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铜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50
颗粒名称: 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铜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6
页码: 78-83
摘要: 戎是先秦时居住在我国北部的一大种族,山戎是戎族的一支。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春秋时)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他们分布在秦、赵、燕三国之北,大约为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山戎是其中分布最东、活动在燕之北的一支。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戎是先秦时居住在我国北部的一大种族,山戎是戎族的一支。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春秋时)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他们分布在秦、赵、燕三国之北,大约为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山戎是其中分布最东、活动在燕之北的一支。至春秋初,《史记•匈奴列传》载:“燕北有东胡、山戎。”又载: “(前8世纪)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前7世纪)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伐山戎,山戎走。”走到了哪里呢?《史记•齐世家》作了补充说明:“山戎伐燕,……齐桓公救燕, 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史记•匈奴列传》又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从古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大致可以体味到,山戎在东周时代驻牧于“北蛮”、 “燕北”之地,按今日地望考之,其地理方位,约在今北京北、冀北之地,位于东胡的西南,并与之毗邻。所占疆土,东北至辽西地区,西南约至张家口市一带。在齐桓公时期,约为山戎全盛之时,时“伐燕”、时“越燕伐齐”,显得武力要胜过燕、齐。后来齐、燕联军虽将其击败,山戎逃至孤竹①孤竹是商至春秋时代一个小部落,其地应在今河北省东境的卢龙县、迁安县一带,其势力已达辽西大凌河流域。一带,但也可从中窥见山戎武力之强。山戎的经济生活,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生活,当时其驻牧之地, 当是辽阔的草原,而非农耕。
  历史上曾经存在,而今已消失了两千三四百年的山戎部族的历史,是否即古文献上记载的那个样子?是长期以来摆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面前的一个谜团。198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的发掘,出土了大批山戎部族的遗物,从而为考察和研究山戎部族的历史面貌、经济类型、文化源流、 军事能力、宗教意识、生活习俗、生产力发展水平、氏族组织、社会性质,以及与邻近地区诸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①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这批资料和在此之前在河北怀来北辛堡发掘的山戎资料,②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也为探寻山戎部族的造型艺术露出了一线光明。山戎部族,不仅是尚武的人,同时特别注重美观,审美情趣十分浓烈。山戎有覆面的习俗,都军山山戎墓约有四分之一的墓葬死者面部遗有覆面铜扣饰物,死者脸上原来有麻布一类纺织物缝制的覆面巾,覆面巾上以小铜扣为饰物。比如“玉皇庙墓地在个别女. 性死者的前额至眉弓之间,以至两耳前沿,成弧线联成一排小铜扣,铜扣背面也有穿鼻和麻布痕。这类装饰更为美观的组合扣饰, 也应是覆面巾上的饰品”。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
  除覆面巾上有饰品外,一般男女(个别儿童除外)死者两耳下几乎都有一对耳环。耳环皆以铜丝绕成螺旋形,身份高贵的佩戴金丝耳环,耳环下往往附以绿松石珠或玛瑙珠之类的坠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死者和少数儿童或婴儿, 以及个别女性死者,在颈下佩戴各种动物形铜饰牌,少数身份高贵的男性死者佩戴金璜饰或金虎牌饰。由各种质料制成的项链,多佩于死者胸前,男女老少都有佩戴项链的。
  山戎的装饰品,总括起来有耳环、带钩、带扣,各式带饰、铃饰、 扣饰、覆面饰和牌饰等数种。在众多的装饰品之中,最引人感到兴趣的是各种牌饰。或铸成虎形,其背后有两个穿鼻,身上及两足有四个嵌窝,推测原来镶嵌着珠玉之类的饰物,后来因缺落下来才显岀这四个圆窝。
  另外还有一件伏虎形饰牌,其形与上述者相类似,身上、两足和尾部有五个嵌窝,也应是镶嵌珠玉之类饰物留下的圆窝。
  同样的例子,也岀现于带钩上的兽形饰的上面。其中有一件带钩,整体铸成兽形,造型生动自然,在头、背和两蹄处遗留着四个嵌窝。其背面尾端有一穿鼻,首端有一凸钉状纽,或铸成奔马形,颈上留鬃,颈侧有辔,缚尾,口、角、腿、关节、蹄、尾端有六个嵌窝,造型简练,形态生动,堪称佳作。
  山戎部族是一个有作为的部族,在自己驻牧的土地上,创造了富有山地草原风味的文化艺术和物质文明。他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形式多样的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外,在艺术装饰手法上,喜欢在装饰品上镶嵌珠玉,死后有覆面之俗。
  除了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之外,从地望、时代和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看,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应属于战国时代山戎的墓群,墓中出土的艺术品,又从另一地点,反映了山戎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在随葬的艺术品之中,除了像军都山东周山戎墓有许多虎形饰之外,蛙形饰是一种突岀的题材。
  双蛇衔蛙形有两件,形制、大小相同,范铸而成。蛇的前腿伸开、后腿收屈,作栖息状。二蛇各衔蛙后腿一只,蛇头呈三角形,颇似眼镜蛇发怒两腮膨大状,两蛇纠结在一起。蛙背和眼均镶嵌绿松石,蛙腹底面有三个半环形纽,以备穿带。
  蛙形饰有两件,形制大小均相同,呈铅灰色。蛙作栖息状,昂首,闭嘴,前腿撑起,后肢收屈。双眼和背部原镶嵌着绿松石,现已落失,只有其中一件的右眼绿松石犹存。腹底有二道平行柱状梁, 以备穿带。
  蛙形节约共有12件。形制大小相同,范铸。蛙的后腿收屈, 前腿伸出,栖息状。背部镶嵌长方形绿松石。口和尾各镶一个圆形筒用以穿带。
  虎形节约范铸,形制大小相同。身体扁平,前腿伸出,后腿收屈,张口,尾回弯。尾一圆孔,背与腹底各有一长槽,备穿带之用。
  虎衔兔饰二件。范铸,形制大小相同。虎的四肢收屈,作伏卧状,口衔一兔,虎身饰弓形纹。
  金虎形饰件二件。铸成,伏卧状。其中一件,肩和臀部饰条纹,尾端上卷成环。背部有两个半环形纽,供穿带或系绳之用。
  金鹿形饰二件。一件无角。身躯修长,回头昂首,作飞奔之态,前腿往前蹬起,后腿前屈,尾上翘。耳、肩、臀、尾饰有点纹。另一件角往背部弯曲,前腿跪着,后腿前屈,前后蹄靠拢,作蹲踞状。
  凌源县三官甸山戎墓,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类似的山戎墓,还在该县五道河子发现过。
  在五道河子发掘过11座战国时代的山戎墓,每座墓中均岀土数量不等的马牙,墓底都铺有一层桦树皮。出土的动物牌饰均出土于尸骨胸部。
  铜马牌饰计有三件。其中一件卧状,立耳,缚尾,四蹄前伸。 其二也作卧状,缚尾,前胸和臀部刻有圆形花纹图案,颈及腿部饰刻画纹。其三也作卧状,两腿前伸,身饰两个圆形花纹图案。
  金牛牌饰作蹲踞状,嘴部前伸,翘尾,腰间饰一周刻画纹。
  铜鸡牌饰出土六件,形状相同。作卧状,昂首翘尾。
  五道河子的山戎墓,除金、铜制品外,还岀土有白骨珠、绿松石珠、玛瑙珠等饰于颈部或头部的饰品。
  除以上诸例外,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根据出土遗物看,也应是山戎的墓地。①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县小地发掘报吿》,《文物》1987 年第5期。岀土的主要青铜艺术品有:人面纹铜锥、连体鸟形饰、铃形饰、联珠饰、耳环、管形饰和动物形牌饰等。其中动物形牌饰有:鹿、马、虎、蛙、鸟五种。虎、马形牌饰均呈伏卧状,正面微凸.背有两纽,眼、蹄、尾部留有圆形嵌孔,是供镶嵌之用的。鹿昂首伏卧,长角与尾相连,尾部有一孔。蛙形牌饰外有环形圈,中间为一蛙。鸟形饰为展翅飞翔形,头部正中穿一孔,便于穿系垂挂。
  此外、青铜装饰品中还可见到联泡饰、双尾形饰、舌形饰、铜珠饰和环饰等。其他质地的随葬品主要有:骨珠、骨管饰和石珠饰。其中骨管饰,呈圆柱状,中穿孔。石珠饰的质料有玛瑙和绿松石两类, 形态有管形、扁方形、环形三种。这些石珠饰大都出自死者颈部周围,看来是项链。
  从山戎墓中出土的大批艺术品表明,山戎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