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新疆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与乐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503
颗粒名称: 八、新疆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与乐曲
分类号: K28
页数: 5
页码: 350-354
摘要: 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的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它的主要族源是乌孙、康居、奄蔡,后来塞种、匈奴、柔然、突厥等族也先后融入哈萨克族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有千万以上人口的大民族。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与乐曲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绳绳继继,世代相承。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可分做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复合演奏乐器和摇撼乐器等种类。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的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它的主要族源是乌孙、康居、奄蔡,后来塞种、匈奴、柔然、突厥等族也先后融入哈萨克族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有千万以上人口的大民族。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与乐曲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绳绳继继,世代相承。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可分做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复合演奏乐器和摇撼乐器等种类。
  哈萨克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口吹的乐器是最便于携带和制作的。其中斯布孜合(笛子),是由芦茎、木头、骨头、铜片等材料制成的,有三四个圆孔,长约60—70厘米。在哈萨克民间盛行的《百灵》、《跛腿的野马》、《灰母驼》、《挤驼奶》等都是用斯布孜合吹奏的曲子。吹奏者启指吹奏时,可发出和谐悦耳的音调。
  哈萨克族吹奏乐器中,音量最大、声音最响亮者,可推可尔那依(号),它是用铜制作的,可用以演奏军乐,作为迎宾、集合、凯旋仪式的乐器。古时,可尔那依曾被当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
  还有一种叫做阿德尔那(独孔笛)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它发出的音量较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骏马的长嘶、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鸟的啭鸣。由于阿德尔那模拟呦呦的鹿声常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也称它为“鹿笛”。每遇战事,可用它的声音发起冲锋,传递讯号,其用途可谓大矣! 最后,哈萨克族民间吹奏乐器中,还有斯尔那依(口弦)。根据斯尔那依制作材料的不同,又有沙孜斯尔那依(泥质口弦)、哈木斯斯尔那依(芦苇口弦)、米孜斯尔那依(角质口弦),以及苏也克斯尔那依(骨质口弦)等不同称谓。
  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有以下几种:当哈拉,是一种带响环的手鼓。它是用一段树干凿空或用薄木板弯成圆圈做成鼓帮。一面蒙上皮革,鼓帮上串着很多可以活动的铁片。敲击时,铁片哗哗作响,十分有趣。它与乌孜别克族的多依拉、维吾尔族的达甫、蒙古族的登格尔很相似,原来是巫师作法时的用具。
  达吾勒帕孜,是一种可随时松紧鼓皮的鼓。其鼓帮是用木头制成的,单面蒙皮革,并附有控制松紧的装置,也是巫师的用具。
  省达吾勒,是一种铜鼓。鼓帮用铜片围成,单面蒙皮。其体积小,十分便于携带。其发声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
  达布勒,是一种鼓。是用一段枯心的树干,两面蒙皮革而成,其先达布勒造得较小,携带很方便,后来体积增大,种类也不断增多,并安装上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在佳节聚会时,常抡槌擂击以烘托喜庆气氛。古代常作为战鼓,擂鼓助战鼓舞士气。
  哈萨克族打击乐器以用途而言,也遵循着先实用后审美的原则,即开始时均用于狩猎或战争,以后逐渐演变成器乐合奏中的伴奏乐器。
  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有萨孜、切尔铁尔、东布拉、节特根等。萨孜,长达50—120厘米,是哈萨克族传统娱乐活动找朋友、荡秋千、木偶戏和丢手绢等以及传统对唱中的伴奏乐器。
  切尔铁尔,长约65—70厘米,因多数为两根弦或三弦,故又有二弦切尔铁尔和三弦切尔铁尔之分。它由整块木头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因其没有琴轸,故也称无品东布拉。弦用马尾丝直接固定。切尔铁尔的调式是通过弦轴去松弦或紧弦,以达到适量的音度。
  东布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大都是用整块木头凿成的,镶嵌美观,雕镂精工,制作精细。东布拉种类约有十几种之多,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者。东布拉既可为对唱、吟诗、习俗歌伴奏,也可独奏。东布拉的琴品,有五、七、九个者,也有十三、十四个琴品者。近些时候,又创造出三弦二十一个琴品的东布拉。
  节特根,或称节特康、节特曼。它是用长方形的整块木头雕刻成的。近一米长。音室呈木盆状,用马尾丝固定七根弦,弦下由七枚畜踝骨当琴码。通过左右移动的琴码夹调节音调的高低。节特根是一种以琴弦多、音量大、音域宽为特点的弹拨乐器。
  哈萨克民族的拉弦乐器有各种库布孜,全长为60—70厘米。库布孜的两根弦是用马尾丝直接固定于琴上,外形似勺,琴腹下部蒙皮革,用系弦板(复手)固定琴弦。
  哈萨克民间习惯把库布孜演奏的乐曲统称为库布孜曲。流布最广的库布孜曲有:《金羚羊》、《独腿天鹅》和《深渊》等。
  哈萨克族的摇撼乐器有阿萨塔亚克,是握于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全长1.3米,头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镶嵌着饰品。这种乐器是巫师引神的乐器,通过发出的音响,造成神秘、恐怖的气氛,使人们相信神的威力无边。
  哈萨克族还有一种称做尚库布孜的复合演奏乐器。它是由铁制成的一种梨形乐器,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套手铃,弹拨钢弦,由弦音和铃声合成曲调,优美动听。多由妇女去演奏①。
  哈萨克语将乐曲称做库依。它是表情达意、互传心声的重要媒介,哈萨克族民间谚语说得好:“乐曲虽然没有说话的喉舌,但有表达语言的声音。”即兴弹唱的歌手,弹出的抑扬顿挫的乐曲,圆浑甜美的歌喉,使听众如痴如醉,沉浸在美的娱悦之中。
  由各种乐器演奏出的曲子,分别称做斯布孜合曲,东布拉曲、库布孜曲等。这些民间乐曲,道出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反映了生活在大草原的哈萨克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精神面貌。
  哈萨克族民间乐曲丰富多采,风格各异,或奔放浪漫,或开朗欢快,或流畅洒脱,或节奏分明,韵味浓郁。各种民间乐曲,或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史实、爱情故事,或生活习俗、英雄传记、动物故事,从多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对理想的憧憬。比如古典乐曲《阿依拉吾克的悲曲》、《沙依玛克的黄水河》、《诺盖人的自由》、《灰白色的儿马》等等,莫不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哈萨克族民间乐曲,在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上,做到了惟妙惟肖,能够通过乐器音量增减去表现近与远,以及近远的渐变的空间效果。
  哈萨克族民间乐曲,是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演奏出抑扬顿挫、高低疾徐的旋律,去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的。在一些乐曲中,往往是急骤弹拨与跳弦弹拨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比如东布拉的弹奏手法便是如此。
  哈萨克族乐曲,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乐器中最早出现的乐曲是库布孜曲,随后又产生了斯布孜合曲,最后出现的才是东布拉曲。
  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和民间乐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深扎根于草原游牧经济的土壤之中。哈萨克族人民,用畜角、畜骨、畜皮、畜肠、畜鬃等为材料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出了纷繁多姿的娓娓动听的民间乐曲,真实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和炽烈的情感。在各种各样的乐曲之中,以反映牲畜的乐曲占有主要成分,尤以反映马的乐曲最为常见。这类题材的乐曲,民族气息浓厚,立意鲜明,情感真切,吹、拉、弹、奏,莫不音色逼真,节奏分明,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比如《黑耳马的遭遇》、《海骝马》等,莫不充满着生机勃勃的阳刚之气。

附注

①参见吾马尔汉·阿斯鲁夫(勋毕译):《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与乐曲》,《丝绸之路乐舞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740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