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墓地石人时代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876
颗粒名称: 三、墓地石人时代的探讨
分类号: K877.4
页数: 10
页码: 205-214
摘要: 探索新疆墓地石人的时代问题,首先要对切木尔切克墓地的发掘资料进行研究。最初研究者将其时间推定为战国至隋唐。对于这样的年代推测,曾参加过发掘的一些学者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总觉得有的地方还不够妥当,在后来的研究中又提出这里的石棺墓具有明显的早期特征,如石棺的棺前或有石人,棺内多为丛葬,骨架多至20具。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探索新疆墓地石人的时代问题,首先要对切木尔切克墓地的发掘资料进行研究。最初研究者将其时间推定为战国至隋唐。对于这样的年代推测,曾参加过发掘的一些学者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总觉得有的地方还不够妥当,在后来的研究中又提出这里的石棺墓具有明显的早期特征,如石棺的棺前或有石人,棺内多为丛葬,骨架多至20具。墓葬出土有石镞、青铜镞、 铜刀、石质杯、罐。灰陶器多圆底,似橄榄形,饰划纹等。而这类陶器与阿凡纳羡沃文化中的陶器存在明显的联系,墓葬的年代要远早于战国,当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同时,有的学者认为,早期石棺墓出土的一些器物与卡拉索克文化颇为相似。也有的学者认为陶器风格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陶器相似。虽然,在考古文化的趋向问题上学者们有些分歧,但总的来看,皆倾向于切木尔切克石人墓的早期属于青铜时代文化。
  切木尔切克发掘的石人墓有九座,其中茔院制石人墓7座,其它类型的墓葬两座。从陶器考察,其中一些器皿与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器物非常相似,里面有与阿凡纳羡沃文化相似的陶器,也发现有与卡拉索克文化相似的陶器,甚至有的也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器物相似,表现出了时代较早的现象。另外,墓葬中还出土了细石嗾、石质容器等,都能说明时代早到了青铜时代。同时墓葬中也发现不少的青铜器。但是,墓葬中也发现了铁器,所以,这不能不考虑墓葬的下限问题。同时,通过器物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到切木尔切克与南西伯利亚地区文化上的密切关系。然而,这里的差异也是存在的。首先,无论是阿凡纳羡沃文化,还是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索克文化,都没有墓地立石人的习俗。其次,青铜时代出现墓地石人的文化是奥库涅夫文化,但这里与切木尔切克石人的造型差异很大,两者不能够构成为一种考古文化。再次,卡拉索克文化存在的时间,正是草原鹿石比较流行的时期, 在阿勒泰地区鹿石的分布与切木尔切克石人的分布恰好构成两个相对的分布区,即鹿石以青河、富蕴为中心,而切木尔切克石人以阿勒泰为中心,又形成一个分布区。因此,可以看出切木尔切克石人所存在的时间,恰是草原鹿石比较流行的时间,正是这一文化的存在,而没有使鹿石文化在这一带发展起来。如是,切木尔切克石人的上限可以推至青铜时代的晚期(公元前1200年), 而晚期则可到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发现比较多的是突厥时期石人,无论是作为时间概念还是作为民族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乔夏类型石人为突厥石人。虽然, 对于这一类型石人墓作过一些发掘,但是,缺少可以断代的器物出土,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掘的这一类石人墓有12座,包括了阿尔卡特1号石人墓在内,除在个别的石棺墓内发现少量人骨遗骸外,其它类别的墓葬均不见人骨及其它遗物,而为火葬墓。包孜东墓葬的发掘发现了人骨架及鹿石,鹿石是作为建筑材料而施用于墓室的修筑,因而鹿石的年代明显要早于墓葬的年代,所以 ,对较准确地判断墓葬的年代意义不大。在很大的程度上,认为突厥人存在墓地立石人的习俗是来自汉文文献,以及蒙古地区突厥碑文和墓地石人的研究。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只提突厥石人,以突厥石人这一概念来代替整个新疆石人,忽视了新疆石人发展历史长,而且类型复杂这一现象,更缺少对其下限的研究。
  新疆石人消亡的时间,应该和伊斯兰教在草原地带的传播有关系。另外,从新疆石人演化趋势,以及与中亚地区石人类型的比较 ,可以推至为公元十一世纪。随着居民陆续接受伊斯兰宗教思想,以致于某些习俗得以彻底改变,然而石人崇拜意识还保存了很长时间。我们认为,新疆墓地石人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四个时期:第一期,墓地石人产生初期,即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700年) 。这一时期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其造型古朴,表现出以圆形脸面为特点的石人雕刻。代表性石人类型有喀依纳尔石人, 萨木特石人等。
  第二期,发展时期,包括了早期铁器时代、两汉至南北朝(公元前700年一公元6世纪中叶)。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雕刻逐渐细腻,脸面的雕刻趋向于表现性别特点,有圆形面孔,也有方圆或椭圆。主要还是雕刻人的面部,很少表现其它部位。这一时期代表性石人有喀腊塔斯石人,切木尔切克10、11号石人、阿勒帕布拉克石人,塔勒德布拉克石人等。另外,喀让托海类型石人的早期可能也属于这一时期。
  第三期,兴盛时期,主要是隋唐这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作突厥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石人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包括了新疆整个草原地带。以乔夏类型的武士型石人为代表,有波什屋博石人、托干拜石人和喀让托海类型的大多数石人。 另外,乌鲁肯达巴特石人的早期可能也属于这时期。石人雕刻上出现了圆雕形式,有些石人的雕刻具有肖像化效果。许多石人表现出带有程式化的突状眼睛。
  第四期,衰落时期,主要是五代及辽宋时期(公元9世纪中叶-11世纪)。分布比较分散,数量明显减少。这一时期以伊曲塔斯2号石人类型为代表,石人以线刻为主,雕刻简单。另外,库鲁斯石人也属于这一时期,为女性双手抱器石人,属于克马克石人雕像 。还包括喀让托海石人类型的晚期石人。
  阿勒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居民民族成份不很清楚,以汉文献记载,我国北方存在鬼方,主要活动于草原地带,以鹿石文化的分布情况,达到了阿勒泰地区,这一时期的居民还是从部落的形式分散在草原上。公元前3世纪,匈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这是草原建国的开始。匈奴自立国,逐渐强盛,而后灭亡,前后大概有六、七个世纪,其间也是其它一些草原民族发展强大与匈奴争雄的时期 。突厥民族建国之前就在新疆境内活动过,突厥之先逃于高昌北山,后来定居于金山之阳,都是发生在公元6世纪以前的事情。6 世纪中叶突厥立国,随之,经历了突厥汗国及东、西突厥汗国时期。至9世纪中叶突厥汗国灭亡,进入回鹘汗国时期,公元840年 ,回鹘西迁或路经新疆进入中亚地区,或定居新疆,使新疆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伊斯兰文化在新疆草原带占统治地位,大概是到了元末。而作为新疆石人文化似乎没有延续这么长时间,而是在相当于中亚克马克汗国时期(公元9世纪下半叶—11世纪)就开始绝迹了,为此将新疆石人的下限截止到公元11世纪。
  新疆石人类型的划分并不完全是以时间分期来考虑,而是以上面指岀的诸因素来划分,所以,形成类型与分期的复杂关系。因此 ,有必要对石人类型的年代问题作一说明。另外,对各类型内部石人造型的演化情况也需要进行探索。
  萨木特类型石人的两个亚型,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人的性别特征,这里主要是指没有雕刻髭和胡须。雕刻显得古朴,具有程式化的一些特点,圆形脸廓,圆形眼睛,阔嘴。这代表了一种时代风格,没有表现出人物个体肖像面貌。这类石人个体间也存在一些变化,隐伏着其演化情况,比如眼睛的从圆形到稍圆,或者是椭圆等。另外,这一类型的鼻子可以分出宽翼形和直鼻两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是性别差异,而这一点在后来的石人中表现的则不明显。
  石人的眼睛雕刻成圆形,这是新疆石人早期形式的一个特点,主要是青铜时代石人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在后期的石人雕刻中时有发现,然而数量很少,同时存在雕刻上的差异,以及与面型结合上的区别。米努辛斯克盆地发现的青铜时代石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注重石人头面的雕刻,将眼睛刻成圆形。塔兹明类型的石人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情况。而且这一特点在南俄草原早期铁器时代石人中也有发现,说明了亚欧草原墓地石人文化上的某种联系,也能够反映萨木特石人是亚欧草原石人中的一个较早的类型。
  另外,萨木特石人在表现人的性别特征时,没有以雕刻髭来表现。而以髭来表现石人性别,又是亚欧草原石人在早期铁器时代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反映了它的年代比较早。与萨木特人并列的还有一件柱状石,上粗下细呈棒锤形,这一现象在以后的石人墓地上也没有发现。
  喀依纳尔类型石人面部也为圆形,眼睛也呈圆形,然而与萨木特石人相比,雕刻的线条变细,鼻子和嘴也明显地要小。另外,石人性别的区分以通过髭的有无来表现,男性和女姓石人区别得比较明显,女性石人颈部雕刻了锯齿纹装饰,而男性石人的装饰主要在肩胸部。喀依纳尔3号石人的刻石上雕刻了类似于青铜时代岩画动物风格的图案,石人手中执持的镰刀形制也与青铜时代的相似。所以,初步推断这一类型的石人年代也属于青铜时代。这一类石人的雕刻上也存在一些变化,眼睛由圆形的程式化向写生式方向发展,脸部轮廓除圆形外,出现近似桃形的脸廓,或向非圆形演化。
  所以,我们将这两种类型的墓地石人定为初期,即青铜时代。
  喀腊塔斯类型石人应该雕刻的是夫妻像,面部在以轮廓线表现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浮雕法显现出面部轮廓,脸型有圆形的,也有近圆及方圆形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男、女性面部的差异。选材上,男性石人用方形石,而女性选用长方形石,眼睛趋向于写实性。
  看来,这一类石人的年代应该是属于早期铁器时代。
  切木尔切克10、11号石人类型,也是一男一女,同列于墓葬地表建筑的前面,表现的也是夫妻雕像。无论在选材的形状上,还是面部持征的表现上,都表现出男女性别的不同,这一点与喀腊塔斯石人相似。但是,在整体风格上存在差异,它较喀腊塔斯更显得要细致一些。女性眼睛写实性强,面部呈卵圆形。虽然男性石人仍保留了圆形的特点,然而眼睛边缘呈逐渐浮起状(早期眼睛边缘棱角明显),而且鼻子翼部的形状表现得也比较细致。时同上虽然要略晚于喀腊塔斯,但是仍然存在较为原始的一面。所以 ,也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石人。
  塔勒德布拉克石人,脸型为圆形,脸面浮起的形式与喀腊塔斯相似,五官阴刻呈圆形,眼睛、鼻子、嘴都是以小圆坑来表示,而且都比较小,为女性雕像。风格上很相似的石人尚未发现。它的年代主要是根据墓葬形制来推断,为早期铁器时代石人。
  阿勒帕布拉克石人脸型显方形,略呈倒梯形,出现了手臂及腰带的雕刻,眼睛变小,细眉,小嘴。它的年代可能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偏晚时期。
  以上所述的是发展时期,即从公元前700年一公元6世中叶时期的石人。
  波什屋博类型石人以圆雕形式表现出了头部,颈肩分界比较明显(虽然青铜时代石人也有表现出颈肩的,但是少而不明显),肩部浮起环带状纹饰。这一点点由喀依纳尔石人演化而来,环带状纹饰变的比较宽,雕刻的也不细致。虽然面部五官都不很清楚, 但是隐约能看出来没有雕刻髭。波什屋博类型石人的特点是双手作抚胸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有可能雕刻的是女性石人,这一点在伊宁石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新疆墓地石人中,青铜时代女性石人都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乳房,然而伊宁石人雕刻了双乳 ,其手势与波什屋博石人相似,并且可以归为一类。在中亚地区发现过一些雕刻双乳的石人,它们的时间都比较晚,造型上也与伊宁石人差距比较大。波什屋博石人的年代可以推至第二期的晚期,主要流行在第三期,即公无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托干拜石人帽饰与乌求布拉克石人相似,但是,面部雕刻上差异比较大,明显地显示出与早期石人面部轮廓的特点不一样,而是以浅浮雕的形式表现。同时,眼睛、鼻子雕刻的比较简单,下巴浮起,人显得很胖,面部宽大,这些特点与乌求布拉克石人形成鲜明的差异。另外石人颈肩分界明显,表现出了时代较晚的特点。托干拜石人的帽饰由乌求布拉克石人帽饰演化而来,其中有一段较长的过程。托干拜石人也为女性,但是没表现出双乳,这些都说明托干拜石人应归于第三期。
  森塔斯湖1号石人和2号石人风格差异很大,不是同一时间雕刻的。1号石人保留有早期石人雕刻面廓的风格,但面型明显变长,接近于实际人面的形状,鼻子趋向于窄长,眼睛的雕刻上保留了切木尔切克10号石人的一些特点,近似于麦粒形。颈肩也比较明显 ,时间可推至第二期的晚期。2号石人,雕刻粗简,虽然雕刻出了凸棱形面部轮廓,但很不规矩,与早期石人差距比较大。阴刻五官,皆呈不规则的凹坑形式,失去了合理的比例关系。“凸”字形刻石,雕刻的也不整齐,所以,其时代明显要晚,暂时放在第三期。
  乔夏类型石人是第三期,即突厥时期墓地石人的代表,皆为男性,且执持杯。可分为两个亚型,即乔夏亚型和包孜东亚型。乔夏石人是武士型石人,程式化特点比较强烈,右手执持杯,左手握刀或剑,或佩挂兵器然而皆没有雕刻双腿或靴,初步可以推测为六至九世纪中叶,也就是突厥时期。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变化,早期石人以半截沟石人为代表,眼睛为圆形,呈逐渐浮起状,这一特点在早期铁器时代石人中才开始出现。面部表现上比较特殊,鼻子特别地长,而且很宽,这一情况在早期铁器时代石人中不明显,说明它的年代相对要晚一些。另外,石人手中执持的单耳罐形杯,以及方直柄刀也都表现出突厥时期石人的早期特点,乌什水石人眼睛为突眼,这一特点比较明显,属于这一时期中期阶段石人的特征,还有哈瓦萨依石人、乔阿梯石人、加勒赛沟石人、 阔克塔勒1号石人、昭苏5号石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较程式化,表现出武士型石人的特殊含文。手中的杯以钵碗形杯和单耳罐形杯为主。
  石人演化表现在眼睛的雕刻上比较明显,到了这一时期的晚期阶段,眼睛趋向于写实,形成了各种形式眼睛雕刻。另外,石人手中的杯多为高脚形式。
  另外,阿尔卡特1号石人雕刻的比较完整,也是武士型石人,并且雕刻出了双靴。从眼睛、手执持的杯等,都可以划分在突厥时期的晚期阶段,或者是第四期的早期阶段。
  乌鲁肯达巴特石人类型,与乔夏类型石人相比较,显得比较简单,出现较多的阴线雕刻,这种石人在新疆出现第三期的后期阶段 。这一类石人在图瓦地区发现的比较多,而且雕刻细腻,在新疆则表现出衰退趋势。所以,时间相对要晚一些。
  喀让托海类型石人数量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男、女性石人都有发现,但以男性石人为主,性别区分的标志主要还是髭的有无,不过其它方面也能相应地表现出其性别特点。上小份子石人雕刻的比较特殊,特别是眼睛和帽饰都表现出与其它墓地石人的较大差异,眼睛为横椭圆形,帽子为螺旋形,可以放在第二期的晚期阶段。乌拉斯塔石人与八大石石人有些相似,眼睛是椭圆形的双重环眼睛,表现出了眼睑和眼球,髭呈明显的八字形,八大石石人的鼻翼相对雕刻要精细一些。与这两尊石人雕刻较为相似的还有奥瓦特石人、塔城1号石人、阿尔卡持3号石人、新地沟石人、斯木塔斯石人等。类似的眼睛雕刻,及表现方法在乔夏类型石人中也有发现,出现于第三期的晚期阶段,为此,可以推测这些石人也属于这一时间。
  突状眼的石人以阿勒泰市2号石人为典型,眼睛明显地向外凸,鼻直,髭宽而翘。莫托萨拉石人、克州石人、苏理科克1号石人、 昭苏3号石人、恰合博沟石人等都具这一特点。虽然都是突眼,但是具体的形状有些差异,表现出其中的变化过程。通过与乔夏类型石入突眼的比较,发现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时间可以放在第三期的中期。其演化是由明显突状眼,向非突状眼变化。
  第四期的石人,主要有伊曲塔斯2号类型,是以阴刻线条为主的石人类型,也包括一些雕刻极简单的石人。很明显这些石人的年代都比较晚。刻石整体也缺少雕刻。所以,有的刻石呈不规则形。有的石人雕刻了冠帽饰,有的也仅以线刻勾勒面部。给人感觉潦草,形象没有统一规律。雕刻三山冠的石人也属于这一时期。
  库鲁斯石人,是由乌鲁肯达巴特石人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石人类型,为女性石人。表现出了双乳,但比较小,且呈一种向渐高演化的形式。这类石人中亚发现的比较多,为克马克汗国时期石人的代表。
  通过以上的各类型时代分析,石人的演化呈现出一些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这么几个方面。
  1.早期石人雕刻古朴,趋向于程式化,虽然大多选用自然砾石,但在选石上有些讲究,相对比较规整。石人以雕刻人的面部为主 ,也有少数雕刻出了手臂。后来出现了人体颈肩分界明显的趋势,但总是带有象征性的颈肩分界,与后来带有圆雕形式的颈肩分界有差异。手中执持杯石人出现于第三期。石人雕刻达到了整体的雕刻。
  2.石人眼睛的雕刻有圆形向非圆形及写生性的演变。早期石人眼睛的圆形比较规矩,边缘都很整齐,逐渐变为浮起状,边缘模糊 。另外,石人眼睛在第三期明显出现两种形式,一是突眼,眼睛好像是闭状,没有眼球的雕刻;另一种是双重线状眼,表现出上下眼睑和眼球的分别。这两种眼睛都具有程式化。
  3. 女性石人贯串于新疆草原石人历史的整个过程,早期女性石人在雕刻上、形态上与男性石人一样,表现出了统一风格。 女性石人的性别特征主要是以无髭来体现,五官、服饰上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化,雕刻双乳女性石人出现于第三期,乳房呈圆形, 而到晚期则呈浮起状,近似于圆锥形。
  4. 墓地石人时代风格明显,缺少系统的连贯性。青铜时代石人特点明显,而到了铁器时代早期特点开始退化,形式多样。 进入突厥时期的石人,一般来说很难追踪到铁器时代石人的遗风,面貌全然一新。另外,到了晚期石人雕刻急转直下,衰退的非常快,随之消失。
  新疆墓地石人类型的分期和年代可归纳为下表(表四)。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