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的古代地毯及其他编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282
颗粒名称: 十、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的古代地毯及其他编织物
分类号: K28
页数: 6
页码: 138-143
摘要: 地毯是一种用于地面装饰的手工编织物。中国地毯素以高超的艺术和精细的做工而享誉海内外。地毯织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地毯被称为“毛席”、“地衣”。它最早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中,当时的地毯是用以防潮御寒的生活必需品。 195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部的都兰县诺木洪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和收集了大量的毛制品。据14C测定,这些毛制品的年代为距今2 715 + 11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2 905 + 140年, 约当中原的西周时期。毛织物以平纹居多,染有红、蓝、黄、褐、灰黑多种颜色。织物纱线均匀,织作平整,细密光滑。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地毯是一种用于地面装饰的手工编织物。中国地毯素以高超的艺术和精细的做工而享誉海内外。地毯织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地毯被称为“毛席”、“地衣”。它最早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中,当时的地毯是用以防潮御寒的生活必需品。 195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部的都兰县诺木洪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和收集了大量的毛制品。据14C测定,这些毛制品的年代为距今2 715 + 11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2 905 + 140年, 约当中原的西周时期。毛织物以平纹居多,染有红、蓝、黄、褐、灰黑多种颜色。织物纱线均匀,织作平整,细密光滑。
  先秦时期,新疆毛织物,从现在出土情况看,应以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印花毛布、绘花毛布、毛罽残片、丝织物残片、毛编物、毛编垫子、毛布、毛毯等为最早。
  毛毯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出土一块,是用白色粗羊毛织成的,经纬密度各3根/厘米,一上二下右斜纹组织,幅边回纬,经边一端回卷。背面缝缀有赭色毡片。类似毛毯在且末县也采到过, 比如1987年且末县文管所采得一块,是用绛红色粗羊毛织成,系一上二下左斜纹组织,经密约11根/厘米,纬密约7—8根/厘米。
  扎洪鲁克墓中出土的印花毛布,为小男孩的裹尸布。系羊毛织,赭色,地织桔红色横条,横条上饰以黄色圆圈,似为镂版印染。 织造工艺较复杂,先以赭色线平纹织,经纬密度12根/厘米,平纹较疏松,有砂眼。约五厘米宽后,经线不变,纬线改为桔红色,加密为22根/厘米,并改平纹为一上二下右斜组织,条宽约1厘米,印黄色圆圈。然后又恢复赭色线平纹织,约1厘米,再次加纬织横条, 如此反复,凡三条为一组,每组间距五厘米。
  绘花毛布置于婴儿身下。羊毛织,布为平纹组织,线较粗,经密为10根/厘米,纬密为9根/厘米,黄地,绘红色涡漩纹图案,花朵以涡纹表示,用水波纹连接,空间填以不规则形以示花叶。
  毛布似为衣衫残片,织后染作红色,二上一下右斜纹组织, 经密约22根/厘米,纬密约18根/厘米。通经回纬,幅边整齐。结构紧匀。
  尽管扎洪鲁克墓中出土的印花毛布、毛布和绘花毛布技法原始,线条滞涩,笔触亦嫌稚拙,但也确实反映了古代扎洪鲁克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丝织物残片系平纹组织,经纬密度各60根/厘米,白色泛黄,似有若隐若现的淡墨迹,是文字还是图像难以遽断。织物薄而脆,似绸类织品。
  毛编物系由羊毛线编织的斜纹带拼缀而成。带宽约0.9— 1.2厘米,以红、黄、花为序排列。红、黄为素色带,花带为半紫半赭色地起白、草绿色尖叶辫花纹。叶纹凹处有乳突状皱起,似为花骨朵,以白线饰以经络。制作工艺较复杂,或用于其他织物的装饰,或为褥垫之类。
  毛编垫子用赭色粗羊毛编织成带子,再盘曲缝缀成圆形,状如盘蛇。从使用磨蚀的痕迹看,似是食具垫子。
  毛罽用羊毛织造,双幅缝缀在一起,单幅净宽约34.05厘米.通经回纬,一上二下右斜纹组织。分酱色与红色两部分连织,两色交界处有8厘米宽的图案,为酱地绳织红、蓝、黄三色变形水波纹图案,线条匀称。①与且末县扎洪鲁克同时或稍晚的鄯善苏巴什姑师墓葬中,也出土了与扎洪鲁克古墓类似的毛织品、毛毡和皮革。②毛布有平纹毛布和斜纹毛布二类。平纹毛布又可分为粗、 细、经向起凸棱三种。平纹粗毛布,以M7:12-1为例,平纹,一上一下,经线8根/厘米,纬线14根/厘米。经线捻度大于纬线捻度。 纱线为匹染,没有染透。平纹细毛布,有白色和咖啡色两种。以 M7 : 12- 2为例,平纹一上一下,经线17根/厘米,纬线 20根/厘米。毛布呈经向凸棱者,以M7 : 12 -4为例,黄色,质地较粗厚,平纹,一上一下,经线8根/厘米,纬线32根/厘米。经线直径、捻度大于纬线直径、捻度。
  纬面缓斜纹,斜纹与纬线夹角为33。。二上二下,经线14根/厘米,纬线22根/厘米。经线黑色,纬线黄色。经线直径、捻度均大于纬线。经面急斜纹,斜纹与经线夹甬为60°。二上二下,经线17根/厘米,纬线28 根/厘米。幅边并三支经纱,纬线并二支纱。经线直径、捻度均大于纬线。
  发套和发罩发套系黑色毛质,出土时套于发上。网状呈长筒形,下部渐细。将头发梳成辫后装入里面,与后世网幘有异。由颈后发际处向上为网状发罩,系用绞三支纱合成一股的细绳织成,其结构与发套略有差别。
  毛织带匹染而成,呈红色,并二支纱为一股,计20股编织而成。
  毛毡有黑毡和白毡两种,出于7号墓尸床之上。此外还有羊皮褥子和方形皮袋。
  至汉代,新疆少数民族已能利用不同色彩的毛纱,按照设计的图案花纹,织出绚丽多彩的毛毯来。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东汉墓中出土的毛毯,其编织技法与现在织毯技法相同,采用了“8” 字结扣“拴头”法。
  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编织毛毯技法又有了发展。比如新疆若羌米兰地区发现了一块北朝毛毯,经分析检验,地组织是斜纹,绒纬采用“S”形打结法。
  唐代地毯编织已经有了较高的技艺水平。唐代织毯实物在日本“正仓院”有收藏。在敦煌石窟唐、宋时代壁画中存有大量地毯的画面。比如莫高窟盛唐130窟甬道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阁中,王夫人及其侍女一行十二人全站在地毯上。莫高窟五代98号窟的东壁南侧画有供养人于阗国王李圣天及其夫人、随从供养像。李圣天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足登高头履,腰挎长剑.立于华盖之下、繁花地毯之上。在新疆若羌米兰发现了一块唐代几何兽纹挂毯,它是斜纹组织,用蓝色、紫色、黄色及原色等多种彩色纬纱织成,制作较精细,似是供装饰观赏用的。
  元、明、清各代,地毯使用更为广泛。史载,元成宗(1295-1307 年)时皇宫内一间寝殿中铺了五块地毯,总面积达992平方米,用羊毛千斤以上。①明代,设有专为皇宫织毯的机构,另有地毯作为贡品从西北地区大批征调进京。清代,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是主要编织地毯的产地,设有专门生产地毯的作坊,每年都要向皇室进贡。清咸丰十年(1860年),西藏达赖喇嘛进京,带来大批藏毯献给咸丰皇帝。当时清宫为铺设地毯,从西藏召喇嘛进京,在报国寺设地毯传授所,教授织地毯的技术。织地毯的技艺传入北京后,在艺术上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新疆地区每年都出口数千张地毯到欧洲,中国地毯遂闻名于世。②地毯是我国北方草原环境的产物,是由防寒御潮的需要而发明的。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和北方草原,刺激了地毯的发展,那种用杂色羊毛织成的拜佛垫,逐渐流传到我国草原地带,发展成为地毯工业。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和古老艺术风格的“阿拉善路”和“包头路”地毯,在我国地毯行业中形成独特的两大路系。抗日战争以前,仅包头、呼和浩特、萨拉齐三地就有地毯作坊七十多家,大的作坊有艺匠二三百人。生产的三兰地毯和蒙古毯,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畅销国内外。
  近几十年来,我国地毯誉满全球。比如赤峰地毯厂生产的织有长城图案的艺术壁毯,周恩来总理曾称赞它是“国宝”。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以后,我国政府曾把这种三十平方米的大壁毯赠送给联合国,挂在联合国总部。我国政府还把它做为国家礼品, 送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斯里兰卡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它从①《大元毡罽工物记》② 木子:《漫话我国古代的地毯》,《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25日。1965年创制以来,畅销美、日、法等十几个国家。

附注

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基葬1989年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②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葬》,《考古》1984年第1期。 ①《大元毡罽工物记》 ② 木子:《漫话我国古代的地毯》,《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25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