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城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县城建筑
分类号: TU2
页数: 2
页码: 493—494
摘要: 夏河县城区由于地形所限街巷呈不规则分布,河南村一带至山根,略成扇面;河北沿街矗立起20余座结构新颖,色彩明快的新式楼房,与拉卜楞寺院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相互媲美,体现古老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市建筑

内容

夏河县城区由于地形所限街巷呈不规则分布,河南村一带至山根,略成扇面;河北沿街矗立起20余座结构新颖,色彩明快的新式楼房,与拉卜楞寺院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相互媲美,体现古老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城市建筑以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五级:
  1.寺院佛殿、学院、活佛之囊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2.砖混结构建筑,此类数量较少,最高四层,一般均为二、三层,是东城区最坚固的建筑,其大部分属于企事业单位及服务性公共建筑。
  3.砖柱土坯建筑,此类建筑数量较多,多为一层建筑,除一部分为机关单位占用外,大部分为城镇居民、家属住宅。
  4-土木结构建筑,这类建筑数量最多,均为民居。
  5-木结构建筑,此类数量较少,多为藏族民居,在建筑上亦有鲜明的特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至解放前夕,27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7层楼1座(因楼之高可达9层,所以通称9层楼),6层楼1座,4层楼4座,3层楼8座,2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囊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囊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这些建筑,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它五类;依其建筑结构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依其形式分为:藏式、汉式(宫殿式)和藏汉混合式。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和特点。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这些建筑物由于吸收藏汉民族之优秀特点,显得格外庄重富丽。
  拉卜楞寺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该寺很多殿堂及僧房遭到破坏,并在寺内相继修建了27个工厂、机关单位,寺院“古拉”边居住着108户居民。为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文物保护政策,县上遵照省、州关于“现驻拉卜楞寺机关单位及居民必须一律搬迁”的指示,决定先易后难,分期搬迁。于1988年开始搬迁。27个单位共需征地284.84亩,各类建筑面积60723平方米,总需投资2100.5万元。居民的搬迁,1988年已搬迁38户,1989年省财政拨款25万元,搬迁56户,宅基地按排在九甲乡洒乙囊沟口内的居民区内。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