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形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64
颗粒名称: 马形岩画
分类号: K28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马形岩画。从数量上讲,它仅次于山羊岩画,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图形组成复杂的画面。马的形象非常简括,大多数前后腿不封口,或呈静立之形,或作奔驰之态。其中有一种马形,作怀孕之态:背上低凹,腹隆凸。特别有趣的是三花马形象,将颈上的鬃毛剪作三辫,高高耸立。可见将马鬃剪成三花是突厥人流行的习俗。这种对马的装饰手法,直到唐初才由突厥地区传入我国内地。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马形岩画。从数量上讲,它仅次于山羊岩画,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图形组成复杂的画面。马的形象非常简括,大多数前后腿不封口,或呈静立之形,或作奔驰之态。其中有一种马形,作怀孕之态:背上低凹,腹隆凸。特别有趣的是三花马形象,将颈上的鬃毛剪作三辫,高高耸立。可见将马鬃剪成三花是突厥人流行的习俗。这种对马的装饰手法,直到唐初才由突厥地区传入我国内地。唐代内地细马多剪鬃作三花。唐岑参诗的“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之“三鬃”,宋苏轼《仇池笔记》中的“三鬃马”,皆指三花马而言。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三花马”条谓:“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旧有家藏韩干画《贵戚阅马图》中有三花马。兼曾见苏大参家有韩干画三花御马。晏元献家张萱画《虢国出行图》中亦有三花马。这里所说的三花马,都是指像乌兰察布突厥岩画中所见的剪鬃为三辫的马。白乐天诗云:“凤笺书五色,马鬣剪三花。”我国内地,自南北朝至隋代的马俑早有包鬃的,却未见剪成三花。然而一到初唐,在昭陵六骏中便出现三花。以后在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更屡见不鲜,可知内地三花马始于唐六骏,并且是受北方突厥马饰影响的结果。见于乌兰察布突厥岩画中的三花马,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畔米努辛斯克附近和勒拿河上游希什金诺附近的突厥岩画(约5—7世纪)中的三花马相近,而与西亚的三花马不同。波斯阿契米尼时代与安息时代的马鬃均不剪花,萨珊马虽然剪花,但数目不固定,式样也有多种。①由此可以推知,将马鬃剪成三花应是居住在北亚草原上的突厥人对马特有的装饰手法,其影响南达我国内地,西至中亚各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