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基泰、萨尔马特和塞人青铜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059
颗粒名称: 三、斯基泰、萨尔马特和塞人青铜鍑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5
页码: 285-289
摘要: 斯基泰人最早见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的著作中,或译作斯奇提亚人和西徐亚人。斯基泰考古文化一般指黑海北岸发现的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公元前7—公元3世纪),斯基泰人大部分从事游牧,饲养马、牛、羊、狗等。
关键词: 青铜器 考古 中国

内容

斯基泰人最早见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的著作中,或译作斯奇提亚人和西徐亚人。斯基泰考古文化一般指黑海北岸发现的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公元前7—公元3世纪),斯基泰人大部分从事游牧,饲养马、牛、羊、狗等⑩。
  斯基泰青铜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A类为铸像铜複,即在铜鍑口沿立动物铸像,少者一、二个,多者达六个,以羊为主。另外,在器物腹部饰以曲折纹、菱格纹,以及同心圆等。有的青铜鍑并以动物铸像作器耳。В类为非动物铸像铜鍑,器物的耳上饰以突钉状铸饰,腹部呈半圆或近圆形(图八)。А类铜鍑比较典型,在鄂尔多斯式和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中,尚难发现这一形式⑪。
  萨尔马特人也见于希罗多德等人的著作,其早期时称作萨夫罗马泰,后来改称此名。萨尔马特青铜鍑的分布与斯基泰青铜鍑相近,主要在伏尔加河、顿河和库班河流域草原上。大多数青铜鍑都存在埋葬组合,也有零星收集的。萨尔马特青铜鍑流行的时间为公元前3—公元3世纪。
  从青铜鍑的立耳、兽耳、小附耳、腹、底和绳纹等6个方面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⑫:A类,为半球形腹,两端内收。器口肩部显岀短颈,高圈足底座,铸动物耳(山羊、鹿、狗等),有一些带附耳,纹饰主要是绳纹。
  В类,为椭圆形或半圆形腹,圈足呈漏斗状,立状环耳。耳上一般带三个乳钉形装饰,也有附耳和绳纹装饰。
  C类,无圈足鍑。腹部呈卵圆形,尖锥状底。一般器耳上有三个乳钉形的装饰,腹部环一道绳纹,有的铜鍑上还发现了印记符号,也带有附耳。
  萨尔马特青铜鍑存在大小之别,大的高有60—40厘米,小的腹高仅十几厘米。时间上A、B类要早一些,C类比较晩,可能是公元2—3世纪的遗物。
  斯基泰和萨尔马特青铜鍑与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相比较,前者为立耳,或为肩口耳,立耳处于口沿上;后者的耳贴附于器壁及口沿部,为环形耳。从时间上考虑,两者年代上相近。互相之间很难找岀继承关系。如果将斯基泰、萨尔马特青铜鍑与鄂尔多斯式青铜馒相比较,也会发现差异比较大,但是后者时代明显要早。另外,耳上饰乳钉状突起,这在鄂尔多斯狄人青铜鍑中已出现了,所以,可以推测他们是受鄂尔多斯式早期铜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地方类型。
  图十塞人铜鍑塞人,西史称塞克,汉文史料称塞种。塞人青铜鍑主要发现于七河流域。时间为公元前5—3世纪。
  塞人青铜鍑特点比较明显,耳为肩横耳,呈半圆形,一般是对称的两个,有的附两个竖耳。腹部大都呈圆形球状,圈足有的呈喇叭状,也有的圈足体呈渐宽形式,至底口明显变大。有的器物腹部饰以绳弦纹,或两、三道。
  塞人青铜鍑又称为谢米列契式青铜鍑,它可能也是源自鄂尔多斯式青铜鍑而发展起来的i个地方类型。因为横肩耳式青铜鍑在先匈奴时期已出现了,时间明显要早。

附注

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1986年。 ⑪THE TREASURES OF NOMADIC TRIBES IN SOUTH RUSSIA,1991HSCVTHIAN ART》,1987。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