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鄂尔多斯式和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058
颗粒名称: 二、鄂尔多斯式和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5
页码: 281-285
摘要: 青铜鍑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居民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河北⑤、山西⑥、陕西⑦和黑龙江⑧等地,流行时间自西周末始,一直延至北魏。
关键词: 青铜器 考古 中国

内容

青铜鍑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居民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河北⑤、山西⑥、陕西⑦和黑龙江⑧等地,流行时间自西周末始,一直延至北魏。
  由于鄂尔多斯式青铜鍑延续了 1千多年,所以,它自然是属于草原历史上多民族的文化现象,历经草原鼎革之变及民族的更替。
  相当于周末至春秋时期的青铜鍑应为狄人的先期文化(或鬼方文化)和狄人文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现的青铜鍑可以称作先匈奴文化或者是早期匈奴文化,而两汉时期的青铜鍑则属于匈奴文化。另外,东汉末年至北魏时期的青铜鍑则属于鲜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青铜鍑是在游牧经济形式之下,并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条件和习惯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推测其它一些北方游牧民族也有使用的可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狄人文化(包括先期文化和狄人文化)青铜複,可以分为A、B•两类。A类为圆筒状複体类,无圈足;В类为鼓腹形,有圈足。它们的耳相似,为环状耳,耳上有突乳钉装饰。口部一般比较大,鍑体接近筒状,鍑底为圜形(图四)。
  匈奴文化(包括先匈奴文化和匈奴文化)情况比较复杂,鄂尔多斯式匈奴青铜鍑,仅仅是匈奴文化的一部分,不过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在匈奴西迁以后,将它的文化传统带到了欧洲,所以,在此我们分两部分来讲。首先是鄂尔多斯式匈奴青铜鍑。这种青铜鍑与狄人青铜鍑差异很大,也分为А、в两类。A类的耳虽为环状,但呈扁平,犹如贴在口沿上,并且逐渐演化为方形立耳。铜鍑的腹部向鼓状腹和球状腹发展,腹底由圜底向平底发展。В类铜鍑耳为扁平钮状,贴器口,也演化为方形耳。腹部的变化与А类也相似。其次,匈奴铜鍑在欧洲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⑨,第一种造型是複体饰以方格纹和小圆环纹构成的几何形纹饰;第三种是方耳上饰蘑菇状纹饰,圈足呈喇叭状;第二种和第三种有较多的相似性,仅局部有些差异。欧洲匈奴青铜鍑双耳的基本特征是方耳,它是在方耳的基础上增加了蘑菇状纹饰,然而方耳青铜鍑又是鄂尔多斯式匈奴晚期铜鍑的特征,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匈奴青铜鍑的演化趋势(图五)。
  鲜卑青铜鍑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匈奴文化的一些特点,其中有不少的资料能够反映它们的情况。北燕冯素弗墓出土过提梁带盖的複,冯氏原籍信都(今河北冀县),后来徙居鲜卑境内,“遂同夷俗”,由此可知,冯氏墓葬的随葬铜鍑也具有鲜卑风格,冯氏墓出土铜鍑为高圈足大镂孔,双耳上系铁提梁,并盖铁盖,反映出鲜卑铜鍑的独有特点(图六)。
  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与鄂尔多斯式青铜鍑早期形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是表现在环形耳上,目前还不能排斥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是接受了鄂尔多斯式早期青铜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可能,这或许与北方草原游牧民的频繁迁移有关系。南西伯利亚式青铜復主要出现于塔加尔文化的第三期,流行于第四期,其年代大致是公元前4—1世纪。
  塔加尔文化是南西伯利亚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早期遗存与卡拉索克文化多有继承关系,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其铜鍑的基本特点是圆环状耳,耳上的突钉形饰比较高,也称作柱状突起,上面的帽也有呈蘑菇状者,突钉形饰有1个的,也有3个的。腹一般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圈足以喇叭形为主。另外,腹部多饰以弦纹。以三道者最多,也有一道或二道的。同时,也发现带流的铜鍑(图七)。
  南西伯利亚式青铜鍑仅与鄂尔多斯狄人青铜複相似,而与匈奴青铜鍑差异较大,在时间上鄂尔多斯狄人鍑又早于南西伯利亚式青铜復,自然可以推测后者受前者影响而演化为地方类型。另外,这里面也隐伏着狄人北迁的历史。从后来匈奴青铜鍑演化的情况看,其突钉的变化受了南西伯利亚式铜鍑的影响,形成了典型蘑菇状突钉。

附注

⑤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3期。 ⑥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5期。 ⑦王长启:《西安市文管会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其特征》,《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 ⑧宿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文物》1977年5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