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地石人所处地表建筑形制的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841
颗粒名称: 一、墓地石人所处地表建筑形制的分析
分类号: K877.4
页数: 11
页码: 191-201
摘要: 具有典型地表特征的墓葬,以及相应的地表分布规律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划分考古文化的意义。特别是在一个墓地或比较邻近的地区,这一现象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即使墓葬内部表现出了文化内涵的差异,也不能排斥墓葬地表形制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以及内在联系。当然,这主要指的是一般现象。它在区域性考古文化研究中,有时表现的非常突出,有时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新疆大土墩墓的研究显示出了其分布的局限,以及文化联系的紧密关系;而石堆墓则情况比较复杂。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具有典型地表特征的墓葬,以及相应的地表分布规律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划分考古文化的意义。特别是在一个墓地或比较邻近的地区,这一现象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即使墓葬内部表现出了文化内涵的差异,也不能排斥墓葬地表形制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以及内在联系。当然,这主要指的是一般现象。它在区域性考古文化研究中,有时表现的非常突出,有时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新疆大土墩墓的研究显示出了其分布的局限,以及文化联系的紧密关系;而石堆墓则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通过对新疆境内石入墓的考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类型性差异,有的表现得还比较突出。当然 ,这些差异或多或少地也反映为地区,即地域性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对认识墓地石人所反映的考古文化概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现在石人墓发掘资料短缺情况下的研究更是不可少的。即使有新的发掘资料,这一问题也是深入研究的基础。
  阿勒泰地区石人墓的地表显示出有7种形式,它几乎能代表全疆其它地区石人墓的情况。所以,分析这些墓葬,是我们研究墓地石人的重要步骤。
  第一种,石人石堆墓。石堆呈圆形,直径一般都不大,高度也适中,在新疆封石堆墓中属于中型或小型,据切木尔切克墓地的发掘资料显示,石堆下面有石棺墓室和土坑墓室两种,有的石堆下面是两具石棺,青河县喀让托海、莫依克,哈巴河县波什屋博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一类墓葬在新疆分布较广,除阿勒泰外,还有塔城地区的莫托萨拉,翁古尔塔斯,哈密地区的科托果勒沟, 吐鲁番地区的石窑子,昌吉州的哈夏古力沟、上小份子等。伊犁地区的卡夏里莫英台、空古尔布拉克沟口等也属于这类。乌鲁木齐境内的石人大都被移动,从周围保存的墓葬类型看,主要的也是石堆墓。而克孜勒苏州和阿克苏地区的石人墓则皆为石堆墓。 其中包孜东墓的石堆比较大,中心洞室为土坑,偏室修建于石堆中,是堆积石堆时砌造,用石板盖顶。克孜勒苏的石堆墓,封石堆都比较小。
  第二种,环石围石堆石人墓(也称作石围石堆墓)。石堆是圆形,边缘环列镶嵌砾石,构成明显的环列石。这种形制的墓葬比较少,仅发现塔勒德布拉克一处,墓葬中等,白色石英砾石环列。
  第三种,茔院制石棺石人墓(也称作坟院制石棺墓或石围石棺墓)。这种墓葬应该是家族墓地。茔院为长方形,围石是石板,一般都比较大。茔院里面主要布设了石棺墓,也有的附设石堆墓,形成这两种墓葬都有的情况。有的茔院仅一座石棺,也有的是两座以上,还有是以石棺为主,附设土坑或石堆墓的。如切木尔切克2、3和24号墓(易漫白编号)及14号墓(李征编号)等。
  第四种,茔院制石堆石人墓。茔院也是长方形,以石板围砌。茔院内主要布设石堆墓,为圆形石堆,或一座、或多座,也是家族墓地。石堆下面有石棺室或土坑室等。易漫白编号的切木尔切克第14、19号墓都属于这一类墓葬。
  第五种,单石棺石人墓。仅见石棺,没有其它任何附设的遗迹。
  石棺皆裸露出边框,或为方形,或呈长方形。有的墓地仅一座,规模较大,设置在高台上,如萨木特墓地。有的墓地则有数座石棺,石棺之间互不相连,有一定的间隔,或近或远有些差别。如青河查干郭楞墓地就属于这一类。此外,切木尔切克也发现类似的墓葬,还有塔城地区的小安集海墓葬。
  第六种,石棺组石人墓。至少是两座墓葬并列成组,多的三、四座形成一排,有的外边框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明显的外廓,石棺南北相连,石人立于东面,面向东,比较有规律。石人有单个石人、双石人不等。代表性墓葬有青河县昆盖特,乌鲁肯达巴特, 阿勒泰市阿克塔木等。可能也是家族墓地。
  第七种,方形土石堆石人墓。一般是封堆为土石混合,呈长方形,表面比较平坦,或略隆起,从地表看不出石棺裸露,也没有石堆(墓地发现有石堆皆为后人所为)。封土石堆沿边镶砌砾石或石板石围。墓向为东西向,石人一般立于东面,面东。代表性墓葬有阿勒泰市喀腊塔斯,布尔津县的拜依格托别森塔斯,吉木乃县的森塔斯湖等。昌吉州境内的乔鲁布尔乎墓地也属于这一类型 。
  阿勒泰地区的墓地石人大多处于墓葬的东面,面向东,也有少数是面北、面西,我们不排斥经后人移动,变动了方向的可能,情况比较复杂。但塔勒德布拉克石人墓较为特殊,石入面朝天,很值得深思,墓葬形制也比较特殊。
  博尔塔拉州石人墓情况略为复杂一些,有上述的单石棺石人墓、石人石堆墓、石棺组石人墓外,可能还有环石围石堆石人墓。而这里的石人石堆墓存在呈南北排列的现象,值得注意。此外,还发现有方形石堆石围石人墓。石堆基本上是长方形,南北长12米 ,东西宽9米。石堆邻接石围,石围也是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西宽4.5米。
  巴音郭楞州的石人墓情况也比较复杂,除代吾松其石人墓为石堆墓外,奥巴尔为圆形石围墓,即环列砾石呈圈状。这种形制很少见。巴音郭楞石人为土墩墓。土墩墓立石人的情况也不多。这些都值得我们重视。
  伊犁地区石人墓大多为石堆墓,但恰博特沟石人墓是一方形石围墓,而吉得泊沟石人则立于土墩墓的顶上,胡土乎尔石人立于土墩墓的北侧。伊犁地区墓葬的研究显示出,土墩墓为汉代乌孙人或塞人的墓葬,其它类型的墓葬族属还不是很清楚。
  以上介绍了新疆石人墓的地表建筑情况,大体上分为十类:A石人石堆墓、В环石围石堆石人墓、C茔院制石棺石人墓、D茔院制石堆石人墓、Е单石棺石人墓、F石棺组石人墓、G方土石堆石人墓、Н方石堆石围石人墓、I圆石围、方形石围石人墓、К 土墩石人墓。其中有的石人墓的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为了便于了解新疆石人墓的类型及分布情况,我们作了一个表,以作参考(表二 )。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石人石堆墓是新疆石人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墓葬地表形制,遍及于石人墓分布的各地、州、市, 石堆墓出现的时间应该早,而延续的时间又特别长。阿勒泰地区含有鹿石的墓葬,调查结果都是石堆墓,大多规模比较大,也有中型的,小型的则很少。它们的时间可以推至青铜时代,晚期的到了铁器时代。另外,还有一种石堆墓,一般是数座呈南北排列构成一组。
  时间也比较早,推测为战国时期的墓葬。切木尔切克一些石人石堆墓经过发掘,出土有石镞和陶器,它的时间可以推到汉代。也就是说石人石堆墓的年代可以推至汉,而下限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
  南西伯利亚发掘过一些突厥人的石堆墓,主要是两种,一种为一般石堆墓,石堆下面是方形土坑墓室,出土有男女骨架,多数头向东,仰身直肢。墓主人身份不高,为自由游牧民。第二种是较为大型的石堆墓。库赖草原第四组1号墓石堆直径12米,墓穴长方形;图雅赫3、4号冢的埋葬也与此相似。这些墓葬的葬仪复杂,随葬品极为丰富,大都出土了金银器。
  黠戛斯人墓葬最多的是小石堆墓,石堆下面有一、二个,甚至是三个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或者是大体为方形的坑穴。墓ロ是木棍拼在一起的盖板,坑壁则紧密地排列着小原木。土坑底部放着一两堆烧焦的人骨,其东半部一般放有牺牲,即羊的骨架,随葬品有细小饰物和容器。另外,有些小石堆墓的下面墓穴较长,随葬品也很贫乏,葬有骨灰。黠戛斯人也有一些大型的石堆墓,结构相当地复杂,石堆西面凸出像“台阶”,置石板一对,构成通往上部的“入ロ”(类似的石堆在阿勒泰地区也有发现)。入口对面置几块石板,互不相接。大型石堆下面一般有一两个圆形或大体为正方形的墓室,墓室比普通墓葬要大,底部是火葬残余, 旁置什物,有器皿和祭肉,然而在填土中或墓室盖板上面放置人骨架。这种石堆墓的旁边表二 石人墓地表形制类别及分布情况续表二续表二还有一些石堆,里面发现男子骨架,但没有随葬品。到了九、十世纪黠戛斯人的埋葬习俗发生了变化,火葬的风俗几乎弃绝,开始建造竖穴洞室墓,流行以马随葬,死者埋在洞穴室内。
  中亚地区在斋桑泊一带发现过石人石堆墓,墓葬已被破坏,认为属于克马克石人石堆墓。石堆为圆形。时间晚至公元十一世纪。
  环石围石堆墓中亚地区发现比较多,这些资料都反映出它的年代比较早,时间可以推至公元前六世纪。新疆阿勒泰地区塔勒德布拉克石入墓的年代与这一时间相差也不会太远。
  新疆境内的茔院制石棺石人墓和茔院制石堆石人墓都进行过发掘,时间可以早到青铜时代,下限为早期铁器时代。
  方形土石堆石人墓分布很有限,保存完好的只见于阿勒泰地区,它们的早期可以推到早期铁器时代,而晩期情况不清。
  单石棺石人墓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的博尔塔拉州、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在新疆邻近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也曾发现过公元六—— 七世纪的这类墓。另外,南西伯利亚、蒙古、内蒙古地区也都发现了单石棺石人墓,它们的时间为突厥时期。新疆发现的单石棺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长方形石棺一般比较大,露出地面也高。方形石棺墓相对要小一些。从切木尔切克的发掘情况来看,单石棺石人墓并不像邻近地区所显示的那样,皆为突厥时期的墓葬,而是比较早;可以推至青铜时代,下限则为突厥时期。
  石棺组石人墓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州也有发现,蒙古地区这一类型的石人墓发现的比较多, 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发掘,时间为公元六一八世纪的比较多。南西伯利亚地区这类墓葬也比较多,大多数也属于公元六一八世纪 。
  新疆对这类墓葬缺少发掘,可以推测大多数墓葬也属于这一时期,其中少数可能到了公元十世纪。
  圆石围和方石围石人墓发现的很少,圆石围石人墓仅见于巴音郭楞州奥巴尔墓地,方形石围石人墓也只见于伊犁地区恰博特沟墓地。所谓方石围可能是石棺墓的一种变形,仅仅因为用材的不同而己,石棺以石板为原料,而石围则是用砾石,但是,它们在地表都表现出了方形的特点。很有可能是方形石棺的地方变形。所以,它的年代可以推测为六一九世纪。圆形石围石人墓在阿尔泰边疆区曾有发现,并且进行了发掘,从出土的文物分析其年代为公元七一九世纪。这个可以作为圆形石围石人墓年代的参考。
  土墩墓在新疆的分布主要是伊犁地区,另外在博尔塔拉州境内、巴音郭楞州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也有分布。这种墓葬通过一些发掘,发现其时代都比较早,为塞克人、乌孙人或月氏人的墓葬,而这些民族是否有墓地立石人的习俗尚不清楚。另外,吉得泊沟石人立于土墩顶部,可能是后人所为。所以,对于土墩墓是否立石人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实。
  方形石堆石围石人墓虽然进行过发掘,但出土物中并没有能够断代的遗物。所以,也需要进一步作工作。
  总之,新疆石人墓时代的上限,大约为青铜时代,一直延续至公元十一世纪,其中六一九世纪的为最多。
  通过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墓葬类型与石人类型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互相联系共同反映着的一种文化因素。所以对此我们作了一个石人类型与墓葬形制的组合关系表(表三),从中能够反映出一些问题,不仅对研究石人的年代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推测由两者组合而成的考古文化内涵,探索其族属等问题也是有意义的。
  虽然有少数石人被移动而脱离了墓葬,给研究工作造成一些困难,但大多数石人类型都可以与相应的墓葬形制联系起来。从表三中不难看岀石人类型与墓葬形制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规律的。
  1.每种墓葬形制不是和所有的石人类型构成组合,其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石堆墓也不例外。由于它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数量也比较大,构成与多种石人类型的组合概率就要大一些。但是,实际情况是,它仅与少部分石人类型构成组合,说明类型的划分和墓葬形制的分类都很有意义,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规律性联系。
  表三 石人类型与墓葬地表形制的组合注:I —ⅩⅥ为石人类型,见表一;А—К为墓葬形制,见表二。√,表示发生组合关系 ,缺失组合关系者为脱离墓葬的石人类型。
  2.喀让托海类型石人数量比较多,分布范围广,然而与之构成组合为四种墓葬,这也显示出其中的规律,以及划分的意义。喀让托海类型石人情况比较复杂,有可能在今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使得其类型的划分更细致一些。乔夏类型石人也是新疆石人中较多的一种,它却仅和三种墓葬构成组合,其中与方土石堆石人墓的组合还需要经过发掘来认识,所以,主要是两种墓葬。这就说明它的组合显示出了考古文化上的意义,与民族联系的范围比较窄,对进一步研究石人族别非常有利。
  3. 墓葬地表形制类别与石人类型组合,也存在一些特殊现象。
  主要是仅一种类型石人,其数量少,则分散与几种墓葬构成组合,这一情况值得注意,需要更科学的、更准确的资料来完善这些石人类型的研究。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代居民遗留至今的墓葬和石人,仅仅是他们创造出的文化遗迹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仅就这些,只要资料准确,它反映的任何现象都是可以经过研究去认识的。
  4. 有一些石人类型和墓葬类别构成的组合关系是,即种类型和一种墓葬类别构成组合。其中有的是因为石人数量发现的少而造成的,如方形土石堆石围墓仅发现1尊石人,圆石围和方形石围墓也各发现1尊石人。这一情况从新疆的石人资料来看,不能作为规律性的问题来认识。而如果与蒙古、南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地区的石人墓资料结合起来,就能看出其组合的规律,就能客观地认识这些现象。另外,有的石人类型与几种不同类别墓葬构成了组合,其实某些墓葬本身就存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对它们全面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石人类型与墓葬地表形制类别的组合,反映了石人文化并不是用一种考古文化就能概括全面的,从时间上,地域分布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进行文化的划分还需要更细致地工作,特别是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其次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方法论的探讨。不过,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墓地石人的考古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了解到石人文化是历史多民族的文化现象 。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