项目,至1990年底共投资156.5万元,兴修了41处人畜饮水工程。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