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新疆车师彩陶器纹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315
颗粒名称: 十四、新疆车师彩陶器纹饰
分类号: K28
页数: 5
页码: 158-162
摘要: 车师,古西域国名,又名姑师。车师部族是构成后世维吾尔族的族源之一。约在初元元年(前48年),汉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等,后来皆属西域都护。车师前部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县西交河故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的破城子)。汉设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东汉班勇任西域长史,屯前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国时,魏西域戊己校尉居前部高昌;后部王治于赖城,受魏封,号大都尉。晋代皆属西域戊己校尉。南北朝时车师前部属北魏,公元450年西迁焉耆东部地区。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车师,古西域国名,又名姑师。车师部族是构成后世维吾尔族的族源之一。约在初元元年(前48年),汉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等,后来皆属西域都护。车师前部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县西交河故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的破城子)。汉设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东汉班勇任西域长史,屯前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国时,魏西域戊己校尉居前部高昌;后部王治于赖城,受魏封,号大都尉。晋代皆属西域戊己校尉。南北朝时车师前部属北魏,公元450年西迁焉耆东部地区。
  车师的活动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古文献的记载十分简略,只是考古发现,为探索车师有声有色的历史提供了一线光明。新疆的文物考古学家,先后在吐鲁番艾丁湖等地、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鄯善县苏巴什,哈密县的哈拉墩和焉不拉村以及天山以北的巴里坤等地的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过许多被研究者认为是姑师的文化遗物,其中有许多陶器。在各种各样的陶器之中,彩陶器是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数量多,花纹艳丽多变,也最能说明姑师人的审美观和所追求的审美情趣。
  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出土的陶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均手制。器形有盆、钵、罐、壶、小杯等,后期见陶豆。陶罐的特点为小口、鼓腹、圜底或小平底,单耳或双耳,以单耳居多,有的单耳自口沿直至腹下,具有特点。壶口微侈,高颈鼓腹,小平底。杯分筒形、小口鼓腹两种。陶器中,彩陶占比重很大。泥质陶罐、壶、盆等陶物外表及器口内沿大多见彩,红色陶衣上绘黑色彩,也有极少数为红衣红彩的。彩绘图案主要是倒三角形、三角形网状纹、涡卷纹,或通体饰平行竖线、不同方向的平行短斜线构成的几何纹等,尤以三角形纹和涡卷纹为主体,变化出多种形态①。
  吐鲁番盆地的雅尔崖孜沟北、艾丁湖等地的彩陶器,也与此类似。以艾丁湖古墓出土的陶器为例,陶器中主要为圜底器和平底器,只有少量的圈足器和三足器;流行带状条形与带状环形柄,柱状环形柄也比较常见,还有附加堆纹小耳及銴耳。器形以带状条形单柄罐、长颈壶、单耳直壁平底杯为代表,彩陶、素陶并存;附加堆纹双耳素陶碗、带状环形单耳彩陶钵、敞口折沿素陶圜底钵也具有显著的特点。陶器纹饰只有简单的附加堆纹;彩陶器的花纹主要有三角纹和变体三角纹、竖条纹、云头纹、宽带纹等,口沿多饰有锯齿纹②。
  巴里坤县石人子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纹饰与艾丁湖姑师古墓出土类似,其中一件双耳彩陶罐,它的外表及颈部以上的内表面加深红色陶衣,上有黑色彩绘,器口涂黑边,下接一排倒三角形,肩部自颈下绘内填网纹的倒三角形,两三角形之间隙填平行横短线三、四条不等。器口内亦绘有一排平行短直线纹。另外还发现彩陶片六件,是盆、钵之类的器片,内外面施深红色陶衣,底部附加一层较厚的白色泥衣,内壁有黑彩绘的纹饰,作平行双横线,中夹相交的两条横线,还有的绘以直短线一排,弧线或粗细不等的直线③。
  新疆哈密县哈拉墩、小南湖、亚旦焉不拉村等地也发现有彩陶器。哈拉墩发现双耳彩陶罐一件,所施陶衣是一层白、一层土红色的混合色,彩纹是用黑色在颈根画一条平行微曲的粗线一圈,在两耳上端画两条平行微曲的粗线一圈,再在颈和耳上端的平行微曲粗线之间,画成相距12—15厘米不等距离的微曲下垂短纹8条。
  焉不拉村曾挖出了几件完整的彩陶器,其中一件彩陶杯,陶衣呈土红色,所绘的黑彩纹,在唇部有一圈垂直的短条纹,腹部是一圈波纹,柄上有一条曲线①。
  哈密小南湖遗址,采集的大批彩陶中,有黑色彩绘,有宽带纹和直线交叉纹等,另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锥刺纹等。亚旦墓地采得的彩陶纹饰,以黑色彩绘的竖行宽带纹为主,但也有横式宽带纹。哈密市西边沙枣泉遗址出土的彩陶,均红衣黑彩,内、外彩兼有,彩陶纹饰主要有横线、竖条、三角变形纹等几何纹饰。哈密市五堡绿洲之南的艾斯开夏遗址采得的彩陶片,均红衣黑彩,纹饰有连续的倒三角纹、直线、弧线、折线等。
  此外,在哈密县五堡乡水库附近发掘的古墓中,亦出土有彩陶器,还出土有许多小木桶,在其上几乎都绘有绘彩的三角形网状纹。看来三角形网状纹是东疆地区彩陶器上一种占主要地位的装饰图案,并影响到其他器物上。
  新疆鄯善县苏巴什古墓,出土有单耳彩陶钵1件,外表饰红色陶衣,绘变体三角纹。②还有彩陶壶和单耳彩陶碗。其中彩陶壶,外饰一层灰白色陶衣,绘黑色彩。口沿内部绘锯齿纹,外部绘菱形方格纹,腹部绘涡纹。单耳彩陶碗,内外饰红色陶衣,外表口沿部位绘黑彩垂幛纹。③ 姑师人是生活在新疆的土著居民之一,属于秦汉时期所谓“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国。汉武帝时,赵破奴破姑师,“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①。车师与姑师是同一名称汉译的不同写法,在古代音相近。
  考古发现证明,以俯、仰三角纹和涡纹、锯齿纹为基本图案的红色彩陶器分布的主要区域和姑师人的疆域大体相合。这种红色彩陶器以及由它发展而来的红色素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是姑师人遗留下来的。其范围遍布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奇台、乌鲁木齐市、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哈密一带。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静县察吾乎沟口第一、二、四号墓地,根据其出土遗物被人称做“察吾乎沟口文化”②,其出土陶器与上述各地点出土的车师彩陶器,无论从纹饰还是器型都是很近似的,只是“察吾乎沟口文化”中出土的彩陶器带流的较多而已,因此,和静县察吾乎沟口第一、二、四号墓地可视作是车师的文化遗存,只是年代较早,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500年。
  和静县察吾乎沟口车师人的彩陶器纹饰,或花纹通体,或局部,或彩带形,常见花纹有棋盘格,平行折线,横竖三角,回、云雷、网纹和植物变体纹等。纹饰精美鲜艳,富于变化,形态各异,是新疆彩陶中的精品。
  就目前所知,与和静县察吾乎沟口车师墓出土的彩陶器纹饰相近的,还有温宿县包孜东乡附近墓葬和轮台县群巴克乡附近墓葬出土的陶器纹饰。
  过去看到彩陶器,总是把它视作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但更多的考古发现证实,它的时代,就车师文化艺术而言,应是春秋至西汉的遗物,甚至更早一些。由于车师陶器,尤其是彩陶器的出土,为我们想象和重构古代车师人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成为可能。从车师彩陶纹饰看,受甘肃河西走廊古代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与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形制及彩陶图案有不少共同之点。

附注

①新疆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新疆吐鲁番艾丁湖古墓葬》,《考古》1982年第4期。 ③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 ①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期。 ②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新疆鄯善县苏巴什古墓群的新发现》,《考古》1988年第6。 ③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葬》,《考古》1984年第1期。 ①《汉书·西域传》。 ②陈戈:《新疆察吾乎沟口文化略论》,《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5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