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岩画的产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277
颗粒名称: 面具岩画的产生
分类号: K28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面具岩画的产生,源于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尤其是古代草原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与薄弱性,决定了草原先民对一系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依赖和敬畏心理,导致了古代草原民族自然崇拜与祖灵崇拜的产生,从而也形成了以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山岳巨石、圣祖圣灵为主要对象的祭祀活动。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面具岩画的产生,源于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尤其是古代草原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与薄弱性,决定了草原先民对一系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依赖和敬畏心理,导致了古代草原民族自然崇拜与祖灵崇拜的产生,从而也形成了以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山岳巨石、圣祖圣灵为主要对象的祭祀活动。但崇拜的主要对象,先后是有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草原先民,最早岀现的是自然偶像崇拜,而后才发展到祖先偶像崇拜。其直接而又现实的表现形式是将祭祀的对象制成各种偶像。草原先民,在崇山峻岭峭丽的石壁上,在山南面的各山口,以及巨大的石块上,经年累月,费尽心机,磨刻下的以人面(或兽面)为基础的岩画面具,无疑就是草原上流布最广、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自然偶像,也就是形形色色的自然神。这些自然神所取的形式,是将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撮合在一起的浑沌形象,它既赋有人格又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它所固有的物格,将之揉合在一起便形成神格,用以供奉朝拜。古人参与日常祭祀与朝拜这些偶像,是他们精神生活、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面具为载体的自然偶像崇拜,他们在心理上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协力意识。他们又通过在墓地立石人雕像等手段,去进行祖先偶像崇拜,通过血缘关系的认同,求得社会群体的内聚外拒,而保持民族的独立与统一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