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西藏玛尼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46
颗粒名称: 八、西藏玛尼石
分类号: K28
页数: 3
页码: 315-317
摘要: 玛尼石是藏族同胞在他们认为有灵性的地方用石堆和兽骨等堆垒起来的简易祭坛(玛尼堆)上的石块。骤然看去,这些放在祭坛上的石块并没有什么奇妙的地方,然而走近审视,便可以出乎意料地看到,几乎每块石头上都镌刻着经文和图像。图像的内容丰富极了,诸如庙宇、人物、宝塔、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护法灵怪、佛院、菩萨,乃至于小猫小狗,无所不有,几乎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玛尼石上找到记录。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玛尼石是藏族同胞在他们认为有灵性的地方用石堆和兽骨等堆垒起来的简易祭坛(玛尼堆)上的石块。骤然看去,这些放在祭坛上的石块并没有什么奇妙的地方,然而走近审视,便可以出乎意料地看到,几乎每块石头上都镌刻着经文和图像。图像的内容丰富极了,诸如庙宇、人物、宝塔、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护法灵怪、佛院、菩萨,乃至于小猫小狗,无所不有,几乎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玛尼石上找到记录。
  玛尼石的刻法,因石料和地区各有不同。玛尼石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产物,当佛教与本地原始宗教合流后,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大大丰富并扩展了这门艺术。
  近几年来,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藏南定日县长〓拉寺和卓布得寺发现石板雕刻造像近200块,从而为玛尼石的早期造型找到了珍贵资料,也为佛教与苯教的融合找到依据。这批石刻造像数量多,内容丰富,其中三十余种面目不同、姿态各异的禽兽首人身造像,风格独特,对探索西藏艺术的源流,尤其是玛尼石的起源有一定价值。这批石刻造像均取材板岩,采用浅浮雕技法,风格古朴粗犷,内容有释迦牟尼、欢喜金刚、度母、双身佛母、天王、弟子、莲花生及许多面目狰狞、造型怪诞的护法神像。禽兽首人身像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均袒裸身体,只围虎皮裙,背饰火焰纹,足踏圆角三角形垫台,并都呈凶猛威武相,使人望而生畏。
  本来禽兽首人身像是作为苯教的神出现的,到了公元8世纪,印度大师莲花生受藏王赤德松赞之请入藏传播密法,他巧妙地将苯教仪轨容纳进佛教,并将苯教的神袛改变为佛教的护法神。
  定日县这两寺的石板雕像,可能是佛教传入西藏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雕刻时代约西藏佛教前宏期后期至后宏期前期之间,即公元9世纪至公元11世纪之间①。这就为玛尼石内容的形成问题,提供了典型的例证。
  在藏西古格王朝遗址,有环山而筑的以巨大的卵石为材料的玛尼墙,“高僧布道宏扬佛法”的内容特别多,其中一块白卵石线刻的阿底峡像堪称上乘佳作。这块距我们八九百年的石刻,表现的是当年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僧人在坛场激越辩经的情景:他双目微闭,左臂辅助着振振有词的利口,厚厚的袈裟也飞动起来,以有力的笔触表述他的宇宙观,呈现了既遥远而又崇高的艺术形象。这批精美而又古老的玛尼石,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8世纪以后,佛教越过峥嵘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西藏高原上创基立业的艰苦足迹,使目睹者会顿时领略到,蕴寓其中的富有生气的艺术魅力。
  玛尼石的作者,藏语称“朵嘎”,即刻石头的人。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农牧民,同时又是艺术家,通过他们强劲有力而又巧妙无比的双手,经年累月地刻制了的成千上万块反映藏民生活和理想的玛尼石。
  千百年来,藏族同胞间有一个牢固的传统观念,即多画多刻一尊佛像或玛尼石,有如多朝一次圣、多转一圈经,在今生或来世是可以荣获嘉惠或庇护的。因此他们特别注重多刻多画,而究竟是刻的何佛何神似乎并不在意。严格的造像经典在民间艺术家眼里看的并不要紧,不通佛典经纶并不妨碍对自己善良心灵的表达和对客观世界中美的敏感。与其说他们在创造神灵和理想的天国,不如说他们是在表现高原的现实世界和活灵活现的人,即把藏胞的希冀、祈祷和善美的“心灵的波动铭记在物体上”。
  这里,森严的寺庙殿堂里相当规范化的菩萨、度母和标准形象的护法神,在“朵嗄”手下变成可亲可善的活人,这些人应是他们熟悉的身边人。还有一部分玛尼石刻,刻画的是牛羊猫狗鸟鱼虫之类的动物形象,牛羊是牧人的财富体现,牧犬是牧人朝夕相处的伙伴。倘若伙伴不幸被豹狼咬死或老死,主人一定不惜重金请人刻出伙伴的形象,虔诚地送到玛尼堆上,以求亡伴的灵魂早日转世。作者情真意切的创作意识,从沉默的石块中渗透出来,使人感到情到、爱到、心到,刀也到。
  玛尼石的作者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净化了的优美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感到满足而自得,并意识到自己与大自然是融溶为一体的,他们刻画的玛尼石,是情感的袒露和心灵的宣泄,藏胞们世代连绵地而又是默默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尽管玛尼石刻的主要功能还在于为宗教服务,使那些构成宗教神秘语言的象征看得见、摸得着,但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娱自慰性的。
  西藏玛尼石刻,宛如熠熠生辉的宝珠,散置在万里高原上,它折射出西藏人民生活的多角度的美。我们站在优美的玛尼石前,会得到神奇与美的享受。
  在西藏高原的牧场、城镇、寺院、农村、山谷和江湖之畔,随处都可以看到的玛尼堆上的玛尼石刻,它那丰繁的内容和永久的艺术魅力打动着每个目睹者的心扉,使人忘却了它的刀法、设色,甚而想不到它是石头,准确的造像法、构图法在这里统统成了多余的东西,唯有作者注入到玛尼石中那颗真诚善良的心灵才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在高原雪域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滋长出芳香的奇葩! 西藏是玛尼石艺术的发祥地和分布最多的地方,然而它分布的地域并不限于西藏,随着藏传佛教的流布,它广泛地分布于青海和内蒙古各地。每当看到它,就像看到藏胞们心中闪耀的那颗善良之心,就会得到美的享受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附注

①郭周虎:《西藏定日发现一批石板雕像》,《中国文物报》1991年6月2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56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