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储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8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储蓄
分类号: F832.22
页数: 2
页码: 615—616
摘要: 解放后,人民银行夏河县支行接受夏河办事处原有存款1771.08元(银元),经清理后支付276.25元,其余1494.83元,因贷款未能收回,故未支付。夏河支行的存款业务,基本上是通过现金管理,从开办对公存款开始的。
关键词: 储蓄 夏河县

内容

解放后,人民银行夏河县支行接受夏河办事处原有存款1771.08元(银元),经清理后支付276.25元,其余1494.83元,因贷款未能收回,故未支付。夏河支行的存款业务,基本上是通过现金管理,从开办对公存款开始的。1950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以后,公营企业、机关、部队团体、合作社等单位基本上都在人民银行开立了存款帐户。通过加强现金管理,打开了存款业务的局面。对私存款是通过存款、放款、汇款等业务联系,从私营工商业开展起来的,但在初期,由于政权建立不久,私商对人民银行还缺乏全面了解,加之市场上是人民币与银元混合流通,人民币的威望还未确立起来,所以,1950年底,私营工商业存款户为数不多。以后人民银行提出了广泛开展私人业务的方针,私营工商业的存款有了较大的增长。
  从开办折实储蓄开始,逐步发展人民储蓄事业。但由于解放初期,夏河地区职工、教师不多,而且多为供给制,所以效果不显著。此后,随着物价稳定,人民币信誉提高,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改革等因素,折实储蓄也改为用人民币直接存取,储蓄存款迅速增长。1958年开展“大跃进”,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口号的影响下,银行也不甘落后,提出了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翻番计划,使储蓄一度成倍增长。1961年和1962年,城乡储蓄存款连续下降。1963年市场物价趋于稳定,社会经济逐年恢复正常,储蓄存款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一度把储蓄存款利息视为“剥削”而冻结了一部分人的储蓄存款,使储蓄存款连年下降。1979年以来,全面纠正十年动乱中一些“左”的错误做法。落实了鼓励和保护储蓄的政策。1981年,除保留原有储蓄种类外,先后分别增加积零成整、定活两便、定期和有奖有息等储蓄种类。1985年城镇储蓄存款额516万元。1988年9月,开始举办保值储蓄,使城乡储蓄得以逐年增长。至1990年,全县城镇储蓄总额2103万元。
  历年储蓄利率变化频繁,1979年以来,先后对储蓄存款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增设了利率档次,存期越长利率越高,使不少储户把多年保存在家里的大量现款送存银行。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