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宁夏、甘肃等地西戎青铜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297
颗粒名称: 十一、宁夏、甘肃等地西戎青铜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4
页码: 143-146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甚众,种类繁多,仅就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而言,就有西戎系统和匈奴系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将它们统统置于《匈奴列传》之中,但其差别却是很清楚的。《史记•匈奴列传》谓:“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大体上来说,西戎的居地在陇山地区及其附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居住比较分散,围绕着陇山活动的西戎共有八国。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甚众,种类繁多,仅就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而言,就有西戎系统和匈奴系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将它们统统置于《匈奴列传》之中,但其差别却是很清楚的。《史记•匈奴列传》谓:“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大体上来说,西戎的居地在陇山地区及其附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居住比较分散,围绕着陇山活动的西戎共有八国。据顾颉刚先生研究,义渠国都于宁县,活动于今庆阳地区;緜诸在今甘肃天水;绲戎在今陕西风翔;翟在今甘肃临洸;䝠在今甘肃陇西;大荔、乌氏在甘肃平凉;胸衍在宁夏灵武。①义渠都于甘肃宁县,活动于庆阳地区,为学术界所公认。西戎之中的乌氏戎在今宁夏固原地区,在固原发现一件铭文铜鼎,为西汉初年所铸,上刻铭文三段,其中一段为“乌氏,一斗二升平”②。按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安定郡之乌氏县在今固原县清水河,即今固原县东南部一带。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宁夏固原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相继发现了大批春秋战国时代西戎人的古墓葬。在甘肃庆阳地区的宁县、 庆阳县、镇原县、正宁县,以及宁夏固原县、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等地,发现春秋战国时代西戎古墓数十座,仅固原地区发现的地点就有四十余处,从中出土了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器。这就为探寻西戎的文化艺术成为可能。由于西戎人所包含的种类繁多,各自所居的范围狭小,而又互相毗邻,所居地区的地望又不完全清楚, 因此,为准确判断各个墓葬的族属支系造成了很大困难。这就不得不把这里出土的青铜器笼统的归入西戎这个共同体之中。
  在众多的西戎古墓岀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青铜艺术品之中, 形形色色的虎纹是最有代表性的装饰。
  甘肃镇原县孟坝乡吴家沟圈村东周西戎古墓中岀土的铜带上的虎食鹿纹,只见硕大的猛虎张口露齿,紧紧咬住鹿的头部,显示挣扎吃力的窘态,虎的凶猛有力和鹿的温顺,全可由虎食鹿纹样传岀。
  宁县袁家出土带饰两件。其中一件,在带饰中央,有一连体的鸟形,两鸟头向相反,而身躯连在一起,其上端坐一神人像。再往上,有一系绳的方孔。孔上似一盘曲的龙纹。另一件铜带饰,中间有系绳孔,左右各有一鸟兽形动物,两个动物皆作盘卷之形,身躯连结成一体。
  正宁县后庄出土的铁剑铜柄,也颇富于美的韵味,剑首呈“触角式”,即有两鸟首相对。剑柄下端,有相背的两兽首毗牙阴嘴,十分凶猛。
  庆阳县塌头村一件铜带饰,近长方形,雕刻成龙虎斗纹饰。虎右向,尾卷于背,爪锋锐,口叼蛟龙。背凹,左有竖向桥纽。
  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带饰,呈近长方形,上雕母子虎纹饰和蛟龙纹饰。虎右向,尾卷于背,口含虎子尾,虎子呈跃起嬉戏状。一条卷曲蛟龙口咬虎的后爪。背凹,右边有一竖向桥纽。
  另外,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近正方形的铜带饰,稍残。正面雕刻三条蟠虺纹。
  宁夏彭阳沟口姚河村,东周墓中岀土的虎(狮)形饰牌,虎形標悍有力,颈部有绒毛,更使造型盎然生趣。
  彭阳新集白杨林村战国墓中出土的虎噬羊饰,也显得极其有趣,硕大伫立的猛虎,张着巨口,将昂首的羊活生生的吞进口中,既活龙活现,又栩栩如生。
  固原河川上台村战国至西汉古墓中岀土的双龙饰,有两条龙形,纠结盘旋成一体,龙形较抽象,显示了西戎已有娴熟高超的技艺水平。
  西吉新营陈阳川村出土有两件西汉早期的虎噬羊饰,其形象各有千秋。其中一件,虎所吞食的似一只形体硕大的绵羊,虎爬压在羊的躯体之上,咬住了羊的头部,羊显得奄奄一息,已无力挣扎, 而虎却浑然有力,从造型中,已能准确去表现虎吃羊的情景。而另一个虎噬羊的饰牌却与之有异,只显示了羊的头部,羊似是四脚朝天,虎的口吞衔住了羊的嘴部。虽然表现同一场面,却采用了不同的手法。
  固原彭堡撒门村墓地,出土一件驴饰,制作较粗糙,但却有风趣。驴作伫立状,张口,翘尾。
  撒门村西戎墓地出土的羊饰和鹿饰,羊、鹿均作蹲踞式,昂首, 远眺,形态逼真。
  固原彭堡撒门村和西吉新营陈阳川村出土的鸟形饰,皆作双鸟合体之形,似是对雌雄鸟交配形式的艺术化、抽象化和几何纹样化。
  见于固原彭堡撒门村租固原河川上台村芦子沟嘴的被人称做 “涡纹饰”的铜饰件,是仅就其形状而取的名字,实际上,它是对上述鸟形饰进一步抽象化而失去鸟形的结果。
  见于固原彭堡撒门村西戎墓群中的羊头饰件,曾被人称作“Ⅱ式联珠状饰”,实际上它应是羊头饰件,头两侧的“梅花饰”,应是对盘曲的羊角形图案化的结果。
  固原彭堡撒门村西戎墓中的铜牌饰,或圆,或三角,或菱形,颇富于变化,并蕴有意味。
  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等地西戎青铜艺术品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古文献有关西戎活动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西戎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

附注

①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西秦与西戎》,中华书局,1963年。 ②《宁夏固原发现汉初铜鼎》,《文物》1982年第12。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