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内蒙古蒙古族和汪古部的顾姑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18
颗粒名称: 六、内蒙古蒙古族和汪古部的顾姑冠
分类号: K28
页数: 5
页码: 299-303
摘要: 汪古部是金元时代及其之前活动于今内蒙古阴山东段地区的一个部族,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以及大青山之南的呼和浩特市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凉城县、卓资县、土默特左旗等地,建立过一个封国,与成吉思汗家族“世婚世友”,是元代的姻亲之部之一。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汪古部是金元时代及其之前活动于今内蒙古阴山东段地区的一个部族,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以及大青山之南的呼和浩特市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凉城县、卓资县、土默特左旗等地,建立过一个封国,与成吉思汗家族“世婚世友”,是元代的姻亲之部之一。
  在元代,蒙古族和汪古部的贵妇中,流行着一种分外有趣的高帽,叫做顾姑冠,又写作姑故、固姑、罟罟或故故。当时,一位叫威廉·鲁不鲁克的西方旅行家称顾姑冠为鲍卡。他在《东方国家纪行》中,形象而生动地描写过它,说这种顾固冠长半臂或更长一点,顶端呈四边形,就像圆柱头一样,里边是空的。妇女的头发罩在“鲍卡”里面。顾姑冠顶有一根草茎、羽毛、细芦苇做的枝条,上端饰以蓝格茵茵的孔雀毛,顺着枝条四周饰以公鸭尾巴羽毛。倘若是基督教徒,还在顾姑冠的侧面,缀以铁制或木制的十字架,表示戴冠者的信仰。鲁不鲁克绘形绘色地描写那些使他感到惊异的头戴“鲍卡”的蒙古贵妇人:“如果许多妇女一起骑马行走,从远处看去,就像戴着头盔举着长矛的士兵,……‘鲍卡’就像头盔,枝条就像长矛。”这些富有情趣的生动记载,把我们又引回了那个时代,恍如真的看见了骑着骏马的妇女,头戴顾姑冠在花的草原驰骋的情景…… 鲁不鲁克看到并描绘过的顾姑冠,不知在什么时候,在世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在一些古籍中,仍保留着“顾姑冠”的档案记录而已。
  文物考古发掘,使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得以重新目睹这失传多年、富有浓郁民族风味的顾姑冠。1974年,笔者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王墓梁”元代汪古部贵族耶律氏家族陵园中,发掘出土十来个顾姑冠,它是用桦皮围合成的长皮筒,用针线缝在一起的。一般高不及尺,外面包裹着色泽艳丽的花绸,上面缀以形形色色的饰珠、飞蝶、饰片等物。绚丽多姿并富有意味的顾姑冠,虽然形状相近,但并非千佛一面,而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诱人之处。比如“王墓梁”10号墓出土一件,皮筒外包扎着一层黄纱布,上面有用纸和彩绸制成的绿色花带,带上缀以鲜花、玉叶和植物,以及长蔓样样齐备。还有包着孔雀毛的枣核形饰件,用彩线缝缀在黄纱布上,在两个枣核形饰物间点缀着用丝绸做成的涂着金边的云形装饰和用孔雀毛做成的花朵。此外,在这顶顾姑冠上,还插着富有色彩的蓝格茵茵的孔雀毛。“王墓梁”6号墓出土的顾姑冠,外包金光闪闪的团花绸,上系一对錾有精美花纹的金筒、云形铁饰片。每顶顾姑冠,都包裹以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不相同,上面装饰着各式松石、琥珀制成的串珠。这一顶顶构思奇巧、富有韵味的顾姑冠,又一次证实了蒙古族和汪古部的艺术家具有高超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见于“王墓梁”耶律氏陵园的顾姑冠,在汪古部和蒙古族的贵妇人中是十分珍贵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说:“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绢,其未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徊。”南宋使者孟珙和徐霆都亲眼看见过这种桦皮高帽。孟珙返宋后,在他所写的《蒙鞑备录》一书中说:“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王国维在《蒙鞑备录笺证》中说:“霆见姑姑之制,尺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尺长柳枝或铁打分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木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以上所指的是蒙古人的旧俗,到元代末年,则上下通插雉尾,有杨允孚“滦京杂咏”为证,诗曰:“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自注:“凡车中戴固姑,其上羽毛又尺许,拨付女侍,手持对坐,虽后妃驭象亦然。”由此可见,在“王墓梁”出土的顾姑冠上的孔雀毛应即杨允孚所谓的“修翎”,是元代蒙古族贵妇人中普遍流行的顾姑冠上插雉尾的习俗的反映。
  在胡敬南薰殿图像考下永乐大典服字韵载蒙古冠服引析津志上,对顾姑冠上的装饰品作过详细的描述:“罟罟以大红罗幔之,胎以竹凉胎者轻,上等、大次、中次,小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属,于其前。复以珠缀长条像饰方法掩络其缝,又以小小花朵,插带翎筒以带。鸡冠尾出台山,今真定人家养此鸡以取其尾,甚贵。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儿,染以五色,如飞扇样。”①大概各地的顾姑冠大同小异,而没有统一样式。
  蒙古族和汪古部贵妇人的顾姑冠,也为当时的西方旅行家所注意,除前文提到的威廉·鲁不鲁克外,13—14世纪的欧洲旅行家,曾描述过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那些蒙古大汗们所处时代使人感到惊异的那种妇人帽子。普兰·迦尔宾称顾姑冠为“鲍吉塔克”或“鲍卡”,他说:“已婚妇女穿一件肥大的前面开衩到底的长衣。她们的帽子,戴着一种圆形帽子,用树枝或树皮做成,长半臂,顶端以四边形收口。这种帽子由下而上越来越宽,顶端有一根金制、银制或木制的细长树条或者羽毛。这种帽子缝在可以披到肩上的衣帽上。”这种特殊的帽子,具有礼帽的性质。普兰·迦尔宾说:“蒙古贵妇人,不戴上这种帽子,她们是不肯在人前露面的,别的妇女也是根据这种帽子来识别他们的。”②看来顾固冠不仅是一种礼帽,也是标明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标志。
  见于汪古部墓葬和古籍记载的顾姑冠,也见于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伊赫—腾格里—阿姆地方博格多乌拉山的岩画中③。在那里的山崖上,刻有一个蒙古妇女立像,她穿着典型的蒙古服装,面向观众,脚蹬尖头皮靴,身穿蒙古袍。这个妇女的脸型是典型的蒙古型,宽而圆,眼细,稍微斜视,侧面可以看到一只细辫。她头上戴着一顶高得出奇的顾姑冠,就像一顶略成弯形的高筒帽。上端侧面有一突起,上端中间竖有一苗似乎是细细的有枝杈的小树或是一根有四个杈的弯弯的树枝。图形中的顾姑冠,与“王墓梁”汪古部陵园中出土的基本一样,图形中顾姑冠顶端的突起明显地与普兰·迦尔宾和威廉·鲁不鲁克提到的四边形帽顶相符,至于其上的小树也为西方旅行家和我国南宋使者徐霆指出过。
  此外,在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元朝一位皇后的画像,这幅画无疑是中国宫廷画家的手笔,这个妇女的头上也戴着高高的顾姑冠。 从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元代蒙古族和居住在阴山南北的汪古部中,贵妇人中都流行着头戴顾姑冠的习俗。用桦树皮做冠帽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种传统的冠冕制度,晋代郭义恭《广志》说:“乌丸与匈奴人同俗,大夫、妇人为木帻,朱染之,如杆盆以沓头。”桦皮制作的顾姑冠,应是“木帻”之一种,它很可能与乌丸(乌桓)、匈奴沓于头上的木帻有源流关系。汪古部和蒙古族戴顾姑冠之俗,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现象。

附注

①转引自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载《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②普兰·迦尔宾:《蒙古人的历史》。 ③A·11·奥克拉德尼科夫:《博格多乌拉山麓石崖上的蒙古古代人像、铭文和图形》,译文见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文物考古参考资料》1980年第2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564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