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辽宁和内蒙古的女神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19
颗粒名称: 四、辽宁和内蒙古的女神像
分类号: K28
页数: 19
页码: 26-44
摘要: 根据史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雕塑品大约在二三万年前即已存在。被称为“女神”、“母神”或“维纳斯”的许多小型女雕像,在欧洲法国、奥地利、意大利、俄国、捷克、希腊等地大量发掘出来,成为奥瑞纳、索鲁特文化期的代表作品。后来还在埃及、马耳他、杜拉斯、 伊里利亚、布陀美尔、库库狄尼、塞勒特,甚至在西伯利亚的马理塔、布立奇遗址中,也相继出土了此类妇女小神像。然而中国有没有女神像?长期以来是一个谜。
关键词: 草原文化 少数民族 研究

内容

根据史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雕塑品大约在二三万年前即已存在。被称为“女神”、“母神”或“维纳斯”的许多小型女雕像,在欧洲法国、奥地利、意大利、俄国、捷克、希腊等地大量发掘出来,成为奥瑞纳、索鲁特文化期的代表作品。后来还在埃及、马耳他、杜拉斯、 伊里利亚、布陀美尔、库库狄尼、塞勒特,甚至在西伯利亚的马理塔、布立奇遗址中,也相继出土了此类妇女小神像。然而中国有没有女神像?长期以来是一个谜。
  中国学术界翘盼已久的女神像,终于在1982年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掘红山文化祭坛遗址时发现了,出土了两件比较完整的女神立像,而在石筑圆形祭坛上,有盘坐式的裸体女像。①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略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
  又于1983 年,辽宁省西部山地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了一座属于红山文化的“女神庙”,出土了裸体女神的头部、肩部、臂部、乳房、手等残块。其中一个头像相当于现在真人头部的大小;乳房残块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约比现在真人乳房大2-3倍,这是一处裸体女神的雕塑群。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随着北方草原红山文化女神像的发现,中国有无女神像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其后,中国北方草原的女神像陆续有所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时, 出土一尊保存完好的圆雕石人像。白音长汗遗址揭露面积达到 7 000多平方米,这是一处以兴隆洼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兼含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文化遗存,距今有7 000年左右。石雕人像发现于北居住区第二排南侧第二座房址内灶址旁边。 该石像选用黑灰色硬质基岩雕成,造型古朴,通高35.5厘米,胸阔 12厘米。头部呈上削下阔的三角状,眉、眼、鼻、口备具,两臂平伸, 自肘下折,下肢作蹲裆式。性特征很明显,乳部微凸,大大地夸大了女阴,阴唇外张,其下一圆点,是女阴的象征。整个形体,一望可知是一个女像。
  草原女神像的另一个例子,是1960年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塑裸体女像,头部缺失,胸部有一对挺直的乳房, 女性特征也很明显。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我国草原女神像分布比较广泛,除上举诸例外,在西喇木伦河上游的克什克腾旗,也传来了出土女神像的消息。克什克腾博物馆就存有一件采集于该旗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女神像。① 郭治中:《论白音长汗发现的女神像及其崇拜性质》,1992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地处燕山腹地的河北滦平县金沟屯附近的后台子红山文化早期遗址中,于1983—1989年间,滦平县博物馆先后征集到该遗址岀土的石雕人像八件,其中有五件为石雕裸体孕妇像。这批孕妇像,凸乳鼓腹,双臂曲肘抱腹,性特征明显,双腿屈膝蹲踞状,作临产姿态。②《滦平出土红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记》、《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
  以上所举辽宁、河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带出土的泥、石雕塑像所表现的特征,均与欧亚大陆广阔地域内发现的女神像相似,可见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中国草原地带岀土的女神像是欧亚大陆该种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发现的原始宗教遗迹,不是出现在黄河流域,而是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这或许是因为那个地区一直到欧洲当时是相互连接的大草原,而草原上猎牧民族间交往是很频繁的,经济、文化的相互传播是十分迅速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溶、吸收、撞击,是推动欧亚大陆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中国草原女神像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而迸发出的文明火花,那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女神像的功能,东西方学者有过不同的认识,日人江上波夫在谈到对女神像的认识过程时写道:“最初在西欧发现女神像的时候,它们被认为是写实作品(E •皮埃德),或女性美的理想形象 (W •戴奥恩那),还笼统地名之为,维纳斯像’。随着欧洲出土品的增加,又将它视为与人类和动物繁殖、出生相关的祈祝、祭祀的偶像或护符(M •海鲁乃斯、0 •麦恩思恩拉),这一解释至今仍得到支持(S •纪戴奥等)。待乌克兰及西伯利亚也有发现并判明很多是从有炉址的房址中岀土之后,又产生了将其视作种族、血族的祖先像或祖母神像(Fr •哈恩恰鲁、P •埃菲麦恩考等)、家或家族的守护神(J •马林卡)、炉的守护者或,炉的女主人,(S·A •德卡辽夫)等新见解。此外,还有认为是同萨满教等原始宗教相结合的神的附着偶像或司祭女子(女巫)像的解释。”①(日)江上波夫著,于可可、殷稼、王子今译:《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女神像》,《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江上氏以上对诸家对女神像功能的解释,大约概括了迄今为止各家对女神像的各种不同见解。应该说,多数主张是有道理的、可信的,但同一地点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女神像,又只能作出一种解释,不应视作是多功能的。 我觉得,女神像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的流行时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时代上跨越了大约有两千个世纪;在空间上跨越了欧、亚、非三洲,几乎占了半个地球那么大。偌长而大的时空,对女神像意义的解释只有一种,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哪种解释,而只能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女神像的含义去作具体分析,这样才是破释女神像一种科学的方法。
  _以发现和出土女神像最多的欧洲而论,最早的雕塑品大约二三万年前即已存在,是奥瑞纳、索鲁特文化期的代表作品。女神像所用原料是柔软的石灰石和泥灰石等,也有用牙、骨等为质料的, 但比较少见。其造型特点,是把面部、手、脚大加省略,而着意扩大其性特征:赤身裸体,大乳房、大肚子、大臀部、大阴户。现举例说明如下:法国布拉萨姆普洞,发现多个象牙雕制的女神像残块,都没有头部和手脚,只残留腹、腰及腿部而已。这个洞窟中发现的披长发的女头像,眉、鼻清晰,都没有嘴部,在艺术上堪称杰作。
  法国曼汤附近格里马第洞发现的女神像,材料用黄色的冻石, 颜面没有显示五官,胸部发达,腹部隆凸。此外,还有四个结晶质滑石小雕像,臀部筋肉外层的脂肪质显得极度发达。
  奥地利的维林多夫出土的石灰石女神像,全裸体,肉感强,性的标志突出:乳房和臀部格外肥硕,手的表现取示意法,脚部刻画简单,头发呈波浪式,没有描写五官。
  欧洲女神雕像,除圆雕外还有浮雕。法国洛赛尔洞窟,在奥瑞纳文化期的积层中,发现有四个石灰石女神像。最著名的“持角杯的女像”,右手持野牛角,可能是表现一个主持宗教仪式的妇女。她的腰部与臀部均作夸张而丰满的描写,乳房下垂。
  对以上女神雕像的功能,学者间作了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曾解析为起源于性爱;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崇拜的偶像,是祈求出产丰饶的灵符,希望大地也和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够怀孕。这些解释都是值得商榷的。既然认为这些女神雕像起源于性爱,又为何不去大量表现男性和男女交媾呢?何以单独去表现女性?至于认为女神像是崇拜的偶像,是祈求出产丰饶的灵符,也是说服力不强的。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是当权者,对女性崇拜,并进而去表现女性,是顺理成章的。人总是首先获得诞生,而 -后才为生存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自身的增殖比物质资料的生产更为基本。反映在原始艺术中,那种充满荒蛮意味的狂舞, 有意引诱异性的身体装饰,以及出土的为数众多的女神像,无不可视作原始人对生命的讴歌,体现着对繁衍人丁的强烈追求。从祝愿氏族繁衍的良好动机出发,产生了对女性的崇拜,对老祖母和母亲的崇拜,因而出现了许多夸张女性生理结构为特色的妇女雕像,并视作本氏族共同崇拜的女神,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这类女雕像,有些学者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未免有些摩登,因为不能果腹的原始社会,似乎对美的追求远不如对自身繁衍的追求。因此将女雕像称做女神(母神)更恰当些。
  欧洲出土的女神像的功能略如上述,那么中国北方草原的女神像的功能又如何呢?这也必须从每尊女神像岀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思考,去判定。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有的学者根据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出土的女神像,“并判明很多是从有炉址的房址中出土之后,又产生了将其视作种族、血族的祖先像或祖母神像(Fr •哈恩恰鲁、刀•埃菲表恩考等)、家或家族的守护神(J •马林卡)、炉的守护者或'炉的女主人'(S • A •德卡辽夫)”等观点,与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 我想,用以上的观点去解释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出土的女神像是有道理的。但倘若用这些观点去解释西欧的女神像的功能便有问题了。这与用解释西欧女神像的观点套在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岀土的女神像上是同样背离了事实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倘若西欧各洞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小雕塑女神的功能与生殖崇拜有关,那么乌克兰和西伯利亚从有炉址的房址中出土的女神像便应另作别解了。
  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的女神像,如前所述,是栽立于一间居室的中央灶的近旁,且正好面对着灶坑,这一情况,恰与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出土女神像的情况相同,都与居室中的土灶有关。另外, 这尊雕像高达35. 5厘米,与高仅10厘米左右的小型雕像也迥然有别。如是看来,白音长汗的女神像的功能似乎就比较清楚了。联系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祀灶的古俗,这就愈感白音长汗女神像与祀灶有关了。《礼记•月令篇》有“孟夏祀灶”的记载,注文解释祀灶之法是要“设主于灶胫”,“主”就是灶神的偶像,“灶险”是指灶的近旁,也就是立灶神的偶像于灶旁,每年夏天要祭祀灶。《庄子•达生篇》说:“灶有髻”,又一次提到灶神偶像立于灶旁。其注曰:“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这里明显指岀,灶神偶像的形象是穿着红衣的美女状。以上所记的灶神偶像是战国及其前后时期的形象,而白音长汗女神像是兴隆洼文化时期的,距今7 000年左右,相隔有 4 000年之遥,这尊女神像实际是那个时代的灶神像,由于时代相隔太远,形象自然有别,但在功能上的承继性却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对灶神功能的认识是完全一样的,事实恰恰相反。白音长汗女神像的功能有二重性:一方面承袭了欧洲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生育崇拜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增了与事“灶” 联系在一起的新功能,“灶”为何物?众所周知,灶与“食”联系在一起,又与取暖、熟食、丰收有关。这样便将白音长汗的女神像赋予了性、食两种文化的功能。
  关于灶神偶像是有变化的。在白音长汗女神像所在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其形象完全是一个女子,仍基本保持着西欧旧石器时代女雕塑像的女性特征;到《礼记•月令篇》和《庄子•达生篇》的成书时代的战国,灶神的性别仍为女性,但已不再是裸体像,而是“著赤衣”;到《淮南子》成书的汉代,人们对灶神的理解,性别也给改变了。《淮南子•汜论训》谓:“炎帝死而为灶”即是一证。这里所说的 “灶”不是寻常的灶,而是具有偶像的灶神。我怀疑到这时,传统的女神偶像崇拜,不仅其功能有别于远古,甚至连传统的女神(灶神) 的女性也为男性所取代。
  至于比白音长汗女神像晚约2 000年的辽宁东山嘴和牛河梁女神像,显然与其有别。东山嘴的女神像,岀土于供人祭典的祭坛上,牛河梁女神头像岀土于“女神庙”中。我国文物考古学界曾就东山嘴和牛河梁的女神像发现进行过讨论,多数学者将女神像同中国古代祭社尊祖的传统联系起来,由此提出祖先崇拜、地母崇拜、 农神崇拜等种种推测和假说①见《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但也有的学者把上述现象视作“中国远古先民实行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生动记录”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以上诸说,表面看来虽然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说,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 首先,一致认为,牛河梁女神像出土于“女神庙”,同出土的有建筑构件、泥塑女神造像和陶制祭器。东山嘴的女神像发现于圆圈形祭坛中。其次,一致认为这两地出土的妇女陶塑像是女神像。如果说稍有分歧的话,就是集中于对女神像功能的理解上,即或认为是女性生殖器崇拜;或认为是生育神,并可能与农神有关。不管怎么理解,我想牛河梁的女神庙东山嘴的祭坛都是祭祀遗址;在那里发现的泥塑偶像都强烈地表现出女性特征,表达了女神在当时人们信仰世界中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女神占着重要地位的宗教,是以母权制为其历史背景的。从这两地女神塑像残块看,似乎都是裸体的,大肚子、大臀部。这种特征,和欧洲发现的妇女雕塑像是一致的,应当同祈求生育有关。
  由于女神像在世界上流布至广,它的形象有明显的地域性。按女神像的体型特征,约可分做西欧型、东欧型和亚洲型三种式样。 兹将世界各地主要女神像列表对比如下:从上表看,欧亚大陆女神像的特征及其由西往东或由东往西的体态变化昭然若揭。从总体上讲,西欧女神像,从正面看,体形肥胖,乳房外凸。从其侧面和背部看,臀部、腹部向后或向前突出,也有向前后双向突岀去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诸国出土品都基本如此。
  东欧女神像,从正面看,体形肥瘦适中者居多。从其侧面和背部看,女神像的胸、臀、腹部是比较自然的隆起。如奥地利、捷克、乌克兰等国出土品多数如此。
  亚洲东西伯利亚的女神像,从正面看,体形瘦高者居多。从其侧面和背部观之,身躯狭窄而垂直。
  总之,差别不大的各种形式的女神像以东欧为中心,向西去女神像越来越肥胖,性特征越明显;向东去女神像越来越瘦高,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换言之,女神像的体态,由亚洲西伯利亚往西越来越肥胖;由西欧往西伯利亚身材越来越瘦高。在性特征方面,由西欧往西伯利亚性特征有递减趋势;反之,有递增趋势。在由西往东体态渐变过程中,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各种地方特色。
  世界各地的女神像,除了各地雷同的形象外,还有一些特异的形象,如麦齐那抽象化的体形;勒斯普格的呈菱形的岀土品;西雷约尔的跪坐式者;威伦多夫的蒙面型者;布拉萨姆普的散发型;布立奇的特殊服饰者等等,显示了世界各地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女神像艺术。
  我国辽宁、内蒙古的女神像是欧亚女神像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女神像,鼓腹,作孕妇状,同时臀部外突,与西欧岀土品很近似。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的泥塑群像,虽然发现的人像残块约分属五六个个体, 但由于残破过甚,身体全貌已难窥见。据发掘简报称,“根据群像之间大小和体态的差别判断,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①, 看来各自的体态有很大差异。内蒙古白音长汗出土的女神石雕像, 其体态与欧洲女神像大相径庭。若与西伯利亚的女神像进行对比, 似乎也无多少近似之点,看来也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女神像作为欧亚大陆远古时代一种共同题材,其间也当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是由于时空相差太远,这种联系就被不同的体态所隐没了。总之, 辽宁、内蒙古出土的女神像,尤其是喀左县东山嘴出土的女神像, 昭示着欧亚大陆,早在遥远的原始社会阶段就已有了较密切的文化联系。如此看来,中国草原女神像的出土,对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至于说到女神像的起源问题,学者间至今没有达到共识。有 A • 11 ♦奥克拉德尼科夫等的西方起源说,M·C •柏吉特的东方 (乌克兰以东)起源说,M • G •莱宾的同一发展阶段各地自生说, 以及日本学者江上波夫所主张的东欧起源说。
  江上氏的东欧起源说,是后起之说,他以各地出土的女神像的体态不同为依据,得出“差别不大的各种形式以东欧为中心,在其西与东,理想状态正相反,这暗示女神像发源地在东欧”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并由此基本形向东、西传播,“形成了各种地方特色”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关于江上的论点, 我们不敢苟同,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各地出土女神像体态形象的差异,在颇大程度上讲,是由空间因素形成的,时间因素并不是主要的。要解决出土女神像孰早孰晚,还得靠出土女神像的地层和岀土的相伴物。根据女神像各自出土的地层,排出女神像年代学上的序列,其中出现女神像年代最早者,自然可能为女神像的起源地。 我国北方草原女神像的起源及其传播方式,尚有赖于世界女神像起源的解决。而要弄清世界女神像的起源,又非本书的篇幅所能容纳,只好留待他日再作深入探索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