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蒙古的楼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62
颗粒名称: 四、内蒙古的楼烦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战国时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统称为胡,其中主要为“楼烦”和 “林胡”,先秦时,这两族与鬼方、佥允等族同时岀现于商周以北。 《伊尹朝献商书》载:楼烦居商正北。《逸周书》也称:楼烦向周贡“星拖”(玉饰旌旗)。《史记•匈奴列传》载:“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战国之时,燕、赵两国为了扩充地盘,经常对林胡、楼烦发动进攻。在燕、赵压力下,林胡、楼烦迁徙不定,先从晋北迁至燕北(河北北部),不久迁到赵国之北。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战国时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统称为胡,其中主要为“楼烦”和 “林胡”,先秦时,这两族与鬼方、佥允等族同时岀现于商周以北。 《伊尹朝献商书》载:楼烦居商正北。《逸周书》也称:楼烦向周贡“星拖”(玉饰旌旗)。《史记•匈奴列传》载:“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战国之时,燕、赵两国为了扩充地盘,经常对林胡、楼烦发动进攻。在燕、赵压力下,林胡、楼烦迁徙不定,先从晋北迁至燕北(河北北部),不久迁到赵国之北。后来,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国之西。接着林胡迁至今鄂尔多斯高原,而楼烦则留居于今晋西北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南部一带。楼烦之先,当为春秋时的北狄之一支,战国之后逐渐融入匈奴之中。自商周到战国,长期在冀、晋之北活动的楼烦,像雄鹰掠空似的从历史舞台上飞翔而去,而没有留下来踪和去迹。有关楼烦的遗迹,一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片空白。70年代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举办的全区文物干部训练班在野外实习期间,在凉城县毛庆沟先后发掘古墓81 座,殉马坑一座,①从而为揭开楼烦的历史奥秘露岀一线光明,也为探索楼烦的艺术和审美观念,找到了可靠依据。发掘者将该墓地的古墓,按时代先后,分做四期,其中第一期的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晚期或稍早,属于狄人的墓葬;第二至四期属于战国楼烦人的墓地。整个墓地是一脉相承的同一族属的文化遗存。在丰富多采的随葬品中,有大批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和铜饰件,以及各种料珠,这就为我们研究楼烦艺术找到了可靠资料。
  在古墓中出土的九件动物纹长方形带扣中,各种式样的虎形占有突出的位置。现举三例予以说明。
  其中之一,带扣呈长方形,正面以浮雕的制作方法刻画出虎的形象。虎呈半蹲踞式,四肢前屈,爪作钩状,头略呈方形,颈、背、尾部有尖端尖细的平行线纹,以示虎皮花纹。有四个小圆孔,以便使此牌缀缝于腰带之上。整个造型古朴简括、浑厚有力。之二,虎作半蹲踞式,口大张,露出利齿,背、尾有平行线纹,爪尖利。造型古朴,富有抽象性。之三,虎形作伫立状,头部前伸,右前肢扬起,爪呈钩状,尾下垂。整个形体,虎悍有力。背面有纽,以便用线与腰带缀结在一起。
  楼烦人的艺术品,除凉城毛庆沟古墓岀土之外,在凉城县蛮汗山还岀土过一件战国时代的羊纹铜饰牌,四腿作蹲踞状,头部前伸,华丽的长角后背,尾上翘,显得昂然有趣。
  由此看来,见于毛庆沟的楼烦人的艺术品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今后可指望在晋西北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南部更大的范围内发现。

附注

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下编,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
0.1645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