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廓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廓变化
分类号: F303.3
页数: 4
页码: 489—492
摘要: 夏河县城区位于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贯通全城。南北两山对峙,整个城区被河流、山地及7大冲沟(洒哈尔、乃江昂、尕寺、颜克尔、曼可尔、门乃合、洒易囊等沟)自然分割成几块地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廓变化

内容

夏河县城区位于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贯通全城。南北两山对峙,整个城区被河流、山地及7大冲沟(洒哈尔、乃江昂、尕寺、颜克尔、曼可尔、门乃合、洒易囊等沟)自然分割成几块地段。
  清朝初年,夏河县城区是青海和硕特蒙古前旗黄河南亲王博硕克图济农所辖的牧地。1709年,博硕克图济农之三子察汗丹津遣使至拉萨,迎请嘉木样一世来大夏河之滨的“扎西旗”地方建寺弘法。自建寺起,有少部分藏族牧民定居在颜克尔沟西侧上、下塔哇一带,为寺院应役支差。随着寺院规模的扩大,至二十世纪初,寺院周围形成了藏族游牧民定居的“十三庄”。至民国23年(1934年),县城为两部分。一为市场(今上塔哇、下塔哇),一为寺院。各有2600人,共5200人,占全县人口的15%,市民中,藏族170户,回汉族200余户,回、汉族均系商民,商店百余家,规模仅及一普通市镇。
  1949年夏河解放,1952年夏河一临夏公路拓宽通车后,内地各民族工作人员及商人逐年来夏河县城区定居。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设在王府褒禄堂内,1956年州政府迁至合作镇。之后,完夏公路一度衰败,以及居民下放,“文化大革命”运动,严重地影响了城区各项建设和发展。
  自1979年以来,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1983年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时实际测定或统计为:建成区现状总用地面积为149.35公顷,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范围:西至县电厂;东至洒易囊桥;南、北至山根。城区人均占地为147.6平方米,扣除寺院占地27.84公顷,人均占地120平方米。(1983年县城现状用地统计表)
  至1990年,新辟建设用地(农田、荒地)42.77公顷,其中下塔哇大地13.5公顷;河南西村1.5公顷;河南东村1.88公顷;曼可尔大地8.93公顷; 门乃合人民街沿河东村9.07公顷;洒易囊新居民区3.2公顷;皮革厂东南侧三角地2.19公顷;自来水厂及周围2.5公顷。
  新辟建设用地是在县城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开辟的,工业用地占新辟用地的17.3%;机关单位用地占新辟用地的7%;公共建设用地占新辟用地的15%;居住用地占新辟用地的50%;其它用地占新辟用地的10.7%。
  建成区用地规模192:12公顷,城区人均占38.85平方米。
  (1990年夏河城区桥涵现况表)1983年县城现状用地统计表1990年夏河城区桥涵现况表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