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蒙古的北狄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41
颗粒名称: 二、内蒙古的北狄艺术
分类号: K28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狄亦作翟,春秋前,长期活动于我国北方草原,并与当时的齐、 鲁、晋、卫、宋、邢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众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活动于北方草原,故又统称为北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这里所称之北狄,盖指白狄、赤狄、众狄所统称的北狄而言。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一种彩绘纹样,并不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唯一的彩绘纹样的模式, 各地出土的彩绘陶器的纹样,丰富多采,各有各的纹样。比如,敖汉旗范仗子古墓出土的彩绘陶器的纹样,却是另一番风味①。出土的一件彩绘带盖罐,通体遍施红、白彩,施于腹部的主体图案纹样,状似“丰羽”,线条流畅,有飘逸感,圈足的辅助纹样,是以红、白二色上下交替绘五层三角纹。而这种三角纹,似是从主体图案纹样中析出的。出土的一件彩绘陶罐,口沿的辅助纹样,是斜平行条纹,腹部的主体纹样是红、白二色相套的雷纹。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陶器上的彩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 但并不是独有的现象。在年代上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略相当的若干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彩陶器的出现,这或可说明,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在陶器上施彩绘花纹,是北方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艺术现象,这种艺术,又普遍地影响到青铜器上的铸纹,而青铜器上的铸纹,又反过来给陶器纹饰以影响,这种双向的艺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北方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内蒙古的北狄艺术狄亦作翟,春秋前,长期活动于我国北方草原,并与当时的齐、 鲁、晋、卫、宋、邢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众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活动于北方草原,故又统称为北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这里所称之北狄,盖指白狄、赤狄、众狄所统称的北狄而言。
  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敖汉旗范仗子古墓群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春秋时期,居住于陕西省北部和鄂尔多斯草原的北狄,当属于白狄。《史记•匈奴列传》谓:“晋文公(前636—前628年)攘戎狄, 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圁指圁水;洛指洛河。据史念海教授考证,凰水即今之窟野河,其上源发源于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流经陕西省北部入于黄河。①由此可证,春秋时期北狄之一支白狄,应居住于鄂尔多斯草原和陕北一带。
  茫茫大地,时隔数千载,北狄遗迹今何在?这长期困惑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1972年内蒙古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鄂尔多斯草原的杭锦旗阿门其日格苏木桃红巴拉发现了一批春秋晚期的古墓群,经考证应是北狄,更确切地说,应是白狄的古墓葬。 在该墓群中,出土有大批青铜器、铁器、金器、骨器、陶器、石制品等随葬品。这些文化遗物,不仅为我们重构北狄富有声色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使探索北狄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成为可能。
  桃红巴拉北狄墓留示给我们的艺术珍品,有以动物纹为特征的青铜饰件、服饰品和项饰品等。
  青铜服饰品中,有环饰、兽头饰、双鸟纹饰牌、长方形管状饰、 圆管状饰、联珠状饰、扣饰等。
  环饰岀土十余件,纹饰有交错弧形纹、连续交错弧形纹、连续“S”纹等。
  兽头饰作兽头的正视形象,两耳上竖,双眼圆睁,尖嘴。背有纽,供缀连于衣服上。
  双鸟纹饰牌可分两种式样:或两鸟头反向连接呈S形,两鸟纠结在一起,着重表现了眼和喙;或将鸟形抽象化,失去了鸟的原形,鸟头变作涡状纹,背有纽。
  纠结动物纹饰牌是由两种不同的动物纠结而成的,上面似①史念海:《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秦长城遗迹探索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低头的马头,嘴、眼、耳备具。在下方伸出一头,似蛇或蜥蜴类动物的头,构图简略。
  扣饰共岀土 129件,各墓均有出土,原是作扣子用的,其形或如梅花瓣状;或状如铜泡;或如中间鼓起的纽扣;或作由五个圆泡组成的花瓣形。背皆有纽,以便缀于衣服上。
  马纹饰牌透雕,中间由三匹马组成图案,这是草原风格经常呈现的构图方法。
  长管状饰和圆管状饰长管状饰,上饰对称半月纹、方格纹、 折线纹和对称四叶纹等。圆管状饰,分两种式样:或中鼓,两端呈圆筒状;或呈直圆管形,管上铸岀数道弦纹。
  联珠状饰它是由三至四个铜扣连接而成的,背有纽。
  此外,还出土一件“触角式”短剑,颇富有美的意味,剑首作两鸟头相对状,左右对称。
  北狄除了衣服上有许多饰品外,还有佩戴项饰之习。在桃红巴拉北狄墓中,出土石串珠349颗,各墓均有出土,串珠中间穿孔,其形或呈短圆柱形;或呈扁方形;或作管状;或扁圆柱状。不分性别、 年龄,差不多人人都戴项珠。此种戴项饰的习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十分普遍,北狄也不例外。
  春秋之时,游牧于杭锦旗一带的游牧民族为北狄。至战国,北狄之名便在古文献中不见了,而代之以胡,可见战国所称之胡,应包括北狄在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史记匈奴传曰,晋北有林胡楼烦,燕北有东胡山戎,盖必时人因此名戎为胡。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也。盖北狄之名胡自此始。” 这个看法是有见地的。胡人之中,最强大的一支是林胡,长期居住于山西省的西北,其后迁徙于鄂尔多斯高原。《史记•赵世家》谓: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是知林胡当时已在河套之内。至战国,北狄很可能混入胡人之中的林胡之中,而林胡后来融溶于匈奴,成为匈奴的一部分。因此,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北狄、林胡、匈奴是一脉相承的。
  见于鄂尔多斯杭锦旗北狄之中白狄的墓群,不是一种孤立的历史现象,1980年秋,在河北省新乐县中同村又发现了战国早期白狄的一座墓葬①。这座墓汉化程度较高,出土有属于中原系统的陶器、青铜器等,但尚保留着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有金手镯、金饰片、玛瑙环、玉石片、绿松石珠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虎形鎏金饰片,一只大虎微作蹲踞状,俯首张口,粗尾曲垂,虎体的各个部位镂小圆孔,孔内嵌镶绿松石。在这只大虎的头、腹、尾下缀连以同样形式的三只小虎形。
  春秋之时,有一支白狄从鄂尔多斯高原往东南迁徙于今河北石家庄地区和保定地区南部建立中山国。战国时,新乐县隶属中山国。中山国是白狄建立的国家,原称鲜虞,春秋战国之际改称中山。 《左传•昭公十二年》杜预《集解》谓:“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其地望约在今正定县新城铺。春秋末年,鲜虞改国号为中山, 并迁都于顾(今定县)。战国中期,中山国又迁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地)。中同村出土的可能是中山国早期鲜虞文化的遗存,其年代上限不会早于都顾之前,下限不会晚于都灵寿之后。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出土的白狄文化遗物,为寻觅白狄的历史及其艺术特点找到了一点踪迹。
  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铜艺术戎是先秦时居住在我国北部的一大种族,山戎是戎族的一支。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春秋时)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①石家庄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考古》1984年第11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