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分类号: F203.9
页数: 2
页码: 537—538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在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民族贸易的同时,对私营工商户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扶持政策,从而,使夏河县的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关键词: 私营工商业 改造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在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民族贸易的同时,对私营工商户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扶持政策,从而,使夏河县的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夏河县市场比较混乱,投机性较大,建国初,夏河县工委和政府为加强对私商的教育和市场管理。在工商科和工商联的耐心教育下, 大多数商人能遵纪守法,服从国营经济领导,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合法生意, 但仍有少数不法商户,进行于投机倒把、短斤缺两、掺杂混假,哄骗群众;还有些商户唯利是图,甚至偷贩大烟、银元和枪支弹药等。这些商户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国家统一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秩序。1952年在夏河县工委领导下,夏河工商界开展了 “五反”运动,通过学习,全体工商业者自动坦白和相互检举,揭露大小问题458件,之后,夏河县工商户实行统一货票,并与国营商店统一批零售价。基本上禁绝了违法生意。经营活动逐步上了正规和健康的道路,为私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夏河县政府组成普检办公室,分别对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及饮食业进行了全县范围内的普查。基本上核清了夏河县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行业分布现状及工商业者的思想动态。
  在夏河县工委和夏河县人委的统一领导下,夏河地区的私改工作于1956年1月24日全面开始,夏河县人委成立了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办公室,并从各机关部门抽调了80余名干部,组成私改工作组,分头进行工作。
  1956年5月18日,夏河县工委作出了 “夏河县市场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规划”,明确宣布“今年私改范围原则上只限于工商业较集中的县 (市)区的回、汉族工商户。藏族流动小商贩资金很小,暂不登记,也不改造, 仍让他们自由经营。对于寺院商业不要干涉,给予讲清政策,消除顾虑,为了照顾他们今后经营中的困难,他们如愿意投资手工业或其他公益事业或公私合营,我们要尽力帮助,利润可比资本家得到更多的照顾”。
  夏河县私营工商业者通过公私合营后,直接过渡到国营的有:国营药材公司门市部3户;国营蔬菜食品杂货公司7户,二者共有从业人员17人。又对常住夏河的“黑户”经商者补发了营业证,并将其中生活比较困难的15户安排到绸布、百货、民特3个公私合营商店中工作。'.
  1956年10月1日由夏河县工商联出面将全体工商业者按文化程度编为中、初级和文化班3大组,开始正规化的政治、理论、文化学习。11月1日成立了夏河县工商界学习委员会,12月底,夏河县工商户共有981户,从业人员1262人,资金总额711588.59元。其中参加合营、合作、经销、代销及直接过渡到国营等各种形式改造的585户,占总数的59.6%,从业人员797人。占总人数的63%,资金498617元,占总金额的70.1%,至此,夏河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