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 远古时代游牧人的衣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30
颗粒名称: 一、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 远古时代游牧人的衣着
分类号: K28
页数: 15
页码: 175-189
摘要: 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在还未被社会发展水平所淘汰的阶段中,是表现本民族人民形象的精神基础。每个民族在其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说来,是先从自己形体的装饰开始的,尤其是发式和衣着成为主要的审美形式。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年来在墓葬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古代服饰实物、着装泥俑和木俑,为研究新疆古代服饰提供了可靠资料,这里仅就唐代之前游牧人的衣服与服饰略作介绍,以便从中了解古代游牧人在衣着方面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在还未被社会发展水平所淘汰的阶段中,是表现本民族人民形象的精神基础。每个民族在其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说来,是先从自己形体的装饰开始的,尤其是发式和衣着成为主要的审美形式。
  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年来在墓葬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古代服饰实物、着装泥俑和木俑,为研究新疆古代服饰提供了可靠资料,这里仅就唐代之前游牧人的衣服与服饰略作介绍,以便从中了解古代游牧人在衣着方面的审美观念。
  在新疆所见到的最早衣服,大约是紧护头部的尖顶帽和包裹全身的大斗篷之类的衣着。关于这一点,在木垒县博斯坦牧场的岩画中可以得到证实。青铜时代戴尖顶帽的游牧人,在木垒县博斯坦牧场的石崖上,制作了成千上万幅岩画,其中有不少舞蹈者、猎人、放牧者、骑者头戴尖帽,大约能占全部人物岩画的半数以上。看来画面所表现的是冬夏两季人们的活动,冬天出场的全部戴有尖帽,而夏季则是光头。兹将戴尖帽者举例如下。
  在青铜时代的墓葬中,也发现了戴尖帽者。比如,从孔雀河古墓沟和罗布泊地区五号公墓墓葬看,当时活动于这一地区的牧民,是头戴尖顶或圆顶帽者,男子长发披于身后以毛绳束之,而妇女为剪发或短辫。他们身披宽大的斗篷,腰扎毛线织成的带子,脚穿皮鞋。远古游牧人头戴尖帽是为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而设计的。从出土资料看,尖顶帽有二种:第一种,毡制,较矮,尖顶,护耳与护颈一样长且连在一体,护耳下端是角状有绳系于颌下。帽顶的装饰,或在左侧饰几根羽毛,或镶啮齿动物皮,或在帽顶用色线缝制纹饰。第二种,帽体呈圆锥形,较高,无护耳及护颈。见于木垒县博斯坦牧场岩画的戴尖帽者似属第二种。孔雀河古墓沟和罗布泊地区五号公墓出土者,两种皆见之。另外,从新疆出土资料看,还有毡制圆帽,下缘垂及耳部,有的以毛绳系于颌下,帽顶饰物与第一种尖顶帽相似。在气候寒冷而多变的中亚地区,尖顶帽是一种习见的帽子样式。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属于斯提奇亚人的塞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有关塞人尖顶帽的实物或图像资料多有发现。哈萨克斯坦公元前5—前4世纪塞人首领墓葬出土的尖顶帽,高而尖,护耳及护颈裁成三角形。帽顶端饰一盘羊,护耳和护颈绘一圈大角羊和虎等动物形。其形制颇似罗布泊第一种尖顶帽和第二种尖顶帽相结合的式样①。同书所列的Kul—oha墓葬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银制器皿上所绘塞人武士的尖顶帽较前者矮,护耳与护颈相连,护耳亦呈尖角状,与罗布泊第一种尖顶帽相比,在形制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帽顶高,护耳、护颈较大而已。至于木垒县博斯坦牧场岩画中的尖顶帽,似乎更原始简单些,只是一顶高高的尖顶帽,往下护住额部和耳部,至于是否有护颈就不得而知了,与罗布泊人的第二种类似。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所戴尖顶帽,眼睛处有孔,以供观望,一直往下套住颈部。由新疆、中亚等地出土的尖顶帽,不仅可以看出罗布泊人尖顶帽与塞人尖顶帽存在着源流关系,而且还可据以推测彼此间在时代上的承袭关系。从尖顶帽的繁简情况可以推知,时代最早者是木垒县博斯坦牧场;往后是罗布泊地区出土的尖顶帽;最晚者当为公元前5—前4世纪塞人首领墓葬出土的尖顶帽。
  在新疆境内,除罗布泊地区外,在属于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哈密五堡水库墓葬与和田洛浦山普拉汉代墓葬也发现了类似于罗布泊地区第一种尖顶帽的帽子。汉代之后,类似于罗布泊地区第一种尖顶帽便少见了。而第二种尖顶帽,则一直延续到唐代,比如,唐代黠戛斯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马夫木俑,以及中亚地区的墓壁画中都可见到。
  从空间上看,尖顶帽的分布,并不限于新疆和中亚,在其以东的内蒙古草原上,远古时代也有尖帽,比如阴山岩画中的面具就有戴尖顶帽者,与罗布泊人的第二种类似。另外,在阴山岩画的征战图中的武士头顶,还有一种较矮的尖顶帽,一直护到耳部,与罗布泊的两种样式的尖顶帽皆不同。
  见于罗布泊第一种尖顶帽,有的镶啮齿动物皮,这在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中亦可见到①,这或可暗示罗布泊人与匈奴人在帽饰上有相同的习俗。罗布泊5号公墓墓葬出土的两种尖顶帽,第一种尖顶帽有更多的优越性,在严寒和风雪肆虐下,不仅挡住了两耳、面颊,并挡住了从后面吹进来的风雪。在手脚冰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平顶帽,连帽子也一时难于取下,只有上面采用圆筒式的尖顶,才便于取戴。这是古代居住在寒冷山区人民为了御寒而创造的。由此我们会深刻理解到,公元前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前521——486年)时贝希斯敦铭文说塞克人中的尖顶帽集团主要分布于楚河、伊犁河、天山及阿尔泰山地区的真正原因,这正是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决定的。
  罗布泊墓葬中牧民的服装,除尖帽外,便是斗篷了,出土时多裹在死者身上,并以木别针别于胸前。斗篷用粗毛布制做,一般长2.10米,宽1.55米,下缘多缀弯曲的线流苏。在以后的游牧民族中,仍有斗篷一类的衣服,如阿尔泰地区公元前5—前4世纪居民的斗篷,可及于臀下①。波斯用的巾帔②,也是斗篷之类的衣服。我国党项羌的“大毡”恐怕也是此类的大斗篷③。
  罗布泊墓葬中出土的腰布,是用粗毛布织成的,出土时有的围于死者臀部。腰布分两种:一种幅宽各异,下缘缀穗;另一种较窄,两头有穗。
  罗布泊地区公元前19世纪前后墓葬出土的鞋子,制作粗糙,风格古朴,用牛皮制成,皮线缝合,鞋底毛朝外,其余部分毛朝里,鞋尖或面的前部以少许羽毛或色线作装饰。仅能护足。 距今3 000年左右的服饰,可见于且末扎洪鲁克的墓葬中。那里出土的男性干尸,梳着双辫,身穿高领的毛布袍,长可及膝部,脚穿长统皮靴。女性干尸梳四条辫子(其中两条假辫),穿套头式长及脚面的粗毛布袍,领口及领口以下至底边镶毛线绳为饰,下穿长裤,脚蹬长统皮靴。此外,出土的衣物还有:短褐、毡帽、毡袜、牛皮靴、毛兜肚、袷袢、毛织腰带,以及编织毛巾、毛织垫子、毛毯等④。短褐,以白色粗羊毛织成,圆领对襟,披式短袖(即袖底未缝线,如披肩)。前襟、后背、袖头分为5片缝合。袖口及摆边为毛边,襟边为通经回纬,较整齐。左襟胸口处似为羊毛织的一朵绒花。《天工开物》谓:“褐为贱者服。”此处是小孩的衣着。毡帽,圆形、平顶无帽檐,状如法式贝雷帽,用棕色羊毛毡缝制。顶中心为单层,外圈为双层,内充填有白色草纤维,使之向内凸起,然后缝上单层帽箍。毡袜,白色粗羊毛制毡,剪裁后缝制,底及背有缝线,高腰直统,统口有红线镶边。牛皮靴用生牛皮缝制,底与帮为一体,靴尖呈元宝式,脚背有起棱的缝线。毛兜肚,剪裁后缝制,卷边裹以毛线。腰带,为扁平带,斜纹组织,以白色羊毛捻线编织。
  扎洪鲁克出土的衣服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所见时代较早的衣服实物之一,它对这一带以后的衣服有很大影响,如交领的式样和镶边饰的装饰手法在新疆的东部和南部的衣着中均有反映。扎洪鲁克出土的裤较中原地区早近千年之久。中原地区汉代以前的裤称桍,是一种无裆的套裤,以带系于腰部,将有裆的裤称裤,始于西汉昭帝时。扎洪鲁克的靴子高可及膝,很像包脚、裹腿的一块皮子。我国北方草原及中亚地带多以游牧为主,牧民们常活动于山间草原,须涉水过河,防狼犬咬啮,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发明了靴子。扎洪鲁克这种靴子是欧亚草原靴子的早期形式。这与中原喜穿鞋、印度多跣足有异。
  扎洪鲁克的男女尸脸部,有纹面之迹,“这种纹面是用雄黄雌黄、铅黄和赤铁矿围绕眼、鼻、额、颧及颗区绘出的似羊角形的纹饰”。①这在古文献记载中屡屡见及。《隋书·西域传》记女国习俗,“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改变之”。又《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有“以赭涂面”的习俗。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可知女国在吐蕃西、于阗南。由是观之,纹面应是古代藏族和新疆南部某些地区的古老习俗,扎洪鲁克尸体面部的纹面,为这种古老习俗找到了渊源。
  与且末扎洪鲁克墓葬出土衣着的同一时代,在哈密五堡水库墓葬中,也发现了服饰实物资料。这一时期,驻牧在哈密地区的居民,头戴尖顶帽,妇女则留长至腰际的发辫。他们外罩皮大衣,贴身穿毛布衣服,下着长统皮裤,脚蹬高腰皮靴,在妇女和小孩的靴上还附以铜饰,男子在大衣外,系以素白色织物腰带,上挂磨石及二个小皮袋,内装青铜小刀和石锥①,开我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腰系“蹀躞带”之先河。在腰部佩挂数件随身应用之物(如小刀、砺石等)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传统习俗,中原汉民族称之为“蹀躞带”,哈密五堡水库墓葬出土的男子腰间悬挂的器物应属此类。类似的“蹀躞带”在乌鲁木齐地区也发现过②。“蹀躞带”在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至唐代对佩挂件数已有明确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砺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佩刀和砺石;五品以上武官佩蹀躞七事,有佩刀、刀子、砺石、契芯真、唆厥、针筒和火石七件③。
  哈密五堡出土的毛布长袍的样式和裁制方法很有特色。毛布长袍,无领,窄袖口,底边、袖口镶毛带,腰系宽带。袖子分二截,袖口较小。这与新疆洛浦山普拉汉墓出土的套头袍和罗布淖尔地区发现的唐代袍服的袖子颇近似。而这种袖子的裁制方法在中原地区则不见。
  与五堡水库墓葬时代相当的焉不拉克墓葬出土的木俑,其服饰式样不甚清楚,但富有象征性。男俑头戴尖顶帽,外裹毛皮,下身缀毛织裤,裤脚各缀一块皮子以象征皮靴,腰间挂三个小皮鞘,装着小铜刀、有柄铜锥和小刻刀;女俑颈下裹紫红色毛织长裙,裙摆也附线边,裙下有二只皮靴。从焉不拉克墓中出土的服饰式样的基本特征看,与五堡水库墓葬所见的服饰大体相当。看来两者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上面就先秦时期游牧人的衣着作了概略叙述,下面就汉晋南北朝时期新疆游牧人的衣着举例说明如下。
  从考古发现看,和田洛浦山普拉汉墓出土的服饰是有代表性的。那里出土的服饰主要有帽、长袍、裤和靴、鞋。在发饰方面,男子梳单辫或扎髻;妇女梳多辫,有的戴假发辫①。
  山普拉出土的帽子有粗毛布和毡两种。粗毛布帽有覆斗型顶,椭圆顶和直筒脊顶。毡帽有圆顶、平顶锥状尖帽和椭圆顶三种,用粗毛线缝制,有系绳,帽后开衩,有的帽子底边附一圈宽1.7厘米粗毛布边饰。中原称西域民族帽子为胡帽,山普拉的帽子应属胡帽的早期制式。
  长袍多以毡或粗毛布制作,套头,长度一般可及脚面。袍多为整幅对折缝制,对折中部挖椭圆形领口,有的于右侧或二侧开口。袖或长或短,一般短袖较广;长袖较窄,有的束口。袍服下摆有二种式样:一是左右二侧各裁一缝,另用一块质料相同的衣料裁成三角形,尖角朝上缀于缝间,以增加下摆的宽度。这种裁制方法也见于尼雅锦袍中;另一种下摆宽度与衣肩相近,或稍大于衣腰,有的下摆开6厘米左右的衩口。长袍的领口、袖口、二肩、肩缝接缝处,以及前后片中间多饰编织的绦带,缝合处镶多股毛线搓成的牙线。有的在下摆附荷叶边。据《魏书·西域传》记波斯国“其俗丈夫……贯头衫,二厢近下开之”,又《旧唐书·西域传》波斯条载,“其王……服锦袍,加以缨络,……丈夫衣不开襟”。这里的“贯头衫”和“衣不开襟”式的服装大概与山普拉的套头长袍类似。
  山普拉的短袖套头长袍,袖长仅30厘米,与肩接缝处宽于袖口,两肩通宽90厘米,把两袖与肩宽相加其长度约1 50厘米,如穿在身上两袖口可达腕部上下,肩部则有一部分搭在上臂处①。与上述哈密五堡水库公元前3 000年左右墓葬很相近,或与五堡服饰有源流关系。
  套头长袍,在远古时代广泛见于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地带。新疆龟兹壁画有穿套头长袍的人物。远古波斯人曾穿过,哈萨克斯坦喷赤干7—8世纪粟特壁画中的人物也有穿着的②。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套头长袍,说明至少在汉代已出现于南疆和田等地。
  山普拉汉墓中出土的裤子,质料有皮、粗毛布和绢三种:皮裤,皮外翻,毛朝里,裤腿宽1 4.5厘米。粗毛布裤,宽腰大裆。另有缂毛毛裤,其腰和上部裤皆以粗毛为料,下半截裤腿以长约50厘米的缂毛织物为之,左腿织武士头像,右为人首马身纹。裤脚折收,两裤脚镶粗毛布边。③《册府元龟》外臣部记朅盘陀谓:“于阗西小国也,风俗与于阗相类,衣古贝布,作长身小袖袍,小口裤。”这种小口裤或许就是山普拉的这类束口粗毛布裤。这是游牧人常见的裤式,匈奴人也穿大裆小口裤④,哈萨克斯坦喷赤干壁画中的人物也有小口裤。缂毛毛裤,也见于尼雅男尸所穿的裤子,可能是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通用的一种制式。
  山普拉靴鞋最大的特点是面料多样化,并使用了复合面料。鞋子皮面毡里,鞋面开口处系带。靴子,或全皮;或皮面皮底毡里;或褐面毡里皮边底;或毡统皮底。靴统高7—15厘米。全皮靴是以动物筋络缝制,靴面以四块皮对称缝合,或两块皮中间缝合。
  东汉时,新疆游牧人(包括南疆部分农人)的衣服,无论从式样还是裁制方法,虽然保持着当地传统服饰,但也融进了汉式服装的因素。以民丰尼雅东汉墓葬所见服装而论。男子戴帽,身着“万事如意”锦袍,下着裤。女子戴帽,上身外罩长衫,内穿袄,贴身有衬衣;下穿长裤,外套裙。① 男帽有两顶:一为黄绢单帽;一为锦面麻布里。其中锦面麻布里帽,系平顶,上有一牛皮小带串一粒布满黄、白、赭三色斑点的石珠,或即《北史·西域传》所记于阗王的“练锦帽”之类的帽子式样。男子所穿的锦袍,上有“万事如意”字样,系红底黄蓝色锦制成,左衽,肩下接袖,袖长过手,宽下摆,右侧加缝一块与衣服质料相同的三角形衣料。男裤为布料,裤腿下半截为长约31厘米的兽纹刺绣。
  女帽为白绢缝制,平顶,前额横附一条菱形锦,下镶红绢边。长衫以黄绢为面,高领、宽身、大下摆、广袖,腰两侧各缝绸带五根。《洛阳伽蓝记》卷五记于阗妇女“袴衫束带”,可能指的就是这类女长衫。袄为黄绸面,长袖、窄袖口、宽下摆,腰身两侧各缝绸带四条。领口、袖口及二肩垂腰处均镶宽10—20厘米的动物纹刺绣,并以黄绢包边。
  裙系黄色绫纹绮制成,两随间开裙,通长93厘米、腰宽50厘米、下摆宽130厘米。《旧唐书·西戎》记波斯国“妇人亦巾帔裙衫”,与尼雅女尸的外罩长衫下套裙正好相吻合。
  此外,罗布泊高台汉墓曾出土绢衣一件和皮鞋一只②。这件绢衣,从尺寸看应是冥衣,通长才15厘米,是用黄褐色绢缝制的,左衽、高领、长袖、衣服下摆与肩同宽,呈筒状,腰部两侧各缀二根绸带,领、袖、前襟和下摆镶黄绢边饰。皮鞋为高帮,羊皮制成,中间夹毡,牛皮底,帮、底以麻线缝合。
  从汉代服装样式看,是由诸多文化因子所形成。罗布泊高台汉墓出土绢衣,其筒状的衣身和袖、下摆镶宽边与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信期绣”锦袍相似①。腰二侧缀绸带又是东汉尼雅女尸服饰的特点,左衽又是胡服式样。高台汉墓的高帮鞋,是复合材料制成的,与山普拉的鞋一样,匈奴也有这类制鞋方式②。是汉代前后新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匈奴族共有的制靴鞋的工艺手法。可见新疆地区汉代服装,既有本地区的传统手法,又有中原、中亚及我国北方草原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汉代时居住着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在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可以看到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形象,从而为研究东汉时少数民族的服装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人物,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物的装束、衣冠风貌各有特点,互不相同。壁画上多处有少数民族的形象,例如前室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有边行边猎的乌桓族。北壁乐舞百戏图中有髡头赭衣的人物同一武官正在交谈的场面。自墓门甬道右壁起到北壁有众多髡头赭衣的人络绎不绝地进入莫府内。又自中室甬道宁城南门外起,经宁城南门入莫府南门,直到莫府内堂院前广场上,也有不少同样的人物在行进着。中室北壁有一座单层庑殿顶的房舍,内绘一人物,榜题“休屠胡”。“休屠胡”,本名金日,字翁叔,是匈奴左部休屠王的太子,与母亲一起来到京城长安给汉政府养马,汉武帝封他为骑都尉,后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秩侯。出现于东汉壁画、画像石上的北方游牧民族,现在所知,有沂南汉墓门楣上汉兵与少数民族战斗图,山东孝堂山刻石上题为“胡王”的图像,但都无法确认为何族。宋洪适《隶续》中著录有熹平时刺史李纲石室画像的题记,出行图中有六导骑,洪适称“形状结束胡人也”,“其上刻数字,惟乌桓二字可认”。但由于原石早已佚失,洪适提到的情况已无法看到,这次壁画上乌桓等少数民族形象和衣着,是现在所存的唯一材料了。见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少数民族人物,身穿赭色胡服,头上无发帽,头上发式或髡头,或头顶上留着小髻,或留着小发辫。壁画中少数民族虽然画的是免冠像,但不能说明他们都不戴冠帽,晋郭义恭《广志》说:“乌丸同匈奴同俗,丈夫、妇人为木帻,朱染之,如杆盆似沓头。”这里说的“木帻”可能是用桦树皮做的。①《后汉书·乌桓传》说乌桓人“以髡头为轻便”。应劭《风俗通》说鲜卑人“皆髡头而衣赭”。②壁画上出现人物的发式衣着,与上述记载相附。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应当是乌桓与鲜卑的形象。从壁画看,乌桓与鲜卑人的髡头就是剃去除头顶以外的全部头发。有的人头上似留有小髻,据古文献记载,乌桓族妇女婚后有留发为髻的习惯。这种发式一直存在于魏晋时期属于鲜卑的宇文部。《魏书》说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世为东部大人,人皆剪发。
  总之,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既有“髡头赭衣”的乌桓族和鲜卑族,又有身着赭红色衣服的匈奴族,这就为了解东汉时期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多种游牧民族的衣着和在衣着方面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形象化资料③。
  魏晋南北朝新疆地区游牧人的衣着,大概与甘肃嘉峪关壁画墓中所见人物画衣着相接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是河西鲜卑人的装饰:垂发赤足,短衣窄袖。新疆吐鲁番发现有且渠封戴的墓,且渠氏为匈奴族后裔,墓中有四件生动的泥俑形象,很有特点,从脸型出发,抓住了长圆形的脸和高鼻梁的体面结构,尽管显得粗糙,却是从描绘自己的自然特征出发的,人喜欢赞美大自然赋予他的一切身体特点,艺术家根据这把尺度再现人的形象,是一种相当强的自豪的审美观。头上扎巾或着巾帽,这是从实际效用所引起的最常用的装饰,至于所着衫裤和圆领长袍,是古代匈奴人喜好的服饰。反映了自身的审美情感。另外,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古墓中出土的衣物也可作为这一时期衣着的参考,从那里出土的泥俑看,一般男子裹巾帻,上襦,下裤,此等服制本为汉晋中原男子的常服,但其中一俑着圆领襦,与汉式襦服多高领或直领者有异,大概是高昌地区特有的服饰。穿襦裤的俑,也有戴尖顶帽者,应是新疆及中亚地区远古游牧人头戴尖顶帽之遗制。
  哈喇和卓98号壁画墓的《纸绘地主生活图》①中的马夫,身着紧身窄袖宽下摆的长衣,下着裤,穿鞋,可能是中原人称之为裤褶的胡服。裤褶是指上穿较襦略长的上衣,下身着裤的衣着,是我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服制。战国时传入中原,汉魏之际,是军中的主要穿着,魏晋后成为中原民间常服。高昌地区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地区之一,出现这种服饰不是偶然的。
  哈喇和卓98号墓出土的一件木俑,身着左衽、窄袖、长及膝部稍下的袍服,应是西域制式。见于该墓中的男主人长及颈部的剪发,其俗来于波斯,新疆于阗、焉耆等地也有梳剪发者,高昌剪发式大约与之有源流关系。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妇女服饰“略同华夏”②,比如96号墓出土的木俑,上穿短襦,下着曳地长裙,即与中原襦裙装束无殊。妇女的发式,常见的是垂髾环髻,从阿斯塔那98号墓壁画中的妇女发式看,似以辫发盘就,这正是《册府元龟》外臣传所记高昌妇女“女子辫而不垂”的样式。类似发式也见于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葬壁画中的妇女像③。这种习俗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草原的东方。《隋书》记南室韦“妇女盘发”,新罗“妇人辫发绕头”,百济妇女“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二道盘于头上”,但如何西传至高昌,尚待研究。
  这一时期,今宁夏地区游牧人的衣着资料较罕见,但也是有迹可寻的。比如,宁夏固原县雷祖庙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人物画,就有着鲜卑装者,棺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土的太和八年鎏金铜释迦像座上之供养人的服饰相同①。漆棺的年代大致应为太和八年至十年。也就是说,漆棺是在献文帝已死,冯太后开始推行汉化政策期间制作的。在漆棺画上,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并而未合、汇而未融的时代气息。
  漆棺画中的人物皆着鲜卑装,画面笼罩着浓厚的鲜卑色彩,但中原文化的影响亦隐然可见。漆棺画中的东王父、西王母虽着汉服,但它们都戴着鲜卑帽。漆棺画中的孝子像,无论是舜、蔡顺或郭巨,一律鲜卑装扮,与北魏迁洛之后着汉服的孝子画像石棺上的人物相比大异其趣。漆棺画上的舜和郭巨的鲜卑衣着,帽子呈高筒状,顶部后弯,身着交领窄袖长袍,裤肥大,裤口窄小,脚蹬靴。漆棺前挡所绘墓主像也身着鲜卑装,衣着与漆棺画中的孝子像一样,端坐于榻上,两足垂而相向。这种坐姿在《南齐书·魏虏传》中称为“跂据”,《南齐书·王敬则传》中称为“跂坐”。
  鲜卑的服饰,还可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墨书题记下的供养人像。其中一高鼻长髯长者头裹幅巾,后有数青年头戴卷沿毡帽。另有一身头后垂小辫,皆圆领小袖褶,白布裤,乌皮履,腰束鞢〓带,着褶裤,脑后垂小辫。
  隋唐之世,新疆草原游牧人的衣着,可从温宿县北境博孜敦天山的岩画得到说明。
  博孜敦天山岩画中,有一幅狩猎图,画面上两个猎人身披类似藏族穿的氆氇,或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披的毡裘,毡裘是由细毡缝制而成的。博孜敦系姑墨国地,“从衣饰推断岩画所描绘的应是古姑墨国即跋禄迦国游牧民族狩猎和放牧的生活”①。猎人所穿斗篷类服饰的细毡褐,古籍多有记叙。《唐书·西域上》谓:“自龟兹赢六百里,逾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日亟墨,即汉姑墨国,横六百里,纵三百里。风俗文字与龟兹同,言语少异。出细毡褐。”《大唐西域记·屈支国·跋禄迦国》谓:“跋禄迦国……细毼细毼,邻国所重。”《大唐西域记》对龟兹人的服饰作了如下的记载:“服饰锦毼,断发巾帽”,《文献通考》说龟兹人“衣毡褐皮毼,以缯缭额”。《旧唐书》和《册府元龟》又记述了龟兹的发式,都说龟兹人“男女剪发,垂于项齐”。综上所述,古姑墨国和其邻国古龟兹国的习俗,都是剪发齐项,头缠缯巾,衣着毡褐。以此对照岩画狩猎图,猎人衣毡褐,额部以上明显宽大,当系巾帽或以缯缭额之故。
  此外,在博孜敦天山岩画中,还有一幅放牧的场面,其上一男一女,女者剪发垂项,其衣裙也应是细毡制成的②。由此似可说明,在唐代前后,新疆草原的游牧人的衣着,是以细毡做衣料,剪裁做斗篷类和下摆宽大的衣裙为主要服式。
  综观新疆、甘肃地区游牧人衣服,新石器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人类装饰多直接取自自然界,山区草原地带的猎人和早期游牧人依靠兽皮做为衣服或衣服的原材料。自青铜时代至汉代前,新疆草原的游牧人,仍以皮子为主要衣料,同时也使用了毛料。主要的衣服种类有尖顶帽、斗篷式服装、毛布袍、皮大衣、长统皮裤、高腰皮靴和皮鞋。自汉代起,新疆草原游牧人(包括部分农人)的服饰无论是质料,还是裁制方法,都较先秦大为改观。衣服质料在原有的皮革、毛织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棉布和丝绸,同时丝棉也得到了应用。靴鞋的制作不仅采用了毡、毛织品,而且还使用了复合材料。衣服的裁制方法也得到改进,除继承了肩下接袖的方法外,又使用了增幅、腰部缀带、下摆开衩等前所未见或少见的方法。在服装风格方面,明显地反映出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套头长袍、裤腿装饰等。在诸种外来影响中,中原服饰的因素最大,这从阿斯塔那—哈喇和卓魏晋南北朝墓葬出土的高昌妇女服装看得最清楚。这个时期的高领长袍,是一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服制,除了继承了前期高领长袍的基本特点外,又增加了束腰新因素,而成为以后同类袍服的主要形制。有人说,“汉代是新疆服饰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不仅在于这一时期服饰中出现了许多新因素,更主要的是以后的一些服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一时期服饰的影响”。①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附注

①K·A·Akishev:《ISSYK MOUND》,Moscow lskusstvo publishers,1978年。 ①参见孙机:《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像族属考辨》,《考古》1 987年第6期。 ②邵兴周、王博:《扎洪鲁克二号墓二具古尸的初步研究》,《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③《旧唐书·西戎》党项羌条。 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①梁勇:《新疆古代墓葬所见唐代以前的服饰》,《新疆文物》1992年第1期。 ①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乌鲁木齐市文管所:《乌鲁木齐板房沟乡新发现的二批铜器》,《新疆文物》1990年第4期。 ③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①新疆博物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 ①③梁勇:《新疆古代墓葬所见唐代以前的服饰》,《新疆文物》1 992年第1期。②弗鲁金著,黄振华译:《苏联中亚考古》,新疆博物馆,1 981年。④孔机:《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考古》1987年第6期。 ①新疆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②侯灿:《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 ②林幹:《匈奴墓葬简介》,见《匈奴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①北方民族多用桦树皮制帽,如内蒙古四子王旗元代汪古部的墓葬发掘中女性墓中多有桦树皮做的长筒帽,即为顾姑冠。 ②《太平御览》卷649。 ③参见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 ②《通典》高昌条。 ③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 ①此释迦像现藏内蒙古博物馆。 ①②张晓森:《博孜敦天山的岩画探讨》,《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①梁勇:《新疆古代墓葬所见唐代以前的服饰》,《新疆文物》1992年第1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