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疆、内蒙古的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马佩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98
颗粒名称: 七、新疆、内蒙古的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马佩饰
分类号: K28
页数: 4
页码: 347-350
摘要: 马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悠悠岁月中,北方游牧民族养成了“爱马”、“饰马”的传统习俗。马具装配,也从无到有,日臻完备。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马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悠悠岁月中,北方游牧民族养成了“爱马”、“饰马”的传统习俗。马具装配,也从无到有,日臻完备。
  古往今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珍马之习代代相承。在匈奴墓中,将马饰件、马头骨放置在死者的头部和身边,生人希冀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绝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坐骑。契丹人将马鞍具的制造工艺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被史书称为“天下一绝”。赤峰郊区大营子出土的辽应历九年(959年)驸马赠卫国王墓中有两组马鞍具,一组为铜鎏金龙戏珠纹马鞍具,为驸马随葬;另一组为银鎏金鹿衔草纹马鞍具,为公主随葬。马鞍具上有笼头、盘胸、缨罩、后座、鞍鞒、马镫等。马具上饰有动物纹或花草纹图案,装饰华丽,制作精工,堪称上乘之作。
  辽陈国公主墓,墓内随葬马具2套18副,每套9副,有银马络、铁马衔镳、银马缰、银胸带、鎏金铁马镫和鎏金铜马镫、包银木马鞍、彩绘银韂(障泥)、银蹀躞带、银鞧带等。马鞍前后鞒外侧和鞍板前后均镶包贴金银鞍饰和鎏金银鞍饰。在墓道东壁上有彩绘的装备齐全的黄色牡马一匹,马上披挂的马具零件,其形制与出土实物对比完全一致,并且清楚地表示出马具的装置部位,①使我们对辽代马具的装备方法和使用有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当今北方畜牧民族,如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继承和发展了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马鞍具工艺,又制造出适应放牧、征战、狩猎、出行等各种用途、各种式样、各种质地装饰着的马鞍具。在对马的装饰上,他们不惜重金,使马鞍具越来越豪华气派。柯尔克孜族的马佩饰就是典型一例。
  马、牛、羊、驼是柯尔克孜族放牧的主要牲畜,而马是牧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柯族爱马用马,对马爱护备至。马身上的佩件除了实用之外,其装饰极为精巧华丽,历史至今,形成独特的“马佩饰”(也称马上饰)工艺体系。马佩饰有龙头、鞍、褥、垫、带、衣、叉、披肩、缰绳、铃、穗、挂脖、鞭等近二十余种。马佩饰使用多种材料加工制作,有皮、毡制的,有金、银、铜、铁锤敲和模具锻压的,有硬木雕旋的,有棉毛色纱编结的,有布绒绸料贴拼刺绣的等等。无论用何材料,上面都有造形细腻的图案装饰。马鞍用硬木雕旋出造型后,用染色的革皮铺面,再用镀银的铁皮压边缘,铆钉牢固,细致装饰。纹饰或用油漆彩绘,或用一个个镀金银的单独纹样拼组,或用金镶玉嵌,或用牛羊驼骨镶嵌,真可谓多种工艺艺术加工的组合。用金银宝玉镶嵌而成的精湛的马鞍,是柯族劳动人民的传家宝,是他们富有的象征,其价值是难以用金钱估算的。马佩饰的纹饰取材于生产、生活和文化多个角落和层面。其造型、纹饰世代相传,绳绳继继,历百代而不衰。富有朴素大方、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
  柯尔克孜人在运输和举办刁羊、姑娘追等游戏活动骑马时,均给马以佩饰装束,特别在嫁新娘时,新娘骑的马的马衣,显得特别华丽耀眼,再在背上置放上别具风采的马鞍,新娘骑上马,在乐器吹奏声中至新郎家,另有一番风采。
  今天,柯尔克孜族民间工艺美术更趋绚丽多彩,马佩饰更为精湛多姿。
  蒙古人对马鞍具的装饰和制作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王国维在《黑鞑事略笺证》中说:“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园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由此观之,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善于制作马鞍。《多桑蒙古史》中也谈到蒙古马鞍具有装饰美化的传统,而且往往用银雕镂出各式纹样。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88年秋,在内蒙古镶黄旗乌兰沟蒙元时期的古墓中,出土一批以金马鞍饰件为主的金器。这组纹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的金马鞍饰件,为研究蒙元时代蒙古人的工艺水平和马具装配提供了真实而形象的资料。
  金马鞍饰件一组计六件,总重量为435.7克,质地全为纯金的。金马鞍前鞒饰件一件,重193.2克,为马鞍前鞒的正面包饰,缘边分布着28个钉眼,其中三个银钉尚存,说明前鞒饰件原是钉在马鞍前鞒上的。通体用锤鍱法锤满了精致的图案。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半浮雕卧鹿纹。框内卧鹿体态丰满,神态安详,卧鹿前后饰以花草纹。海棠形框外,饰以缠枝牡丹花纹。饰件下部以双连弧纹为框,内饰忍冬纹。饰件边为四圈栉齿纹,间以莲瓣纹和草叶纹。整个纹样,给人以繁缛而庄重之感。
  金马鞍后鞒饰件一件。通高11厘米,最宽16厘米,重31.6 克。是后鞒的背面包饰。周边向里弯曲部分分布着九个钉眼,原是钉在马鞍后鞒上的。边框为两圈栉齿纹,下部增饰莲瓣纹和栉齿纹各一道,正中的主体纹样为锤鍱的忍冬纹。
  金马鞍前翅饰件二件。为马鞍的两个前翅。重量共为155.7克。鞍翅长32.7厘米,宽10.6厘米。鞍翅周边分布有38个钉眼。鞍翅通体饰以锤鍱的半浮雕图案,周边为四圈栉齿纹,间以莲瓣纹和草叶纹。主体纹样为缠枝牡丹纹。
  金马鞍后翅饰件二件。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已残。重量共为55.2克。一件长19厘米,宽6.7厘米;另一残件长16.7厘米,宽6.7厘米。两个鞍翅的周边残留有12个钉眼和三个银钉。纹饰为锤鍱的两圈栉齿纹,间以莲瓣纹为框,中间为卷草纹。① 以上乌兰沟古墓出土的六件饰件,不仅可以据以复原蒙元时代马鞍的原貌,而且代表着那个时代马鞍的工艺水平。
  清代蒙古王公盛行用景泰蓝饰马鞍。马鞍的其他部位,也都喜欢美化起来,如软垫、鞍鞒、鞍韂、鞍花等处,都常饰以边缘纹样、角隅纹样。鞍花多用银或铜制作,软垫、鞍鞒多用刺绣。
  近现代以来,蒙古族居住的牧区匠人,能制出各式十分合体的马鞍,骑上后,人畜都感到舒服。其中讲究的鞍子前后鞍鞒都喜欢作各种装饰,绘制图案,并镶嵌骨雕或贝雕,具有突出的草原风格。

附注

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①内蒙古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镶黄旗乌兰沟出土一批蒙元时期金器》,《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50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