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蹀躞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402
颗粒名称: (三)蹀躞带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4
页码: 279-282
摘要: 蹀躞带又作?鞢带,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腰带,其上以系佩刀子、解锥等游牧民族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要特征,故在带鞓上系佩物品的腰带都称作蹀躞带。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服饰 风俗习惯

内容

蹀躞带又作?鞢带,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腰带,其上以系佩刀子、解锥等游牧民族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要特征,故在带鞓上系佩物品的腰带都称作蹀躞带。
  在已往的考古工作中,曾在一些辽墓中发现过若干腰带,但因革鞓或丝绦腐朽,仅存带扣、带銙、铊尾、带箍等带具,清理时原来钉缀部位已不得判断,而无法复原。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五条腰带,其中有三条完好,是用银皮代替革鞓制成的,从而使我们见到了完整的辽代腰带,可由此得到启示,并据此去复原以往辽墓中出土的腰带,这就为我们探寻契丹蹀躞带的形制找到了一线光明。该墓出土的五条腰带:其一是金銙银蹀躞带,束在驸马萧绍矩腰部;其二是金銙丝带,束在陈国公主腰部;其三是银铜銙银蹀躞带,置于主室地面的东北侧;其四是玉銙丝蹀躞带,置于驸马萧绍矩尸体右后侧的尸床下;其五是玉銙银带,置于公主与驸马尸体间头部上方的尸床上。这五条腰带中,有三条带身是用银片制作的,这种带显然不是实用品,而是仿效实物制作的殡服组成部分。
  辽代的蹀躞带,是契丹服饰的组成部分,只有契丹人才去系束。根据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蹀躞带的样式,对以往契丹墓出土的腰带的复原或推测,可以将契丹的蹀躞带大致分做三种不同的式样。
  第一种蹀躞带。这种带只出土在契丹贵族墓中墓主人的尸体上,是高级官员在严肃场面束佩的腰带,带具质料有金、玉、银、铜等数种,带銙数目有5、7、11、12个不等。在世传绘画《契丹人骑马出猎图》上有人腰束这种带,其正面革鞓上有四个方带銙,左下系佩环,右下系刀子和袋。① 见于契丹贵族墓中的此种蹀躞带,保存最完整者,是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内出土的驸马尸体上所束金銙银蹀躞带和玉銙丝蹀躞带。此外,属于此种蹀躞带者,还有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的金蹀躞带、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玉蹀躞带、敖汉旗李家营子2号辽墓出土的金蹀躞带、奈曼旗奈林稿2号辽墓出土的金蹀躞带、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辽墓出土的铜蹀躞带,辽宁朝阳县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鎏金银蹀躞带,吉林扶余县西山屯辽墓出土的玉蹀躞带等。
  以上九条蹀躞带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均为单带扣单铊尾式,都在方銙上穿‘古眼’,自‘古眼’下系小带,在小带上佩系物品”②。现以保存最完整的束在驸马箫绍矩腰部的金銙银蹀躞带为例说明这种腰带的构成和特点。这条带长156厘米、宽3厘米,带身用银片代替革鞓制作。带身中部缀方形金带銙11件,前端缀方形金带扣并附有金带箍,后端缀桃形金带銙五件和圭形金铊尾一件。方形玉带銙和圭形玉铊尾上都有凸起的锤鍱兽面纹。方形銙下部有“古眼”,内穿仿小革带的窄银片,上缀小金銙和铊尾,以备悬佩物件。在左、右两侧的第二条小带上各系金花银囊一件,中空无物,其内侧相邻的小带下端各有一件倒置葫芦形金饰③。带身悬多种物件:右下腹垂有带银鞘的银刀和带鎏金银鞘的玉柄银锥各一件,左下腹垂有带银鞘的银刀子、琥珀小瓶、琥珀双鱼形佩、琥珀鸳鸯各一件。在这条带内还束有一条丝质大带,已腐朽,仅有痕迹可见。这条用银片做成的腰带带身为单带扣单?尾式,正是第一种蹀躞带的典型样式。
  同属于第一种蹀躞带的辽宁朝阳县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鎏金银蹀躞带就与之不完全一样。这件蹀躞带或称“鎏金银质戏童纹大带”,带鞋已朽烂无存,仅存带具,包括鎏金银带扣一件,鎏金银带銙五件,鎏金银铊尾一件。其中方形銙和?尾上饰以“戏童”图,方形带銙上有略呈“山”字形的“古眼”。鎏金银带扣铸印水波纹,中间有活动的卡针。① 第二种蹀躞带。这种带目前只见出土于契丹贵族妇女墓中,带身是用丝绦做成的,而非革鞓,带上也无带扣和?尾,直接将丝绦束结于身后。这种带上也悬佩刀子和饰物,故也应属于蹀躞带之属。以陈国公主尸体上所束金銙丝带为例,“丝鞓已腐残,仅存八件龙纹金带銙,出土时竖立排列于公主腰后及两侧。根据丝鞓残迹和带銙形制推测此带应是一条大带,八件金带銙,模压成形,形制基本相同,花纹细部錾刻。正面纹样,四件是升龙,四件是降龙。根据出土时的位置判断,四件錾刻升龙的略大的金带銙缀于丝鞓中间,四件錾刻降龙的略小的金带銙缀于两侧”②。察右前旗豪欠营子6号辽墓契丹女尸腰部所束之带比陈国公主尸体上所束之大带要简单一些,此带丝绦已朽,仅存少许残迹而已,带宽约5.5厘米,分四层。在女尸腰部左侧,佩系两件同插在一个朱漆木鞘内的玉柄铜刀子③。丝绦上无带扣和?尾的带,一般称作大带。看来这种带,一般由契丹贵族妇女所束用。
  第三种蹀躞带。可能是官员或侍从着常服时束系的。只在陈国公主墓主室地面的东北侧发现过,是银、铜銙银蹀躞带。带身用银片代替革鞓,前端缀扁圆形银带扣,带扣内侧有一银带箍,带身缀圆形银带銙3件,其后缀桃形铜带銙3件,后端缀圭形银铊尾。在圆形银带銙的“古眼”内,穿系银片制的小带。从前端数第一条小带分为两段,用两个小带扣连接;第二条由两段组成,用一个带扣连接,下端缀两个并排的曲柄,以便悬挂较大物件;第三条小带较短,与第二条小带基本相同。① 除此之外,此种带也见于库伦旗前勿力布格第6号辽墓,墓道东壁所绘墓主人出行图上,墓主人着契丹服,腰束红色鞓革带,左下方佩短刀一件。②另见于辽庆陵东陵壁画中,在墓道东壁第57号人物为一侍卫,腰束红鞓革带,前缀一方形带銙,佩系刀子一件;前室北甬道东壁第17号人物腰束红鞓革带,佩弓和弓囊。③ 这种带所缀方銙不多,时常无“古眼”,即使有也不多,带上佩系物品也较少。佩系的物件有弓、弓囊、刀、剑、角锥等武器或用具,不见玩物:佩饰、袋囊等奢侈品。比如世传《契丹人骑马出猎图》上所绘侍卫和随从人员,就是束系此种腰带,佩系弓、弓囊、短棒等物。带身缀单带扣单?尾,有“古眼”的带銙少,所系小带也少,小带末端不缀铊尾,而缀并列的曲柄,供悬佩较大物件之用。
  总之,契丹人腰束的蹀躞带,是北方草原游牧民,为携带生活所需随身佩带的物品而创造发明的,它是在草原环境萌生的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对牧民的生活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