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新决心保卫祖国边江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唯一号: 290132020210000483
事件名称: 杨增新决心保卫祖国边江
文件路径: 2901/01/object/PDF/2901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001.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13年6月17日
结束时间: 1913年7月11日

事件描述

杨增新闻讯,决心保卫祖国边疆。虽然阿尔泰当时是直归中央管辖,但当时的总统袁世凯正值拔剑张弩两路兴师,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之时,哪有功夫西顾阿尔泰。杨增新自知事关大局,积极调兵遣将,选派善战的团长张健率部赴前线迎战。进驻北至科布多、西通阿尔泰,南达新疆的咽喉要隘——察罕通古。 1913年6月17日,由蒙古军指挥官率士兵8 000余名,携带俄式枪炮,三路进犯阿尔泰。适因包庆墩河水暴涨,蒙军前锋千余人难以渡河,只得暂时撤军。派人给我军下战书称:“限中国军队十日内退出察罕通古,否则枪弹对待”(《补过斋文牍》戊集三)。张健团长复书:此地是中国领土,“如你来攻,则中国官兵不能不采取正当防卫手段”(《补过斋文牍•戊集二》),严阵以待。 7月4日,蒙军4 000余骑兵,由萨克扎杜布指挥,夜袭我军阵地。事先被我军侦悉,张团长指挥步队三营、马队一营,以逸待劳,以步御马,依托战壕,沉着应战。当蒙军冲至阵前,我军突然猛烈射击,并有大炮助战,经我军迎头痛击,敌军不支,即行退走。是役毙敌200余名,生俘2人,战马300余匹,枪械数10支。我军亦阵亡官兵62名,驼夫2名,负伤101人,失枪32支,死战马45匹。 蒙军第一次攻击未取胜,经过七天准备,于7月11日黎明,外蒙军3 000余人进攻察罕通古大营,另有七八百人,据南面之高山,攻击我第四营阵地,并有大批蒙古军随后接应,我军奋起抗击,激战四小时,毙敌100余人,蒙军纷纷溃退,是役我军阵亡5名,负伤7名,营长马得贵亦为祖国捐躯。 经过两次交战,蒙军败退,我军亦无力反攻追击,于是双方议和,订立《中蒙停战协定》。察罕通古之役,粉碎了沙俄支持下的外蒙古侵占阿尔泰的阴谋,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当时新疆内部不稳,矛盾重重,财政困难,兵力单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反蒙战争的胜利,是很不容易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