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新疆塞族的金器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21
颗粒名称: 十六、新疆塞族的金器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汉代以前,新疆一些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有过塞族(或称塞种,塞克族)活动的记录。①公元前2世纪以前本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2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塞族分散,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我国史籍中所称塞族,大约与西方和印度记载中所称塞西安人(Scythians)、萨尔马希安人(Sarmatians)和释迦人(Sakas)为同族。他们对于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曾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汉代以前,新疆一些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有过塞族(或称塞种,塞克族)活动的记录。①公元前2世纪以前本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2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塞族分散,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我国史籍中所称塞族,大约与西方和印度记载中所称塞西安人(Scythians)、萨尔马希安人(Sarmatians)和释迦人(Sakas)为同族。他们对于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曾起到促汉代以前,新疆一些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有过塞族(或称塞种,塞克族)活动的记录。①公元前2世纪以前本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2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塞族分散,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我国史籍中所称塞族,大约与西方和印度记载中所称塞西安人(Scythians)、萨尔马希安人(Sarmatians)和释迦人(Sakas)为同族。他们对于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曾起到促锈,看来原来是贴于铜器之上的。此外,还有菱形花金饰片,似作为衣饰。
  兽面银带饰其中近矩形的两块,上面一兽面形。另有盾形的三块,饰牌中心为一石榴花形图案,中部一梨状孔,孔洞下为兽面,鼻孔、嘴、须等图案备具。
  方形承兽铜盘一件。出土于壁龛内,下部为喇叭状器座,上部为方盘,方盘中央立二兽,似狮形。其制造方法,是首先铸出立狮、方盘、器座等,而后将三者焊接成一体。这种方足承兽铜盘,过去新疆未曾出土过。
  阿拉沟这批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方形承兽铜盘,同类文物在中亚地区曾出土多件。虎纹圆金牌,据说伊朗也有同样文物,也被认为是塞族的文化遗物①。这大概暗示,乌鲁木齐市阿拉沟发现的古墓群确是塞族的。墓群中出土的随葬品,尤其是里面的金器,为探索塞族的审美观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附注

①《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①《苏联考古学资料及研究》第26辑,第45页。1952年,莫斯科版。A·H·贝尔什塔姆:《谢米列契和天山历史文化的基本阶段》,《苏联考古学》1949年第11期。 ②A·H·伯恩什塔姆:《谢米列契和天山历史文化的基本阶段》,《苏联考古学》1949年第11期。 ③《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橔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④穆舜英、王明哲、王炳华:《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载《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