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青海、甘肃等地羌人、戎人的彩陶及其他艺术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26
颗粒名称: 八、青海、甘肃等地羌人、戎人的彩陶及其他艺术品
分类号: K28
页数: 12
页码: 56-67
摘要: 中国彩陶分布于黄河、长江、辽河等辽阔地域,从年代的悠久, 数量巨多、花纹绚丽等方面看,中国彩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彩陶相比是很杰出的。在中国众多的彩陶之中,甘、青地区的彩陶是最有代表性的。
关键词: 民族文化 陶器艺术

内容

中国彩陶分布于黄河、长江、辽河等辽阔地域,从年代的悠久, 数量巨多、花纹绚丽等方面看,中国彩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彩陶相比是很杰出的。在中国众多的彩陶之中,甘、青地区的彩陶是最有代表性的。
  关于甘、青地区彩陶艺术的作者,在考古学界虽未能达到井识,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羌族,比如夏鼐教授早在40年代写的《临洸寺洼山发掘记》一文指出,寺洼文化与羌族有关,寺洼文化的火葬葬俗与羌族相同。①夏〓:《临洗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1949年。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一文中,认为“先秦时期生活在甘肃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戎、羌各族。戎居东而羌偏西”②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俞伟超在《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索》 一文中认为:“从马厂类型到齐家文化陆续发展起来的屈肢、砍头、 乱骨葬等葬式,从不见于夏、商、周三族的文化,而是戎人羌人所特有的。由此看来,把齐家文化、马厂,乃至上溯到半山、马家窑类型, 看作是羌人文化的前驱,应当是允许的。在湟水一带的唐汪、辛店文化,按其地望来说,显然应当还是羌人的文化遗存。”③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索》,《青海考古学会会刊》第1期,1980年。他在《关于“卡约文化”的新认识》一文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卡约文化是以羌人为主体的西戎诸部落的文化遗存。循化脱龙都阿哈特拉山墓地发现的卡约文化遗存,大都相当于析支羌的活动地区。“卡约文化的阿哈特拉类型,其分布之地是阿尼玛卿山(即古代的积石山),东北的黄河河曲处,这一带,在古代名为析支或赐支,这里的析支,无疑即居住在析支之地之一个族。《后汉书•西羌传》几乎把她当作羌人之祖来看待的。”综合以上意见,甘、青地区已知的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卡约等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1959年新发现的诺木洪文化,“从诺木洪文化的陶器等遗物分析,它与卡约文化关系较密切,很可能是卡约文化的继续与发展”④赵生琛等:《青海古代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若然,则诺木洪文化,亦可视作是羌人的文化。
  由上所述,似可得出这样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国家之一,地处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是出土彩陶最多的地域, 因此,彩陶成为甘、青地区远古文化和艺术的显著标志。而甘、青的彩陶艺术的创作者是戎与羌人的先人。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戎人与羌人在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方面,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甘、青的彩陶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大约经过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为代表)铜石并用时代(齐家文化)青铜时代(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三个不同时期,而每一时期的文化,又有不同的类型,反映在彩陶上,呈现出纷纭复杂、五彩缤纷的盛况。各个时期和各个类型的彩陶艺术,既存在着共性,又有明显差异,反映了在大体同一的空间内戎、羌彩陶艺术的演化踪迹。
  马家窑文化分布广泛,东起泾、渭水上游,西至黄河上游共和、 同德县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据统计,在青海境内共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与墓葬约二三百处之多,分布比较集中的有民和县和乐都县。经过发掘的有大通上孙家寨、乐都柳湾、贵南尕马台和循化苏乎撒等地。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与时间早晩不同,马家窑文化又可分做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数量很多,这种彩陶既是先民的实用生活器具,又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工艺美术品。马家窑彩陶造型多变,构图精美,纹饰繁缛,风格独特,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彩陶艺术的鼎盛风貌。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彩绘颜色多呈黑色,也有用红色与白色的。 彩绘图案丰富多采,主要纹样有几何纹、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连弧纹、锯齿纹、花瓣纹、平行条纹等。尤其是鯢鱼纹最富有代表性。早期鲵鱼纹的形象接近生活中的原型,前肢为四指, 头上有节枝状的鳃,脸似人面,被人格化了,中期的鲵鱼纹,形象概括,身子呈弯月形,鲵鱼纹的造型统一于弧曲的几何形中。各类纹饰流畅而协调,娴熟而明快。
  马家窑类型,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大通上孙家寨等处。彩陶器十分精美,彩绘以黑色为主,也有少数以黑红或黑白二色兼施的。彩绘花纹绚丽多彩,遍布陶器的外表,还有将彩绘描于陶器内壁的, 人们通常称之为“内彩”。彩绘图案的结构常突出某一花纹主题,而后用对称的技法描绘,形成左右连作的花纹,也有上下分层排列者,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花纹的线条粗细均匀,优美华丽,绚丽多彩。主要的花纹有漩涡纹、弧线纹、勾连纹、叶纹、三角纹、平行条纹、圆圈纹、连珠纹、圆点纹与网格纹,多属于几何形花纹。在圆圈纹内,有的还加缀直线、十字形、米字形与火炬形等形形色色的小花纹,在垂弧纹内不加缀数目不等的网线、弧线、齿形纹等各种不同的纹样。另外还有蛙纹、鱼纹、鸟纹等形象生动、造型优美的动物花纹。其中鱼纹中的鲵鱼纹,早在石岭下类型已有之,但发展到马家窑类型早期,鲵鱼纹已简化,头部只用圆点表示,身子为弯月形, 肢爪全被省略,仅见其微迹而已。有些动物形已神化,如无头或仅有双足的蛙形纹、两端有头的蛇形纹等。大通县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舞蹈人物纹,更为弥足珍贵,活灵活现。总之,这种类型的彩陶花纹,奔放流畅,均齐而美观,具有高深的艺术造诣。
  半山类型,以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半山村而得名。其时代比马家窑类型稍晚,分布于甘肃西南和青海东部地区,经正式发掘的有乐都柳湾等地。陶器表面有各种不同的装饰,其中最多的是彩绘装饰,还有饰绳纹和附加堆纹者。彩绘装饰的主体花纹是用黑红二彩合镶或相间组成的齿带纹,并以此为骨架再演化为其他的纹样, 常见的有网格纹、葫芦形纹、波折纹、漩涡纹、连续三角纹、菱格纹、 圆圈纹与平行条纹等。纹样中以红线为骨架,两侧夹有齿边黑彩的花纹是半山类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花纹,也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 而为本类型所独有的突出标志。画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每组花纹都是左右对称,间距相等。在图案设计上,严谨规整,不论正视或俯视陶器上的花纹,都能给人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面。彩绘图案堂皇富丽,光彩夺目,且富于变化。彩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黑红二彩合镶或间隔并用手法,与陶器底色相映衬,从而构成三彩交织的浓烈图案,使整个画面岀现色彩鲜明、艳丽醒目的效果。
  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与发展,它以最早发现于乐都县马厂垣①马厂垣现隶属于民和县。而得名。分布的范围与半山类型相若。其中比较重要的遗址有西宁的朱家寨、民和的马厂垣,以乐都的柳湾为最重要。陶器的器形与装饰方面比半山类型更为复杂多样。陶器的表面装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锥刺纹和繁缠的彩绘。彩绘以黑彩为主, 也有红、黑二彩兼施的。在陶器上往往先施一层红色或紫红色的陶衣,彩绘花纹有几何形与动物形纹样两类。几何形花纹有四圆圈纹、菱格纹、连弧纹、曲折纹、方格纹、万字纹、云雷纹、“80”纹、方块纹、变形回纹等。其中圆圈纹内还填缀以十字纹、井字纹等小型花 '纹。动物纹主要是蛙纹,蛙纹又有全蛙形与半蛙形之别。还有人面纹与全身人像彩塑纹等。其中全身人像彩塑纹,有人称做“神人纹”②张朋川:《中国彩陶艺术浅析》,《美术丛刊》36,1987年。,实际上应是萨满的形象。从半山到马厂类型萨满形象表现出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在图案上,有较多的变化与创新。以柳湾出土的彩陶壶为例, 有人像彩塑壶与人面彩陶壶,这些都是彩陶工艺中的珍品。入面形彩陶壶有两种:一是在彩陶壶的口颈部捏塑成方形人面;另一种虽也是人面形彩陶壶,但人面各部位的表现方法不同,五官部位的配置往往不甚和谐。有一件人像彩塑壶,人的五官俱全,在人像左右侧还彩绘有圆圈纹与蛙形纹,有意识地突岀性特征,兼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这种“一人两性别的形象”,是萨满形象,寓有生殖崇拜的深邃内涵。
  在彩陶中,除彩绘各种花纹外,还有多种符号形花纹。以柳湾墓地为例,就发现有一百多种不同符号花纹。较常见的有:十、一、 x、o工等十几种,比较罕见的符号花纹如:等多种。 这种符号形,是代表某氏族或家族的一种徽号?是代表器物制造者的记号?还是古文字最原始的形态之一?尚在探索之中。
  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分布比较广泛,东起泾、渭水流域, 西达青海湖,南抵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包括有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在制陶工艺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陶器表面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装饰,有用陶拍拍印出来的篮纹与绳纹,也有用指甲画出的指甲纹和划纹,以及用手捏岀来的附加堆纹等。纹道比较清晰,排序整齐。另外还发现一部分彩陶罐, 其花纹图案别具一格,主要纹样有蕉叶形纹、对错方块纹、菱格纹、 三角形纹、波折纹等。颜色呈黑色或紫红色,图案简朴疏朗,新颖雅致。
  此外,有一种高领折肩罐,在装饰上有其独自的特点,折肩下遍布竖行篮纹,折肩上磨光,造成反光程度不同的对比效果,这是制陶工艺上的新成就。
  到了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原始文化,可分做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三种文化。
  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的辛店文化,根据其不同特征,约可分做上孙家寨、张家嘴、姬家川三个不同的类型①赵生琛等:《青海古代文化》,青海人民岀版社,1985年。。上孙家寨类型,是首先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而命名的。这个类型的文化内涵含有卡约文化和张家嘴类型两种成分。陶器的器表一般施有一层红褐色或赭色的陶衣。纹饰有细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其中彩绘花纹别具风格,主要的有连续三角形纹、多道竖线纹、复线连勾纹、连续涡形纹、连续人字形纹等,以涡纹较为常见,粗细有别,层次不同,富于变化。还有x、s形等小花纹。多饰于颈、肩、腹部,也有布满器表者。
  辛店文化中的张家嘴类型,它既含有唐汪式陶器,又包括了辛店文化乙组的遗物。陶土多孱有碎陶末与石英砂料。有的陶器表面施有一层紫红色或白色的陶衣。纹饰除素面外,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与彩绘等。附加堆纹有条带状和乳丁状两种,绳纹的线条细而排列整齐。彩绘多用黑色,也有用红彩或紫红彩的,花纹有宽带纹、连续回纹、涡形纹、宽彩纹、双勾羊角形纹、垂线纹、变形鸟纹、 三角形纹、菱格纹、连勾纹等,还有S、十、#等符号形纹。还有太阳纹与象生的蟹形纹等动物纹。彩绘的主体纹饰是几何图案,其次是动物形象的纹饰。
  姬家川类型是于1960年在甘肃省永清县姬家川村首次进行发掘时发现的,主要分布于洮河、大夏河与湟水流域。陶器的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与彩绘等。绳纹深而细密,附加堆纹多作锯齿状与小圆饼状。彩绘的施彩方法各异:或直接在素陶面上施彩;或在施有绳纹和纹面上绘彩;或先施红彩为底,再绘花纹等。颜色以黑色为主,还有少数为红彩或紫红彩。花纹主要有连续回纹、宽带纹、 多线云雷纹、粗线双勾羊角形纹、波浪纹、锯齿纹、曲折纹、对错三角纹、同心圆圈纹、大S纹、粗垂线纹等。花纹的线条粗并有较宽的纹带。除几何形花饰外,还有犬、鸟等动物纹。此外还有T、、个、 十等符号。
  在辛店彩陶中,仿生性纹样以犬纹最具有特色。作为单独纹样的犬纹,尾巴大多向上弯翘。辛店彩陶上特有的双勾曲纹,就是一对相向的翘尾的犬纹复合而成的,构成左右对称的变体犬纹。人形纹也是辛店彩陶具有特色的花纹,有的人形纹穿着束腰短裙。东乡族自治县岀土的一件彩陶壶的侧面,还画着一个狗头人身的纹样,人身作裸体,手中还持着盾状物。这种人与犬相寓的纹样,应是辛店文化的一种主要的图腾纹样。今天居于川北的羌族,犬神仍是主要的神祇,这种现象与辛店文化中的犬纹结合起来考虑,是否暗示辛店文化与羌族有关呢?卡约文化过去列入寺洼文化系统,后来将它与寺洼文化分开, 命名为卡约文化(原称卡窑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
  卡约文化的陶器纹饰,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但素面陶甚多,附加堆纹多呈乳丁状,绳纹线条纤细而疏朗。划纹作短道交叉或刻成动物形象。彩绘以赭彩为主,也有黑彩,通常在器口内壁与颈部施以宽彩带或红色陶衣,色彩比较浓重。花纹有锯齿纹、连续三角纹、网格纹、多线回纹、勾连纹、波折纹等几何形图案。 在循化县阿哈特拉山还发现大角羊和鹿形动物,还有等符号形。
  装饰品是用石、骨、铜制成的,比较常见的有绿松石珠、玛瑙珠、骨珠、琥珀珠、牙饰、铜镜、铜牌、铜铃、铜环、铜扣、铜泡与铜连珠饰品等,还有海贝、石贝、蚌壳等,可见,当时人们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
  诺木洪文化是甘、青青铜时代又一种文化,因首先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而命名的。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南部一带。以搭里他里哈遗址为例:铜钺形制较奇特,平面略呈马蹄形,穿有五个圆孔,在孔下饰有成排丁字形的突棱饰,一面还饰有方格纹。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的陶器表面与口沿内壁施以红色或灰白色陶衣,纹饰除素面外,有压印纹、篮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小圆圈纹和彩绘等,以压印纹较为常见,纹样有圆点、斜平行线、三角形、椭圆点、波浪形、人字形与丁字形等多种纹样。彩陶甚罕见,彩绘有红、黑两色.=,色彩浓重,而图案较简单,皆横、直、斜线组成的几何形花纹。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遗址中,出土一件形似牦牛的陶塑品, 体肥、腹大、长毛垂地,憨态可掬,是件难得的陶制珍品。
  还发现有羊毛纺成的线绳与织成的毛布等制品,并用牛皮做成的革履,表明当时人们身着毛布织品,脚蹬皮鞋。同时身上还佩挂着玛瑙饰、石饰品、牙饰、蚌壳和骨饰品等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出土有兽骨制作的骨笛和骨哨,磨制得很精致。骨笛残长8厘米,吹孔4个,孔径皆0. 4厘米,孔距分别为1. 2、1. 3、2. 7厘米不等。过去在朱家寨墓葬曾出土过类似的骨笛,吹孔有8个。这无疑是当时人们在唱歌时伴奏的乐器,反映了当时吉庆节日已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
  总之,甘、青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 先后出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由于时空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共同之点似是主要的。各种文化,反映了戎人和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面貌。各种文化中的彩陶器上的纹饰,反映了戎人及其主要的组成者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美的追求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尽管彩陶上的花纹,仅是戎人和羌人在艺术上的一个侧面,但在他们的美学观念上却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说,甘、青彩陶纹饰的内容、技法及其演化,在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戎人和羌人的美的历程。倘若将上述的各种文化(包括类型)的典型彩陶排列起来,便很明显地看出这种演变的轨迹。
  从所举各个彩陶器的彩绘纹饰和器型看,甘、青地区西戎和羌人的彩陶器,各个时期的文化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其特点。各种文化中的彩陶器,综合起来观察并进行比较,便可得知其演化规律和递变轨迹。
  从整体上看,甘、青彩陶器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的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方面发展的主要轨迹是:在题材上,似是由简单的几种到繁杂的十余种;在艺术风格上看,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即图像由繁缛,逐渐走向简约化、符号化;在构图上,早期的往往布满全器,到晚期则只限于局部;在内容上,由描绘对象的表层向深层发展。
  关于彩陶纹样的含义,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精神生活和审美观念方面的内容,除了形象鲜明的写实图纹可以直解其意外,对于示意性纹样和几何形纹样,要准确地解释其意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即使同一形状的几何花纹在不同氏族的彩陶图案中也会赋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只有系统地了解彩陶的某种纹样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尤其要了解这种彩陶纹样的早期样式,才能确切了解彩陶纹样的含义及其演变情况。以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为例,彩陶上的几何形花纹以旋纹具有特色,其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内的旋纹,常以圆定位,然后又设辅助定位点,形成旋动的主次结构线,交驰盘旋地构成变幻莫测的图案。而半山类型彩陶中以旋纹为主要的花纹,则依着旋纹结构线的上和下方,并行着多道相间的黑锯齿带和红线纹,犹如巨澜翻卷,展开着波澜壮阔的画面,富有奔腾不息的律动感。石岭下类型,彩陶以鲵鱼纹为代表花纹。早期鲵鱼纹的形象接近生活中的原型。中期的鲵鱼纹造型,统一于弧曲的几何形中。发展到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上的鲵鱼纹已简约化,只是依稀地保留着鲵鱼的一些痕迹而已。半山、马厂类型彩陶上的象生性花纹,除花朵纹外,神人纹尤引人注目。半山早中期的神人纹,形象较写实。半山晚期神人纹的头部增大,还有各种变体,有的头部或下肢消失,有的作二方连续花纹。马厂早期的神人纹多已变形,无头的神人纹增多,在上、下肢端和关节处都长出爪指,有的只以肢节爪指的局部纹样来表示。到马厂晚期,神人纹常以分解的示意性纹样来表现,仅在爪指上留下神人纹的遗痕。马家窑文化各个类型的彩陶纹样,都表现岀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辛店文化,彩陶的仿生性纹样以犬纹具有特色。人形纹也是辛店彩陶有特色的花纹。东乡族自治县出土的一件彩陶壶的侧面,还画着一个狗头人身的纹样,人身作裸体状,手中持着一个盾状物。 这种人与犬相寓的纹样,应是辛店文化的一种主要的图腾纹样。
  甘青地区西戎和羌人的彩陶艺术,是我国彩陶艺术主要组成部分,从年代之悠久,数量之多,花纹之绚丽多彩来看,是我国彩陶艺术之佼佼者。
  西戎和羌人的彩陶艺术是光辉灿烂的,然而他们的艺术并不限于彩陶,其他方面的艺术也是熠熠生辉的。以齐家文化向卡约文化过渡时期的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的出土随葬品而论,铜制艺术品有铜竿头、铜铃、铜钮、铜管等。骨制艺术品有骨管、骨牌、骨珠、骨饰等,还有牙饰和蚌饰等。其中铜竿头,顶上一凤形,昂首,长颈,空腹内有一橄榄状铜丸,扁尾,足为一长管状,上有一镂孔。安上木柄,是供祭典仪式之用的。骨管是用鹿骨制成的,环绕管壁表面精刻鹿四只,用闭合的细线刻出鹿的体态轮廓,密布规整的刺点表现鹿身的花纹。因系环壁雕刻,均为首尾相衔的侧身状,作眺望状,管长22厘米,管径1. 5厘米,管壁表周长约4. 5厘米。①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3期。
  在诺木洪文化中,发现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形象似牦牛的陶制品是很有意义的,它的体态肥硕,造型粗犷,憨态感人,是很有意味的雕塑品。那里岀土的骨笛和骨哨,更是当时牧民审美意识的指示器。骨笛残长8厘米, 吹孔4个,孔径皆0. 4厘米,孔距分别为1. 2.1. 3.2. 7厘米不等。 过去在朱家寨墓葬曾出土过类似的骨笛,残长15. 4厘米,吹孔8 个。这无疑是当时居民在唱歌跳舞时伴奏的乐器,反映了他们在吉庆节日或劳动之余开展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②赵生琛等:《青梅古代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此外,青海境内卡约文化遗址中经常有艺术品出土,比如湟源县巴燕峡曾征集到与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岀土的类似的仪仗头,据称出土于墓葬内,凤鸟身长颈大嘴,腹中空,内亦有一石球,摇动有声,下有圆銎可以纳柲,为手执的仪仗之首。湟源县大华中庄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铜人饰也是很有意味的,据称出土时为相同的2件, 似为镶嵌在木质器物上的装饰品,是由4个人面组成的。铸造精细逼真,工艺已达相当水平。①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迹》,《考古》1986年第6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