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喇嘛教寺院壁画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49
颗粒名称: 一、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喇嘛教寺院壁画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5
页码: 319-323
摘要: 从西藏高原到蒙古高原是我国兄弟民族藏族和蒙古族同胞长期驻牧的地方。从明清两代,一直到今天,喇嘛教是蒙、藏牧民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明清两代,在这个高原的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修建了上千座喇嘛庙,几乎所有庙内殿堂的墙壁上都绘有弘扬佛教的壁画。一座座庙宇内的墙壁上,那千姿百态、琳琅耀目的画面,一幅幅、一组组,汇成了绵延万里的画廊。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从西藏高原到蒙古高原是我国兄弟民族藏族和蒙古族同胞长期驻牧的地方。从明清两代,一直到今天,喇嘛教是蒙、藏牧民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明清两代,在这个高原的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修建了上千座喇嘛庙,几乎所有庙内殿堂的墙壁上都绘有弘扬佛教的壁画。一座座庙宇内的墙壁上,那千姿百态、琳琅耀目的画面,一幅幅、一组组,汇成了绵延万里的画廊。
  藏族佛教绘画源远流长。唐代是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初兴的时代。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主要代表作品是大昭寺四周走廊百丈以上的大壁画,其中有释迦牟尼的传记、故事画和其他珍贵的绘画。其上护法神夜叉王的佛堂和龙王宫壁画中的武将形象及装束,都和唐代将官相似,他们手执松赞干布时代部队所用的绣旗,绘绣雄狮腾空图案。龙王宫西面墙上的释迦牟尼佛像和已熏黑的六幅壁画,其风格、色彩、技法都与唐代敦煌壁画有相似之处。
  此外,古格王朝的寺庙壁画亦属藏传佛教绘画早期形式,风格融唐代藏族画风及印度、尼泊尔画风为一体。
  10—13世纪,遗留至今的壁画,有前藏哲公寺的《郎尔松贞王》(时约13世纪)、《圣子训陆袭》(约12世纪)、《滚却仁拉传记中的汉王》、《夕照、耶西龚勒》等。壁画在构图、设色、勾线等方面均受宋代绘画影响,是宋、藏绘画结合的形式。
  元代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复兴时期,是在印度、尼泊尔佛教绘画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如夏鲁寺的几幅供养人壁画,是很成熟的江孜派艺术的新风格,壁画中还有蒙古族的形象。元代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就是江孜派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喇嘛教寺院壁画,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壁画是比较典型的。美岱召史籍上也写作迈达里庙或麦大力庙,是顺义王俺答汗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所建的寺院。美岱召中除天山殿、经堂、大雄宝殿、白马天神庙、乃春庙、万佛殿等建筑外,又在大殿东偏广场上另有一座殿宇,俗称“太后庙”,其内有一座檀香木塔,是俺答汗夫人三娘子的坟墓。是城堡、寺庙和邸宅三结合的建筑群。外观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而里面却是寺院、殿堂、佛像和壁画。
  壁画在美岱召佛殿墙壁上。壁画五彩缤纷,内容有供奉的佛、菩萨、天王等。有大量佛本生故事画。在西墙下层供养人像中,正中端坐的蒙古族装束的男女像,是明代蒙古封建领主俺答汗(或称阿勒坦汗)及其夫人三娘子,座旁及下方还有许多蒙古族男女跪侍。是蒙古族的壁绘艺术。
  包头市西北的五当召,是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历史上曾是内蒙古西部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最主要的建筑是苏古沁独宫,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分为三层,底层前部为大经堂。大经堂的四壁满绘工笔重彩壁画。画幅部分高3米,总长约150米。可分为三十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画大佛一躯,周围满布尺马豆人。内容为释迦牟尼的佛相故事,包括从乘象入胎到净饭王太子的种种声色犬马的生活,以及剃发出家,降魔得道、涅槃等等。又有大量的帐房毡包,城市村落,寺塔伽蓝,商旅驿站等景物,穿插点缀画幅之中。构图繁复,线条勾勒生动流畅,造型准确,色彩沉稳协调,是研究清代内蒙古地区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苏古沁独宫二楼天井北壁上,绘有一组西藏布达拉宫、布瑞奔寺、色拉寺、甘丹寺以及山西五台山等省著名佛教圣地的鸟瞰图。最后一幅为五当召的全景图。
  洞阔尔独宫的前廊突出于大门之外,门廊前檐用四根藏式方柱支撑,柱头雕饰着繁缛的图案,色彩艳丽鲜明。藻井图案为双龙和莲花组成,沥粉贴金,色调古雅。门额上方高悬“广觉寺”匾额,边框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制作精美。殿内四壁满绘壁画。
  在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阿会独宫之内,悬挂有大量的帛画,藏语称为“唐卡”,这种画绘在经过胶矾水处理的布上,四周用丝绸缝缀包边,内容均为喇嘛教故事。“唐卡”的笔法极为细腻,设色浓艳,细部金粉勾勒,技艺圆熟,画面富丽堂皇。
  西藏喇嘛教寺院壁画是很有名的。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壁画,留存至今有主殿、转经回廊佛本生故事画近千米,及以连续画面表现释迦牟尼佛的一百零八种功德,加“大众部方城”、“般若经缘起”、“折服六大外道”等。据史料载,为第五世达赖喇嘛召集工匠、画师所绘。回廊外侧东南北三面及庭院壁画是第八世达赖喇嘛时所绘。据《八世达赖传》记载,转经廊扩建后,在度母殿外侧墙上画第七世达赖喇嘛、施主及随员和“释回百行转”,在后门画“极乐世界”,门内西侧画“护法马头冥王”、“金刚手”及“护贝龙王”,门外两侧画“天王”。南面画有松赞干布王臣、吐巴岗简措和圣地他班里哲蚌、布达拉宫、三大寺等。大殿三楼天母殿外廊画有“文成公主进藏图”、“松赞干布联姻图”、“五世达赖、施主、随员图”、“六臂护神像”等。年代最早者是主殿二层东墙上吐蕃时期的壁画。所画佛像和侍女造型潇洒,笔墨流畅。画中还有松赞干布时代的“雄狮腾空”旌旗。
  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图》,是以风俗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唐朝拉萨街头欢迎文成公主进藏的场面。图中还有角力、野牛戏、耍石头、鼓乐和戴面具的人物像。色调对比强烈,以绿色为主, 次为红色,间有黄、黑、白等色。富丽堂皇,生机勃勃。
  位于西藏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壁画也是很有名的。这所藏族寺庙建筑亦名“桑鸢寺”,又因掺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式样又称“三样寺”。吐蕃王朝赤松德赞王在位时兴建,唐大历十年(775年)完工。庙宇几经火焚,现今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壁画众多,经历代整修,至今除留存大量神佛像、本生故事画外,还有民俗情节画。据正殿回廊正门内侧的藏文记载,这部分壁画为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第二世达赖喇嘛根登嘉措修缮桑耶寺时命西藏画师绘制的,如《比武图》共画47个壮士,动态各异,1 6匹骏马各有特点,场上观众栩栩如生。另一幅《桑耶寺全景图》描绘全寺54座大小殿宇,殿堂之间还有僧侣、官员、佛门信徒从事各种活动。壁画中的建筑物都以解析透视法处理,形成近小远大的鸟瞰式构图。主殿三楼前的四面壁画绘有手执法轮、鲜花的宗喀巴像,周围除天神、菩萨像外,还有许多身着官服者正献哈达等礼品。寺内译经场墙上绘有各国佛学学者盘腿而坐,一人朗诵,一人记录,一人高坐正在校正。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翻译佛经的情景。壁画具有较高水平,富有钦赤画派的风格。
  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南的扎什伦布寺壁画,丰富多采,主要有《米拉日巴修行图》,内容表现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艰苦卓绝的一生,突出其勤劳好学的主题思想。《游泳图》描绘三个僧人游泳的场面,有涉水、仰泳等姿态,流水、浪花、漩涡线描纤细而富有动感,与泳者动态构成一种美的旋律。
  西藏萨迦寺白描人物舞蹈画面是喇嘛寺庙壁画的上乘之作。萨迦寺壁画历来以元风闻名,白描人物舞蹈图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人物动态刻画细腻,线描纤细、准确而有力。面部表情神气十足,双手、双脚动感强烈而逼真,飘带如风,点缀华丽。舞者飘飘欲仙。
  布达拉宫壁画,从1648年开始绘制,集中全藏66位绘画艺人,经十年完成,可谓历时旷久、耗资巨大。整个殿堂壁画工细、写实,色彩富丽,题材广泛,特色鲜明。达松廊道内绘有“唐皇五难蕃使图”、“长安城郭图”、“文成公主进藏图”。司西平措殿四壁绘有第五世达赖喇嘛一生的活动。如“五世达赖喇嘛觐见清顺治图”、“固始汗与第巴桑吉图”,描绘了1644—1661年间,清顺治时派蒙古亲王固始汗赴藏支持第五世达赖喇嘛的大臣第巴桑吉的历史事件。红宫二楼回廊绘有698幅壁画,除本生故事、佛像外,反映西藏山川地貌、风物习俗的壁画也不少。如“拉萨小昭赛玉会”等。还有描绘重建布达拉宫时,石匠开山凿石、农奴背负重石、攀登运料、木匠搭梁造屋、监工巡视,以及一匠人正从高空摔下等场面。红宫宫室内墙壁上绘满佛典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壁画,内容十分广泛。技法上运用散点透视和单线平涂的画法,色调鲜艳。有的用数百幅壁画构成一套连环画,描绘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总之,布达拉宫壁画,宏伟壮观,实为藏传佛教艺术之精华。
  青海塔尔寺壁画别具一番情趣,构图完美,主题突出,装饰性很强,侧重于线条勾勒,人物的轮廓鲜明并富有个性。色彩金碧辉煌,由于采用自制的自然矿物作颜料,故虽历经沧桑,而色泽艳丽如初。显示了藏传佛教艺术独有的特色。
  各地喇嘛庙的壁画大多绘于墙壁上,但塔尔寺壁画却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直接绘画于墙壁上,而是先按墙壁的尺寸做好木框,把经浸泡、磨压、刷胶处理过的画布平铺于木框内,然后画师在家里或在画坊里,在这表面柔软平滑、不露布孔的绷好的画布上,金碧重彩精工描绘,再将它嵌置在墙壁上,这俨然是一种“布面壁画”。由于绘制的方法与“唐卡”有些相似,所以有人将它视作“唐卡”的一个类别。但“唐卡”是与此有别的,因为一般所说的“唐卡”是指幅面小、四周镶以彩色绸缎,并可以卷轴收藏的布质佛像画,它常吊挂于经堂或舍内。
  喇嘛教寺院壁画内容丰富而饶有趣味,是为了弘扬佛法和美化环境而制作的。壁画内容大都是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等等。画师们往往把这些故事融会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伴之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衬之以白云绿水、亭台楼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间意味,使信徒、游人漫步在这“佛国仙境”时,顿感美的愉悦和人间的情趣。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625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