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民调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5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民调解
分类号: D915.1
页数: 1
页码: 741-741
摘要: 1982年至1990年,共培训基层调解人员800余人(次),共计调解各类纠纷3868件,其中婚姻纠纷1266件,家庭纠纷737件,邻里纠纷252件,赔偿纠纷259件,生产经营纠纷225件,其他纠纷1129件,调解成功率分别为76.6%至93.16%不等。
关键词: 调解(诉讼法) 人民调解

内容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县内曾广泛建立过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小组等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调解组织解体。1982年起,逐步恢复、健全了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到1990年底,共建立了159个调解组织,拥有735名调解人员,其中村、居民调解委员会120个,成员597人;厂矿企业等调解组织39个,成员138人。全县23个乡镇共配备了21名司法助理员,其中专职14名,兼职7名。1982年至1990年,共培训基层调解人员800余人(次),共计调解各类纠纷3868件,其中婚姻纠纷1266件,家庭纠纷737件,邻里纠纷252件,赔偿纠纷259件,生产经营纠纷225件,其他纠纷1129件,调解成功率分别为76.6%至93.16%不等。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