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我”在报社的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874
颗粒名称:
三、“我”在报社的工作
分类号:
K250.6
页数:
6
页码:
130-135
摘要:
榆中新隆书报社被查封后,党组织派我在金家崖一带协助王泽喜同志搞工作,筹措了一笔活动经费,把干果担扩充为干果店,以掩护党的活动。以后由于孙瑞庭在一九三九年底参加了陈成义、窦志安等同志在盐场堡办的织袜合作社,一九四〇年初我被派往兰州派报社主持工作。
关键词:
近代史
文史资料
中国
内容
榆中新隆书报社被查封后,党组织派我在金家崖一带协助王泽喜同志搞工作,筹措了一笔活动经费,把干果担扩充为干果店,以掩护党的活动。以后由于孙瑞庭在一九三九年底参加了陈成义、窦志安等同志在盐场堡办的织袜合作社,一九四〇年初我被派往兰州派报社主持工作。
兰州派报社在姚国价同志负责期间,社址在道升巷东口,孙瑞庭接办后仍在那里,不过这时叫兰州书报社,后来迁到了附近的另一个院子里。我接管时,院子已被日本飞机炸坏。那时张一悟同志住在小仓子,经二悟同志和他的儿子张怀庆活动,在小仓子找到一处作为社址,继续营业。一九三九年秋,我弟弟郑得塘小学毕业,我叫他也来帮助工作。这时期除销售三百份《新华日报》外,还销售二百份《新疆日报》,而《解放》等报刊已来不了兰州。《新疆日报》在盛世才标榜进步时期,我党工作人员和杜重远、张仲实、茅盾等直接参加编辑工作或经常发表文章,所采用的又都是塔斯社和新华社的电讯,也是一份进步报纸。我们给订户送报,有些是直接投送(包括八路军办事处和甘肃工委), 其他地区和有些青海订户则为邮寄,还有的人不便公开订阅,就由报社和报童零售给他们。
我主办兰州派报社后,罗杨实同志即持王泽喜同志预先写好的信,和我接上了党的关系。当时他叫罗沔,是工委下属的青委成员,又是中共兰州市委的负责人之一,他和我经常在一起过组织生活。我们约定时间在中山林孙中山先生铜像处接头(现在民族学院),然后在树林中一边散步,一边给我讲形势、讲理论,传达党的指示,有时共同讨论。党内也常传阅油印或铅印的学习材料,一般学完就烧了。
派报社和生活书店关系密切,互相代售书报,书店经理薛迪畅同志还在店门口写了收订《新华日报》的广告。后来国民党加紧迫害进步力量,反共空气甚嚣尘上,先是在一九四〇年春迫使生活书店在天水的分店撤回了兰州,随后又散布生活书店有共产党的经费,八路军的股份,四月间又盘查兰州生活书店帐目。于是书店在门口贴出“邹韬奋辟谣”启事,说生活书店的活动经费是他们多年来艰苦创作费尽心血积累起来的。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则利用亲戚关系,邀请迪畅同志吃饭,教他不要开书店, 还说要把他安排到第八战区政治部当官。迪畅同志回答:“我不会当官,只会卖书。”断然拒绝了敌人的威胁利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国民党当局一计不成,另生一计,他们通过邮政检査,扣留生活书店的书籍,使之无法营业.扣压我们的《新华日报》,使我们很长时间收不到报纸。为此,我在五月下旬去黄家园给赵子明同志作了汇报。在他家我还见到甘肃工委副书记李铁轮同志。后来罗杨实同志指示先弄清报纸扣压在哪里,再给重庆新华日报社去电请求交涉。他说:“不论有无效果,都可以揭穿敌人破坏共同抗日的阴谋。”于是我多方打听报纸下落。有个邮差经常给我送信,要买些旧报纸,我给了他一些,顺便问他:“新华日报为啥收不到?” 起初他说不知道,后经多次探问,才告诉扣押在邮电检查处, 又叮咛我千万不能说是他说的。我到邮电检查处,一进门,几个特务慌慌张张地喊道:“来干什么? ”我说:“找报纸。”特务说:“没有,找营业处去!”我向四周扫了一眼,看到后墙幕布下露出了《新华日报》纸卷,就赶紧上前揭开幕布,好家伙,报纸足足堆了一两马车。我气极了,动手就搬,几个特务上来挡住我。我说:“卖报是经过上面批准的,你们有什么理由扣压!” 他们不由分说,叫着让我找邮局去,硬把我推出了门外。几天后,我找到杨实同志汇报了,又同迪畅同志商量,由他起草给重庆新华日报社的电稿,由我发出。记得电文是:“报在兰邮局被扣,请代恳求放行。新华日报甘肃分销处。”不久,生活书店被迫撤离兰州,我协助他们捆了几天行李和书,临走时,他们送我一些莫斯科出版的汉文书籍和几件衣服,有一件衣服至今我还保存着。
《新华日报》被扣,我只好销《新疆日报》。形势一天天险恶起来。一九四〇年六月一个晚上,敌人紧急戒严,甘肃工委主要负责人罗云鹏、李铁轮和林亦青、赵子明等同志被捕。后赵曾被保释出狱,有天我给订户送报纸途中还碰见了他,当时他穿得新新的,和赵大嫂同乘轿车朝西北疗养院方向驶去。以后他给罗云鹏同志递条子,被敌人发现,出狱十余天又被重新投入牢房。我还记得, 罗云鹏、赵子明等同志在狱中获悉有些同志已引起敌人注意,便在废报纸上分开写下这些同志姓名用字,送出来给党组织,郑重远等同志对出这些同志姓名,即通知这些同志离开兰州,其中一个当时在石头沟教书.郑派周焕章送了信,该同志即去了边区。罗等被捕后,工委工作由郑重远、王实先同志负责。重远同志指示我继续营业,说:“你坚持卖报一天,就是坚持革命一天,就能发挥一天作用。”兰州一片白色恐怖,许多同志处在敌人追捕中,报社随时有被查封、我也随时有被逮捕的危险,但是要革命就不能怕坐牢杀头。后来,给我办报社移交手续的孙瑞庭、金子宽怕敌人追查我再牵连到其他同志身上,由金出面,多次催我停业,并去电新疆日报社让停发报纸。那时党的领导同志不易见到,我没有得到党的指示,不能随便停业,就断然拒绝了金子宽的要求。由于金子宽以分销处的名义给新疆日报社发了电报,新疆日报社来电追问停报原因,问是否禁报,引起了驻电报房特务的注意。他们派人送来通知,说有电报,请负责人去红泥沟谈话。我想,来者不善,特务找我谈话没有好事,可是急切中又找不到领导请示。我反复考虑,如果马上离开兰州,个人是安全了,但党的工作受到影响,而且更会引起敌人注意,甚至牵连到党的组织,不如我一个人豁出去,狼窝里闯一闯,看看这帮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随机应变,对付他们。凑巧岳延令同志有事来分销处,我征求他的意见,他也赞成我去,我便来到红泥沟电报房检查处。一个四十来岁的特务, 迎上来让我坐下,问我:“你来干啥? ”我毫不在意地说:“取电报。”他问:“谁让你卖《新疆日报》?”我说是自己卖的, 并反问他问这干啥。他又问为啥要销这份报纸,我解释说:“我是个务农的,家里人增地不增,生活不下去,到省城找事干,没人介绍,做生意又缺资本。看到《新疆日报》是白报纸印的,每份只三分钱,卖废报纸也能赚钱,就订了些,少部分销售,大部分当废报纸卖了。”他又问:“为啥现在不要了?"我说:“原来每份报三分,现在涨成五分,赚不了钱。”当时《新疆日报》 正好涨价了,因此我找了这条理由。他三番五次问我有无政治背景,同哪些人来往。我一口咬定:“我只卖报糊口,认报不认人,不懂什么政治不政治。”他看我一身农民打扮,满口本地口音,盘问半天,找不出破绽,大概没啥油水,就一边说,“看你这个人也没有啥,你回封信算了”,一边把电报递给了我。我轻蔑地笑了笑走了。几后天,杨实同志来报社,我汇报了情况,说明报纸一份被扣留,一份又停发了,报社成了无源之水,敌人已经注意报社,要提防跟踪盯梢。杨实同志沉思了一会,当即决定报社停业,并指示我整装待命。形势紧迫,我去工委秘密机关,进门刚简要汇报了情况,一杯水也没喝上,重远同志即让我马上离开,和王泽喜同去条城。
我迅速把报社剩下的部分《新华日报》、《新疆日报》和其他书刊转移到家中,并且连夜和弟弟得童、表弟魏志珍又把书报背到附近黄土沟一个山洞里埋藏起来,抗战胜利后才取回家(一九五五年我全部交给了甘肃省博物馆,在革命文物资料室陈列)。这当中除大量报纸外,书籍有《论持久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困难及其前途》、《游击战政治工作》、《关于列宁主义底基础》、《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农村经济底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唐•吉诃德及阿Q》等;杂志有《解放》、《世界知识》、《文摘》、《读书月报》、《永生》、《文艺阵地》、《奋斗》、《北战场》、《民主生活》、 《青年战线》、《中国教育》、《救亡》、《黄河》、《前途》、《新生》、《新闻类编》、《战斗青年》、《拉丁化研究》、《抗战》、《中华论坛》、《国民公论》、《理论与现实》、《新音乐》、《群众》、《国讯》、《全民抗战》等约五六十种。为了能使《新疆日报》继续在兰州销售,我还设法找到了一位叫张辑五的卖报人,动员他给《新疆日报》去电订报,他卖了一年多。 后来由于盛世才彻底剥掉了伪装,迫害残杀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 《新疆日报》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张反革命的报纸,它也就失去了广大的读者。
从一九三七年冬到一九四〇年九月,兰州派报社在中共甘肃工委的直接领导下,重点在兰州,兼顾其他地区,公开销售进步书刊上百种,报纸上万份,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同党所领导的其他革命团体一道,汇成了一股抗日救亡热潮,使甘肃和兰州的沉闷政治空气为之一扫。敌人迫害摧残报社,说明反动派色厉内荏,害怕革命真理的传播,从反面证明了革命舆论的巨大威力,也使人们更加认清了反动派“假抗战, 真反共”的狰狞面目。报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带着组织上发给的部分经费和自己借的一部分钱,和王泽喜同志先后去到条城,以纺织业(榆中条城新生棉毛纺织社)为掩护,办起了地下交通站,开辟了兰州——靖远交通线。离开兰州之前,我站在山坡上,向报社所在的方向凝视了很久很久。我深信,人民的报社一定会回到人民的手中。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口述,郑仁胜整理)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2.6
本书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所发生的抗战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得堃
责任者
郑仁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