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青海、内蒙古、西藏喇嘛教的雕塑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84
颗粒名称: 五、青海、内蒙古、西藏喇嘛教的雕塑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7
页码: 337-343
摘要: 蒙古族和藏族在雕塑艺术方面的贡献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青海、甘肃等地出土的羌和西戎人的彩陶器中就有许多雕塑品,对美化生活和抒发原始宗教感情起过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有关部分已作介绍。蒙古族的雕塑艺术至少可追溯到元代。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蒙古族和藏族在雕塑艺术方面的贡献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青海、甘肃等地出土的羌和西戎人的彩陶器中就有许多雕塑品,对美化生活和抒发原始宗教感情起过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有关部分已作介绍。蒙古族的雕塑艺术至少可追溯到元代。
  在整个元代近一个世纪的蒙古族统治中,为了巩固统治,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等,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又把自己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改信为喇嘛教,并且大力提倡蒙古族上层人物的知识化等等,这就使得蒙古族的美术,不论在绘画、雕塑、佛教美术、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蒙古族中产生了不少有成就的绘画、雕塑艺术家。当时,蒙古族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帝后、王公贵族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兴修宫苑、寺庙和绘织“御容”等工程,于是很多艺术家和工艺匠人来为之服务。这些艺术家,有的来自国外,比如著名的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阿曾哥父子等人,将尼泊尔风格的雕塑艺术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风格相结合,为蒙古族雕塑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蒙古族雕塑艺术主要以佛塑为主,较著名的蒙古族雕塑家有禀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朵儿只、八儿卜等人,可惜他们的作品目前已看不到了,只有《元代画塑记》一书中的一些记述,保留着他们进行雕塑艺术创作的某些侧面。书中记述说:“仁宗皇帝皇庆二年八月十六日令阿曾哥、禀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在大圣寿安寺内,五间殿八楼四座,令阿曾哥提调,其佛像计并禀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塑之。塑造大小佛像一百四十尊。东北角楼尊圣佛七尊,四北朵楼内山子二座,大小龛子六十二个。内菩萨六十四尊,西北光角楼朵儿只南砖十一尊,各带莲花火焰等……”又谓:“铸造玉德殿三世佛、五方佛等雕石像,又制造文殊、弥勒布漆像的诸色人匠总管朵儿只,及奉文宗皇后命铸造八臂求度母等雕石像的八儿卜等。”从这些记述中,可知元代蒙古族雕塑家不但人数不少,而且在雕塑艺术水平上也是较高的。
  如果说元代时期,喇嘛教在北方草原和青藏地区主要信奉者是属于皇室贵族的话,那么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喇嘛教便在上述地区的藏、蒙民众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随着喇嘛教的传播和广为流行,喇教寺庙的兴建也逐渐进入高潮,尤其在清代康、雍、乾三朝,喇啉庙的兴建最多。这一时期,清廷出资建筑寺庙遍布于西藏、青海、内蒙古各地。随之,藏、蒙王公为了向清廷讨好,努力建筑寺庙。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方建筑寺庙简直形成了一种竞赛风气。
  青海、内蒙古、西藏各地蒙、藏两族的喇嘛教雕塑艺术,是随着喇嘛教寺庙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寺庙内的佛塑造像,主要是由藏、蒙艺术家制作的。
  青海、西藏、内蒙古各地喇嘛庙,差不多每座寺庙都有以弘扬佛教为内容的壁画和佛塑造像,但各寺庙内佛塑内容又不尽相同。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的美岱召三佛殿内,原塑有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加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三尊泥塑。包头五当召内佛塑造像就更多了。
  五当召是由苏古沁独宫、却伊拉独宫、洞阔尔独宫、当坎希德独宫、日木伦独宫、阿会独宫六座大殿、三座活佛府(东科尔府、甘珠尔府、章嘉府)和一座陵堂(苏卜盖陵)组成。苏古沁独宫的大经堂后部正中端坐着弥勒佛像,二楼内供奉的三座佛像,中为三世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像,东西两侧墙上泥塑山子的洞窟中为十八罗汉,全部为泥塑彩绘,高约70厘米,有的掐指说法,有的凝神炼气,有的合十坐禅,表情或深思熟虑,或情绪激昂。罗汉造型生动,个性鲜明,颇具清代著名泥塑家“泥人张”的风韵。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却伊拉独宫,殿内正中雄踞着弥勒佛大铜像。弥勒佛是释迦牟尼圆寂后的接替佛。它是五当召供奉的最高的两座大佛之一,高达10米,全部为黄铜分铸焊接制成。弥勒头戴宝冠,肩饰莲花,上身袒露,手作说法印,表现他在天宫中即将下世前的形象。佛像身上的臂钏、手镯、璎珞、耳环等物无不精雕细刻;木雕的背光、祥云、卷草等图案,雕镂层次分明,整个雕塑甚为精细。洞阔尔独宫内,佛座上的塑像为五当召第一代活佛东科尔·班迪达呼图克图。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当坎希德独宫,殿内排列威德金刚、可畏金刚、胜乐金刚等九尊护法金刚像。这些都是喇嘛教中的护法神,专司镇压邪魔,因此在造型上突出表现它们的狰狞可畏,个个青面獠牙,猬发利爪,睚眦怒目,手持各种凶器,项挂骷髅练,脚下践踏恶鬼。殿内蟠龙盘柱,身驾祥云,张牙舞爪,腾空欲飞。巍然屹立在山顶的日木伦独宫内,正中供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巨型铜像,高达9米,是内蒙古地区宗喀巴铜像最大的一尊,他头戴黄教派的尖顶帽,面部丰满,宽颐大耳,肩生莲花,结跏趺坐于大莲花座上,手作说法印,表情庄严肃穆,造型凝重洗练。为了容纳高大的宗喀巴塑像,殿内结构设计采用了减柱和在塑像四周建二层回廊的形式,在回廊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胸部以上的细部,从而避免了从底层仰视而造成的强烈透视变形的缺陷。在宗喀巴像前东西两侧,沿墙排列着木制的千佛龛,龛内供奉着1 000躯宗喀巴小型塑像,均为模制涂画,高约30厘米,象征着宗喀巴化身的千佛。阿会独宫二楼内供奉有白度母和绿度母塑像,高鼻修眉,表情温存善良,为喇嘛教中的救度菩萨。她们是唐代吐蕃松赞干布所娶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的化身。白度母是以尼泊尔的布鲁库提为原型,文成公主则被佛化为绿度母。这是由于前者传入了佛教,文成公主则带去了内地制陶、酿酒、天文和医术等技艺,深受藏民爱戴,而将她们佛化了。苏卜盖陵堂南壁供奉有铜铸无量寿佛一躯,面庞清丽,手捧宝瓶趺坐,体态优美。
  青海塔尔寺的雕塑艺术,除了使人们交口赞誉的油塑艺术外,还有药泥塑佛像和木雕塑像。这座寺院的所有殿堂内都供有药泥塑佛像,除了释迦牟尼、迦叶、弥勒、文殊、普贤等佛教所共同供奉的佛像外,还雕塑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大德和古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的高僧像。雕塑多为明末清初作品。一般殿堂均布有金饰铜佛像和观音诸像,造型简朴生动。大经堂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代表作。九间殿的三尊丈六金身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菩萨以其高大著称。塑像中的宗喀巴像,反映了格鲁派始祖生前的形象,头戴黄色僧帽,面容衣著都是青藏高原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还有宗喀巴的两大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以及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四世达赖喇嘛克珠杰的塑像。塔尔寺为纪念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的圆寂,特在大经堂供奉了这位佛教大师的塑像。这许多人物造型,都是清代以来的著名青藏高原雕塑家们所完成的,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寄托了他们的人生期望。藏传佛教在雕塑方面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不同于内地的佛教造型艺术。比如弥勒佛像很高大,面容和蔼可亲,而不同于内地“大肚和尚”式的弥勒造型。藏族一向将文殊菩萨看作是智慧神,古代雕塑家精心赋予这尊佛像一双“慧眼”,朝拜这尊佛像的善男信女,无论从哪个角度仰视,都觉得佛眼在注视着自己,反映了雕塑家具有高超的技艺。藏传佛教寺院的罗汉塑像只有“十六罗汉”,比内地少二尊。
  尤为突出的是殿内十身大型木雕菩萨群像,均高约1.5米,为明代晚期作品,造型优美动人。其中妙音仙女像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品中的珍品,造型端庄秀美,藏于该寺九间殿中,木雕通高约1.5米,头饰华冠,嵌以宝石,上身半裸,胸饰璎珞,宽肩细腰,有印度造像之风,左手抱琴,右手拨弦,两腿自然盘坐,全身比例匀称,衣褶纹饰刻线流畅自然,雕技圆浑,刀法洗练,轮廓分明。又如祈寿殿内,有一座木雕佛像,连同整个佛龛雕饰,成为寺内的一件木雕艺术佳作,雕刻技法娴熟奇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作品。寺内许多佛殿门楣,都有繁缛的木雕装饰,施以彩色,涂以金粉、银粉,给人以光彩照人、鲜艳夺目之感。
  寺内殿堂的墙面许多饰以砖雕,有的图案中夹有汉文“福寿”二字,有的雕有藏族古老的寓言故事“和睦四兄弟”,那是流传到藏族地区的古代印度的寓言故事:传说一头大象背着一只猴子,猴子身负兔子,兔子背上站着一只鸟,它们依次尊为兄长,以示和睦团结,有的则雕以藏传佛教的“八宝吉祥”。
  西藏境内寺庙内的雕塑作品更为普遍,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正殿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往的释迦牟尼像。各殿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的塑像及佛像、祖师塑像。
  西藏乃东县格桑乡吉如村的释迦佛堂塑像,其年代虽早于喇嘛教泥塑像,但对探索喇嘛教塑像的起源很有价值。该佛堂始建于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德祖丹时期(704—755年)。有泥塑像十三尊,主尊释迦,余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养人夫妇。主尊造型丰满、古雅、生动,高3.2米,弟子和供养人造型比例匀称,颇有生气,一般高3米,五官端正清秀,神情虔诚恭顺。其中弟子形象最完整,面容娴静,体态身姿文雅温柔,宛如贵妇。供养人塑像有世俗女子的特征。塑像彩绘为该寺最后一任翁则旺扎任期内重涂。左列第一弟子和同列力士头部露出了木质坚轴,上面有经咒文字,系吐蕃时期手书特征。
  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根敦朱巴(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那里不仅藏传佛教壁画有名于世,而且寺内尚有塑像闻名遐迩。寺内措钦大殿北左室为弥勒像,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0米。佛座四周浮雕力士像,生动逼真;两旁为观音、文殊泥塑。措钦殿北正室为释迦牟尼殿。在释迦牟尼塑像两旁分立八大弟子:东西为药王塑像和无量寿佛塑像,中间为宗喀巴等像,措钦殿北右室为度母殿,中间安放白度母铜像,高约2.5米;左右侧有白度母、绿度母泥塑各一尊。
  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明清时代的喇嘛教雕塑艺术的盛况,远远不止以上所举,但从以上几个实例中,便可以看到明清两代喇嘛教造型艺术曾得到高度的发展。从所表现的内容看,尽管它是以弘扬喇嘛教为目的的,然而它在造型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78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