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蒙古、新疆突厥人的工艺制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76
颗粒名称: 五、内蒙古、新疆突厥人的工艺制品
分类号: K28
页数: 6
页码: 245-250
摘要: 突厥于公元6世纪游牧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自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突厥汗国曾作为强大的部落联合体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当其全盛之时,版图东抵兴安岭,西达铁门关。①“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②,被史家称为“震动了整个干燥亚洲大地的突厥”③。当时,漠南的内蒙古和新疆一带是其重要的根据地。贞观二年(628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在漠北失利于薛延陀之后,漠南更成为他的栖身之地。颉利败亡以后,唐于漠南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属六州。其后颉跌利施可汗重建突厥汗国,他以黑沙城(在今呼和浩特北)为南牙。继立的默啜可汗于神功元年(697年)向东发展,破契丹及奚,不仅内蒙古,连今东北的西南部、河北北部均为突厥铁骑经常出没之处。根据这一历史背景,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出现突厥遗物就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突厥于公元6世纪游牧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自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突厥汗国曾作为强大的部落联合体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当其全盛之时,版图东抵兴安岭,西达铁门关。①“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②,被史家称为“震动了整个干燥亚洲大地的突厥”③。当时,漠南的内蒙古和新疆一带是其重要的根据地。贞观二年(628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在漠北失利于薛延陀之后,漠南更成为他的栖身之地。颉利败亡以后,唐于漠南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属六州。其后颉跌利施可汗重建突厥汗国,他以黑沙城(在今呼和浩特北)为南牙。继立的默啜可汗于神功元年(697年)向东发展,破契丹及奚,不仅内蒙古,连今东北的西南部、河北北部均为突厥铁骑经常出没之处。根据这一历史背景,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出现突厥遗物就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突厥人的文化艺术在我国北方草原文化中占有光辉的一页,除了遍布于欧亚北大陆草原上的石人之外,还在多方面显示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的金器——步摇冠便是一例。
  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乡前河村乡民,在距地表半米深处,挖出的北朝窖藏的金饰五件,计龙饰一件,牛头鹿角形步摇、马头鹿角形步摇各二件,总重量531克。出土时金龙围绕四件金步摇,卷成一团。
  金龙项链长1.28米,重212克,两端均作龙头,龙身用金丝编缀,作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颇如鳞片相叠,弯曲如盘蛇。龙头用金片卷成圆管状,形制瘦长,精致巧细。角、目、鼻、耳对称地布于中脊的两侧。龙角是在一根直丝上绕密圈,镶嵌焊接在龙头上。龙眼用狭而薄的金片圈成,呈桃形,眼外加一周鱼子纹。眼侧有金线盘曲的龙须。再前是髭与鼻,鼻髭间有一串钉通到颔部,用以贯联衔环。双耳用金片圈成桃形,内嵌料石,惜已脱落。颔部中分线两侧分布六个金条圈绕成的圆圈纹与桃形纹,表示斑纹,原嵌有料石。龙嘴衔环。龙颈为两条平行的金线圈,外加鱼子纹,颈两侧以串钉与龙身相连。
  龙身开端用一根金线作七次屈曲,围合焊接封闭,构成一个富有弹性的环,固定在龙颈内的串钉上,作为第一节。第二节环做法相同,两端结合后焊接封闭。整个龙身由270环连缀而成。每一环各自成一个封闭圈,与其前后两环扣勾套连在一起,形成一条任意环绕、伸缩自如的长条。① 龙身上的附加装饰,有盾二、戟二、钺一、梳一,共有六件。其上均有金线圆圈纹和鱼子纹,原来都有镶嵌物,至今个别圆圈内尚遗有蓝、绿或淡绿色料石。戟、钺有环首,梳有穿孔,均以金丝双圈及绳套加曲线纽连缀于龙身。盾以连纽接于背部。
  金牛头鹿角形步摇二件。基座为牛面形,从基座上伸出分叉的枝条,看来像是鹿角。枝上系金叶各14片,皆能摇动。脸和角的正面用范浇铸。纹饰是用镶嵌、焊接等方法附加上去的。
  金马头鹿角形步摇二件。基座为马面形,也是从基座上伸出分叉的枝条,看来也是鹿角,枝上所系金叶各九片,面部镶嵌各色料石。
  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出土的北朝的金步摇,可以把我们引入远古时期妇女的头饰世界。《续汉书·舆服志》说东汉皇后盛装谒庙时的首饰有“假结、步摇、簪、珥”。关于步摇的形制,是“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黑、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①从这段描述看,步摇应是在金博山状的基座上安装缭绕的桂枝,枝上串有白珠,并饰以鸟雀和花朵。《释名·释首饰》谓:所说步摇,“步则动摇也”。至魏、晋,步摇相当流行。魏·曹植《七启》说:“戴金摇之熠烁,扬翠羽之双翅。”②晋·傅玄《艳歌行》谓:“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画出了步摇的形象。图中的步摇以两件为一套,垂直地插在发前。它的底部有基座,其上伸出弯曲的枝条,有些枝头栖有小鸟。从考古资料看,这种步摇一直延续使用到十六国、北朝时期。辽宁北票房身2号前燕墓出土金步摇两件,一小一大,基座均为透雕的金博山。小的从基座伸出12根枝条,大的为16根,枝上系金叶,已脱失不全,有的有金叶30余片,有的尚存27片。
  西河子与房身所出步摇虽基座有异,枝的样式也不同,但都有金叶,且叶子都能摇动。
  另外,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中还出土金冠饰一件。它是在两条弯成弧形的窄金片的十字相交处,安装扁球形叠加仰钵形的基座,座上伸出六根枝条,每根枝条上以金环系三片金叶。③ 西河子出土的金步摇,大约是要固定在巾帼上的。《后汉书·乌桓传》谓:乌桓妇女“髻着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箇步摇”。这里将巾帼与步摇并提,似乎暗示着二者是配合起来使用的。如果将巾帼改用硬挺的材料制成冠帽,再插上步摇,就可以为步摇冠了。
  《晋书·慕容廆载记》中说“时燕、代多冠步摇冠”,从出土资料看,内蒙古草原东部区,从汉至北朝,到处流行步摇冠。如果说在汉族居住区,步摇和步摇冠一般只作为妇女的首饰,而在魏、晋、北朝时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戴步摇冠的还包括男性的高级贵族。
  头戴步摇冠之俗,是魏晋至北朝各游牧民族共有的风俗习惯。西河子、北票西官营子和北票房身2号墓出土的步摇和步摇冠内层框架,是前燕、北燕、北朝的鲜卑和突厥人所冠用的。
  除步摇冠外,近年内蒙古还出土有突厥或突厥式的金银器。根据当时的习尚,突厥等族之权贵喜用金银器。这类器物造型、纹饰优美华丽,价值昂贵,是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有些金银器上刻有铭记,可资推断制器者的族属。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李家营子1号墓出土有折肩小银罐,装有带垫指板的环状把手,肩部的折棱很明显,应为突厥银器①。而在哲里木盟奈林稿东南的木头营子2号墓中出土的鎏金折肩单环状把手錾花银罐残器②,复原后与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部、濒临叶尼塞河上游的科比内2号墓中所出的突厥金罐极为肖似,也无疑是一件突厥银器。奈林稿木头营子2号墓出土银罐,不仅在形制上与科比内2号墓出土金罐肖似,纹饰也颇类似。科比内2号墓中,出土了两件錾花的折肩金罐,其中一件器身满布缠枝卷草,在颈部和腹部以枝蔓簇结成两排类似“开光”的莲瓣形,莲瓣之内填以凤衔绶带。其器形保持着突厥的传统式样。见于奈林稿木头营子2号墓、李家营子1号墓和科比内2号墓的金银罐,是突厥人习见的金银器,与此类似的在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的阿尔泰地区库赖草原和乌尔苏尔河沿岸突厥大墓中也出土过。比如在图雅赫塔3号墓中出土的,不仅有与内蒙古出土的类似银罐,而且底部刻有突厥文铭记,可转写为:turq saqumu sa〓y ar,意思是:“突厥设献银。”①设或译作察、杀、失,是突厥官秩中统制一方的领兵官,因而此器应为突厥某设所制。同型银罐在同地区的库赖第四地点1号墓中也曾出土,罐底部也有突厥文铭记,可转写为:ar……k(?)sadyn arligin as,意思是:“英勇的旅伴××人……与设”②。此外,同型银罐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蒙根·塔杰地方的突厥墓中亦发现一例。此器虽无铭记,但伴出物中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其年代当不晚于唐。
  内蒙古出土的突厥金银器中,不仅有带环状把手的折肩罐,还有不带把手的折肩杯。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墓中,出土过一件折肩银杯。同样的杯形,在上述科比内2号墓也见到过,那是一件折肩金杯。除了没有把手外,它和折肩罐的造型基本相同。这件折肩金杯底部也刻有突厥文铭记,可转写为:altun s(?)ayy acin,意思是:“黄金,饿支的礼物。”《新唐书·黠戛斯传》谓:“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这件折肩金杯既来自饿支部,自可被视为突厥器物。韩儒林先生认为此饿支即木马三突厥之一部。③ 此外,在奈林稿木头营子2号墓和敖汉旗李家营子2号墓出土的突厥和突厥式带具,与南西伯利亚出土的同类带具也很相似。赤峰二八地1号墓、奈林稿木头营子2号墓、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异型杏叶与丁字形节约与南西伯利亚出土的也甚肖似。由此可见,内蒙古的突厥造型艺术品或受突厥影响而制造的艺术品是屡见不鲜的。
  内蒙古的突厥金银艺术品为了解突厥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资料。然而突厥艺术品并不限于金银制品,新疆突厥古墓出土的艺术品又为全面了解突厥的工艺水平提供了新资料。比如温宿县包孜东突厥墓出土的艺术品就能从多方面了解突厥人的审美意识。新疆文物考古家在清理温宿包孜东一号墓中,出土了十块刻有突厥字母的石板和砾石,证实了包孜东古墓确是属于突厥人的①。在这个墓群中出土的突厥人的艺术品有多种,除墓表石人外,还有铜、骨、陶多种质料的艺术品。铜制艺术品有:扣饰、筒形饰、珠、圆铜饰、镯、笄、扣饰。陶器中有鸭形壶。铁制品中有笄。骨器中有笄、刻花骨饰、筒形骨饰、环座骨饰、兽牙饰等。石制品有垂饰、玛瑙饰珠,以及玻璃制品的玻璃珠等。
  突厥人继承了自青铜时代以来的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原来的许多工艺品不见了,而代之以新的艺术品。比如,广泛习见于匈奴、塞族的青铜制品,如浮雕或透雕的动物纹的腰带扣不见了,而代之以双首同体的铜带扣,鸭形壶也是远古草原青铜艺术中所不见的。但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工艺品,石制的玛瑙珠就是其中一例。有些题材,虽然承袭了下来,但在形制上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铜铃,与匈奴铜铃相比有较大不同。
  活跃在我国北方草原的突厥汗国,历时约200年。在6—8世纪中,突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从上述遗物反映出,在融会了各族人民的成就而形成的中华文明中,突厥族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由于突厥当时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居中地位,所以突厥金银器上双方的影响都很明显。像木头营子2号墓出土的鎏金银罐,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无疑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附注

①见《阙特勤碑》东面第二行。铁门在阿姆河之北,是西突厥与波斯的界关,是自撒马尔罕赴巴里黑的必经之关隘。 ②《旧唐书·突厥传》。 ③松田寿男:《古代天山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4年。 ①陆思贤、陈棠栋:《达茂旗出土的古代北方民族金饰件》,《文物》1984年第1期。 ①《后汉书·舆服志》。 ②《艺文类聚》卷57。 ③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①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金银器》,《考古》1978年第2期。集 ②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林稿辽代壁画墓》,《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年。 ①C.B.Kиceлeв,Дpeвияяиcropия oиoиcuoиpи.Mocквa 1951年。引自孙机:《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文物》1993年第8期。 ②转引自孙机《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文物》1993年第8期。 ③韩儒林:《穹庐集·唐代都波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温宿县包孜东墓葬群的调查和发掘》,《新疆文物》1986年第2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