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文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53
颗粒名称: 十二、文摘
分类号: G254.92
页数: 5
页码: 1084—1088
摘要: 本文摘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新方志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民族地方特色、探索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色、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篇目的设置等的介绍。 、
关键词: 文摘 图书摘要

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新方志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民族地方特色
  中国方志学会会员马旭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那么,只有把“人口众多”和“地大物博”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编写民族地区新方志,是对民族地区历史和现状的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本地区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建设的成就,从中认识发展规律,制定发展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但要使民族地区的新方志能很好地为当地建设服务,其前提和关键就在于突出地方民族性和民族地方性特色。只有突岀地方民族性和民族地方性特色,才能为民族地方的党政领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地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本届修志以来,研究探讨方志学理论的论文、学术专著层见迭出,可是关于民族地区新方志的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色的理论却属罕见。就此,笔者根据10余年少数民族地区修志工作的经验,做以浅述,敬希同仁不吝赐教。
  探索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探索寻求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 必须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研究。
  (一)抓住主要的地方民族性特点。一个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等地方民族性特点,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主要的地方民族性特点,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影响甚大,它能规定并能影响其它一种、或数种地方民族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如玛曲县的主要地方民族性特点是:藏族是古代当地的土著民族,也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民族。抓住这一主要特点,其它特点便顺理成章地引伸而出。藏族为主体民族,这就突出了藏族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盛行;突出了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信教人数多,藏传佛教的寺院多,僧侣多;并由信仰派生出了寺院的教育、寺院的文化艺术、寺院的建筑雕塑等。因藏族多,藏医药与藏族人民的生存、发展也就相同步,并随着民族的繁荣而发展;侨居国外的藏族华侨,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此地也是甘肃藏族的侨乡。因此,在探索寻求地方民族性特点时,应首先找出这种主要的地方民族性特点;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其它特点。
  (二)通过自然地理特点,探求民族地方性特点。斯大林在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说:“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尽管这只是造成影响的条件之一,可它却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其影响的领域是广泛的,对一地某些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自然特点突出的地方尤其如此。如地域辽阔的玛曲县,是以藏族畜牧为主的地方,许多民族地方性特点便由此而产生。诸如生产上畜牧业是占着支配地位的生产门类,经济上畜牧产品是主要经济命脉,又是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因此其他各业大多围绕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畜牧业的兴衰而兴衰,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金融业等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又因为畜牧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草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稀地广,草原畜牧又以游牧为主,所以,教育上形成的民族地方特点是:藏族寄宿制中学,藏族寄宿制小学;在六、七十年代,还有随季节游牧的帐篷小学等。且因地域条件和历史发展的缘故,牧区小学里有“年年上学,年年只读一年级”的情况。这在内地是不可思议的事,而在高原草原的玛曲县,实是不足为奇的。这就是说,从自然地理方面着手,剖析民族地方性特点,是编修少数民族地区新方志的同仁们的一条基本思路。
  (三)联系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考察民族地方性与地方民族性特点。列宁在他的《论民族自决权》中写道:“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历史上许多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偶然的,它必然与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外部与内部条件有密切的联系。考察任何事物,只有联系其背景,才能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探求出其特点。例如,玛曲县与内地相比较,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还不发达,均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不考察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阶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土地制度,不考察各朝代玛曲藏区牧主、封建主对藏区的经济封锁,对藏族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及多方面的压迫,就既搞不清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闹翻身解放的重大政治意义,又搞不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玛曲藏区建政41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地方民族性特点与民族地方性特点的事物,也是发展变化的。联系史背景考察,有纲举目张的效力。
  (四)挖掘潜在的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点。有些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点,大有发展前景,但眼前还未充分表露出来,这就需要全力挖掘。如玛曲藏区并非旅游胜地,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党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加上藏族人民的好客,境内的大小藏传佛教寺院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高原草原上特有的河流湖泊、雪山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由此联想,旅游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再如玛曲县畜产品产量连年上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动物毛、皮穿戴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畜产品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发展,就有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和地理基础。挖掘岀这类的地方民族性特点和民族地方性特点,能使领导者尽早地认识它、把握它,并能够预见到它的发展趋势,以便因地制宜地发挥民族地方独具的优势。
  综上所述,准确地把握民族地方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特点,是志书突出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色的重要基础。
  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篇目的设置
  一部地方志是一个地区历史与社会的真实反映。地方志的区域性决定了地方志的地方特点,而民族性则决定地方志的地方民族特点。我们今天所修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方志,要突出地方民族性特色与民族地方性特色,制定好体例篇目,是编写好一部新方志的先决条件。章学诚在《永清县县志六书例议》一文中说:“就一县而志其事,即一县之制定其书,且举其凡目,而愈可以见一县之事势矣。"篇目是“纲”,是一部志书的眼睛,是内容的凝聚和概括,其提纲能使人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编写少数民族新方志体例篇目时,要把一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反映出来,自然要在本地区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上多加研究,多下功夫,这就要因地制宜,因事定制,分合详略之间,求其所以然,从而提炼出有本地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制定岀完整而又体现真实面貌的体例篇目来。如当地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地下矿产和地上物产等项,考其所以然,因地因事地制定出这些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体例篇目,才能充分体现岀一部志书的特点。如玛曲县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区,藏族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传佛教在玛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县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这就是玛曲民族方面的主要特色。现就玛曲县的县志稿,体现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点的体例篇目章节例述并浅论一二。
  (一)地方民族性方面。玛曲县志稿没有把“民族”与“宗教”综合为一卷记述,而是专门设列了“民族志”、“宗教志"的专卷。民族志稿的体例是:第一章民族,第二章部落。在第一章的“民族”中,“藏族”列为第一节;第二章的“部落”中,节目及内容全是记述藏族部落的。而宗教志稿共三章,其第一章是“宗教在河曲的起源”,第二章是藏传佛教的“寺院”,第三章是“宗教管理”,自然一二章里节多目细,记述的内容广泛详深。又因为玛曲藏族人民,在应用藏医药与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共有三大章的“医疗卫生志”首章便是“藏医药”,其节目之多,内容之广,不亚于其它分志的大章。这些专志的篇目很明显地突出了地方民族性特色。此外,玛曲县志稿的“民俗方言志”共两大章,第一章“藏族风俗”就领7节,并且节节全是地方民族性的节目,其中第一节是“婚嫁”,第二节是“藏族的性格与服饰”,第三节是“藏族的饮食住行”,第四节是“藏族的交往礼节”,五、六、七节分别是“藏族的信仰习俗”、“藏族的丧葬”与“藏族的禁忌”。那么,第二章地方民族性“方言”中,不言而喻,全是地方藏族性的节目了。“文化艺术志“中,第一章是“藏传佛教文化”,第二章是“民俗文化”,第三章是“群众文化”,章章节节全是与地方民族性相关的内容。“文物名胜志”中,第一章“文物”共五节,其中专设了一节“寺院文物”。“教育志”两大章中,第一章是“寺院教育”,第二章“全民教育”中,有“藏族寄宿制中学”、“藏族寄宿制小学”及“帐篷小学”等节目。还有“商业志”、“民政志”、“经济计划志”等等,均是有关于地方民族性的专章专节题目,这些分志的章节目中,自然也明显体现着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二)在反映以畜牧业为主体的藏族聚居区地方特色方面。由于玛曲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即西秦岭山系东段、昆仑山系西段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土地总面积为10190平方公里,而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54%,草场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种高原的自然地理与气候,就决定了发展畜牧业的条件。这也就是玛曲最著名的地方性特点,即玛曲大草原;加之生活在这片高原草原上的藏族人民,是一个善于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民族。所以,玛曲县志稿的体例篇目中,“畜牧志”共五章二十节,章节相对于其他志卷就大多了。记述内容之丰富,也非其它志卷可比。其中专设了一章“藏兽医",充分体现了玛曲的民族地方性特点。再说其它志卷中,如“工业志”共两章,其第一章就设为“手工业”,第二章为“民族工业”,占全分志的三分之二。“物产资源志”中,设有“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药材资源”,以及首曲黄河的“渔业资源”、“其它资源”等专章专节。“水电志”中,有“小水电站建设”、“干旱草场引水工程”等节目。综观上述卷章节目,也明显突出了民族地方性特色,即草原畜牧业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玛曲县志稿不但列有“畜牧志”的志卷,特别是把因挽乘兼用、善走高山草地而闻名的河曲马,别出畜牧卷之外,并列了 “河曲马志”的专卷。这即没有破坏体例的领属关系,也没有造成类例的混杂不清,相反收到了突出地方特色的大好效果。可见,玛曲县志办的同志在研究、寻求民族地方特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部新型的民族地区志书,一定要有一个能够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和民族地方特色的篇目。篇目虽然是志书表现内容的形式,形式亦固然是由内容所决定的,但内容如果找不到适合它的表达形式,也就达不到形式和内容的完善统一。照此推论,民族地区的新方志,篇目若不凝炼明确,志书也就无法准确、显明地突出民族地方的两大特色。
  总之,要编写好民族地区的新方志,不论是搜集资料,还是拟定篇目,即使在总纂阶段,都应把突岀地方民族特色和民族地方特色,作为首要任务。要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两大特色,使民族地区的新方志独具地方民族性与民族地方性特色,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民族地方,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自《中国方志学》)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