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 我在陇东工作时的几点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827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期间 我在陇东工作时的几点回忆
分类号: K250.6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甘肃政协的同志要我写点从前在陇东工作的资料。因为当时没有任何记录,且时间相隔已经很长了,许多事实只有一点轮廓,细节完全记不清了,加之个人水平有限,只好就回忆所及, 写出片断,以供参考。
关键词: 近代史 文史资料 中国

内容

甘肃政协的同志要我写点从前在陇东工作的资料。因为当时没有任何记录,且时间相隔已经很长了,许多事实只有一点轮廓,细节完全记不清了,加之个人水平有限,只好就回忆所及, 写出片断,以供参考。
  一、依靠白区回乡学生,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一九四五年我在庆阳县委统战部工作时,我负责的主要是作从白区回乡的中学生的工作。那时陇东所谓庆阳五属学校很少,没有一所完全中学, 小学毕业升学,最近要到平凉去,有钱人家的子弟还可以到兰州或西安去上中学。我们决定要利用这些学生,宣传我党的统战政策,扩大影响。首先我们把庆阳地区在外地上中学的学生姓名作了调查,造出详细名单,进一步根据名单分析了解他们家长对我们的态度,先去作家长的工作,家长同意了,就会写信叫他们的学生回乡,否则他会写信不让学生回来,有时回来,也是偷偷地不让左邻右舍知道。个别家长虽让学生和我们见面,但仍有顾虑。我们根据上述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争取他们的学生回来。有顾虑的,针对他们的思想顾虑进行解释教育,或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间接进行工作。有些学生经过家长的同意,主动到县委来找我们,有时我们也去到他们家里和学生见面。除了对他们当面进行宣传外,还送或借给他们各种进步刊物,以及我党的各种理论书籍,如《论联合政府》、《两个中国之命运》等。凭借他们辗转相传,就会慢慢地了解我们、相信我们,逐渐主动地和我们接近。我们也讲清楚活动要保密,不要让反动保甲长或反动政府和军队发现。当时我们边区被反动派封锁,物资异常困难,但当这些学生或家长来找我们,总要给他们殷勤招待,买些茶叶或糖果,有时还招待他们吃了饭再走。这样他们象亲友一样来接近我们,他们也感到我们瞧得起他们,进一步加深联系。
  通过以上的工作,就党的统战政策来说,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卓著的。因为(一)学生的家长,除个别极端反动的地主老财外,在学生的宣传影响下,一般都对我们有所了解。(二)学生们广泛宣传,使边区以外的人民了解到边区人民生活得很自由、 很幸福,并不象国民党反动派宣传的那样。(三)共产党人通情达理,进入边区的人,共产党都能以礼相待,讲道理,论交情, 苏区绝不象反动派宣传的那样活埋人、拘押人。
  我记得当时在我们的影响下,庆阳学生中如李道正、李兆甲等后来都参加了工作,还入了党。李道正解放后任兰州七里河区区委副书记,李兆甲解放后在平凉农业研究所工作。屈金元在我们初接触时顾虑很大,后来他也参加了工作,现在甘肃。
  (二)依靠老区向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工作。我们开展工作,主要依靠与白区接壤的两个边境城镇——驿马和赤城。当时统战部长镭华同志和后来的冯X X同志,经常住在驿马关,我则常住赤城。赤城对面就是白区的温泉镇和什社镇。通过赤城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亲戚朋友,常出入温泉和什社,向当地农民宣传我党的各项政策。在那里的个别村庄,由于我们工作的深入,保甲长暗地里和我们有联系,事实上归我们掌握。如温泉伪保长莫耀期,经常向我们反映敌方情况,我们地下党员出入边区时,他经常派秘密交通员护送。象在兰州、临沈工作的同志如万良才等, 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赤城当时规定有三、六、九的集市贸易,我们在赤城设有土产公司,白区老乡经常把土布、棉花卖给我们的公司。每逢集市, 白区老乡都纷纷前来赶集,我们利用集市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白区有些国民党的中层人士,也借赶集机会,来到边区观光。当然也有特务乘机进来搜集情报的。我记得我们在温泉、什社两地,共发展地下党员三十余名,统战对象十几名。温泉士绅中有所谓的“曹专员”和“高县长”(其实并不是专员县长,而是群众给他们的绰号),也常到赤城赶集。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进兵庆阳之先,我们就得到了确实可靠的消息,这都是白区地下党员和保甲长给我们通知的。胡宗南匪军进占庆阳城之后,我带武工队深入敌后温泉、什社及赤城一带, 当地群众对我们极表欢迎,给我们找窑洞驻扎,送饭,送情报, 我们不仅可以安身,还进一步了解了敌人情况,发动群众,乘机捣乱敌人后方。“敌进我出”,“敌退我进”,使敌人十分害怕, 特别是“黑狗子”(伪镇公所人员),更怕我们武工队收拾他们。
  我们就这样利用广大群众在敌区开展工作,宣传教育和发动组织群众,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
  (三)泾川县地下工作开展情况。一九四八年冬,组织派我到白区泾川县去开展工作。距县城南十余华里有个村庄,叫梅家城,那里有我们的同志梅效玉,还有老党员、老交通员“杨摇头”。 我到泾川后,首先和梅效玉同志联系。这个村子有二十一、二户人家,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没有地主,富裕中农只有一两户。 离太平镇镇公所不到两华里,西兰公路从泾川城北经过,交通十分61便利。因此我就能在泾川、灵台、长武、平凉一带,东、西、南、 北四面展开活动。梅效玉同志先后介绍了这个村子的十几位农民加入共产党,又由他们在高平、灵台、长武介绍发展了地下党员。
  通过我们地下党员的争取和宣传,把伪镇长刘兴邦、伪乡队副樊××、伪保长张永福等也拉过来和我们见面,我给他们宣传政策,指出前途,交给任务,要他们给党做些有益的事。这些人家庭都是农民,经过教育,很快都有了觉悟。我们把他们分别考虑和初步审查,按单线联系介绍他们加入地下党。一九四九年泾川解放时,地下党员和统战关系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给解放军带路、 送饭,保护伪镇公所财产、文件,都是地方党做出的成绩。
  泾川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是现任甘肃省副省长的葛士英同志。县军管会由孙存弘、张富邦、黄XX等同志组成,他们原都是我地下工作的同志。后来地委派杨富祥、邱志勤等一批干部来到泾川,分别组织健全了各级政府机构。此时我被调到隆德县当县委书记。我离开泾川时,把地下党组织和全县党员名单、统战人士名单及情况,都向杨福祥及孙存弘作了交待。
  我们在解放前对泾川、灵台、平凉等地下党工作的加强,给党培养了一大批地方干部,解放后有许多同志都担任了各级领导。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竟把泾川搞成“地下特务乡”,好多人成了 “假党员”,挫伤了不少党员的积极性。作为地下工作搞过一段时间的我,听到以上消息时感到十分难过。好在这已经成为过去了。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2.6

本书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所发生的抗战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贾庆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