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乃东县格桑乡吉如村的释迦佛堂塑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89
颗粒名称: 西藏乃东县格桑乡吉如村的释迦佛堂塑像
分类号: K28
页数: 1
页码: 342
摘要: 西藏乃东县格桑乡吉如村的释迦佛堂塑像,其年代虽早于喇嘛教泥塑像,但对探索喇嘛教塑像的起源很有价值。该佛堂始建于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德祖丹时期(704—755年)。有泥塑像十三尊,主尊释迦,余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养人夫妇。主尊造型丰满、古雅、生动,高3.2米,弟子和供养人造型比例匀称,颇有生气,一般高3米,五官端正清秀,神情虔诚恭顺。其中弟子形象最完整,面容娴静,体态身姿文雅温柔,宛如贵妇。供养人塑像有世俗女子的特征。塑像彩绘为该寺最后一任翁则旺扎任期内重涂。左列第一弟子和同列力士头部露出了木质坚轴,上面有经咒文字,系吐蕃时期手书特征。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西藏乃东县格桑乡吉如村的释迦佛堂塑像,其年代虽早于喇嘛教泥塑像,但对探索喇嘛教塑像的起源很有价值。该佛堂始建于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德祖丹时期(704—755年)。有泥塑像十三尊,主尊释迦,余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养人夫妇。主尊造型丰满、古雅、生动,高3.2米,弟子和供养人造型比例匀称,颇有生气,一般高3米,五官端正清秀,神情虔诚恭顺。其中弟子形象最完整,面容娴静,体态身姿文雅温柔,宛如贵妇。供养人塑像有世俗女子的特征。塑像彩绘为该寺最后一任翁则旺扎任期内重涂。左列第一弟子和同列力士头部露出了木质坚轴,上面有经咒文字,系吐蕃时期手书特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63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