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代官方征粮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代官方征粮情况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502—503
摘要: 清朝年间,拉卜楞划归于循化厅管理,此时拉卜楞地区属南番,区域基本划定,粮食生产也具相当规模,农户以部落为居,按户交纳官府征粮。
关键词: 粮食征收 古代

内容

清朝年间,拉卜楞划归于循化厅管理,此时拉卜楞地区属南番,区域基本划定,粮食生产也具相当规模,农户以部落为居,按户交纳官府征粮。“雍正四年始定额赋每年青稞一斗,亦有八升五升者,则以地极寒苦哀求轻减,也其不种之番亦按户纳粮”。
  南番二十一寨为夏河区域,从事农业的有四千二百一十四户,耕种的农田有水旱地九千三百九十段,需给官府纳粮数额四百二十一石四斗,二十一寨设立一总管,各寨纳粮分配如下:
  甘加寨有四百九十三户,耕种旱地三十四段,需纳粮数额四十九石三斗。
  火力藏寨有三百七十七户,耕种旱地为七百四十六段,需纳粮额三十七石七斗。
  上南喇寨有二百六十五户,耕种水旱地为四百七十二段,需纳粮数额二十六石五斗。
  黑错寨有六百九十一户,耕种旱地二千四百一十七段,需纳粮数额六十九石一斗。下哈家寨有四百零八户,耕水旱地为一千一百六十七段,需纳粮数额四十石八斗。
  下则盖寨有三百九十户;耕种土地为四百九十四段,需纳粮数额三十九石。
  咱又寨有二百五十四户,耕种土地为七百一十四段,需纳粮数额二十五石四斗。
  多儿替寨有二十九户,耕种旱地九十三段,需纳粮数额二石九斗。常岗寨有八十五户,耕种旱地二百四十七段,需纳粮数额八石九斗。木垛寨有四十七户,耕种旱地一百四十九段,需纳粮数额四石七斗。其暗寨有二十三户,耕种旱地六十五段,需纳粮数二石三斗。希力宁巴寨有三十一户,耕种旱地七十段,需纳粮数三石一斗。那力工寨有二十八户,耕种旱地七十段,需纳粮数额二石八斗。思记寨有三十二户,耕种旱地一百七段,需纳粮数额三石二斗。灾户洞寨有七户,耕种旱地二十六段,需纳粮数额七斗。
  章哇寨有十一户人,耕种旱地三十八段,需纳粮数额一石一斗。
  波合拭寨有一百三十九户,耕种旱地五百八十八亩,需纳粮数额十三石九斗。
  果莽寨有五十一户,耕种旱地一百二十二段,需纳粮数额五石一斗。波拉寨有二百五十一户,耕种旱地七百八十段,需纳粮数额二十五石一斗。
  哈恰、郡陀课、高达寨有三百九十一户,耕种旱地九百八十三段,需纳粮数额三十九石一斗。
  上哈家寨有二百一十一户,无耕地,需纳粮数额二十一石一斗(《循化志》)。
  尽管规定如此,实际执行上“亦有例外者,如卓尼名属洮州,而免纳粮赋,拉卜楞名属循化,而几同化外”。其主要原因在于拉卜楞寺在安多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方面,在政治、经济上它也拥有着很大的权力,除了朝廷外,地方官府无法插手任何事宜,纳粮更不例外。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