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85
颗粒名称: (一)头衣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7
页码: 268-274
摘要: 头衣就是帽子之类,古时又称元服。契丹的头衣,依制作的头衣质料,约可分做金冠、毡冠、皮冠、纱冠和巾帻诸种。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服饰 风俗习惯

内容

头衣就是帽子之类,古时又称元服。契丹的头衣,依制作的头衣质料,约可分做金冠、毡冠、皮冠、纱冠和巾帻诸种。
  第一类是金冠。金冠是契丹社会最高规格的礼冠。《辽史·仪卫志》谓:“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又《辽史·礼志》谓:“贺生皇子仪;其日,……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入”,“贺祥瑞仪:声警,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立”。可见朝中每有重大祭祀典礼或喜庆仪式,契丹君臣辄头戴金冠去参加。辽初,“皇帝服实里薛衮冠”,也应是金冠之属,因为“实里薛衮冠”可能是由貂蝉冠发展而来的,而貂蝉冠是以黄金为冠盔,上插两条貂尾,垂于胸前。
  从考古发现看,契丹的金冠,并不一定是用纯金做的,有的则是银质或铜质的,只是表层鎏金而已。各地契丹贵族墓中陆续出土的各种式样的金冠,为解开契丹金冠的款式之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出土的各式金冠举例说明于下。
  高体鎏金银冠是辽陈国公主墓驸马萧绍矩所戴的。银质鎏金。冠高31.5厘米,重587克。“冠由16片鎏银片重叠组合,薄银片先分片锤击成型,再用细银丝缀合冠整体。冠前面正中两片,呈云朵形,上下叠压缀合。两侧由下至上叠压三重12片云朵形银片,每两片为一组,用银丝连缀。冠背面两片较大,上下叠压缀合,下片云朵形,上片莲瓣形。冠箍口用一长条薄银片顺长对折成双层,卷曲成圆环形冠箍,接口处用银丝缀合,与冠体的接合同公主的高翅鎏金银冠。冠正面饰有对凤,用银丝钉缀。围绕冠正面对凤的上下左右,缀以鎏金银圆形冠饰22件,各饰件上錾刻有凤、鸟、鹦鹉、鸿雁、火焰、花卉等不同纹样,内容极为丰富。冠箍外侧周边錾刻缠枝卷叶纹”①。宋人孟元老曾在宋都汴京亲眼目睹过顶戴金冠的契丹使臣,谓:“正旦大朝会,……诸国使入,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②从这件高体鎏金银冠银片大而尖圆形同莲瓣看,与孟元老所见略同。
  高翅鎏金银冠发现于陈国公主墓,系公主顶戴之物。此冠亦用鎏金镂雕银片制成。“先用薄银片分片锤击成各部位的形状,或镶嵌组合,或用细银丝缝缀加固。金冠高筒式,圆顶,冠箍口略有收束,两侧有对称的立翅高于冠顶”②。立翅及冠体正面均镂饰相对的鸾凤,周围衬以卷云纹,冠顶上部缀饰一个盘坐于莲座之上的高髻长须道教人像,边缘饰有九株灵芝。这类高翅金冠,在阿鲁科尔沁旗辽墓中亦有发现,只是高翅顶端不呈尖状而略作圆角方形而已。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一契丹贵族夫妇墓,也发现一顶丝质高翅冠。说明这种高翅冠在辽代契丹贵族妇女中曾长期流行过。这种冠式,在契丹故地源远流长,在赤峰英金河古代人面岩画中,就有头戴高翅冠的形象①。
  筒式金银冠它是用金片或银片圈拢成筒形,前高后低,冠面饰以各种花纹。此类冠式,在辽宁朝阳前窗户村和建平张家营子等契丹墓葬中均有实物出土②。其中张家营子出土的系鎏金银质。冠面锤鍱出纹饰,主体纹饰是二龙戏珠,正中上方有一火珠,两侧二龙蹲坐,在二龙空隙及冠体后部遍饰花草纹,周边饰以如意纹。这种冠式在契丹社会颇为流行,它由唐代的菩萨冠发展而来的。
  金花金冠出土于内蒙古库伦5号契丹贵族墓③。鎏金铜质。冠口以鎏金铜片圈拢而成,上接四条等距鎏金铜片,将冠体平均分成四个单元,各单元均镂雕以牡丹花纹作地,上饰以鸾凤。四条铜片相交处即为冠顶,上缀一朵鎏金铜质莲花。金花缀饰冠帽,是契丹冠式的一种传统做法。《册府元龟》卷九七二谓:“梁开平二年,阿保机妻进金花头饰。”《契丹国志》也说“以金华为饰”是汉魏步摇冠之遗像。库伦5号契丹墓出土金花金冠,又一次证实,它在契丹贵族社会中是很流行的。
  三叉式金冠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一座契丹墓葬中曾出土两件金质人形饰件,头戴三叉式高冠。这两件金人是用纯金片锤鍱錾刻而成的。顶戴三叉冠饰是社会首脑人物权位之象征。金人头戴三叉式高冠,冠口有檐,厚并加饰,冠上三叉作圭形,突兀耸立,气度非凡。这类冠式,是亚洲北方草原地带常见的一种冠帽形式,同类冠式可见于柏林民族博物馆所藏“西域人像”画卷①。在契丹故地西辽河流域的古代人面岩画遗存中,头戴三叉头饰者也十分常见。②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冠帽,是契丹社会神职人员或高级僧侣所服之冠”③,这种推断是有道理的。
  总之,头戴金冠或银冠之俗,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一种传统的冠帽之制,先后在草原建立霸业的匈奴、鲜卑等族的首领人物都有顶戴金冠之习。契丹建辽之后,继承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戴金冠之俗,并吸收了中原和中亚等地的礼俗,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金冠之制,这是对草原衣冠制度的承袭与发展。
  毡冠与皮冠是契丹的第二类头衣。契丹世居的北方草原地带在“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④这种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反映在衣食文化上,冠帽以毡、皮为材料是很自然的。
  金花毡冠它是金冠与毡冠巧妙的结合而成的。《辽史·仪卫志二》谓:“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宋代宋绶的《契丹风俗》有类似记载,谓:“蕃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③。可见金花毡冠是契丹臣僚的朝服冠式。这类的金花毡冠的实物,在考古出土文物中也见到过。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2号辽墓中,曾出土一件鎏金铜凤冠,根据原发掘报告,这件冠的形制是:“两侧为展翅卷尾凤,凤爪下各连一鹿,两凤间为两只羊以角顶托一颗火球。带状额箍,箍面阴刻卷叶纹与圆圈纹。”⑥这件出土的鎏金铜凤冠,实际上只是冠的额饰部分,其冠体胎架,应是毡革做成的。根据其形制推之,很像是宋绶所见的遗有步摇冠“遗像”的金花毡冠。
  皮冠契丹皮冠有卷檐帽和长耳帽等式,是为适应北方草原酷寒多风的生存环境而制作的一种冠制。卷檐皮帽常见于辽墓壁画,如库伦1号辽墓壁画中男主人和女主人身边的侍女,即戴着这种皮帽①,其中男主人的皮帽卷檐由上翻的帽遮和帽耳组成,上面露出尖尖的帽顶,上翻的帽遮和帽耳色为紫黑。《契丹国志·衣服制度》谓:“贵者被绍裘,貂以紫黑色为贵”,库伦辽墓是契丹贵族萧孝忠家族墓地,与墓主人显赫的社会身份正相吻合。但这种情况,亦非必然,库伦1号墓壁画中侍女所戴皮帽,其式样与男式皮帽很相近,只是帽耳呈圆形,帽后缀有花结而已。类似情况亦见于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辽墓壁画②,着此皮帽者也为一社会下层人物。可见当时戴此种皮帽者,亦没有贵贱之限。这种卷檐帽,还常见于宋人和金人的绘画作品中,如宋人所绘《射猎图》中的男女骑射手和金人张瑀《文姬归汉图》中的文姬,都戴此种皮帽。
  长耳皮帽可见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石棺画《群牧图》中的契丹牧人像③。但见此人皂靴短衣,头戴长耳皮帽,上插山鸡尾,手执牧鞭,迎风而立。
  圆顶毡帽契丹人以毡料制作的圆顶帽亦见于库伦1号辽墓壁画中。该墓墓道北壁所绘女主人,“头戴黑色瓜皮帽,帽缘扎绿中带”。此墓天井北壁所绘的四位侍女,其中两位所戴黑色高体圆帽也似为毡帽。此外,库伦7号辽墓壁画中所绘墓主人,手托圆顶瓜皮式高帽,帽顶正中以金玉为饰,也似为毡帽。可见这种帽子是契丹社会流行的便帽。契丹民族素来崇尚黑色,视黑毡为上等衣料。《魏书·契丹传》谓:“熙平中,契丹使人祖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黑)毡为上服,人给青(黑)毡两匹。”可见契丹人的圆顶毡帽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既与特定的人文环境有关,也与传统的习俗有关。
  平顶毡帽这种毡帽男女有别。在北方草原民族中源远流长。《多桑蒙古史》卷一谓:“(鞑靼)头戴各式扁帽,帽缘微鼓起,惟帽后垂缘宽长若棕榈叶,用两带结系于颐下。带下复有带,任风飘动。”契丹平顶毡帽,男式可见于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壁画中〓宴饮图①。图中的男主人正襟危坐,红衣大带,头着平顶毡冠,前额加饰,脑后飘垂尖长状饰物。冠体扁平,耳侧有带,系于颐下。女式平顶毡帽,见于库伦1号辽墓天井北壁壁画。所绘四位侍女中有三位着冠,其中两位着黑色圆顶毡帽,另一侍女戴平顶毡冠,冠体上宽下窄,帽缘下扎系巾带,脑后作结。
  除此之外,毡冠之中还有一种毡笠。这种毡笠可见于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萧义墓壁画②和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壁画。它是契丹平民所戴的头衣。其形尖顶圆形,状若斗笠,有带系于颐下。它流行广、延续时间长。《宋史·舆服志五》谓:宋大观七年,“诏敢为契丹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可见它的影响已及于中原。
  契丹人第三类头衣是纱冠与巾帻。纱冠和巾帻本系中原平民的常服,至魏晋之世,为方便戎事,社会上层人物方流行巾帻裹头,由于裹头的巾子通常以黑纱为之,故称乌纱帽。至隋晚期,原来的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折上巾又称幞头。至唐代,幞头逐渐变成文官的头衣。当时的幞头仍用黑纱为之,故也称为乌纱帽。契丹建辽之前,中原流行的幞头也为契丹所用之。
  契丹官服,除前述金冠和金花毡冠外,又有“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珠”①。唐宋之际的乌纱帽形制有两式:前有半圆形的顶,脑顶后部有后山高起,在后山之下,向下斜展两脚者为展脚幞头;在后山之上,向上斜出两脚者,谓之交脚幞头。契丹朝服中的纱冠,当为展脚幞头。契丹的纱冠式样,可见于敖汉旗康家营子辽墓壁画的《仪卫图》②和库伦7号辽墓壁画,与唐宋的展脚幞头稍异之,因契丹展裹脑后没有高山,只裹成半球形,斜下展脚。
  契丹君臣喜服的另一种巾帻是幅巾。《辽史·舆服志》谓:“皇帝紫皂幅巾……臣僚亦幅巾。”辽中晚期之后,幞头和幅巾被规定为契丹君臣的官服,“诏非勋戚之后及夷离董副使并应承有职事人,不戴巾”③。
  除幞头、幅巾外,契丹社会还流行一种绢纱质地的圆形便帽。这种便帽常见于辽墓壁画中,是一种扁平黑色小帽,如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辽墓壁画和库伦2号辽墓壁画均可见之。契丹士庶均可服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