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分类号: D242
页数: 3
页码: 1125-1127
摘要: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建立后,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工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合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和行政干校。
关键词: 共产党 组织建设

内容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建立后,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工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合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和行政干校。1956年6月1日更名为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新设工交部、文教部和甘南报社。1957年1月1日又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简称州委)。1959年9月州委设书记处,有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书记、书记处候补书记和常委、委员、候补委员。1963年8月31日撤销州委书记处。1964年4月州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财贸部、监委、机关党委、党校、甘南报社、甘南广播电台和档案处11个工作机构。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州委受到冲击,1967年1月25日州委被群众组织“夺权”,州委机关陷于瘫痪。次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1年4月重建中共甘南州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党校、报社和甘南广播电台。1979年增设农工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档案处、老干部工作局、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年新设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4年5月设立州委秘书处。
  二、基层组织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地区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只有少数中共党员在活动。1926年8月,中共党员宣侠父赴夏河、卓尼、碌曲、玛曲等县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会见了黄位中等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召开部落头人大会,帮助建立《甘青藏民大同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甘肃党组织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曾数次向拉卜楞地区秘密派遣赵子明等中共党员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7年,领导甘南农民起义的金巴嘉木措(又称肋巴佛),经中共党员高健君、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共陇右工委先后派张火明、陆聚贤、钱平、常秋英等分别赴卓尼、夏河开展工作,促成卓尼保安司令杨复兴的起义和夏河的和平解放,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9月13日,中共岷县地委派郭曙华等21人来临潭县接管旧政权,9月270,中共临潭县委组成,下设6部1室,辖4个区委。10月底,岷县专署派19名干部到卓尼开展工作,11月底,成立卓尼机关党支部。
  1949年甘南全境解放后,相继建立夏河、临潭、卓尼、西固4个县级党组织,分属甘肃省委、临夏地委和武都地委领导。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藏区访问团来甘南,帮助建立中共洮源、欧拉工委,次年改为中共碌曲党组和中共玛曲工委。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时,中共甘南工委下辖夏河、临潭、卓尼、碌曲、玛曲5个县(工)委,全州已建党委7个,党组4个,支部33个,有党员408名,其中藏族27名。1954年6月,中共舟曲县工委成立。1956年6月,将州属6个县(工)委统一改称县委。1959年,甘南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共甘南州委下辖临潭、洮江、龙迭3个县委和德乌鲁市委,1962年,又恢复夏河、临潭、卓尼、碌曲、玛曲、舟曲6个县委,同年1月建立中共迭部县委。至1966年5月,全州建党委119个,党组12个,总支部14个,支部778个,有党员8764名,其中藏族2460名。“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处于瘫痪或停顿状态。1971年6月,各级党组织恢复,全州重建111个党委、5个总支部、826个支部,有党员9937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219名。1984年全州有7个县委、105个乡党委、20个机关党委、56个党组、18个总支部和1304个支部,有党员16885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721名。到1990年时,全州共有党委130个、党组71个、总支部21个、支部1485个,共有党员20852名。1950〜1990年甘南州党组织情况表
  1953〜1990年甘南州党员基本情况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