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缝纫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7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缝纫工业
分类号: F407.899
页数: 2
页码: 430—431
摘要: 夏河县境内没有国营的缝纫工业厂家,只有一家县办的集体缝纫厂,一家寺院办的缝纫厂和两家乡镇针织厂及个体缝纫店,以及乡村的帐篷专业户。
关键词: 工业经济 缝纫工业

内容

县境内没有国营的缝纫工业厂家,只有一家县办的集体缝纫厂,一家寺院办的缝纫厂和两家乡镇针织厂及个体缝纫店,以及乡村的帐篷专业户。
  夏河县民族被服厂
  民族被服厂前身为私营被服店,初建于1953年。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被服生产合作社,后发展成为集体性质的被服厂。当时,仅有几架缝纫机和入股的1000多元流动资金,生产方式为单一的来料加工。1974年,学习成都制伞厂转让的制作马伞技术,并于当年投入生产。80年代初,在自产自销各种成衣、藏靴、民族雨伞、弹花、制絮的基础上,开始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帐篷。1987年,在轻纺工业部的支持下,对民族服装进行技术改造,所制作的传统夹藏衣,畅销于甘、青、川各地。同年8月,生产的克利缎夹藏衣被国家轻工业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轻工业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1988年7月,甘肃省轻工业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省少数民族用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11月,又被国家轻工业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民族用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是年,全厂有职工62名,固定资产28.3万元,拥有服装、马伞、藏靴、旅游纪念品等4个生产车间。年生产量:藏靴528双;帐篷720顶;马伞3348把;夹藏衣495件;民族服装1162件。
  拉卜楞寺缝纫厂
  拉卜楞寺缝纫厂,缝纫、裁剪均为寺院僧人。全寺僧人的衫裙、背心、披篷等,都是喇嘛缝纫工做的,该寺部分经幢、经幡、经签、围帐等出于他们之手。制做的服装做工精细,帐篷图案古朴,做工考究,价格合理,很受僧众青睐。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