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海塔尔寺藏族的堆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83
颗粒名称: 四、青海塔尔寺藏族的堆绣
分类号: K28
页数: 2
页码: 336-337
摘要: 佛教圣地塔尔寺是藏族艺术的殿堂,“世界一庄严”的大金瓦殿,生动传神的佛教造型,玲珑剔透的砖木雕刻,鎏金溢彩的器物装饰,盛大神秘的“羌姆”“献佛”,同中有异的如来八塔,……无不出神入化,令人赞叹不已。而享有盛誉的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和壁画,更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其中的特种刺绣——堆绣,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苑中的瑰宝奇葩。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佛教圣地塔尔寺是藏族艺术的殿堂,“世界一庄严”的大金瓦殿,生动传神的佛教造型,玲珑剔透的砖木雕刻,鎏金溢彩的器物装饰,盛大神秘的“羌姆”“献佛”,同中有异的如来八塔,……无不出神入化,令人赞叹不已。而享有盛誉的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和壁画,更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其中的特种刺绣——堆绣,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苑中的瑰宝奇葩。
  堆绣是一种运用“堆”的技法的特殊的刺绣艺术,它与其他刺绣艺术的不同处,就在于它以特有的“堆”的技法,而制作出不同凡响的刺绣来。由于“堆”的方法不同,它又可分为“剪堆”和“刺堆”两种。
  所谓剪堆,制作时,艺人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而选好各种颜色的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剪成尺寸合适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形状,而后在其背部贴上薄厚不等的羊毛或棉絮,再用彩色丝线绣制在准备好的一幅黑色布幔上。整个图案是由一块块、一件件拼合而成。由于中间隆凸,看上去宛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富有较强的立体效果。这种把棉絮或羊毛垫于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绸缎下面,再绣制在布幔上的刺绣,便称做剪堆。
  刺堆与此稍有差异,它不像剪堆那样是在剪好的绸缎下面垫上羊毛或棉絮,而是采取“堆”与“刺绣”的结合,即用彩色丝线直接将垫好的羊毛或棉絮固定并覆盖起来,在填充物上面进行刺绣。这样也可起到“堆”起来的效果,具有立体感。
  这种堆绣的技法,并非塔尔寺所独有,在我国北方的民间刺绣中,也有“堆”的技法。但那是把剪好的彩色布料丝绸逐层平贴拼合,刺绣于底面上,也具有一定的立体功效。与塔尔寺堆绣相比,在表现内容和风格上迥然有异,远不及堆绣的立体感强。
  堆绣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故事,以表现人物为主,一般不去表现大场面。在人物造型上,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从人物神态讲,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传神采。其代表作品有“十八罗汉”、“十六尊者像”、“十六尊者显神通”和“蟠桃会”等。
  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巧妙结合。由于构图主体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所以即使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也有较好观赏效果,并给人以神秘的感受,适于在光线不强的佛殿、僧舍中使用。
  堆绣,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浓郁的高原气息,精湛的工艺水平和沁人心扉的艺术魅力而为藏族及各族人民所喜爱。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88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