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蒙古蒙古族的民间图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61
颗粒名称: 二、内蒙古蒙古族的民间图案
分类号: K28
页数: 8
页码: 324-331
摘要: 蒙古族既是纯朴、勇敢的民族,又是爱美的民族。图案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蒙古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或多或少与图案有着联系。蒙古族民间图案,内容丰富多采,举凡建筑、毡毯、衣饰、家具、器皿、乐器、印章、蒙古文篆字以及各种装饰纹样,莫不带有民间图案的纹样。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蒙古族既是纯朴、勇敢的民族,又是爱美的民族。图案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蒙古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或多或少与图案有着联系。蒙古族民间图案,内容丰富多采,举凡建筑、毡毯、衣饰、家具、器皿、乐器、印章、蒙古文篆字以及各种装饰纹样,莫不带有民间图案的纹样。
  蒙古包的哈那,是用数根相等的木材和皮条连结而成的,拉起来是图案化了的圆型墙。蒙古包内各种物品的安放,是按照图案配置的。各种几何形美味的奶食品,都印有民族图案。
  内蒙古牧区常见的棚形牛车,蒙语叫哈木特日格。这种棚车用极朴素而美观的图案加以装饰,有的加花边,并在中间缝有圆型主体图案。
  蒙古族的衣帽装饰,也有各种图案。草原的风雪帽、四耳帽和圆型的图克力克帽等,绘有各种卷草纹、云头、蝙蝠图案和各种团形图案等。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牧民穿的蒙古袍各地不尽相同,但这些不同式样蒙古袍的设计以及上面的极丰富的纹样的设计都呈图案形。长袍身端肥大,长袖,多呈红、黄、深蓝色。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鼻烟壶、火镰等饰物。哲里木盟和赤峰地区牧区的马海靴,其纹样也是图案。蒙古靴有皮靴和布靴(马海靴)之别。元代《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丹等花草纹与佛手、〓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蒙古族摔交比赛服装中的套裤上,图案丰富多采。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蒙古族的毡毯历史悠久,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前,蒙古族擀毡制毯工艺就有很大发展,清代已达到一定水平。毛毡装饰手法有两种:一是毛毡擀成后,刺绣各种纹样,做暗纹装饰;二是擀毡前,用毛色的对比夹擀出纹样。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康熙年间黄地五蝠捧寿栽绒毯、黄地狮子滚球栽绒毯是当时制毯工艺的代表制品。
  蒙古包铺毡,是在羊毛毡上用本色羊毛线绣上花纹,纹样用卷草纹、云朵纹、回纹等。一般中心为圆形适合纹样,四角配角花,周围饰数条边缘纹样,色彩素净,纹样有立体感。
  蒙古族金属工艺品,有金银器和铜器。金银器的题材和工艺大体与藏族金银器相仿,流行于内蒙古草原牧区。主要器具有包银镶嵌木碗、包银镶嵌木盅、银壶及包腰银刀等。花纹繁密,多呈凸凹形压花纹。蒙古金银器历史悠久,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间蒙古族錾花银匣、垒银丝包镶木箱、金银包镶刀筷堪称上乘佳品,其中錾花银匣正面錾满佛像及卷草纹,尤为精美。蒙古族铜器,有铜火锅、铜壶、鞍花及铜饰件等,由民间艺人板打、錾刻制成。蒙医用铜勺錾刻有花鸟、卷草、盘肠等繁密纹饰。凤嘴龙把铜壶用卷草纹、莲花瓣纹与几何纹装饰。
  蒙古族木器彩画,是与藏传佛教的传入分不开的。随着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的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彩画广泛应用于蒙古族木器装饰,一般用于蒙古包门、箱、柜、桌面及蒙古包内支柱。纹样多以盘肠、八结、〓字纹为骨架。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中常见的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色彩多用对比色,对比色之间又多用多层次的退晕方法,使画面显得层次繁多而又谐调,色彩富丽。有的蒙古包支柱从柱础到天顶,通体彩绘描金,精美异常。哲盟等地,各种木料花纹采用补贴的办法,在桌面上镶嵌不同图案,深得当地群众喜爱。牧民们把木器家具的图案雕好之后,用胶贴在木器家具上并涂以金色或其他颜色。蒙古族木雕象棋,其中有骆驼、马、诺颜(将、帅)等,艺术造型生动、美观。
  蒙古族乐器,如蒙古琵琶,也绘以蒙古纹样,音箱呈飘形,薄木板盖面。板面左右各开一月牙形音窗,边沿绘民族图案,下部两侧绘云卷图案。有很多说书艺人和歌手,自己动手制作四胡等乐器,用最好的木料,找最巧的匠人雕成各种图案,镶嵌在乐器的明显部位。据说在哲盟一次说书比赛中,有一件四胡的图案,有鱼、葫芦、盘肠、扇子、各种花鸟等图案70余种。① 蒙古族马鞍中的鞍鞒、鞍鞯、鞍垫也多饰以花纹图案,如鞍鞒上常铆金、银、铜等金属鞍条、鞍花做装饰。有的还有骨类或景泰蓝镶嵌花纹,别具特色。
  蒙古族的民间图案是丰富多采的,但最突出的是几何形图案、盘肠图案、动物图案。蒙古族民间图案中的几何形图案,是用几何学的点、线、面的变化所组成的图案。牧民在绘制各种圆、方、三角和菱形图案时,喜欢用点来画,这和制造工艺有密切联系,因为制作毡子、马鞍、驼鞍和缝做蒙古包门帘等,一般是在白毡子上画好稿子之后,用毛线缝制。用毛线疏密排列点,如斜向、平行、水平、曲线、螺旋形点,可以构成各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图案。为使主次分明,在同一条毡子上,常用不同的毛线缝制,如用白羊毛线和赭色驼毛线等。这样缝制的图案,疏密配置得当,且有条不紊。用线做成的图案,最多见的是螺旋线图案。这种图案,直线和曲线互相交叉。粗线和细线互相配合,形成有疏有密的螺旋线图案。在面的应用上,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等,通过各自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艺术效果。正方形可演变成斜方形、矩形、菱形、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可演变成多角形;圆形可演变成种种曲线形等。几何形的选用,因对象不同而异。蒙古包的门,用大小结合的四边形式图案;在家具的中央用圆形图案作为主体图案;在帽子和衣服上用圆形图案。
  盘肠图案在蒙古族民间十分流行,最初这类图案属吉祥图案,是八宝之一。以后在日用家具、建筑方面多采用这一图案,并与卷草纹相结合,互相交叉,紧紧相连,组成一幅幅充满活力的图案。
  动物图案在蒙古族图案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马、牛、绵羊、山羊、骆驼等五畜,在蒙古族图案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各地召庙中,五畜是经常出现的。乌素图召内的明代壁画中,绘有龙、虎、凤、孔雀、鹿、鸟、大象、鹰等大量动物图案,也有牛、马、羊、狗、骆驼等家畜图案。马在牧民中,是吉祥如意、时来运转的象征。鱼的图案,在汉族中属吉祥图案,在蒙古民族中象征着自由和平等。
  动物图案,在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族史诗《三岁勇士谷诺干》中,主人公居住的宫殿,从建筑材料到装饰艺术等,对动物的使用,有绘声绘色的描绘:“珊瑚的马桩、珍珠镶的山墙、鸟骨架的房梁、狮子头骨做的天窗,南门上守着羚羊,西门上守着驯鹿,北门上守着雄狮,东门上守着猛虎”,宫廷里则点缀着“花尾的孔雀、巧舌的黄莺、野生的花鹿、飞快麒麟、火红的狐狸、敏捷的黄羊、长腿的仙鹤、五彩的凤凰”。从中不难看出,蒙古族自古喜欢动物,并将动物运用于装饰艺术之中。
  从上述情况看,蒙古族图案大约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纹样,其中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鱼……等;花草纹有:牡丹、杏花、梅、山丹、海棠、芍药等;另有水、山、云、火之类。二为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八结、盘肠、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除此之外,是对以上两种图案加以图案化、模式化而创制的二方连续及其他抽象的纹样,它显然是从动物纹和花草纹派生出来的。
  在蒙古族的各种纹样中,有不少纹样同其他民族,特别是汉、藏纹样密切相关,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示着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纹样,如盘肠纹延伸再加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丰富多采。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蒙古族民间图案有着自己独具的艺术特点。图案的制作者运用自然界对称的规律,来进行图案设计,给人以美观庄重的感觉。绘制图案也经常采用平衡的方法,看起来不一定规则,但给人以灵活生动之感。对比的方法,也很注重运用,如疏密的对比,曲直线的对比,粗细线的对比,长短的对比,大小的对比,以及色彩的对比等等,给人以结构紧凑、庄重美观的感觉。
  图案的纹样明确、主次分明是蒙古族图案又一显著特点。蒙古族民间图案,线条明确,纹样清晰,脉络分明,比如画一个动物图案,十分注重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态和动作,而略去不重要的细部。明确而灵活,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一幅图案的各种纹样的配置主次分明,如靴子、鞍子、毡子、门帘等,都用图形图案为主体图案,然后用“X”形连续图案作为陪衬。
  图案的色彩鲜明,可谓蒙古族图案又一特色。蒙古族民间图案经常采用单线平涂、浓淡晕染、推晕等设色方法,绘制各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图案。蒙古族民间图案用色讲究,色调多变,色彩配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同种色的配合方法:即对同一种色的妙用。比如包头五当召和呼和浩特乌苏图召的骆驼图案,是用同种色的配合方法画的。再如画羊,用浓淡不同的绿色画就。使人感到统一而雅致。
  2.类似色的配合方法。比如红、赤橙的配合使用;蓝、青绿、绿等色的配合使用。这种类似色的配合,给人以温和之感。一些寺庙中的二方连续图案和民间一些团形图案,都用类似色配合。
  3.对色的配合,即用对色表中相对的二色配合。这种用极不相同的色彩,以引起强烈对比,如红与绿,蓝和橙,黄和紫的配合使用等。蒙古族很多日常用品,如碗袋、荷包、箱子上的图案多用对色配色。而后用白色或灰色勾边,使之调合。
  4.对比色的配合,即用异种色配合,取得对比作用,如黄与蓝、绿与赤紫的配合等。如摔交手的套裤等生活用品,都是用这种方法。
  5.黑、白色的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使用这两色,以减少其不调合的作用。有时用这二色勾边。
  6.用金、银(又称光泽色)配合。金、银色与任何色配合都能调合。用于最重要的部位或用以勾轮廓线①。
  总之,蒙古族在色彩运用上,摄取了大自然和生活的优美景色,并加以灵活运用,绘制出了色泽斑斓的一幅幅图案,创作了优美的民族图案艺术。
  蒙古族图案纹样的形成是受多种因子制约的。
  首先是自然环境:这可以从各地民间图案看出来,比如,内蒙古扎鲁特旗北部等地区,满山遍野是杏花、山丹花、迎春花、兰花、梅花、牡丹、海棠等等,这些花草成了牧民创作设计图案极丰富的灵乳,他们经常用杏花、山丹花、牡丹等作为装饰纹样。牧民对草原上生长着的二千多种植物十分热爱,人们把这种心情和对草原植物的知识用图案表现了出来。又由于哲里木盟和赤峰地区农业比较发达,各种有关植物的纹样也较多。
  其次,蒙古图案也深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蒙古民族长期以来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生活财富主要是马牛羊群,所以五畜图案甚多。蒙古包的哈那本身就是很好的几何纹样,它互相交叉,紧紧连结在一起,因此广大牧区经常画一些十分美丽的交叉图案和几何纹样。
  由于各地区、材料、制作方法的不同,蒙古族的生活用品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某些地区喜欢穿马靴或包拉嘎利靴,有些地区则喜欢穿马海布靴,不同的靴类,各自满布富有特色的图案。各地区的烟荷包的造型和纹样设计也有不同。荷包呈马、鸟、葫芦以及各种几何形体,有些地区喜欢用珍珠、玛瑙等物加以装饰,图案多用骑纹和卷草纹。
  其三,蒙古族图案受民族心理基质的影响。蒙古民族是一个勇敢、英雄的民族,图案艺术与民歌一样,它以特有的形式歌颂蒙古英雄人物。狮子和雄鹰等图案,是英雄人物的象征。牧民在日用家具上,喜欢用狮子图案作为装饰,有些英雄史诗等书籍,喜欢用鹰、狮等图案作为插图,如《江格尔》,就用民间图案的形式画了一只鹰,并叼着一条蛇飞向天空,表示战胜了邪恶。蒙古牧民热爱自己的一山一水,见于图案的水、山、火、云等图案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其四,蒙古族图案也受到了国内兄弟民族图案艺术的影响。见于蒙古族图案的喜、寿、梅、蝙蝠和一些吉祥图案,以及龙凤、牡丹、莲花等纹样,无疑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牧民的银碗、蒙古刀、鞍鞒、护法夹板,以及召庙中的柱子、木器家具、各种建筑物,多用龙的图案作为装饰。在汉族篆文影响下,蒙文也写篆字,并起到装饰图案的作用。元代曾用过八思巴文,后来蒙古族把八思巴文当作图案来装饰书籍和建筑物,明清召庙中多见之。有时蒙古族将写好的蒙文篆字当作对联贴在门上作装饰,或将蒙文“福”字贴在箱子上。
  藏族图案对蒙古图案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16世纪以后,随着藏族宗教文化的传入,八宝图案(包括宝伞、双鱼、宝瓶、花、海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在蒙古族民间得到广泛流传。除在银碗等生活用品绘制八宝图案外,在召庙也常绘制八宝图案,如阿鲁科尔沁旗佛爷府拜佛仓前门内之门楣上,就以红、黄、蓝、赭等色绘制有八宝图案。特别是盘肠图案(吉祥结)在牧区流传更普遍。举凡鞍具、毡袜腰边、窗花、各种建筑都采用了盘肠图案。
  随着喇嘛教从西藏传到内蒙古地区,西藏的建筑、壁画、雕塑和铸造佛像等艺术领域都给予蒙古族以深刻影响,比如西藏的地毯制作工艺,随着宗教传入,也传授给了蒙古族人民。

附注

①阿木尔巴图:《谈谈蒙古族民间图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①阿木尔巴图:《谈谈蒙古族民间图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651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