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青海、甘肃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22
颗粒名称: 六、青海、甘肃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分类号: K28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甘、青地区的彩陶器是非常有名的,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有代表性的两枝艳丽的艺术花朵。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内壁以竖向弧线隔成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舞者手拉着手, 动作协调一致,舞姿优美,富有韵律感,头上蓄发辫,臀部系尾饰, 整齐划一地向左飘去。这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 石器文化 民族文化

内容

甘、青地区的彩陶器是非常有名的,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有代表性的两枝艳丽的艺术花朵。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内壁以竖向弧线隔成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舞者手拉着手, 动作协调一致,舞姿优美,富有韵律感,头上蓄发辫,臀部系尾饰, 整齐划一地向左飘去。这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的上乘佳作。
  无独有偶,在甘肃武威市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类型遗址也发现了一件残破的舞蹈纹彩陶盆。经修复后,高约14厘米,口径29.5 厘米,腹径28.5厘米,底部直径约11厘米。敛口,鼓腹,下腹内收, 平底。这件彩陶盆的造型和大小与上述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基本相近。唯内壁以竖向弧线隔成两组舞蹈图案,每组九人。舞者光头, 尾饰下垂,身躯和四肢用直线表示,大大地夸大了臀部。①孙寿岭:《舞蹈纹彩陶盆》,《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30日。舞者也手拉手,动作协调一致,所呈现的欢乐气氛和场面两盆十分近似。 人物的勾画较简单,舞姿没有青海那件陶盆活泼优美、动感强烈, 但却显得粗犷劲健,别有情趣。
  类似青海上孙家寨和甘肃磨嘴子舞蹈纹彩陶盆,在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遗址中亦有出土,比如在青海宗日遗址附近的古墓群中,第157号墓葬出土的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就十分酷似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该盆内壁精心绘制两组舞蹈人像, 形象生动传神,图案充实饱满,花纹自然流畅,可以与1973年犬通县上孙家寨和甘肃磨嘴子舞蹈纹彩陶盆相媲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以上三件彩陶盆共同透露出黄河上游远古人群精神生活的神韵。②宗日遗址发掘队:《青海宗日遗址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24 日。见于青、甘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的手拉手的组舞图像, 是远古猎牧人兼及农业的古民生活情景的写真,除陶器上有所表现外,在岩画上亦有所表现,比如阴山岩画中就有类似的组舞。③盖山林:《阴山岩画》图71,文物出版社,1986年。多年来,学术界针对青海那件舞蹈纹彩陶盆的形式和内容,对其功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说,归纳起来,大体有巫盆说、繁殖说、 图腾说、祭祀说、庆功说五种解释。
  巫盆说认为:远古时代,巫师跳舞来驱魔禳灾,这件陶盆可能就是巫师的法器。繁殖说认为:氏族成员为祈求人口盛旺,进行与生殖有关的舞蹈,因此持此说者将尾饰说成是男根,是一种生殖器崇拜的表现。图腾说认为:舞者戴着头饰系着尾饰,象征某种动物, 跳着本氏族的“图腾”舞,庆贺重大节日或事件。祭祀说认为:古人祭天地、山河时都要欢跳媚神娱神的舞蹈,盆上所画舞蹈,正是进行某种祭仪时所跳的集体舞;或是敬祭祖先,祈求福佑集会时所跳的舞蹈。庆功说认为:游猎成功或战争取得胜利,氏族成员便手拉手跳舞狂欢。
  甘肃武威市磨嘴子舞蹈纹彩陶盆发现后,更有人主张:“舞蹈纹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其含义似乎不是那么复杂。这类器物,不必把它看作一些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器物,乃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器物,与今时人们喜爱珍藏装饰器物情况相似,是氏族领导人或富有者所收藏的器物。”①启星:《舞蹈纹彩陶盆说》,《中国文物报》1993年6月6日。这样,便把舞蹈纹彩陶盆的功能,增加了一种“收藏的器物”的解释。以上各种解释,皆似无不可。但是,在思维浑沌的洪荒时代,人类的思想往往不是单一的,对一种现象或事物的解释常常是多义的、含混的、朦胧的,因此,舞蹈纹彩陶盆的含义,很可能是多功能的。联想到史前绘画中的人物图形的含义,更坚定了我们认为舞蹈纹彩陶盆具有多功能含义的信心。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发现过不少人物图形,或刻画(绘)于岩壁;或绘画于洞窟;或镌雕于玉石;或于瓶口塑造人头;或于罐壁上堆塑面形;更有塑造成单个人形(体)者。就其含义而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也无非是与原始宗教、氏族祭祀和生殖崇拜等三方面有关。青海、甘肃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舞蹈纹的含义,也大概不会超越这三方面的内容。但令人疑惑的是,它除具有某些种社会意识之外,是不是还作为装饰画用来美化自身的生活呢?正如大家所共知的,甘、青等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颇负盛名的,尤其是这两件舞蹈纹彩陶盆所在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各种彩陶器上的花纹十分繁缚,有动物、植物、形形色色的图案等,舞蹈纹仅是其中之一。彩陶器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纹饰和图案,显然具有美化生活和供自娱、观赏的作用,难道只有彩陶盆上的舞蹈纹会是例外的吗?从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的纹饰看,即使在那个时代,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决不仅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命并通过繁衍延续生命而已。
  马家窑文化绚丽多姿、缤纷多色的彩陶图案,几乎都是装饰性的画面,看了就会感到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和独具的艺术情趣。从这两件充满神奇莫测的舞蹈纹彩陶盆中,似乎我们可以意识到,那个画面,是画家捕捉了生活中舞蹈欢乐的场面,以写实的笔法,将看到的舞蹈情景绘于器壁。它作为装饰图案作品,向人们显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才华。
  包括舞蹈纹彩陶盆在内的、新石器时代的事物,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着当时时代的某种社会意识,同时也显示着古人的生活情趣。舞蹈纹彩陶盆上的舞蹈场面,能用简单的几笔, 在静止的画面上,通过整齐的动感,表现岀人物正在有节奏地跳舞,蕴含在内中的寓意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
  青、甘两省岀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舞蹈、 美术、装潢艺术史提供了丰盛的灵乳,它像一个万花筒,里面展现了远古世界的奇妙、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